收藏 分销(赏)

白族民族符号与民族形象构建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4850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5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族民族符号与民族形象构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白族民族符号与民族形象构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白族民族符号与民族形象构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冯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40)摘要当今时代,如何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中之重。民族文化符号作为民族精神所凝练的内核象征,民族形象作为各个民族精神外化的直观展示,本文结合并聚焦两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白族在民族文化符号及民族形象建构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文化符号、培养传播人才、丰富传播形式等方面优化民族建构,发扬兼容并蓄的新时代白族文化。关键词白族;民族符号;民族形象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19-0025-03白族民族符号与民族形象构建研究作者简介:冯钰(1998-),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2、,研究方向:文化传播、智能传播。一、研究综述(一)白族文化研究目前,国内关于白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白族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白族历史、建筑、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宗教信仰等方面。白族文化大观 主要从历史渊源、文字、宗教信仰、节日风俗、道德伦理来讲述白族文化。臧璐基于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认同,调研发现当前白族服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区域内缺乏交流。学者张秋霞选择剑川石龙村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评析白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提出白族的民间艺术传承机制受本土居民生活习惯变化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探索白族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刘一璇基于旅游竞争力理论和旅

3、游者行为理论,提出发展白族工艺商品、建立白族博物馆等可行性开发与应用模式,平衡商业发展和文化保护。(二)民族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1.民族文化符号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索绪尔是最早研究现代符号学的,他将单一的符号分成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能指是符号的外形,可以是某种声音或形象,即形式,是具体形象的;所指是符号的意义概念部分,即内容,是抽象的。对于民族文化符号而言,符号承载的是由民族特有的文化语境与历史语境所孕育出来的民族典型表征及其背后的内涵,具有民族族属识别、民族文化载体以及易于传播的多重功能。程郁儒提出大众传媒的传播力是实现民族文化增值的有力路径,结合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报纸、电视等媒介载体传播的

4、一般性特征,可在理论上找到经济学与传播学、民族学的交集。2.民族形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民族形象并非是自我设计、定位与建构,而是社会或集体实践的产物或者是社会建构物。邵晓彤结合我国的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将民族形象拆分为区域自治下的民族政治形象、产业多样化的民族经济形象,以及在社会、物质、精神三个层面下的民族文化形象。金强等人从语言、节日、禁忌和宗教四个因素如何影响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理解的意愿与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民族形象传播效果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民族文化符号可以被看作是由民族精神所凝练的内核象征,民族形象则是各个民族精神外化的一种直观展示,将两者结合并加以研究有着重要新研究252023 年第

5、19 期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白族民族符号与民族形象建构存在的问题(一)符号趋向商业化,文化内核偏离在文旅融合趋势的推动下,白族文化资源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旅游项目的开发,逐渐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尤其是在市场中,白族聚居地的文化生态发生了诸多变化。当地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重视经济属性,忽略地理风光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如大理周城村作为“白族扎染之乡”,扎染工艺被开发为当地体验项目,游客可以付费体验扎染,但为了省时,游客只需要参与缝制图案,之后的工序均由扎染手艺人完成。这种简化工艺让民族特色让位于商业开发,造成白族文化内核偏离,导致前往云南的游客难以分清白族扎染和彝族蜡染。民族服

6、饰亦是如此。在过去,白族崇尚白色,白族传统民族服饰大多以白色调为主,白族女子的头饰蕴含着“风花雪月”四种元素:垂下的缨穗象征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象征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足见白族群众的巧思。如今为了顺应旅游业的发展,白族服饰更趋向于向外兼容。在大理古城的商业街,随处可见经过重新设计以满足游客喜好的新式白族服饰,但这些服饰难以体现白族的独特文化底蕴。可以说,白族文化不仅没有在区域旅游的盛况下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反而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丧失其独特性。(二)政治形象突出,报道模式僵化大众传媒可以通过符号运用建构隐性或显性的群体形象,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媒介形象的建构通常通过

7、符号的交叉形成意义系统。正如李普曼在 舆论学 中所提到的“拟态环境”,即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从这个角度而言,媒体对白族的形象建构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众眼中的白族形象。浏览近五年的 人民日报 以及 云南日报 全媒体矩阵中对白族的报道,发现在内容层面宏观语境下,白族政治新闻角色被突出强调,经济上脱贫致富、政治上拥护民族团结、文化丰富多彩始终为白族固定的主题。在这样的语境范畴之下,白族群众更多被作为群体符号展示,积极参政议政,生活美满,在正向报道基调中展现出积极的群体面貌。虽然近年来经济、文化方面的传播内容有所增加,但经济层面往往是对当地旅

8、游业的宣传报道,如关于当地如何通过开发改造传统部落、促进经济贸易、提升就业率等。文化报道的重复率极高,同质化的歌舞表演和文化演出缺少信息增量与可读性,白族的文化呈现停留在浅表层面,文化内涵并未获得延展和深化,深层次的历史底蕴也未被挖掘。(三)视觉传播乏力,形式创新缺失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显性民族文化元素能够更好构建独特的民族身份识别标识。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采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结合图文、音视频、AR/VR 等多媒体形式传播视觉性民族符号,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更加生动地展示和呈现民族符号的丰富内涵。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实现大众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可。在当下开放

9、的全媒体系统下,对比 云南日报的数字报纸与微信客户端发现,即使微信平台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融合式报道,但 云南日报 公众号对白族的传播形式并没有显著变化,依然如报纸一样以图文为主,文本中嵌入少量视频,动画、H5 的形式几乎没有。不仅如此,施拉姆在大众传播模式中就已提出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反馈关系,新媒体赋权使得当前传播不仅是传播者与受众互动,更呈现“联动”的传播图景。然而由于少数民族话题的敏感性,大部分相关内容的传播对评论转发具有很严格的把控,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发挥新媒体的互动共享性,自然也难以让受众获得体验感和激发其参与性。因此,除了形式创新乏力之外,对于评论以及传播的管控机制同样值得反思。三、白族民

10、族符号与民族形象的建构对策(一)规范文化符号,融合区域经济大理白族自治州与白族具有强关联性。白族地处以经济动能为基础的大理发展大格局下,应该借助地理符号进一步释放自身的文化价值。为了避免过于商业化,可以通过筛选、规范白族文化元素的方式来平衡文化资源价值与商业价值。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大众对白族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度,也能够将大理旅游与白族文化深度融合、互为支撑,实现使用、消费以及传播一体化。可以说,民族文化符号能够体现不同民族的表征意义,同时能够将复杂繁琐的文化系统简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有效信息传递给大众,从而提升大众对其的理解与认可。基于此,相关白族文化机构应对白族的建筑、艺术、服饰、手工艺以及

11、节庆等认真筛选,考虑符号的26文化性、民俗性以及审美性,挖掘原汁原味的白族文化符号,尤其是对调查分析中所提到的木雕、扎染、服饰以及节日庆典等进行筛选,形成认同度高、传播力强、具有白族象征意义的符号标识。另外,可编写白族文化元素指南。以服饰为例,可以规范服饰的主色调,服装图案视觉元素选取有白族信仰特色的老虎等图腾,强化白族文化的辨识度。这样即使公众接收到的传播形式与载体各不相同,也能够形成同种认知,并将这些文化符号归结于白族的独特特征。将白族文化元素指南应用于旅游景区打造或产品开发上,也能够避免在使用白族文化符号中的滥用和篡改,从而实现文化推广和商业宣传的共赢,带动民族文化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12、(二)培养传播人才,提升“自塑”形象在培养传播人才方面,应着重加强白族人民的自我表达与建构。一方面,需要重点培养白族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再创造的激情,重视白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避免本土文化的落空与断层。如 95 后大理白族姑娘杨冬儿从澳大利亚求学回国后,深入了解白族的传统节日、习俗以及非遗技艺,以文化认同激发创作灵感,选择用漫画苍山小册子 的形式来传播白族文化。从媒介角度而言,这避免了白族形象陷入“他者化”建构。目前,大理已开设白族语言文字培训班、曲艺班等传习基地,以期打造更为浓厚的白族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需要培养数字化传播人才,尤其应重视青年团体的力量,使适应当前的数字传播特点的年

13、轻人参与民族文化传播。讲好白族故事,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民族团结的政治敏锐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具备互联网思维,通过了解受众的阅读喜好与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传播白族文化,以适应用户个性化需求;最后要把握新媒体技术应用,新技术在新闻生产各个环节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信息生产的效率,也能够通过图片文字再到视频、VR、AR 实现全息化传播,展现真实、丰富、立体、多元、鲜活又具有鲜明个性的白族形象。(三)丰富传播形式,重视渠道适配性在数字化浪潮下利用多种媒体形式承载适配的白族文化内容,呈现民族立体化形象。首先,在内容上要重视建构多元的传播框架,打破过去常规僵化的报道模式,既“唱响主旋律”,以

14、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目标在全国各地进行广泛深入宣传,筑牢正确的世界观、民族观、文化观,也要“追求多样化”,跳出政治叙事与群体符号塑造,充分运用白族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如民族美食、风俗习惯、节日庆典等,可以利用喜闻乐见的传播框架,既平衡了娱乐性和严肃性,又塑造出更加鲜活的白族媒介形象。其次,在形式上,利用图文、音视频、VR/AR、H5等多媒体可以大幅提升民族符号在空间的多角度传播和全方位呈现。比如使用 H5 打造白族线上博物馆,使用 AR 技术增强场景感和真实感,用户在线即可查看白族木雕、建筑造型、扎染工艺等。这种移动化、碎片化融合传播使大众的感受更直观、更鲜明。或者利用直播的方式对白族的火

15、把节、霸王鞭舞进行连线报道,提供沉浸式的体验感,增强网络用户的参与感和互动感。最后,要注重内容与渠道的适配性,即让内容形式更符合民族文化传播的需要、方法手段更适应民族文化传播的需求,以释放更强大的效能。当前数字技术发展迅猛,主流媒体均建构起全媒体矩阵,组织和个人亦能够利用各种新媒体渠道发声,这需要将内容与渠道有机结合,利用多种媒介将信息进行展示,满足不同渠道的受众期待。如上文所提到的 苍山小册子 正是选择 b 站等平台连载,善于运用二次元文化浓厚、年轻人居多的平台创新白族文化符号的现代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观赏价值。四、结语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白族文化的传播亦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智能化数字传播手段展现其独特魅力与特色风情,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打造新时代民族元素,展现多元化民族形象,提升白族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参考文献1李缵绪,杨应新.白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臧璐.当代大理白族服饰的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21.3张秋霞.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1.4刘一璇.剑川白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大理大学,2019.5邵晓彤.少数民族纪录片中民族政治、经济与文化形象D.重庆邮电大学,2022.6金强,熊艳.新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1(03).(责任编辑杨斐)新研究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