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之友2023-1018肩负特殊使命的“田野侦探”破碎的古代陶器残片、炭化的青铜器内壁残渣、一根深褐色的小尖棒这些在公众眼里可能不值钱的东西,都是考古学者眼中的“宝贝”。他们就像探索历史真相的侦探,运用机械设备发掘古物,对这些古代有机物残留进行分析,拼起中华文明早期历史拼图。田野考古是整个考古学大厦的基础。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绘图,运用机械设备发掘古物,这些田野考古的内容被视为开展考古研究前最基础的工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赵辉从事田野考古教学和研究已有30多年,晒脱一层皮,下雨就浇着,这是赵辉在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常态,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2、年近70的他却始终向往。“考古学是通过物质资料、遗迹、遗物来研究历史的。这些物质资料绝大部分埋藏在地下,要用一个科学的方法取出来。有了田野工作以后,这个学科才建立起来。这么多年下来,发掘出来的仅是九牛一毛,大部分还埋藏在地下。”赵辉说。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之一,赵辉带领团队用考古发掘实证了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提出了判定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2020年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研究启动,探源工程进入深入研究的新阶段。中国考古人一步一个脚印,在拼起中华文明早期历史拼图的过程中不断获取重大考古发现,同时也迎来更多挑战。几十年来,是他用青春和汗水,不断地找寻
3、、发掘,最终确认了红山文化才是中华古文化的“直郭大顺赵辉 右赵辉:在田野中发现中华文明的秘密郭大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探寻者专题19根系”,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最终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揭开这幅壮丽画卷的人正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辽宁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郭大顺。郭大顺在北大学习期间,师从于苏秉琦教授,专攻新石器时代考古,并深入洛阳王湾遗址、山东大汶口遗址和江浙地区实习。中原地区丰厚的文化积淀让他赞叹不已。然而,1968年,郭大顺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山海关外的辽宁,辽西当时还被视为古文化的偏远地区,就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来
4、说,文献记载很少。然而,郭大顺以一个考古人的敏锐视角,最终在辽宁喀左境内的大凌河畔,一个名叫东山嘴的高岗上,以地上散落的陶片为线索,展开了一段惊人的发掘,共发现各类遗址609处,其中有19791982年在喀左东山嘴挖掘出的中国古代第一个祭祀遗址,还有两尊“妇女小雕像”。通过对这个遗址的深入发掘和碳14考古测定,确定这个遗址是距今5 4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东山嘴遗址的考古发掘很快轰动了中外考古界。1983年7月29日,以郭大顺的导师苏秉琦先生为首的19位考古专家来到东山嘴遗址现场。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史前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如今已80高龄的郭大顺很少再参加野外考古,与年轻同志交往也
5、不多,但他还是以一个严谨的考古学者的经历告诫年轻的考古人:考古资料是无字书,你要一页一页地翻好它不至于翻乱,就要掌握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他说:“我们现在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但方法正确,你就可能接近古人,否则越研究越远。有些重要的考古现象,一瞬即得,也可能一瞬即逝。功夫都在于平时的积累,才可能在田野第一线随时保持学术上的敏感。”自1960年至新疆工作算起,王炳华在新疆考古一线工作了40个春秋。辛苦40年,王炳华也踏实地研究了新疆考古40载,获得不少新疆考古的资料,也经受了意想不到的考验。在19611963年做新疆考古调查时,每年大约10个月以上的时间王炳华都投身在野外考古考察中。这种风餐露宿的生活,他实实在在地坚持了两年多。对考古实地考察是考古研究的基础,王炳华对这一点坚信不疑,并始终将这种理念贯穿在考古研究中,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一样严格要求与自己一起做调查的人。2023年是王炳华从事考古事业的第63个年头。这位新疆考古的拓荒者,始终在新疆考古的研究路上不懈耕耘。如今,王炳华已不再是孤军奋战,更多的新疆考古人正沿着他的奋斗足迹,始终不渝,薪火相传,与他一起不断探索大美新疆的古文明密码。荒漠里文化发现者的汲汲探索,旅途上学术研究的道阻且长终将成为解锁古新疆文明的一把把金钥匙,在古代中华文明历尽千载大漠的朔风洗礼之后,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王炳华王炳华:新疆考古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