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1.11,承智班)
一、选择题
1.1896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1897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
2.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5.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访华,这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历史景象中只有一个是马嘎尔尼使团有可能经历过的,请问是哪一个?
A.发出之前,部分使团成员乘坐火车到伦敦报到
B.马嘎尔尼等人在北京观看了京剧演出
C.使团经过大西洋看到了英国黑奴贩运船
D.马嘎尔尼在香港会见了英国驻香港的总督
8.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以前,历代王朝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
B.鸦片战争以后,仅晚清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平等
C.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从实质上平等变为不平等
D.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
9.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信中的“新约”是指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
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
1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1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蓠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
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对外软弱妥协
13.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14.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进行任何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战争与鸦片贸易无任何关系
B.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C.英国害怕受到国际舆论谴责
D.中国已默许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16.下列条约涉及香港问题的有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了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抗日战争
D.鸦片战争
18.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19.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二、综合题
2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材料指出了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材料二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品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三 (甲午海战中)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
——《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四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五 日军侵华大事记: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争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军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以上均节选自历史教科书(人民版)
材料六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八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填充下面的表格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①
②
列强侵华目的
③
④
⑤
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要求的一项规定
⑥
⑦
⑧
(2)依据材料二,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屡次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五概括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的罪行。
(4)依材料六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2.近现代以来中国保护海权的意识日益增强。7月12日习近平在见外宾时强调:中国在南海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等强大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古代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陆权主义却极其浓厚,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中国萌发出来。
——摘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王朝内部发生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第一阶段,表现为防俄与防日之争,其实质是,沙俄和日本谁是中国最大的敌人。第二阶段则表现为传统与现实之争,其实质是何以救国,是困守封建礼教典章制度,还是学习西方现代文明。防日与防俄之争是表象,传统与现实之争才是实质。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结果,清政府选择了海防与塞防并重。
——朱华《简述晚清海防与塞防争执内幕》
材料三“何谓太平洋问题?即世界之海权问题也。4 海权之竞争,由地中海而移于大西洋,今后则由大西洋而移于太平洋矣。……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 耳。”
——孙中山《<战后太平洋问题>序》
材料四 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南海)崎头(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水浅而多磁石”记载。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今南沙群岛)。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闲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1943年《开罗宣言》宣称“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并划属台澎)等,归还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沙群岛先后被划规广东省和海南省管辖,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中海成为海军和海权意识的摇篮,而古代中国却很难萌发海军和海权意识”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原因以及争论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依据
参考答案
CCACA BCDCB ABBCB BDBAD
21.
(1)(8分)①第一次工业革命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商品输出 ④资本输出
⑤占有殖民地 ⑥协定关税 ⑦允许设厂 ⑧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2)(3分)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领导者的战略失误;清政府的腐败。
(3)(4分)发动侵略战争、细菌战毒气战、大屠杀、扶植傀儡政权、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答出任意4点即可)
(4)(5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2.(1)地 中 海:多半岛、岛屿和港湾,地理环境优越;商业、对外贸易发达。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为主,封闭保守。原因: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或西方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冲击和示范;财政困难面临海防和塞防的两难选择。
影响:改变传统的国防观念,海防逐渐成为国防重心;加强海防建设,启动海防(海军)近代化;
(2)主要观点:太平洋问题关系着中华民族之生存。
评析:正面: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沿海开始,日益快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史实: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浦东开发开放、加入APEC等。(3分)反面:近代西方列强凭借海权优势从海上入侵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深渊。史实: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
依据:大量翔实的中外史料对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中国人民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经营以及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的实际管辖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开罗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及其精神原则都明确了南海的主权归属。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