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微生物学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ppt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75231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69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微生物学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微生物学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微生物学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微生物学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微生物学引起人微生物学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疾病的病毒1 2435 6 7 8PB2PB1R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分节段的(-)SSRNAPA RNA多聚酶多聚酶核糖核蛋白(核糖核蛋白(RNP)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生生物物学学特特性性流感病毒的生活史流感病毒的生活史分型与变异根据核糖核蛋白(RNP)和基质蛋白(M蛋白)的不同,可分为甲(A),乙(B),丙(C)型。根据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分为若干亚型(H1H13,N1N9)。RNA分节段,因而: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组频率高,易发生突

2、变 HA,NA易变异,而引起大流行。1997年,香港地区禽类流感病毒(H5N1)传染给人,引起全球恐慌。n抗原漂移抗原漂移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n抗原转换抗原转换 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培养特性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变。抵抗力抵抗力 不耐热,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敏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依据意大利语中用来是依据意大利语中用来描述这个疾病起源的片语描述这个疾病起源的片语“un infuenza di freddo”,即,即“寒冷的

3、影响寒冷的影响”。它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天和早春季节。它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天和早春季节。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受到感染。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受到感染。常见症状常见症状发热、畏寒、肌肉酸痛、出汗、咳嗽、鼻塞发热、畏寒、肌肉酸痛、出汗、咳嗽、鼻塞、咽痛、咽痛、头痛、厌食头痛、厌食、乏力、乏力致病性与免疫致病性与免疫免疫性免疫性:痊愈后对同型流感病毒有1-2年免疫力,免疫物质为sIgA及中和抗体(IgG、IgM)检查与防治检查与防治检查:检查:病毒分离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抗原检测抗原检测 直接从病

4、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分型鉴定分型鉴定 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防治防治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胺、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减毒活疫苗、核酸疫苗 肝炎病毒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hepatitis(A A,B B,C C,D D,E E)VirusVirus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嗜肝嗜肝DNA病毒科病毒科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世界现有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世界现有3.5亿慢性亿慢性HBV携带者,携带者,占世界人口的占世界人口的5%。我国乙型肝炎病

5、毒感染者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2亿,占总人口的亿,占总人口的9.09,其中有,其中有1/4是慢性乙型肝炎,大约是是慢性乙型肝炎,大约是3000万例,每年约有万例,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慢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疾病。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疾病。据调查推算,中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约据调查推算,中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约15%25%最终最终将死于肝硬化或合并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最终死于相关肝将死于肝硬化或合并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最终死于相关肝病的危险性,男性为病的危险性,男性为50%,女性为,女性为15%。这与男性的病毒不易被。这与男性的病毒不易被清除,以及男性吸烟和饮酒等因素有关。清

6、除,以及男性吸烟和饮酒等因素有关。1 1、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不同形态的)形态结构(不同形态的3 3种颗粒)种颗粒)大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DaneDane颗粒,颗粒,19701970年发现)年发现)完整的完整的HBVHBV颗粒,颗粒,412nm412nm。双股未闭合环状双股未闭合环状DNADNA,长长的为的为-DNADNA,短的为短的为+DNADNA,为不完全为不完全ds-DNAds-DNA,-DNA-DNA编码编码HbsAgHbsAg,HbcAgHbcAg,HbeAgHbeAg。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22nm22nm,三种颗粒中最三种颗粒中最常见的存在形式,由常见的存在形式,由

7、HbsAgHbsAg组组成,不含成,不含DNADNA,不具感染性。不具感染性。管形颗粒管形颗粒22nm22nm,长长150700150700nmnm,小球形颗粒的聚合体。小球形颗粒的聚合体。(2 2)抗原组成抗原组成HbsAgHbsAg19631963年年BlumbergBlumberg发现发现“澳抗澳抗”,PrPr为为226226AaAa、27000 Da7000 Da,HBVHBV感感染的主要标志,存在于外衣壳上染的主要标志,存在于外衣壳上.HBcAgHBcAg存在于内衣壳上,不易在血清存在于内衣壳上,不易在血清中查到,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中查到,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生抗-HBcHBc

8、(活动期活动期IgMIgM型,非活型,非活动期动期IgGIgG)。)。HBeAgHBeAg可溶性蛋白,可溶性蛋白,MWMW大约大约19000 19000 DaDa,游离于血清中。游离于血清中。2 2、致病性致病性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乙肝病人和乙肝病人和HBVHBV携带者。携带者。传播途径传播途径:血液,密切接触:血液,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HBVHBV的传染性很强(接种的传染性很强(接种0.000040.00004mlml含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人含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人发生感染)。输血或注射、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剌、使用发生感染)。输血或注射、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剌、使用公用剃刀

9、、牙刷等物品,皮肤微小操作污染含少量病毒的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皮肤微小操作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成为传染源。血液,均可成为传染源。HBVHBVHBVHBV的培养的培养的培养的培养HBVHBVHBV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南非学者从一个南非学者从一个南非学者从一个南非学者从一个HBsAgHBsAgHBsAg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组织建立的细阳性原发性肝癌组织建立的细阳性原发性肝癌组织建立的细阳性原发性肝癌组织建立的细胞系(胞系(胞系(胞系(PLC/PRF/5PLC/PRF/5PLC/PRF/5PLC/PRF/5)中找到中找到中

10、找到中找到HBsAgHBsAgHBsAgHBsAg的复制,能产生的复制,能产生的复制,能产生的复制,能产生HBsAgHBsAgHBsAgHBsAg,其抗原性与免疫性均与血液中的其抗原性与免疫性均与血液中的其抗原性与免疫性均与血液中的其抗原性与免疫性均与血液中的HBsAgHBsAgHBsAgHBsAg相同。目前,此细相同。目前,此细相同。目前,此细相同。目前,此细胞系已用于体外研究病毒基因组表达的有用模型。胞系已用于体外研究病毒基因组表达的有用模型。胞系已用于体外研究病毒基因组表达的有用模型。胞系已用于体外研究病毒基因组表达的有用模型。黑猩猩是黑猩猩是黑猩猩是黑猩猩是HBVHBVHBVHBV的易

11、感动物的易感动物的易感动物的易感动物,可用于研究可用于研究可用于研究可用于研究HBVHBVHBVHBV的发病机理,的发病机理,的发病机理,的发病机理,检测自动免疫、被动免疫的效果以及检测自动免疫、被动免疫的效果以及检测自动免疫、被动免疫的效果以及检测自动免疫、被动免疫的效果以及HBVHBVHBVHBV疫苗的安全性。疫苗的安全性。疫苗的安全性。疫苗的安全性。但黑猩猩的来源短缺,难以广泛应用。但黑猩猩的来源短缺,难以广泛应用。但黑猩猩的来源短缺,难以广泛应用。但黑猩猩的来源短缺,难以广泛应用。HBsAgHBsAg HbeAgHbeAg抗抗-HBsHBs抗抗-HbeHbe抗抗-HBcHBc未感染过未

12、感染过HBVHBV+乙肝已恢复或接种过疫苗乙肝已恢复或接种过疫苗+“小三阳小三阳”V V复制不活跃传复制不活跃传染性高染性高+“大三阳大三阳”传染性强传染性强3、检查与防治(检查与防治(“两对半两对半”)防治:血液、性接触等,母婴防治:血液、性接触等,母婴抗病毒药物治疗:(1)-干扰素(2)干扰素诱导(3)阿糖腺苷及单磷阿糖腺苷:抑制病毒的 DNA 聚合酶及核苷酸还原酶活力,从而阻断 HBV 的复制。(4)无环鸟苷及6-脱氧无环鸟苷:选择性抑制病毒 DNA 聚合酶,有较强的抗病毒活动,对人体的毒性较低。(5)拉米夫定: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药物(6)中医中药治疗 治疗原则为去邪、补虚及调理阴阳气血

13、。(7)护肝药物 如维生素类、促进能量代谢的药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艾滋病人(艾滋病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系引起细胞病的病原体,系引起细胞病变的灵长类逆转录病毒之一,属逆转录病毒科。变的灵长类逆转录病毒之一,属逆转录病毒科。19831983年首先从年首先从1 1例淋巴腺病综合征患者分离到,例淋巴腺病综合征患者分离到,19841984年美国年美国GalloGallo等从艾滋病人分离到逆转录病毒,等从艾滋病人分离到逆转录病毒,后来证明这二种病毒是一

14、样的。后来证明这二种病毒是一样的。1986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统一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统一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毒(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HIV)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HIV)。6全球艾滋病疫情年度报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06年艾滋病流行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06年12月,世界共有艾滋病感染者3950万,2006年新感染430万,新死亡290万。5全球艾滋病疫情年度报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多的地区。本年度该地区新增感染者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达万。东欧和中

15、亚地区是病毒感染者增加最快的地区,感染人数比年度增加了,死于艾滋病的人数增加了倍。中国年报告首例艾滋病,2006年1月,由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做出的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正式公布,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1、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1 1)形态与结构形态与结构球形,直径球形,直径100120nm,内含病毒内含病毒RNA和酶,外层囊膜和酶,外层囊膜嵌有嵌有gp120和和gp41,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囊膜内面为囊膜内面为P17蛋白蛋白构成的衣壳,其内有构成的衣壳,其内有核

16、心蛋白(核心蛋白(P24)包包裹裹RNA。酶包括: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酶包括: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2)培养特性)培养特性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将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细胞经PHA刺激刺激4872小时作体外培养,小时作体外培养,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周后,病毒增殖可释放至细胞外,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破溃死亡。并使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最后破溃死亡。HIV动物感染范围窄,仅黑猩猩和长臂猿,一般多动物感染范围窄,仅黑猩猩和长臂猿,一般多用黑猩猩做实验。用感染用黑猩猩做实验。用感染HIV细胞或无细胞的细胞或无细胞的HIV滤液感滤液感染黑猩猩,或将感染染黑猩猩

17、,或将感染HIV黑猩猩血液输给正常黑猩猩都感黑猩猩血液输给正常黑猩猩都感染成功,但无论黑猩猩或长臂猿感染后都不发生疾病。染成功,但无论黑猩猩或长臂猿感染后都不发生疾病。(3)抵抗力)抵抗力对热敏感对热敏感:5630min灭活,但室温保存灭活,但室温保存7 7天仍保持活性。天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敏感对消毒剂和去污剂敏感:0.2%次氯酸钠,次氯酸钠,0.1%漂白粉,漂白粉,70%乙醇,乙醇,35%异丙醇、异丙醇、50%乙醚、乙醚、0.3%H2O2、0.5%来苏来苏尔处理尔处理5能灭活病毒。能灭活病毒。2、致病性、致病性传染源:传染源:HIV感染者感染者传播途径有:传播途径有:1)性传播性传

18、播:通过男性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感染。:通过男性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感染。2)血液传播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器传播,静脉嗜毒者共: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器传播,静脉嗜毒者共用不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染(我国云南边镜静脉嗜毒者感染率达用不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染(我国云南边镜静脉嗜毒者感染率达60%)。)。3)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指男性同性恋患者、静脉吸毒成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及其它血制品者、与以上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等。3、致病机制、致病机

19、制HIV选择性地侵犯带有选择性地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细胞,主要有分子的细胞,主要有T4淋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面。细胞表面CD4分子分子是是HIV受体,通过受体,通过HIV囊膜蛋白囊膜蛋白gp120与细胞膜上与细胞膜上CD4结合后结合后由由gp41介导使病毒穿入易感细胞内,造成细胞破坏。其机制介导使病毒穿入易感细胞内,造成细胞破坏。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尚未完全清楚。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三个发展时期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三个发展时期1)急性感染期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后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周出现,症状似感冒,能很快自愈

20、。这个时期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原,但是检测不出艾滋这个时期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原,但是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病病毒抗体。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年以上,平均5-7年。年。3)艾滋病发病期艾滋病发病期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

21、,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死亡。临床症状临床症状爱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严重缺损,常合并严重的爱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严重缺损,常合并严重的机会感染机会感染,常,常见的有细胞(鸟分枝杆菌)、原虫(卡氏肺囊虫、弓形体)、见的有细胞(鸟分枝杆菌)、原虫(卡氏肺囊虫、弓形体)、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最后导致无法控制而死亡,另一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最后导致无法控制

22、而死亡,另一些病例可发生些病例可发生Kaposis肉瘤或恶性淋巴瘤或引起间质肺炎和亚急肉瘤或恶性淋巴瘤或引起间质肺炎和亚急性脑炎。性脑炎。免疫性免疫性HIV感染后可刺激机体生产抗体(针对感染后可刺激机体生产抗体(针对Gp120,Gp41和核和核心蛋白心蛋白P24)。但抗体不能与单核巨噬细胞内存留的病毒接触,且但抗体不能与单核巨噬细胞内存留的病毒接触,且HIV囊囊膜蛋白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原有抗体失去作用。在潜伏感染阶膜蛋白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原有抗体失去作用。在潜伏感染阶段,段,HIV前病毒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不被免疫系统识别,前病毒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不被免疫系统识别,逃避免疫清除。这些

23、都与逃避免疫清除。这些都与HIV引起持续感染有关。引起持续感染有关。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一)抗体检测(一)抗体检测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荧光试验(IFA)。)。(二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三)核酸检测(三)核酸检测用用PCR法检测法检测HIV基因,具有快速、高基因,具有快速、高效、敏感和特异等优点,目前该法已被应用于效、敏感和特异等优点,目前该法已被应用于HIV感染早期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感染早期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包括:防治措施包括:(一)宣传普及防治知识。(一)宣传普及防治知识。(二)建立(二)建立HIV感

24、染和艾滋病的监测系统,掌握流感染和艾滋病的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对高危人群实行监测,严格管理艾滋病行动态。对高危人群实行监测,严格管理艾滋病人及人及HIV感染者。感染者。(三)对供血者进行(三)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确保血液制品抗体检测,确保血液制品安全。安全。(四)加强国境检疫,防止本病传入。(四)加强国境检疫,防止本病传入。抗艾滋病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这类药物可作为(在转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酶)的底物或竞争性抑制药阻止病毒的复制。这类药物主要分为以下5类。1.1核苷类目前临床应用的新药有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双脱氧核苷类。1.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代表药为地拉韦定

25、、奈韦拉平等。1.3蛋白酶抑制药:沙喹那韦、利托那韦()和吲哚那韦等。1.4侵入抑制药:20和 806。1.5整合酶抑制药齐多夫定单核苷酸等。2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和丙种球蛋白等3抗机会性感染药4抗“鸡尾酒”疗法5疫苗6抗中药疫苗研究疫苗研究用于临床试验的几种疫苗:灭活病毒粒子疫苗减毒活病毒疫苗合成肽疫苗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如gag-env。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如用HIVgp120 的中和抗体和抗CD4 单克隆抗体为抗原其它:可溶性CD4 分子疫苗、治疗性疫苗等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

26、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医学资料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