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第二个结合”的四大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4149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第二个结合”的四大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第二个结合”的四大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第二个结合”的四大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第二个结合”的四大逻辑.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专家笔谈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并对提炼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精神标识,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风骨神韵、精神特质,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性,科学回答

2、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确立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深人学习和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积极探索面向民族复兴大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新时代文化发展、

3、文明构建相适应,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明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人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敬畏历史、敬畏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 0 0 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人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文化优势,更好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第二个结合”,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

4、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和鲜明理论标识。这一重大科学命题和重要论述,指明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生机勃勃发展的核心密码。“第二个结合”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文明观、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体现,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作者:普布次仁,西藏大学原校长,教授。拉萨8 50 0 0 0】论“第二个结合”的四大逻辑王川进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创新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 0 2 1年7 月在庆祝16西藏研

5、究中国共产党成立10 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与中国具体实际同样重要的因素,被独立阐释。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彰显中国共产党深人民族历史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源头的决心,体现出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2 0 2 3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并特别提出:“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

6、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实际上提出了如何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要论断,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的文化使命,不仅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而且体现了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指示了未来理论创新工作的根本遵循。“第二个结合”,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思想空间,打开了我们的思维深度,拓展了我们思维

7、的延展度,使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根魂梦路”,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为了实现“中国梦”,而“三来两创”则是“第二个结合”的必由之路。因此,“根魂梦路”是“第二个结合”行稳致远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理想逻辑、实践逻辑。自从19 2 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逐渐独立自主,在坚定历史信念的基础上,积极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强了历史自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避

8、免用教条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辩证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毛泽东将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与行动准则,并在实践论中改造中国传统知行观以构建科学的实践观,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打破西方国家科技封锁和经济打压,取得了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显著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活用礼记“小康”概念来阐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有效指导。更重要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经过长期探索,

9、基于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2024年第1期一、马克思主义:“第二个结合”的价值逻辑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3年第17 期,第6 9 页。17“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专家笔谈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具体表现在:其一,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

10、人合一”、“知止节用”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拓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路。其二,吸收中华文明的“天下”意识、“大同”思想,协调传统与现代关系,倡导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宗旨,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中国梦到文化自信,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到强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文化自信自强,再到2 0 2 1年“七一”讲话中

11、提出“两个结合”,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就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继承、发展了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说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具有内在的融通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基于实践的统一性。因此,“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简言之,二者是马克思主义

12、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基础,二者是相互成就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的历史逻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第二个结合”具有核心内容性质,并随着时间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这是“第二个结合”的“根”,也是内在逻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建设“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先进思想家、进步政治人物均固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追求,奉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执政理念,强调革故鼎新、任人唯

13、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行为操守。可以说,具有五个突出特性的中华文明是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目标、社会矛盾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念在古老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土壤。毛泽东19 38 年10 月在论新阶段中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

14、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 年,第18 页。18西藏研究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此处“民族形式”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新的文化样态,这一新的文化样态既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又能以其熟悉的民族特色为全国各族群众所喜闻乐见。此后,在党的发展史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共产党人,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融相通的文化品格,因而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克服“五四”时期激进派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顽固派对传统文化的不分良莠的保守主义、留洋派对于国外共产主义圆图吞枣式的拿来主义,

15、不断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2 0 14年2 月2 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16、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党理论创新的文化之根脉,积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课题书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华大地上。我们党既在理论创新中把握住了作为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也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

17、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演进的文化基因中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因此,“第二个结合”秉承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革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取得文化建设新的胜利,这也就是总书记多次提到的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三、目标“中国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的理想逻辑梦,“中国梦”一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

18、创造新的2024年第1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第6 51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 页。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 月3日,第1版。19“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专家笔谈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望未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必须善于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时代发展有益的思想资源,将中

19、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第二个结合”,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国家层面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在社会层面有利于深刻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层面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扎牢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深厚基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文化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中华文明与中

20、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

21、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十五年,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动力和支撑,中华

22、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牵引和载体。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在与世界民族的交流碰撞中,不断焕发新的蓬勃生命力,在其数千年的悠长历史中曾一度屹立于世界之巅。同时,中华民族也是个饱经风霜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历经艰难困苦,数次甚至处于亡国灭族的危机边缘。然而,中华民族总是蕴藏强大生机,使其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仍能重返世界民族之林,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正是因为世代中华民族子孙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理念和道德规范,为中华儿女共克时艰、团结奋斗提供了心灵情感上的联结纽带,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

23、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为中华民族在包容并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1页。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第9 页。习近平: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会开班式讲话,廉政瞭望2 0 2 3年第4期,第8 页。20西藏研究蓄的同时,保持自身文明的独特性,保持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提供了深厚的文明底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使中华民族因其与时俱进、独具一格的文明,以更具开放性、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姿态屹

24、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世界各族人民认识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的中国。路,即“两创三来”。习近平总书记2 0 13年12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强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场合均强调了“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均提出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发生了从“批

25、判性继承”到“两创”的变化。“两创”的具体含义,即“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展、新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并发展出符合时代特点的表达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所谓“两创”看重的是继承,着力点在创新,实现转化便是根据时代背景赋予新的寓意,实现创新便是以传统之规矩,开当今之生面。在遵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需要用辩证思维看待上述传统文化理念,革除“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等时代、认识水平

26、制约因素所导致的落后腐朽的局限性,实现凤凰涅楽式的新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坚持中华传统文化“两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强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持续推进“两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最新表述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宏观大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我们将“两创”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性理论成果运用于新的具体环境,守正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第二个结合”走实走深。至此,“两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

27、承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动2024年第1期四、“两创三来”:“第二个结合”的实践逻辑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 0 14年1月1日,第1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 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 0 14年9 月2 5日,第2 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 0 15年10 月15日,第2 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 0 16 年5月19 日,第2 版。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

28、社,2 0 16 年,第2 0 3页。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 0 2 2 年10 月2 2 日通过),人民日报2022年10 月2 7 日,第1版。21“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专家笔谈力,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保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三来”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人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

29、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随后,这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表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得以体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历程中,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扬弃”等发展历程,提升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高度。所以,面向未来,立足

30、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对于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民族精神进一步融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为中华文明的再造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言之,考察“第二个结合”的发展历程,明晓其基本内涵,可以看到,“第二个结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历史逻辑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第二个结合”发展的理想逻辑在于实现“中国梦”一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三来两创”则是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31、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围绕“第二个结合”所作的系统阐述,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丰富内涵,尤其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第二个结合”重要论述的四大逻辑,自觉以不断发展的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的伟大实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更加自觉地推进“第二个结合”,牢记使命,自觉担当作为,发挥理论创新工作的能动性,加快文化强国建设,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这一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努力创造新时代新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才智。【作者:王川,四川旅游学院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教授。成都610100【责任编辑:刘红娟责任校对:王雷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 0 16 年5月19 日,第2 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理论学习2 0 17 年第12 期,第11页。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