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言诗文解题八法alian.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562212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诗文解题八法alian.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言诗文解题八法alian.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言诗文解题八法alian.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文言诗文解题八法alian.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文言诗文解题八法alian.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文言诗文解题八法一、文言诗文解题法:文意把握题型阐释文意把握,就是在理解词义、句义后,从整体上宏观地理解文言诗文。也就是着眼于全局,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文言诗文知识,对文言诗文进行全面的通读、理解,能够初步概括诗文内容,体味感情基调,筛选捕捉信息等,从而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文意把握的题型,从形式上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解内涵、把握情感、分析态度等.其中,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是重点,也是难点。精题解析 例1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008年云南省中考试题)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

2、鸟,时鸣春涧中。A“人闲桂花落一句中,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映衬春山之幽静,取得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B“桂花落”表明春天将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C“月出惊山鸟”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月光洒进山林,惊醒了已入梦的山鸟。D“时鸣春涧中”,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不时发出鸣叫,画面生动有趣。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要求考生分别对诗中相关内容进行领悟,找出不恰当的一项。A项是对诗句表现手法的理解,B项是对诗句所表达情感的把握,C、D两项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我们知道,此诗重点描绘了皇甫岳别墅中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幽静怡人的春山月夜图。“桂花落”这一动态,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

3、映衬出春山之幽静,并非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所以,B项有误。可见,要准确地将有误的一项找出来,必须从整体入手,把握全诗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答案:B例2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2008年浙江衢州市中考试题)某翁除夕过中庭,仰见树杪有人,即止不进.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下?”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翁视之,邻人也。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曰:“汝所需若干?邻人泣告曰:“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岁,素谂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言已,声酸嘶.翁曰:“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也。今酒殽尚温,汝其饱飡,当以三十金畀汝。勿再为此,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

4、于不义。”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归遗尔母。汝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注释】树杪(mio):树梢。盍(h):何不。谂(shn):知道。殽:同“肴,菜肴。飡:同“餐”,吃。畀(b):送给。从文中看,某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解析:这道简答题要求通过把握文章内容来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来.应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进行分析,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准确把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上文的某翁在家中遭遇窃贼,他非但没有怪罪行窃之人,反而自责“不能周济邻居”,并且与饭赠银,好言相劝,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其富而不

5、骄、宽以待人的君子之德。答案:宽容、善良(富有同情心)。例3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后面问题。(2008年甘肃金昌市中考试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

6、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解析:此题要求在读懂选文的基础上理清它的线索,并概括事件。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是贯串全文的脉络.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归纳内容要点,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叙事件或所讲道理

7、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提取信息予以概括。答案:(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答题方略:如何解答文意把握类试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1按文体特点来把握文意。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各自要素是不同的,表现中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阅读中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叙事性文言诗文可以按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的程序来展开阅读,而议论性诗文则可以从把握论点入手,进而弄清论据、分析论证。2理清思路,了解行文结构.一篇结构完整的诗文,明确行文的整体思路是很重要的。如果对诗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大体辨明,就能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3精读首尾,体味主旨。人们常常说“开门见山”“

8、开宗明义,还常说“卒章显志”“结尾点题”。所以,文章的首尾往往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揣摩首尾,体味题旨,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文的大意。4揣摩标题,领悟其基本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多半能揭示诗文内容的重点,有的暗示诗文的主旨,有的则有启迪行文思路的作用。阅读中,我们通过仔细推敲诗文标题所蕴涵的信息,可以感知到诗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请看下面的例子-例4 欣赏诗歌,回答下面问题。(2008年湖北孝感市中考试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

9、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以“老夫”自况,着一“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B词中两次用典,上阕自喻孙权,下阕又自比冯唐。C全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激昂、走马挽弓,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形象。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风格。方略:解答选择题,可采用筛选淘汰法,即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将备选答案中与题目不相符的选项一一淘汰,最后留存的就是应选的答案。上面这首词来自课内,理解起来并不难,经过筛选应该可以得出答案。选项A、C、D的描述都与文本相符,B项中“下阕又自比冯唐”错误:苏轼自比汉文帝时云中

10、太守魏尚,而非冯唐。阅读诗文时,一定要将典故的出处、人物等弄清,不可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答案:B例5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

11、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简要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008年山东临沂市中考试题)方略: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呢?应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作出客观的剖析、评价。有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则需进行对比分析,将材料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人际关系、语言、行动、精神品质及性格特征等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不同之处,准确判断.上面这一选段出自课内文章醉翁亭记,联系文段中太守的醉

12、与乐,及对山水的明快描写,可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答案: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能力演练(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花 犯周邦彦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注解】花犯:词牌名。冰盘:果盘。燕:同“宴。指喜得梅子以进酒。篝(gu):熏笼.比喻梅花如篝、雪如被。悴(cu):忧也.相将:行将.翠丸:指梅子。潇洒:凄清之意。【助读】周邦彦是北宋末年一大词

13、家。他擅长写景咏物,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调,其词在创作境界、运用典故等方面做到天然浑成,即情景浑融.善于在铺叙基础上进一步讲求曲折、回环、变化。词语典雅、含蓄,被誉为词坛泰斗。1。全词句句紧扣 ,也句句紧扣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

14、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注释】户曹史:官名.姑:婆母,丈夫的母亲。娣:丈夫的姐姐或妹妹.鸩(zhn):毒酒。澍(sh)雨:及时降雨.【助读】孟尝伯周,一个普通之人,不懈地为冤屈者洗刷冤屈,让人敬佩.由此我们可以坚信正义定要战胜邪恶.1. 用自己的话说说,上虞寡妇是如何被冤死的?2.孟尝伯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意把握答案(一)1。梅花 自己2。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了自己在宦迹无常、漂泊不定中所产生的落寞情怀. (

15、二)1。寡妇被其姑子诬告毒死了婆母,太守不认真审理,致使她受冤而死。2.仗义执言、品性正直、不畏权贵、为民作主。二、文言诗文解题法:内容探究题型阐释 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近几年出现的探究性试题,总的来说,都表现为引导考生利用现有的材料,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对文言诗文进行探究.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实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能力。根据命题情况来看,在题目设置上,大都采用问答题的形式,重视考生谈出自己的个性阅读,包括文言基础、阅读、表达、思维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的能力;题型主要有主旨理解、问题探究、思想境界分析、寓含哲理探析、写作用意领悟等。精题解析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

16、后回答问题。(2008年甘肃金昌市中考试题)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解析:这是一道问答题,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探究,找出其蕴涵的人生道理。古代诗歌中许多优美诗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结合现实的生活,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推理,赋予这些诗句以新的内涵和意义。这种题目不同于概括之类的试题,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答案: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着一路珍重的殷勤祝福。例2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2008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试题)罴说柳宗元鹿畏

17、 , 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注释】罴(p):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 (ch):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寂寂:悄悄地。罂火:用瓶子装着火.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捽(zu):揪住。搏:搏击。挽:拿来。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解析:这道简答题,要求说出材料所寓含的道理.材料来自课外,首先要疏通词句

18、,读懂全文,认真分析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同学们首先要明白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在篇末点明寓意,因此找到点明寓意的关键句便握住了答题的钥匙.上文的关键句即“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如能结合上文,准确理解此句,再将其加以引申,推及一般,则其道理便不难得出。答案: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最终害了自己.)例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08年上海市中考试题)误 认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

19、“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注释】卓茂:人名.公:对人的尊称。 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 。解析:这是一道填空题,要求回答文中人物问话的用意。大家都知道,问话大凡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的问话还具有言外之意,需要根据人物问话的情景认真揣摩,理清问话的意图,切忌只从表面去寻找答案。这道题中,卓茂问对方丢马的时间,是想以此确认马的原主。答案:想确认马是谁的答题方略:如何解答好内容探究类试题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清题意,把握要点。题意是答题的方向,只有方向对头,才能接近成功的目

20、标,否则,答案与问题就会风马牛不相及.2扣住文本,有的放矢.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不能海阔天空地随意发挥。3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由于回答这类题字数要求不多,一般150字左右,绝对不能写太多的闲话。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观点还必须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的意义。探究意味的得来,就是通过个性阅读,对作品丰富意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4结构完整,表达充分。解答时必须周密思考,审慎落笔,要做到有头有尾. 请看下面例子。例4 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后面题目.(2008年湖北潜江等地中考试题)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

21、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方略:作者都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只不过有的表达得含蓄,有的表达得直白,有的表达得委婉,有的表达得张扬而已。把握诗歌主题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题目切入.诗歌的题目往往能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这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2)抓诗中关键语句(结句、诗眼),因为它们一般最能传递作者的情感。(3)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4)归类整理.诗歌有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哲理诗等,同一类诗歌其主题往往

22、大同小异。回答上面这道题,最关键的是找到词眼(也就是这首咏史诗的咏叹之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前面是描叙与想象,到词末,作者发出对历史改朝换代的感叹。答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能力演练(一)阅读下面一首诗,说说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曲江(其二)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注释】朝回:退朝回来。典春衣:典当春衣换钱买酒。江头:曲江边。酒债寻常行处有:饮酒欠债已是常事,所到之处欠了不少酒债。穿花蛱蝶:蝴蝶恋花,飞来

23、飞去。深深见:忽隐忽现。见即现.款款飞:忽上忽下,从容自在地飞。传语:请转告.共流转:一起游玩.莫相违:希望春光不要抛人而去。【助读】诗人于安史之乱后重返长安,仍然担任左拾遗(谏官)的职务,但当时唐肃宗及大臣们满足于既得的胜利,朝廷弥漫着一片苟且偷安的气氛。诗人眼看朝政腐败,遍地疮痍,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于是写下了此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说说它寓含的哲理。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24、注释】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馆竖子:指童仆。方且:正要。从:由;伤:指伤虎。立:站立;须:等待。【助读】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呢?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语“坐山观虎斗”即出自此处。内容探究答案(一)全诗十分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境遇的恶劣和内心的痛苦,他不过是以寻欢买醉、自我排遣的方式抒怀罢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穷愁潦倒、满怀忧愤的诗人的悲剧形象。(二)利用矛盾,方能分化敌人。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不论做何事,都要做到客观冷静、总揽全局,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三、文言诗文解题法:感悟评价题型阐释 感

25、悟评价,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见解、思考与质疑。感悟评价类试题,大都是开放性简答题,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说等.精题解析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2008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试题

26、)解析:第一问是把握诗句基本内容,它只要求写出诗人当时的耳闻目见即可。第二问是要求考生说出对诗句的自我感悟,这就要深挖其内在意蕴,并思考一下人们将它应用到现实生活的用意。这首诗的颔联是历来被传诵不绝的哲理名句,它的哲理意蕴与其现实意义密切相关。答案示例: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例2 阅读陋室铭,回答后面问题。(2008年重庆市中考试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

27、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解析:此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考查的是鉴赏评价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要求抓住已知的条件联系全文,谈时切入角度要准。答案: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例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

28、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选自庄子天运)【注释】东施:越国的丑女。西施:越国的美女。病心:心口疼。颦:皱眉。里:乡里。【相关链接】邯郸学步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选自庄子秋水)选文大意:有个寿陵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就赶去邯郸学习人家走路.可是,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巧,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给其中一位提一点建议。(2008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试题)解析:此题已经指明了答题方向“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这个失败的原因便是我们要提建议的靶子.可以

29、依据文本,先把失败的原因总结概括出来,然后针对这个原因有条理地提出建议即可.答案:建议对方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不可盲目效仿。 答题方略 要解答感悟评价试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真阅读选文.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选文(包括链接材料),理解文中内容、情感,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2善于捕捉信息.要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章、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3联系生活实际.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当然还要考虑观点的正确性.4组织语言表述。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千万别拖泥带水,啰啰唆唆。请看下面的例子。例4

30、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008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试题)方略:对于这类“启示题,应从文章的某个角度某个方面生发开来谈感受.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定,如文中的人或事,某一个细节,某一句名言,哲理性的话等等。总之,所作的答案应植根于文章。其实,这就是平时写的读后感,只不过篇幅特别短小而已,所以一定要言简意赅,不要展开论述。答案: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

31、.能力演练(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完成下面的题目。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地说一说。2。请你用批注的方式谈谈你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关尹子教射箭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

32、为国与身亦皆如之。”(选自列子说符)【注释】请:请教,问.子:第二人称代词,“您”。所以:表示“的原因”。弗:不。守:遵守。为:治理。【助读】这则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关尹子这位严师的形象。而列子作为学生,非常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积极主动地探索钻研,这是他能学好射箭的根本原因。1. 列子虽然射中了靶心,关尹子却不承认他学会了射箭。为什么?2.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感悟评价答案(一)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2。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

33、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二)1.因为列子并没有掌握射箭的规律。不掌握规律而射中靶心,是偶然的;掌握了规律而射中靶心,才是必然的。2.我们做事情要有成功的把握,就应该努力去掌握规律,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四、文言诗文解题法:鉴赏品析题型阐释 鉴赏品析是指对文言诗文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它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较高的一个考点,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等相关知识与能力共同组成。鉴赏品析能力包括鉴赏能力与品析能力。鉴赏能力,指的是对文言诗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进行初步的文学鉴赏,以

34、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品析能力,指的是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作品的内容、写法、感情倾向等作出判断的能力。鉴赏品析类的题型一般为简答题,也有选择题。对诗文的鉴赏品析,主要包括欣赏人物、品味语言、鉴赏技巧等方面的内容。精题解析例1 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回答后面问题。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释】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江城:这里泛指水边的城。两水:指

35、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2008年江苏泰州市中考试题)解析:这道简答题考查对名句的赏析。对名句进行赏析时,首先要弄清整首诗的意思,然后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选定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角度(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关键词语等),对名句进行分析。答案:“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晶莹;以“彩虹”喻“双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与水联系起来。例2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

36、问题。约 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2008年湖北恩施州中考试题)解析:这种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好题型。但是考生在答题时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翻译诗句的内容,往往失分较严重。解答描述画面的试题,既要放得开,又要围绕题目所设定的内容。要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说白了,就是要先翻译诗句,在此基础上加一些合理的文字,进行扩充,但一定要抓住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丢开这些随意拓展。答案:在一个

37、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例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38、?这篇人物传记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2008年江西南昌市中考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赏析。这是一篇课内文言文,理解应该不成问题。题干已经提示了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分析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传记的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等.答案:文中多用否定句,例如“不蔽风日“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对高洁志趣和独特人格的坚持,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答题方略要答好文言诗文阅读中的鉴赏品析题,考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应该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知识.因为鉴赏品析试题其实质就是一道小型的文

39、学评论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鉴赏知识,就会无从下手,或漫无边际地乱答一通.具体来说,欣赏人物时,要根据具体事件,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等,甄别、鉴定人物思想性格,臧否人物。品味语言时,要抓住语言的形式,诸如句式、音韵、节奏等方面进行鉴赏,领略其风格;结合作品的内容、主旨,评价其语言形式处理的优劣得失.鉴赏技巧时,要掌握常用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比喻、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仗、用典等),表达方式(描写、说明、记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象征等)。请看下

40、面的例子-例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渡汉江 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008年山东菏泽市中考试题)方略: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其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解答时应注意:一是吃透材料,审清题意。阅读材料是答

41、题的依据,必须读懂、弄通、吃透,否则,答题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怎能不出错?二是胸有全局,高屋建瓴.阅读材料是一个整体,答题时必须时刻不忘这个全局,看清试题的实质,才不至于造成答题与全局相悖。答案: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能力演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释】清溪:源出石台县,流经贵池城,其流域为皖南风景胜地。新安江:源出安徽黄山,流入浙江,素来以水清著称。屏风:比喻重叠的山岭.向晚:傍晚。游子:诗人自指。【助读】此诗是天宝十二年(753)

42、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1、请你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优美意境。2、诗中描写了清溪山水的秀丽景色,又含蓄表达了诗人郁抑不得志的苦闷心情.请你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这种情感的。(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遇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及作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矣.有如少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馐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为可叹也!偶读东

43、坡李氏山房藏书记,甚言少时得书之难,后书多而转无人读:正与此意相同.(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六一)【注释】书肆:书铺。塾: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助读】读了这则短文,我们不难看出,光买书是不行的,买了以后还得快读,且要常读。因为买书不等于读书,书多不等于学问多.何况有些重要的书不是读一两遍就读得懂,记得住,因此书要常读常翻。1.作者为什么在“过市”时会发“愁呢?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文中画横线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鉴赏品析答案(一)1。示例:清溪水清澈无比,就像一面明镜;两岸的群山像屏风重重叠叠。于是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行,倒影在清溪之中游走,这样一幅美丽的风景,使人如身置其境。2.诗人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他,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二)1。家贫,书价贵,买不起,可又“好之颇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