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育英学校导学案设计 年 月 日年级科目学习内容主备人使用者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
2、,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2、 数量词的用法: 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二 自主学习1. 给加点的字注音。罔( ) 贻( ) 有奇( ) 黍( ) 糁( )髯( ) 褶(
3、 ) 膝( ) 楫( ) 篆( )洢( ) 髻( ) 倚( ) 贻 ( )诎右臂支船( ) 器皿 ( ) &nbs
4、p; 八分有奇( )二黍许 ( ) 蒻篷 ( ) ( ) 壬戌( )( )黄不属( )2. 掌握字义。 奇巧: 以: &nb
5、sp; 罔: 因: 象: 贻: 盖: 有奇: &
6、nbsp; 可: 许: 轩敞: 启: 相望: 峨冠: &nbs
7、p; 髯: 居: 所语: 现: 微侧: 相比:
8、 绝类: 矫首昂视: 属: 诎: 历历: 楫: 舟子: 椎髻: &n
9、bsp; 衡: 端: 然: 夷: 了了: 曾:
10、 盈: 简:3.通假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诎右臂支船 ( ) 左手倚一衡木  
11、; ( ) 为字共三十有四( )4. 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年级语文核舟记 田倩倩学 习目 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书物的写法。 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重难点重点:正音、正字;读熟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难点: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全文中间部分按空间顺序说明的结构。学习过程与指导一、预习与复习 &
12、nbsp;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2.关于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
13、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本文作者】 魏学洢(约1596约1625),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亲魏大中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朋奸,被诬陷下狱。魏学洢由家乡入京都,想营救他的父亲,可是父亲终被暗杀在狱中。他扶柩归乡,因父的冤案,成天号泣,不久也悲愤而死,大约只活了30岁。他一生未曾做官,但是极好学而且善文,著有茅檐集。文体知识【知识链接】 1、 文体“记”:“记”
14、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 佛印绝类弥勒。(4)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三、 合作探究1、作者是按照 顺序介绍核舟的。2.本文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雕刻者的 &
15、nbsp; 齐读第一段,探讨两个问题。 1.该工艺品的精湛、奇特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 核舟的特点是什么?(用词语概括)核舟的主题是什么?(用文句回答)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王叔远雕刻技艺“奇巧”的?4. 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从中间的苏东坡开始介绍?四、 展示讲解(针对合作探究问题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五、 形成检测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16、 ,字 , 朝嘉善人,选自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与评价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17、;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7 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六、 拓展延伸1、核舟上共有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2、每个人物的姿势和神态分别是什么样的?(每个小组找出五个人来分别模仿一下这五个人,要求注意:1、不同人物的位置2、相邻人物之间的关系3、人物的神态。)教后反思:注:教师编写学习过程时分六个步骤:1、预习和复习;2、自主学习;3、合作研讨;4、展示讲解;5、形成检测;6、拓展延伸。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