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_马洪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772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_马洪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_马洪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_马洪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精准就业100就业与保障2023.4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文/马洪新摘要:“慢就业”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原因错综复杂,包括社会、家庭、高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给学生就业选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站在高校角度从价值引领、家校合力、“三全育人”、深化改革等方面提出破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对策。关键词:“慢就业”现象;价值引领;就业观念;职业规划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出台了多项措施,以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近年来

2、,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叠加影响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愈发明显。“慢就业”现象主要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暂时没有就业意向或反复准备各种职业应考等主动不就业的现象。这种“慢就业”现象不仅会延缓大学生就业进程,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念和就业态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一、研究基本情况本文参照国内有关调查问卷和文献,结合 J 大学 D 学院实际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从就业理念、就业价值选择、在校表现、“慢就业”评价、“慢就业”原因、“慢就业”影响等六个维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的是网络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象

3、为毕业离校 3 个月后还未就业的学生。全面跟踪调查了 J 大学 D 学院 69 名未就业毕业生,本次调查学生参与率较高,有一定的代表性。二、选择“慢就业”学生的特点(一)就业有选择,但自我认识不清在关于“你的就业第一选择”的调查中,72.46%的学生的首选是考研,20.29%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2.9%的学生表示迷茫、没有方向,仅有 4.35%的学生表示愿意到企业去。从就业选择上看,学生就业目标比较明确,但毕业后却仍没有实现目标,处于未就业状态。在关于“你认为考研或考公务员第一次没有考上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努力不够”,其次是“自我认识不到位”。这充分说明“慢就业”学生虽然

4、有就业目标,但努力不够、定位不清,多是随大流,没有认真结合自身特点明确目标及制订计划。在关于“未来就业计划”的调查中,81%学生选择考研“二战”和继续考公务员。这种执着的就业选择在目标没有实现时,就会产生“慢就业”现象。(二)就业期望普遍较高在“就业首要看重的是什么”的调查中,超过一半学生将薪酬福利放在第一位。在“能接受的月最低收入”调查中,78.26%的学生选择 5000 元以上。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中,会把省会或大中城市、京沪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排在前两位,而到西部和基层工作的选择非常少。这充分说明了“慢就业”学生就业期望相对较高。高薪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选择本身没有错,但要与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

5、相匹配,如果不具备条件,则偏离了实际,从而会影响就业。(三)就业选择时家庭影响较大在“职业选择时您最倾向于听谁的意见”的调查中,除了学生自身外,父母是影响最大的。而在“父母对你的就业要求”的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考研继续深造,其次的是找份稳定的工作。父母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选择,基金项目:1.2021 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就业创业管理专项)“五导五融一体化模式破解慢就业研究”(JJKH20210400JY);2.2021 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自选项目)“疫情背景下应激事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2021B156)的部分成果。101就业与保障 2023.4父母的要

6、求也导致学生就业选择以考研、找稳定的工作为主。这充分说明了家庭对“慢就业”学生的影响巨大。因此,要想做好“慢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家校互动、形成合力显得至关重要。(四)就业思想和行动不统一在“针对慢就业现象你如何看”的调查中,78.26%的学生认为“慢就业”现象正常,表示理解。但在给予在校学生就业建议的调查中,学生把“考研、考公争取一次上岸,避免二战”“明确就业目标,尽早做好准备”“积极就业,实现尽早就业”放在前三位。这充分说明了“慢就业”学生从本质上也认同应尽早完成就业,体现出知行不统一、自相矛盾。因此,针对“慢就业”学生的指导,既要做好思想上的引领,更要做好行动上的指导和督导。(五

7、)就业压力较大在“慢就业对你有什么影响”的调查中,69.57%的学生表示“短期内没有影响,长期有影响”,53.62%的学生认为“同学都就业了,自己没有就业,比较焦虑”,42.03%的学生表示“父母、亲人给我带来压力”,40.58%的学生表示“增加了就业难度”。可以看出,“慢就业”给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影响着学校和国家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应尽早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避免更多消极被动的“慢就业”现象出现,尽早实现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六)学习不够努力在关于“大学期间学习状态”的调查中,60.87%的学生表示“有目标,努力不够”,13.04%的学

8、生表示“没有目标,也没有能力”,只有 26.09%的学生选择了“目标明确,勤奋努力”。这说明“慢就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不够努力,尽管多数学生有目标,但付出努力较少。高校应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关注,加强对其思想教育和学业指导帮扶,让他们尽早明确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避免“慢就业”现象的发生。三、“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一)社会层面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更高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当前,大部分毕业生为“00 后”,从小生活幸福,没有毕业后就要赚钱养家的压力。这就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出现“慢就业”现象。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思潮影

9、响着毕业生就业观念。个人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冲击,导致部分学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出现盲目享受生活、与社会发展脱节等现象。再加上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高质量岗位相对减少,更是加剧了他们对高质量岗位的竞争,而“慢就业”也可以看作是学生对高质量岗位竞争的一种体现。(二)家庭层面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就业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目前毕业的“0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溺爱有加,尽管子女毕业了但还是过多干涉孩子的就业选择,忽视子女本身的就业意向。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希望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尤其是来自农村或

10、基层的学生,其父母往往希望孩子不要回到农村、基层就业。家长的这些错误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选择,导致“慢就业”现象不断产生。(三)高校层面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企事业单位重要的人力资源库。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仍有很多不匹配之处,教育的滞后性与市场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高校人才产出与企业用人需求的供需错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客观上导致“慢就业”现象的形成。同时,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仍不到位。尽管开设了课程,但还是按一门课进行的教育,学生更多是为了获得学分,没有形成有效的就业技能,更没有“一对一”精准的就业指导和清晰

11、的职业规划路径指导。高校没有形成全员参与就业的氛围,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于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和职称评聘,没有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的全过程。目前,高校专职从事就业工作的都是辅导员,而辅导员负责的学生普遍较多,且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很难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就业工作中。导致高校就业工作未真正形成一种有效的就业指导合力,对缓解或减少“慢就业”现象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四)个人层面大学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从一名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思考探索不够。由于学生长期处于安定、规范、程序化的校园环境中,已经熟悉适应了学校生活和学生身份,对毕业后身份

12、角色的转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自身未来没有清晰的定位。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角色认同迷失,不想转变学生的身份,不愿意真正投入到就业活动中,以学习、考研、考察为借口,延缓就业时间,导致了“慢就业”现象的产生1。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许多学生为此变得迷茫,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学习上缺乏动力,难以开展深入的学习、掌握真实的专业本领,就业时选择逃避。或随大流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但由于自身能力欠缺、目标不清、努力不够、信心不足,这类学生往往研究生考取率较低,甚至

13、考不上依然坚持“二战”。精准就业102就业与保障2023.4总之,缺乏清楚的目标和自身努力不够是学生产生“慢就业”的根本原因。四、“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一)用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历史和现实证明,青年学生追求理想的高度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青年学生坚定信念的程度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度,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14、观为引领,深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将就业工作提升到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自身价值的高度,使其内在的荣誉感、集体感得到激发,继而积极投入到就业活动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二)用家校合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大学生的成长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营造家校互动、合力育人的氛围。家长应摒弃教育培养单纯是学校的事的错误理念,学校也应主动为之,积极与家长联系,从入学开始就建立起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并通过定期互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及时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就业方向、学生在校表现等传递给家长,共同为学生成长规划方向、拓展路径。要更新家长育

15、人理念,引导家长积极培养孩子独立健康人格,防止溺爱。支持孩子理性思考人生,树立积极进取的态度,鼓励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勇于尝试。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同时,要更新家长就业观念。家长应积极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新形势与新趋势,结合子女的就业意向与实践经验,提出合理意见,让子女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三)用“三全育人”打造有效的就业合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检验,更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明确职责,建立起人人参与就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就业、学

16、校全方位关心就业的工作机制。一是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就业、靠前指挥,加强对学校就业工作的顶层设计,将就业工作作为年终考核、述职评议的重要指标,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就业工作顺利推进。二是进一步强化学院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将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挂钩,充分调动学院、专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营造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全过程,任何工作的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就业能力提升、实现充分就业为本,从而形成有效的就业工作合力2。(四)用深化改革培养过硬的就业能力人才培养

17、质量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应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专业的设置应与市场不断发展的步伐保持同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超前预测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使专业具有生命力。二是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手段,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将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生产一线有效对接,注重专业实践,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造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企业人才需求双赢。学校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高地。(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参考文献蒋利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64-66.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 J.社会科学战线,2019(3):276-28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