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5632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0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6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 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张静陆卫明(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摘要: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系列论述内容翔实、逻辑严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历史依据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有机融合,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其主体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两创”

2、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劲的文化支撑,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价值收稿日期:2023-12-2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研究”(23ZDA0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静(1999-),女,四川古蔺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陆卫明(1964-),男,浙江象山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3、8-679(2024)01-0016-13近代以来,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回答往往首先聚焦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时代拷问。“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定位、价值与启示、继承态度和发展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从实践方面来看,习近平始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治国理政宝贵经验的先进表率,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两创”

4、重要论述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传承和发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7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展的政治自觉和科学态度,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逻辑理路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213推动中

5、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实质是更好地促进“两个结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继承与发扬,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自觉赓续,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吸收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阐释,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为新社会产生创造的文化基础与先决条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470-471历史的前进总是受到“传统”的影响,共产主义社会也要保留旧社会的某些痕迹,才能在社

6、会实践中孕育新的文化传统。“在这些革命中,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拙劣地模仿旧的斗争;是为了在想象中夸大某一任务,而不是为了回避在现实中解决这个任务;是为了再度找到革命的精神,而不是为了让革命的幽灵重行游荡。”3472马克思在这里论述了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使死人复生”就是指重新激活传统文化,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4。这里的“结合”“发展”“加工”与“继承”“批判”“创造”有异曲同工之妙,换句话说,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也必然受到传统文化

7、的影响和制约。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例,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5,才具有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以此来强调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遗产的批判性继承。列宁还重视对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认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6这高度肯定了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富生命力的优秀基因并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中

8、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本身也是在对人类以往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8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的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这样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发展性,才得以进入、融入中国本土,中国共产党人才得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二)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一脉相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自觉追求。一是尊重历史文化传统

9、。毛泽东强调,现时的新文化是从古代的旧文化中发展而来的,“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7708,但这并不是要“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7708。二是提出了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7707,“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7708。三是指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承继并总结传统文化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7534。四是初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之道,认为“继承历史遗产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且取得一定的民族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8。在这一时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10、。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1956 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创造了开放的文化氛围。1957 年,提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1964 年 9 月,毛泽东针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名学生的来信做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9的批示,为正确处理古今中外关系和充分利用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传统文化观在党的百年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结合新的时代语境,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邓小平提出要“划清文化遗产

11、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10335,肃清封建主义遗毒;继承并超越了以往传统文化方针,提出“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10212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成果。江泽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1133,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11124。胡锦涛进一步增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12。这一时期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旋律,初步构建了“两创”的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

12、国共产党人赓续和升华了前人的传统文化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探索回答了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其一,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3,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蕴涵着治国理政的经验镜鉴和全球治理的智慧方案。其二,习近平率先垂范以讲故事、引经据典等形式,在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19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践过程中推

13、动“两创”工作,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当代生命力。其三,强调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和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三)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第一,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内在要求。由于当时的认知程度、社会结构和时代背景的制约,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不符合社会进步的糟粕成分。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就要科学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通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

14、化需求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第二,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诉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突破国界和地域的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在广度和深度上持续延伸,文化安全问题凸显。文化渗透现象的背后是中西方文化的竞争和博弈,要在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宝贵资源。第三,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文化作为一种内驱力,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精神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信息化、经济和文

15、化的一体化紧密交织、相互影响,已成世界发展大势,国际竞争的重心逐渐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文化领域,多数国家已经将增强和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对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具有引导和熏陶作用,是我们在激荡的世界局势中站稳脚跟的有力支撑。第四,是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原生性文化基因的需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形态,是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化文明形态,植根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

16、示,其中的“民本”思想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贵和尚中”的和谐观念深化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协调发展理念。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自身改造,并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独特的文明气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孕育提供更为丰沃的养料。二、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论述的主体内容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从新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条件出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20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

17、新思想,形成了包括历史定位、具体内容、基本原则、实践路径为主体框架的系统性内容,是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战略资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是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表达。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反作用,文化是否兴盛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8、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资源,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指引。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革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实践,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烙印,是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习近平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文化追求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5000 多年

19、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7201,随着社会的发展,应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展现中华民族的当代风采和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久经洗礼而不衰,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开辟新的历史伟业。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感召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英勇奋斗,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20、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7201。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是中华儿女接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渗透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细胞与血脉之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21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

21、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以强烈的情感联结团结着整个中华民族。习近平强调:“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18中华民族无论身在何方,身上都有中华文化的鲜明印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基因。(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科学内涵1.“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含义习近平在方法论层面回答了“怎样创造、怎样创新”的重大问题,揭示了“两创”的科学含义。创造性转化指的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

22、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17203。换句话说,就是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双重改造,在内涵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加以拓展和丰富,形式方面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表达方式的更新,重在“继往”。创造性转化的前提是要观照现实,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价值旨归,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使之自觉存在于当代人的精神意识之中,体现于当代人的行为实践之中,融入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之中。创新性发展指的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7203。创新性发展重在“开来”,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依

23、据当前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不断更新、补充、拓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时间维度来看,创新性发展要求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重点是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内容短板和结构缺陷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从空间维度来看,创新性发展不仅要立足于本国,还要放眼于世界,将中华文化纳入丰富多样的文化谱系之中,自觉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中国何去何从”“世界何去何从”联系起来,在世界图谱中准确定位中华文化的地位。创新性发展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价值旨归,在激活传统文化基础上,提炼、补充、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出传统文化超时空、跨国度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增强其在世界的影响力。2.“创造性转化”

24、与“创新性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一,创造性转化更多的是“面对过去”,在整理、筛选中华传统文化母体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和当代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多的是“面对未来”,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更新、补充、拓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形式,是一种延伸性的活动。第二,创造性转化在“中国之中国”的范畴下展开,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顾,从文化典籍和民间传统中理解“中国之为中国”的问题;创新性发展在“世界之中国”的范畴下展开,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创造性转化之后服务于本国发展,还要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第三,创造性转化侧重于理论层面“转化传统”,回到传统文化母体,从语义、

25、语境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内涵的拓展与转化,采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创新性发展侧重于实践层面“继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22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续向前”,将创造性转化之中的思想文化资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创新性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创造性转化,两者在相互促进中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新传统文化的内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本原则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6、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归根到底是精神文化领域的内容。“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19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根本原则。其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必须坚守的根脉,以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必要前提,20以免文化发展丢失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保持马克思主义

27、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2.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2121是未来五年的一项主要任务。一方面,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精神文化有追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114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28、实践”22。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主体,自然是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主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发展导向,与大众文化深度结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渗透到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之中去,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3.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缤纷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

29、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236。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不能丢失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涉及为人处世、修身立德、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23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社会规范、治国之道等多个方面,这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思想内核,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有重要价值。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在顺势而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还需要融入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加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习近平强调,文明的发

30、展如同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如若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24。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必然要求,在交流互鉴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重新建构和创新本民族文化,同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4.坚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传统与现代相互承接、相互依赖。传统是现代的基础,现代由传统演变而来。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

31、、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在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表达方式,“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1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形成传统与现代协调发展的文化局面,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路径1.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化对“两创”的认识回顾历史,是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支撑着中华民族发展至今,支撑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绵延至今。高度的历史自觉

32、,要求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久远性和同一性,以确保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更好把握历史行进的正确方向。一方面,要加强历史自觉,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创造力的源泉,追本溯源,鉴古知今,对中华文明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刻的阐释和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契合,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持续推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华文明的今与昔。2.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创新传统文化话语体系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的

33、话语表达方式和风格。中国传统话语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传统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是当务之急。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理解和掌握其表现方式,根据时代的要求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有效的转换和发展。第一,重视对传统文化词汇的研究与转换。对于“中庸”“阴阳”等表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24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征传统文化的词汇,要从古人所处的时代语境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含义,拓宽文

34、本的应用领域,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第二,更新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和载体。根据现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创新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增强其可接受度、可理解度;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打造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魅力的数字景观,增强其趣味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之中。第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从文化信仰、文化理念、文化仪式、文化符号、文化产品五大维度探索建立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五元话语体系”,为国际民众了解和读懂中国打开“文化之门”与“思想之窗”26。3.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融

35、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2310这为当代文艺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践路径。文艺作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现代文艺作品中去,是增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助文学艺术作品扩大传播范围,延长历史传承时间,使其自身能够更加巧妙、顺利地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表达和价值

36、观念。另一方面,文学艺术必须扎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文化沃土,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开发其中蕴含的文化资源,才能推出更高质量的优秀作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4.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实践深度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三大理想,三个方面的内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不同层面对不同群体提出了相应

37、的价值观要求。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能够使传统文化获得内容转换和现代表达方式,进而处理好“古今”关系。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机制,进而将其充分提炼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规范,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论述,使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25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现了新发展,

38、对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1.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作出了多方面原创性贡献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上,习近平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理论观点。第一,首先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有力地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二,深入地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深刻内涵和相互关系,提升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两创”的科学认识。第三,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

39、的指导原则与现实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坚持“两创”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2.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境界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成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115,这一论述有效弥合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疏离,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阐述开辟了广阔的理论前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以特有的开放性和历史性特征,为其吸纳优秀传统

40、文化提供了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285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相融合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内植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才能真正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更好地发挥指导中国实践的作用。3.对中西文化之争作出了有力回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习近平坚持兼收中西、包容世界的大文明视野,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重要理念,提出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倡导更加平等、包容、公正的多元文化观,将中西文化关系的思

41、考上升到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高度,是对“洋为中用”“批判吸收”的文化方针的升华,为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践层面,习近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身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相结合,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用实际行动回应中西文化之争,为正确处理世界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26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

42、L COMMITTEE(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血脉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内在的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先进经验与治理模式经久不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时代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支撑。“两创”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接轨的前提条件和主要途径。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的理论工作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

43、主义理论,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各项事业的推进提供了科学指导。2.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途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根植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置于中华历史文化这个大坐标中来认识,贯通古代与现代的联系,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更好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只有

44、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相协调,进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治理效能。3.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内容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135。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8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马克思

45、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内容,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特色”的秘密武器。(三)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建构性力量1.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文化底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党的历史使命,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更加鲜明的中国风格、更加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27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

46、MMITTEE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86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历史定位。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论述,为继续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模式提供了文化指引,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文化底蕴,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文化支撑。2.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47、往往蕴含着一定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将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到精神文明教育之中去,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帮助人民群众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当代精神文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精神文明教育指明了实践进路。3.有助于极大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得以更新,文化遗产、文化典籍“活”起来了,为人们日常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通过与文化事

48、业融合发展,能够很大程度上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容,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包含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4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9.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9.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 年第 1 期28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8.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

50、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59.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12.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2016:565.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26.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5.15张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底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9-13(001).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