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公文万州府办82号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相关印发重庆市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计划通知江南新区管委会,各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相关部门:重庆市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计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二八年五月九日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 区检察院,区人武部。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5月9日印重庆市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计划(-)万州地处中国东西部结合部,是长江上游关键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沿江开埠最早工商业城市之一,渝东北沟通川东、鄂西、陕南、湘西北和贵东北关键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
2、三峡工程最大移民搬迁城市。依据中央对重庆战略新定位和重庆对万州提出“135”目标要求,为有效实施万州经济社会发展“1113”工程计划和工业发展“521”工程计划,以培育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五大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加紧特色工业基地建设步伐,立即将万州建成重庆城镇统筹发展第二大城市、渝东北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友好稳定新库区示范区,成为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关键增加极,特编制重庆市万州区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计划。本计划期限为,关键是-。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有利条件和现实基础万州含有发展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等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环境条件和
3、产业基础。特色自然资源。万州及其周围地域是盐岩、天然气、硅、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富集区;水资源极为丰富;其特殊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适合多品类动植物生长,是中国南北物种聚汇地。物流和市场条件。万州拥有长江上游最优深水港区。三峡工程移民以来,万州内外部交通条件根本改善,初步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并被纳入国家大交通体系建设范围。“十一五”期间,国家和重庆市将深入完善万州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加紧深水港和集装箱码头建设,推进绕城高速、万云高速、渝万沿江、万达和万利高速公路建设,宜万铁路、渝万城际铁路建设和电气化改造达万铁路,并将开启西安经万州至黔江南北向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因为万州地处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区
4、川、鄂、陕、湘、贵、渝六省市结合部,自唐代以来即为川渝最大物资集散中心之一,辐射近30个县市,是长江上游最早对外通商口岸城市之一,现在是重庆除主城以外最大商业城市,并设有海关。城市平台条件。经过近20年建设,万州由10多万人口城市,发展成60万人口城市,正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到,估计万州城市人口将达成75万人,到,万州将建成百万人口级重庆第二大城市。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增加了城市经济活力;城市能级提升,为承接大规模投资和高端产业发明了条件。人力资源供给条件。万州有良好基础教育和较发达职业教育,是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拥有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职业技
5、术学院、重庆信息技术学院、重庆市万州电视大学等5所高校,23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有较强人才培养输送能力。近10余年,万州终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有约有40万人,有务工经历人员累计超出80万人,为特色工业发展尤其是承接发达地域转移产业,贮备了大量有一定经验管理者和熟练工人。劳动力价格廉价,人力资源供给综合成本远低于发达地域。政策环境。万州是西部对东部开放“第一窗口”,是三峡库区负担移民任务最重和最大移民迁建城市,是重庆确定统筹城镇发展第二大城市,除能够享受中国通常同级同类地域共享政策外,还可享受国家西部政策、三峡库区政策、统筹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和重庆市为建设第二大城市提供特殊政策,是中国各类优惠
6、政策最集中地域。产业发展基础。经过近20多年改革发展,尤其是1999年结合移民搬迁进行工业结构调整以来,万州工业结构不停优化、实力不停增强,工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支柱作用越来越突出,正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新阶段。至,工业增加值达成42亿元,占全区地方生产总值27.7。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等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正在形成,进入工业选择性、特色化发展新阶段。至,五大特色产业产值达成57亿元,增加值达成17亿元,聚集各类规模以上企业80户,其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1户。专栏1 万州工业五大特色产业关键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产 业总产值增加值利 税盐气化工业7.192.98
7、1.17新型材料业14.194.881.34纺织服装业4.571.300.30食品药品业25.106.401.70机械电子业6.312.100.46合 计57.3617.665.51(二)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未来5,是万州经济上档升位和加速发展关键时期,是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特色发展战略特殊“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1、万州正成为国际中国产业转移最好承接地之一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中国产业转移进程加紧,因为万州特殊区位、交通、城市、市场、人力资源供给等条件不停改善和优化,和含有显在特色资源和优势政策吸引和引导,万州投资区位价值快速提升,正成为中国外产业转移理想承接地和西部内陆地域投资发展新亮
8、点。2、西部开发和成渝经济带建设给万州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加紧西部发展和成渝经济带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统筹,是国家未来一个时期重大战略。万州是成渝经济带东大门,因为库区原因,也是实现城镇统筹发展关键。重庆设为全国统筹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万州创新机制,形成制度优势环境,取得制度改革创新始发效益,带来了特殊机遇。3、万州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作用越来越关键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区域经济中贯通东西部发展主轴,全长约700公里三峡库区段是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微弱步骤,万州处于这一区段中心位置,也是这一区段唯一一座超出50万人口城市和长江上游最优良深水港区,加紧万州建设和发展,是国家通畅长江经济大动脉客观
9、要求。同时,按中央对重庆战略新定位,重庆要实现“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这一关键经济功效目标,需要尤其发挥长江上游拥有最优航运条件库区经济功效,为万州发展临港产业带来了宽广前景。4、万州在重庆发展中战略地位愈加突出根据重庆市新“一圈两翼”战略构想,万州被定位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和渝东北地域经济中心,重庆市加大了对万州建设尤其是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空前。重庆市委、市政府在相关加紧万州经济社会发展决定中,强调要“着力加紧发展特色产业,把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作为产业发展重中之重”,“培育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五大支柱产业”;将优先保障产业发展所需土地、天然气等要素资源和
10、能源需求,争取三峡电直供万州;并在基础设施、物流、科技和人才、融资保障、财税、行政管理权限等方面,给了万州一系列特殊政策。这些方法,为万州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关键性物质保障和活力机制。5、三峡工程移民后期扶持为万州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三峡工程移民由移民搬迁进入后期扶持新阶段,中央对库区产业发展,给了前所未有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万州是库区移民任务最重区县和最大搬迁城市,是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集中投入关键。一是国家增加了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延长了三峡建设基金征收年限。从到,产业发展基金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支持关键产业和关键项目;三峡工程完工后,国家将延长三峡建设基金征收年限,并把部分资金优先用于库区产
11、业发展。二是提供能源及要素资源保障。为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国家安排三峡电站每十二个月以优惠价供给重庆。国家投资建设安装了天然气输送管道和新上了天然气脱硫装置项目,并在用气指标上给了倾斜安排。三是提供更大力度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市农村商业银行、市三峡银行向库区提供更大力度信贷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将实施支持库区产业化项目标政策性贷款,并和市财政共同出资组建了20亿元资本金规模融资担保企业,尤其在万州设置了融资担保分支机构。另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安排等方面也将对库区进行关键倾斜,全国对口支援库区产业发展力度将深入加大。(三)面临关键问题和挑战从大环境看。一是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加
12、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保护期结束,中国外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高新技术化、集成化、集约化、集群化、生态化、特色化发展,成为产业竞争发展主流趋势,对万州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近期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加大了对投资、建设用地、环境保护控制,对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过渡期、工业刚刚起步、产业“空虚”现象突出万州,客观上增加了压力。从万州本身情况看。一是五大特色产业总体上经济总量不大、技术结构层次偏低、关键竞争能力还未完全形成、产业体系不够完整和优化、相当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二是库区高标准环境保护要求,对产业选择和部分产业运行成本效益有较大影响;三是受地理条件限制,工业适用土地选择空间狭窄;四是相当
13、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本身投、融资能力形成困难,资金活力不足;五是产业配套不完善,产业综合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六是因为复杂山地条件和农村土地制度缺点,对建设规模化原料基地有较大制约;七是公路交通运行成本高,“路通车难通、车通货难通”现象突出;八是较严重存在“软实力”不足问题,如,体制机制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力资源供给存在结构性缺失、和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气氛还未完全形成等。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着力处理发展中面临多种问题,以加紧发展五大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快速增强产业关键竞争能力和经济支撑能力,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带动库区立即实现产业弱势向产业优势转换。二、
14、总体思绪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为指导,全方面落实党十七大精神,坚持全方面、协调、可连续科学发展观,深入解放思想,以快速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为关键,以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走创新型、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国家指导、扶持和社会各方支援下,负重自强、自力更生、开拓进取,依靠比较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城镇统筹发展和可连续发展,促进移民致富,加紧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步伐,加紧万州及三峡库区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二)基础标准特色产业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和库区生态坏境保护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和建
15、设城镇统筹发展重庆第二大城市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和促进周围地域发展结合。经济总量扩大和经济效益提升结合。(三)特色战略根据万州“工业强区、城市带动、开放创新、软实力提升、生态文明、固本强基”六大战略,特色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实施6大战略。1、优势突破。经过组合利用特色资源、特殊区位条件和特殊政策优势,实现经济要素聚集,增强经济实力,突破区域现实经济综合能力不强制约瓶颈,为产业可连续发展奠定基础。2、全方面开放。面向东部开放和面向西部开放结合,面向中国外大环境开放和面向周围地域小环境开放结合,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促进区域内外部经济资源互补利用和组合利用,调动一切主动原因加速产业发展。3、体系竞争。
16、着力构建完整和自适应性强特色产业链体系及配套产业体系,逐步实现由单体企业、项目竞争向特色产业体系整体竞争转移。以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关键项目和龙头企业为依靠,经过集中培育关键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和行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企业分散投资、孤立发展向产业集群化、生态化方向转移。4、平台提升。经过城市平台、工业园区平台、物流平台、融资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等平台建设,发明更优规模化投资环境,综合降低工业运行成本,缩短工业扩大、升级过程。5、创新促进。加紧产业更新,突出特色产业经济支柱和引领产业升级功效作用,强调效率和效益优先,推进工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着力推进以体制改革为关键制度
17、创新,充足利用重庆设为统筹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特殊机遇,发明优势制度环境,释放产业发展潜力。突出科技集成利用创新,经过对中国外优异技术和管理集成利用创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增强。促进文化创新,多渠道、多形式加速和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习惯形成和养成,经过文化更新和重构,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社会人文环境。6、主动环境保护。充足发挥工业可实现区域污染集中治理、资源高效益集约化利用和扩大外部资源利用等主动作用,经过优化产业布局和推进工业高新技术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缓解库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降低工业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
18、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提升。(三)总体目标以培育壮大盐气化工、新型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五大特色产业为着力点,以发展25条特色产业链为纽带,突出发展12个关键特色产品方向,滚动实施260多个计划项目及86个关键项目(见附件1-6)。争取在前建成在中国外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可连续三峡库区特色工业基地,使之成为万州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支柱”,引带区域各产业快速发展“关键平台”,城镇统筹发展“关键纽带”,百姓致富和政府增收“第一财源”,为万州实现“加紧”、“率先”目标作出特殊贡献。至,特色工业基地五大产业总产值达成亿元(年均增加28.9%),增加值达成750亿元(年均增加30.7%),实现利税25
19、0亿元(年均增加31.3%),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20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23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成12万元人年;培育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关键竞争力强百亿级企业2个、50亿级企业5个;形成产值五百亿级产业集群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3个,努力争取将盐气化工、新型材料培育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级名牌产品13个和驰名商标18个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成35以上,骨干企业研发费占销售值比重达成3以上,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以上。(四)发展阶段分三个阶段实施。1、基础建设阶段(-) 任务关键:“构体系、筑平台、上速度”。一是形成特色产业体系
20、框架,完成五大特色产业25条产业链中23条产业链70-80%基础性、关键性项目和支柱性龙头项目标建设投产,完成竹纤维纺织产业链关键项目投资前期准备和开启原材料基地建设,完成和长寿石油炼油项目配套石油化工下游产业链培育前期准备工作;二是构筑发展基础平台,着力改善软硬投资环境和完善配套产业体系;三是加紧发展速度,扩大开放、激发潜力、聚集投资,加强龙头项目、龙头企业培育,为下阶段产业深入聚集扩张和提升效率和效益,建立量基础。关键目标:经济总量高速增加。全区工业人均关键经济指标达成或超出重庆市平均水平。五大特色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年均增加59.9%;实现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年均增加65.6
21、%,占全区工业上述两项指标80%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45%。开放引资成效显著。5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以上。产业体系框架形成。关键滚动实施25个产业链形成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项目,关键培育2个产值达100亿元特大型企业集团,3个产值达50亿元企业集团、2个20亿元以上企业、7个1020亿元企业、11个510亿元企业、11个3亿元企业,形成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3个50亿级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关键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骨干企业研发费占销售值比重达2以上,特色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30,培育13个在中国外有一定
22、著名度品牌产品,五大特色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成200。就业带动效应显著扩大。五大特色产业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循环经济框架初步形成,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五大特色产业内部及和其它相关产业之间,初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产业体系,工业废弃物排放总量整体控制在万州总量控制目标值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下降到2.0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成10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成90%以上。2、深化发展阶段()任务关键:“强实力、上档次、增效益”。一是深入完成25条特色产业链关键基础项目建设任务和原料基地建设任务,扎实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关键加紧产业链下游高附加值延伸项目标投资建设,并在五大特色
23、产业框架基础上,深入突出各产业产品关键发展方向,深化特色;三是着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企业关键竞争能力,培育出一批在国际中国有较强竞争力产品和企业。关键目标:工业关键经济指标靠近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平均水平。特色工业基地五大产业实现总产值达成1000亿元、增加值达成370亿元、利税120亿元;4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40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15万人;新培育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关键竞争力强百亿级企业1个、50亿级企业3个,新形成产值五百亿级产业集群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1-2个。3、全方面优化阶段(-)任务关键是:“亮特色、优质量、促友好”。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
24、,全方面建成含有三峡库区特色自我发展能力强、竞争力强、带动效应强和可连续良性发展特色产业基地。一是产业个性化特色愈加鲜明,在已经有基础上,深入突出发展盐气结合化工原料生产及深加工、石油化工下游产品深加工、新型硅材料生产及深加工、竹材和木材原料生产及深加工、棉和竹纤维紧密纺及服装加工、茧丝绸生产、绿色健康食品、中药材及兽药生产、汽摩制造及配套加工、内河船舶制造及配套加工、装备机械制造、光电源生产等12个特色关键产品方向,使之在国际或中国产生广泛影响;二是经济发展方法取得根本转变,基础形成以高新技术化、集群化、生态化为关键特点,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协调互动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在龙头项目和
25、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下,加紧就业带动效应强中小企业发展,基础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四是深入加大工业特色产业和其它产业资本渗透,形成区域各产业互动和协调发展格局。关键目标:全方面完成计划总体目标,工业关键经济指标达成或超出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平均水平。(五)产业布局特色产业布局分为关键区和延展区两个部分,总体按“一区四园、一带四点”布局。产业关键区按“一区四园”布局:产业关键区纳入万州特色工业园区统一计划建设,按盐气化工园、天子园、五桥园、临港工业园四个分园布局。其中盐气化工园(含高峰盐气化工新区)关键布局盐气化工业和新型材料业;天子园关键布局纺织服装业和机械电子业,五桥园关键布局食品药品业
26、和电子信息业;新选址建设港厂连体临港工业园1个,关键布局重型装备机械制造业。产业延展区按“一带四点”布局:结合重庆市建设万、开、云产业密集带计划思绪和特色产业关键区项目配套需要,沿万开、万云高速公路建设特色产业配套工业密集带;结合万州资源布局特点、城镇统筹发展需要和卫星小城市建设,关键打造分水、龙沙、武陵、龙驹等4个特色工业基地。至,计划万州特色工业基地用地总规模20平方公里;至,用地总规模40平方公里;远期计划用地50平方公里。以前,投资强度控制在2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产出强度不低于40亿元/平方公里;以后,投资强度控制在3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产出强度不低于65亿元/平方公里;以后,投资
27、强度控制在4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产出强度不低于85亿元/平方公里。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一)盐气化工业1、行业发展趋势盐气化工工业属稀缺度较高非再生优势资源依靠型特色产业。盐气化工工业投资引力强并可形成较长产业链,能够在短期内形成较大规模投资和就业需求。因为中国外盐、气资源伴生地域不多,所以现在多按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分类和分别进行产业配置。以环境保护和可连续发展为前提,向节能降耗、规模大型化、集约化、上下游一体化方向发展,是中国外盐化工产业发展关键趋势;作为其关键产品之一高耗能氯碱产业,多推崇以热电联产和直供电为主体电碱联合方法。伴随天然气和石油伴生气资源加速开发利用,世界天然气化工展现出蓬
28、勃发展趋势。从天然气出发大宗化工产品,如甲醇、合成氨及其加工产品(甲醛、醋酸等)发展速度较快;天然气制烯烃工业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以合成气为基础碳-化学为代表一系列新工艺相继出现;以二甲醚为代表环境保护新能源天然气化工下游产品发展势头强劲。万州是盐岩和天然气资源富集地域,并含有盐岩和天然气共生独特优势,是国家和重庆确定盐气化工工业基地之一。万州岩盐资源远景储量达2800亿吨,天然气控制储量亿立方米以上。在未来万州及库区发展中,盐气化工工业关键发挥经济支撑和资本积累作用。2、发展目标把盐气化工工业建成万州工业中第一支柱产业和库区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重庆市最大盐气化工基地。到,计划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9、460亿元,产值达成640亿元、增加值达成240亿元、实现利税87亿元,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近期目标是:至,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实现产值200亿元,年均增幅94.5%;增加值70亿元,年均增幅88%;实现利税21亿元,年均增幅78.2%,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3、发展关键发展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盐气结合化工、石油化工4条产业链,在重庆及三峡库区同类产业中,突出盐、气结合和下游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特色。盐化工产业。依靠于万州区丰富岩盐资源发展真空制盐、离子膜烧碱、联碱、氯酸钠等主导产品,并重视产业链延伸和发展,逐步发展偏硅酸钠等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天然气化工产业。依靠于万州区丰富天然
30、气资源发展天然气制乙炔、天然气制甲醇产业,并以此为基础延伸产业链。盐气结合化工产业。依靠于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产业提供基础原料,发展聚氯乙烯(PVC)、ADC发泡剂、双乙酸钠、纤维素钠、双甘膦和氯化石蜡等盐气结合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石油化工产业链。关键依靠长寿化工园区立即建设1000万吨炼油装置,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深度发展烯烃、芳香烃等石油裂解产物化工产业。关键建设对产业链形成和效益发挥有重大影响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项目和市场前景好高新技术项目。至,盐气化工业计划滚动实施关键建设项目19个,总投资259亿元;其中前实施关键项目10个,总投资132亿元。专栏2 -盐气化工工业关键项目(按产业
31、链形成要求排序)-新增100万吨/年真空制盐、80万吨/年联碱、30万吨烧碱和30万吨/年聚氯乙烯、60万吨/年甲醇、3万吨/年纤维素钠、50万吨/年双甘膦、10万吨/年草甘膦、30万吨/年亚氨基二乙腈、60万吨/年苯乙烯、20万吨/年醋酸乙烯-30万吨/年二甲醚、10万吨/年偏硅酸钠、3万吨/年PTMEG、10万吨/年甲酸甲酯、10万吨/年聚碳酸酯、3万吨/年甲基丙烯酸甲酯、5万吨/年双乙酸钠、20万吨/年丙烯腈、15万吨/年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估计至计划项目用地6.97平方公里,其中至项目用地4.2平方公里。(二)新型材料业1、行业发展趋势新型材料工业是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前景产业。硅材料是
32、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硅太阳能电池关键原材料,是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基石,国际上多晶硅原材料严重供不应求,多晶硅材料依靠进口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产业及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关键瓶颈。三峡地域硅矿资源丰富,万州是库区紧邻富矿区最大工业城市。金属材料是国民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关键基础材料,因为金属资源不可再生性和中国外经济发展对金属材料需求扩大,其稀缺度越来越高,发展金属材料工业,不仅含有宽广外部市场支持,尤其对万州及库区建设和工业发展含相关键基础支持作用。研发和采取新技术改造传统建材产业,发展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可连续利用,突出环境保护效能,是中国外建筑材料业发展最关键趋势。
33、结合地域资源环境特点发展特色建材,非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利用并举,重视速生林材等经济性可再生人造资源开发和利用,开始成为部分地域寻求产业可连续发展新战略选择。万州含有发展特色新型材料资源优势和产业综合配套条件,发展潜力巨大。现在万州正在逐步形成以新型硅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环境保护建筑材料为支撑新型材料工业体系。在万州及库区发展中,新型材料工业关键发挥经济支撑、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支持、拓宽新产业生长空间等作用。2、发展目标把新型材料业发展成高新技术密集、产业带动效应强经济支柱产业和关键基础产业,逐步把万州打造成以新型硅材料和林材加工为主导国家级新型材料工业基地、重庆市关键金属和建筑材料
34、生产基地。至,计划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亿元,产值达成500亿元、增加值达成190亿元、实现利税6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4.1万个。近期目标是:到,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实现产值170亿元,年均增加64.3%;实现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加67.8%;实现利税18亿元,年均增加68.1%;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3、发展关键主动引进结合万州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方向高新技术项目,突出本土优势特色资源深度开发、可连续开发和废旧资源循环再生利用,高、中、低级产品生产结合,采取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新型硅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环境保护建筑材料三大特色新型材料产业群。新型硅材料业。以多晶
35、硅基础材料生产为基础支撑,关键从两个方向延伸产业链:一是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为基础,做大太阳能光伏产业;二是以电子级IC单晶硅项目和单晶硅抛光片生产为基础,发展半导体电子材料生产。逐步建立以硅产业为基础电子材料工业体系,打造含有世界影响“中国硅全部”。新型金属材料业。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关键发展轻重型钢结构、超重型箱型梁柱、异型钢结构、超重型钢机材料和不锈钢标准件产品。激励发展危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焚烧处理机组设备制造、再生铝合金锭生产,逐步建立起废物处理产业和废旧金属回收、加工、销售体系。新型环境保护建筑材料业。以非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林材资源开发为基础,用高新技术和优异适用技术改造提
36、升传统建材业,努力实现集约化发展,形成建筑结构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屋面墙体材料、化学建材、生态建材五大产品系列。本计划期内,新型材料业计划建设关键项目14个,总投资178亿元;其中前投建7个,投资80亿元。专栏3 -新型材料工业关键项目(按产业链形成要求排序)-年产6000吨多晶硅、年产100M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年产4.7万吨有机硅、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年产5万吨新型环境保护塑胶管道、年产30万吨特殊钢及3万吨不锈钢标准件、年产6万吨轻型钢柱钢机钢结构-年产4000吨多晶硅、年产1500吨太阳能级单晶硅、年产1200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硅切片、年产160MW太阳能电池片、年产160M
37、W太阳能电池组件、年产72万片集成电路芯片、关内平原年产15万吨轻重型钢结构和超重型箱型梁柱和异型钢结构及超重型钢机估计至计划项目用地5.86平方公里,其中至项目用地2.81平方公里。(三)纺织服装业1、行业发展趋势从中国外纺织服装业及市场发展趋势看,未来一个时期,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仍将展现高级品牌和中低级消费并存局面,质量、品牌和时尚性消费特征越来越显著;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关键高新技术发展,将成为全球纺织服装工业发展主流,紧密纺、竹纤维纺织等新技术产品展现出宽广市场前景;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金密集型转移,低端技术、常规产能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域转移,“价格和质量”竞争向“以高新技术为
38、主导、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综合经济实力竞争转移,将在未来一个时期深入加紧;加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激励使用差异化纤维、功效性纤维及非棉天然纤维,推进以实现清洁生产为目标节能、降耗、减排,促进东部地域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域转移,是国家未来一个时期产业政策关键取向。三峡库区是国家“东桑西移”和“纺织工业梯度转移”优势承接地,万州有发展纺织服装产业良好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并已形成很好产业基础。在万州及库区未来发展中,纺织服装业将关键发挥经济支撑、带动城市商业和就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作用。2、发展目标把万州建成中国最大技术纺织品产业基地之一,西部地域关键纺织服装生产基
39、地,并使纺织服装产业技术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达成全国优异水平。到,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60亿元,产值达成330亿元、增加值达成110亿元、实现利税4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近期目标是:到,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实现产值60亿元,年均增加67.5%;实现增加值22亿元,年均增加76.1%;实现利税7亿元,年均增加87.8%;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3、发展关键以高新技术高端优势新型产品为支撑,以紧密纺高新技术产品及竹纤维新型生态纺织品为引领,前后向和横向带动,形成原料、纺织、服装及辅料生产系列化、规模化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建设蚕桑、竹材两大原材料基地,形成关联紧密棉纺织服装、茧丝绸、针织、竹纤维四
40、条特色产业链,建好服装、茧丝绸、针织三个工业园。棉纺织服装业。以最终产品服装、家用纺织品业为龙头,以棉纺纱业为基础,形成一条产业高度集聚、产品紧密关联完整、优异棉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链。产业链上游突出紧密纺生产;中游着力完善坯布、色织布及印染整理生产配套;下游关键发展梭织服装加工、色织服装加工、家用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产品以高级次、高质量新型棉纱、扩展化纤及多个纤维混纺纱,差异化、功效化织物,高级面料及服装、家居装饰用纺织品为主。茧丝绸业。结合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茧丝绸加工产业链,开发优势产品,扩大出口。加紧产业链上游蚕桑基地建设步伐,扎实产业发展原料保障基础;中游关键发展白厂丝、白坯丝绸、丝
41、绸织品印染,完善产业基础配套;下游关键生产丝绸时装及高级真丝床上用具。综合利用蚕桑资源,逐步横向延伸发展蚕蛹蛋白、蚕纱、桑枝等综合利用项目。针织业。依靠区内紧密纺纱线生产,关键发展针织袜和针织服装两大产品系列。原料采取区内产出纯棉、混纺紧密纱线为主,兼用麻、丝、新合纤、竹纤维、PLA等混纺纱线。完整和优化针织袜生产中织造和整理定型步骤,针织服装生产中针织坯布织造、坯布印染整理、针织服装加工等步骤。产品以生产纯棉袜和高级针织外衣为主。争取新上经编生产线,开发性能风格各异多样化经编针织品。竹纤维纺织服装业。计划将竹纤维产业作为万州纺织服装最具特色战略性产业关键发展。以前,关键建设毛竹和慈竹原料基地
42、建设,规模化扩大竹林面积。在此基础上,引导规模化投资,形成竹浆粕、竹纤维、竹纤维纺纱、织布、印染配套生产能力。和区内其它纺织服装产业结合,发展各类竹纤维面料、服装、针织T恤、床上用具、卫生保健功效毛巾、浴室用具、无纺布、卫生材料及日用装饰用具等。产品以中高支、高级次、高质量以竹纤维为主多个纤维混纺产品为主。综合利用竹资源,逐步横向延伸发展竹办公用具、家俱及日用具、创旋切微薄竹片及竹编工艺品、竹炭、醋酸纤维酯、鲜竹沥、竹叶黄酮、竹农具、竹文体器具等系列产品项目。本计划期内,纺织服装产业计划建设关键项目16个,总投资114亿元;其中前投建6个,总投资37亿元。专栏4 -纺织服装工业关键项目(按产业
43、链形成要求排序)-50万锭紧密纺、500台色织布机、印染加工基地、4000万米高级紧密纺坯布、年产1000万件高级衬衫、出口精纺面料生产-30万锭紧密纺、印染后整理生产线、色织布用纱加工、年产万件高级衬衫和145万件高级服装、高级针织外衣、年产2400万米精纺面料、年产万米真丝印染、年产5.5万吨竹浆粕、年产5万吨竹粘胶纤维、年产2万吨优质环境保护中高支竹纤混纺纱线估计至计划项目用地4.45平方公里,其中至项目用地1.17平方公里。(四)食品药品业1、行业发展趋势食品工业和药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生命工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关键标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代表未来食品产
44、业发展方向。现在,绿色食品已成为消费主导时尚,市场拥有率越来越高;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20%-30%速度增加,已成为世界农业领域发展最快产业之一,中国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份额中所占百分比较小,发展潜力巨大。现在,世界医药产业总体保持高利润和高增加趋势,展现出药品市场高速增加、制药业集中化提升、生物技术成为新经济增加点、药品产业转移活跃等四大特征。多年来,中国药品产业蓬勃发展,医药经济连续高速增加,药品市场需求活跃,产业地域集中度逐步提升,药品市场结构向多层次方向加紧发展。中药和生物药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有深入加速扩大趋势。食品药品工业是万州历史积淀最深厚、涵盖行业最多和对万州及库区城镇经济影响
45、最广泛产业,含有显著资源优势和良好产业基础。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发展,食品药品工业在万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最具活力产业之一。 在万州及库区未来发展中,食品工业和药品工业关键发挥经济支撑、提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城镇统筹发展等作用。2、发展目标把万州建成三峡库区最大食品药品深加工基地。到,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40亿元,产值达成260亿元、增加值达成95亿元、实现利税2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6万个。近期目标是:到, 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实现产值60亿元,年均增加19%;实现增加值22亿元,年均增加28%;实现利税6亿元,年均增加28.7%;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3
46、、发展关键以三峡库区丰富而独具特色动植物资源为依靠,以三峡生态区为背景,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区域品牌,培育特色品牌产品,扩大品种规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采取龙头企业引领、以众多中小企业为主集群发展模式。食品业。以推进绿色、有机种养殖为基础,关键改造、提升和壮大酒精及饮料酒制造、发酵制造、饮料制造、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乳制品制造、粮食及饲料加工等六大行业,把万州建成三峡库区健康食品加工基地。药品业。依靠三峡地域丰富药材资源,加大制药高新技术引进利用和新药研发力度,以药品生产为主,延伸开发药用辅料、药品包装、医疗器械等产品。发展化学药品、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兽药四大药品系列,突出中药和兽药生
47、产特色,把万州建成中国关键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最大兽药生产基地。本计划期内,食品药品产业共计划关键建设项目19个,总投资70亿元;其中前投建6个,总投资26亿元。专栏5 -食品药品工业关键项目(按产业链形成要求排序)-年产10万吨味精异地改造、年产5万吨白酒改造及配套、年产20万吨啤酒、年产5万吨成品榨菜、年产100万吨柑橘深加工及配套、化学合成药和生物制药项目-年产25万吨蔬菜系列深加工、年产3500吨食用菌加工、年产20万吨精制苏籽油、年产3500吨有机茶叶、年深加工2万吨大蒜、年加工15万吨辣椒、年加工1.2万吨山胡椒系列产品、年产10亿粒中华肝灵胶囊、年产20亿支帕诛沙星注射液、年产30亿支格拉司琼注射液、年产8亿粒痛风利灵胶囊生产线、年产10亿片金珠止泻片、年产100万袋无血型病毒灭活冻干人血浆估计至计划项目用地6平方公里,其中至项目用地3.05平方公里。(五)机械电子业1、行业发展趋势机械电子产业属关联带动效应较高产业,也是对产地自然资源依靠度相对较低普适性产业。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保持或加强国际竞争中地位,各国机械电子产业均向集群化、高技术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重庆市正着力打造“汽车名城、摩托车之全部”和“西部地域最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并将之列为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关键第一、二位,万州是重庆市计划关键配套加工基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