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巴州都渠与明代进士李㺬.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1409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6.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州都渠与明代进士李㺬.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巴州都渠与明代进士李㺬.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圆园23 冬季号阴文杨琪昌巴州都渠与明代进士李一排排农家庭院,一栋栋农家别墅,一片片玉米麦田,一簇簇茂密森林。乡村振兴政策逐步实施下的河湟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村庄在河湟大地崛起。巴州镇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部,镇政府驻地巴州二村,北距县城17 公里。东与川口镇毗连,西北与核桃庄乡接壤,南与古鄯镇、西沟乡相邻。川官公路、川官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交通极其便利。这里人文荟萃,农耕文化历史久远,昔日贫穷落后的山沟沟,现在大力发展农业种植,现已成为全县有名的“米粮川”。早在民国十九年前为碾伯县辖老鸦峡外巴州堡,建县后设巴州镇。19

2、50年设为第二区第一乡,为区政府驻地,1958 年成立巴州人民公社,1985 年成立巴州回族乡,年底改为巴州乡,2001年撤乡建镇。巴州地区属湟水谷地,沟谷纵横;海拔较低,气候温暖。镇域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巴州河从西沟南大山蜿蜒流经。这里平均海拔2400 米左右,土地肥沃,适宜生长大麦、青稞、小麦、大豆、豌豆、玉米、洋芋、胡麻、油菜等农作物,是民和县有名的产粮谷地。追根溯源,巴州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古老的劄都渠的修建紧密相关;劄都渠的修建与当地土官李土司后代李重视农耕是分不开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和地区农耕文化久远,其引水灌田始于汉代。明末清初,境内有大小水渠二十多条,渠名被记入 西宁志

3、 的有巴州渠、暖川上渠、暖川下渠。其中的巴州渠最早名为劄都渠,是土司李英的孙子李主持修建,劄都渠是民和水利史上第一条最早最大的灌渠,也是民和地区大面积灌溉耕作的开始。这条灌渠,为改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开发利用当地水利资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巴州人。李,字贞德,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考中进士,右军都督府官籍,陕西西宁卫人。是青海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进士;取得进士的李初授中书舍人,三年后任尚宝司丞,为皇帝近侍,主管皇帝玉玺、符牌、印章等物。作为青海明代土官李土司后裔的李,可以享受世袭的官位,不用考取功名自然也可以锦衣玉食。然而,他却“喜读书,不事华饰”,孜孜以求,实现了自

4、我的人生价值。可以说,他为当时的青海文化人树立了榜样,自他之后,一些文化人逐渐考取功名,步入了仕途。弘治初年,李辞官返回故里巴州,耕读传家,修建了民和水利史上第一条大灌渠劄都渠,到今天该渠部分灌渠依然使用,当地人民受惠已有五百多年。据明代李姓官员于公元 1503年秋天所撰的 新修劄都水渠记 可知,“巴州劄都赵充国屯田于此,以困先零”。“屯田”即军垦,这位很有远见的赵充国,就是对西北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的西汉大将“营平侯”。由此可知,巴州川水地区在公元前一世纪时,就已大兴农事。史 海 钩 沉刂答47 圆园23 冬季号这个发展期历时不长,不久这一地区“没于吐蕃”,虽“至宋而收复”,由于当政的“哲人

5、硕士”们“曾不一缨之虑,咸陋就简,消磨岁月”,直到明代弘治前,仍“蒹葭极目而鞠为茂草”。据 民和县志 总编范长令先生考证,明弘治初年(公元 1488年),袭受劄都赐田(东至古纳原白土坡,西至本园龙王新庙,南至速海秃马场脑,北至海石湾大河边)的李,因“慨念丘陇荒芜”,想“理先业而维新之”,又“值岁苦旱”,于是他不禁苦恼地徘徊起来,当“循疆之西南”,忽“睹有古沟痕迹微存,遂勃然感发,即按迹逆上,直穷水源”,当他寻找着行走了一二十里之后,终于找到了古渠的入水口,于是一回来就付诸行动,“命家众决壑引水”。在施工过程中,“遇山涧断隔则刳槽”,刳槽之数,一百有余,搭在渠上,使渠“首尾相续如长虹”,蔚为壮观

6、。这么大的工程,在当时条件下竟“两月告成”,可谓神速。渠成后得到灌溉的田地,“禾茂过他稼,收获济济,公私俱足”,当年就有收益。劄都渠的灌溉面积,抄录 新修劄都水渠记 碑文的人因“石朽字损”,只书“试溉”。巴州渠灌田六十一顷五十四亩七分,比暖州上渠多灌地三十一顷十五亩五分,比暖州下渠多灌地近八顷。其中巴州渠就是劄都渠,今人称为劄子坝。上面这一灌溉面积的统计数字,虽与该渠初修时相去百年,但从那个历史环境和生产条件考虑,也不会有太大变动。到了清乾隆年间,巴州已有灌渠四条,第一渠长二里;第二渠长三里,分支渠二;第三渠长八里,分支渠九;第四渠长三里,分支渠三。以上四条渠,共灌地九百九十七段,下籽七十石一

7、斗(西宁府新志)。这样,巴州两山之间的川地,基本上变成了灌溉耕作地区。民国时期,该渠长 10 里,灌溉面积 200公顷。20 世纪 70 年代,为扩大耕地面积和改善灌溉条件,在巴州西山根整修大渠一条,废除了劄子坝以外的各渠。新修的南垣延至巴州上垣的灌渠,使上垣近 53.3 公顷旱田变成了水地,面貌大改,产量大增。现在巴州镇主要种植作物马铃薯、玉米、小麦等。总面积 1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160 公顷,其中水浇地 365.81 公顷。劄都渠遗址仍存,劄子坝这个古地名依旧,这是河湟地区少有的水利建设文化遗产,也是河湟地区耕读文化的典范,是研究河湟地区农业文化价值的依据和资源,是高原儿女利用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多元文化形态。历史的车轮驶入了新中国新世纪,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耕读文化得到社会政府的高度关注。发展农业生产,提升国民素质,耕读传家,文化自信,依然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昔日的劄都渠依然担负灌溉农田重任,继续履职尽责,去浇灌巴州河谷那千顷沃土,养育一代又一代高原儿女。巴州全景李景鹏摄史 海 钩 沉4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