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地史学”课程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9027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地史学”课程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地史学”课程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地史学”课程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地质教育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632024 年第 1 期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快速渗透到教育领域,新型“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技术赋能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肩负着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使命,对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新型教学模式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近年来备受重视,它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相结合,实现了不同教学模式间的优化组合和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灵活、及时和持续性的学习体验,成为解构传统的纯面授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1-3。同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我国高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2、。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能促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英语及国际前沿知识和技术,也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实现大学生专业水平和高校教师授课水平与国际接 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地史学”课程为例景秀春,王训练,张海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介绍了地质学类双语课程的开设背景、教学导向和教学目标,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趋势下及专业课学时压缩背景下,双语专业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学情、教法、学业评价等挑战。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地史学”为例,提出一套适用于地质学类双语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建立基于学习全过程跟踪记

3、录的综合学业评价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并能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本文旨在探讨地质学类双语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策略、方法及实践效果,以期为提升同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及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也希望能为其他学科的双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双语课程;地史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372(2024)01-0063-05Title:Design and Practice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for Bilingual Courses of Geology:Taking the Cours

4、e of Historical Geology as an ExampleAuthor(s):JING Xiuchun,WANG Xunlian,ZHANG HaijunKeywords:blended teaching;bilingual course;historical geology收稿日期:2023-09-20;修回日期:2023-10-20。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2 年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JG202203)。作者简介:景秀春,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古生物学和地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投稿网址: 联系邮箱:引用格式:景秀春,王训练,张海军.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混合式

5、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地史学”课程为例 J.中国地质教育,2024,33(1):63-67.轨4-5。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跟踪学习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6-7。我国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可追溯至 2001 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8。文件要求全国的高等院校要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以达到高素质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双语专业课程自此被正式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体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类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于当年即系

6、统化开展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很快形成地质学类双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地学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课程与教学64中国地质教育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2024 年第 1 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沿用多年的双语教学模式形成明显冲击,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最常用的纯面授教学模式面对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笔者长期从事地质学类双语课程“地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全面深入分析近年来传统纯面授讲课模式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基础上,紧密围绕课程的教学导向和教学目标,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7、一、地质学类双语课程的教学导向和教学目标地质学类双语课程的教学导向是“突出全球化视角,关注学科前沿,强调学科交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全球化视角,注重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教学中的占比平衡和相互补充,通过双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素养,培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跨文化沟通等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关注学科前沿,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地球科学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探索科技前沿的动力;强调学科交叉,即强调地球科学的学科综合性,引导学生认识本学科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拓宽学术视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操作和实验技能,通过野外实习、实验室操作、数

8、据处理等具体实操环节,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方法。地质学类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在知识体系、语言能力、核心素养和职业发展 4 个方面。知识体系目标是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架构和彼此联系,掌握学科的基本实践技能,能够开展野外地质实习和实验室研究;语言能力目标是要具备阅读和理解地学英文文献、了解国际上最新的地质学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的能力,能够使用英语进行地质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及合作;核心素养目标是要形成创新思维与良好的科学素养,勇于尝试新思路和新方法,敢于挑战传统观点,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并且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具备较强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

9、意识;职业发展目标是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未来的国际交流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地质学类课程的双语改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化、实践化和创新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双语专业课程一般使用英语并辅以中文进行专业学科教学,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双语水平、专业素养,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节奏的把控,考核机制的设立,学生的英语基础、专业理解能力等,都直接影响着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类双语课程在 20 余年的发展中筚

10、路蓝缕,披荆斩棘,授课模式不断调整并逐步趋于稳定。但是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向高度信息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学情方面: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储备、英语能力和学习态度上的差别愈发明显。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便捷地接触到海量的地质学专业资讯和科普信息,一部分对地球科学好奇心强且热爱探索的同学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地球科学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上显现出优势。互联网上随手可得的大量英语原声学习资料,特别是和地质专业相关的英文音/视频,能够让英语语感强的学生得到沉浸式语言和专业学习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在专业基础和英语能力上差异愈发明显,也使得学生在对待双语课程的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

11、两极性。一部分同学对双语课程充满热情,而另一部分同学则感到焦虑甚至抗拒。教法方面:传统纯面授式教学方法急需改变。由于教学地点、时间和进度安排等多方面限制,传统双语授课模式以教师在教室面授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且师生的交流主要集中在课堂,师生互动时间短且覆盖范围小,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取决于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不适应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为紧迫的是,在目前专业课学时大幅压缩的背景下,采用传统纯面授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普遍面临着学时不足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而突出实践教学的地质类双语课程情况尤甚,迫在眉睫的挑战就是学时不足

12、。学业评价方面:以往的学业评价方式难以真实反映教学效果。传统学业评价方式一般是结合平时成绩(占比 4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60%)给出期末总成绩,主要是针对结果而不太强调过程。在教育信息化不发达的时期,这种学业评价方式的普遍应用实属无奈之举,但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渗透到教育领域的今天,这种评价方式显然65总第 129期景秀春等: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地史学”课程为例已无法适应教学现实。基于成熟的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方便地建立科学、多元、可操作的学业评价体系,既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也可用于检验课程真实的教与学效果。技术赋能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教学模

13、式,依托线上智慧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穿插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不同教学方式之间的深度融合,可以消除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许多弊端,有效克服上述困难并应对新的挑战。下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双语课程“地史学”为例,介绍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思路与实践效果。三、“地史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1.课程简介“地史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双一流”学科地质学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双语授课模式主要应用于地质学(理科基地班)专业,开设于大二下学期,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课程架构分为绪论、总论、分论三大部分。课程围绕生物演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运动史三条地质历史主线,以国际地质年代为时间标尺,具体

14、介绍地球和生物界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地球和生物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与其他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教学资料以英文版为主,辅以中文材料,包括英文版和中文版电子教材,英文版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代表性文献、作业、实习指导书、试卷,英文原声科研和实验案例视频,双语微课视频等。线下授课语言采用中英文结合。使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分发、课堂互动及学业过程评价。2.混合式教学方法设计绪论、总论和分论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见表 1。绪论部分介绍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基本任务、发展简史及研究前沿,总论部分学习地史学三大支柱学科(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和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

15、原理和工作方法。这两部分涵盖课程的总轮廓和大量新概念和新方法,采用学生自主线上学习的方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宜使用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讨论式学习。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各地质断代的地史特征,强调总论中的概念和方法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应用,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应用能力的良好契机。有了绪论和总论部分的学习基础,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分论部分的学习,学习效果由师生共同检验,非常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设置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表 1)。课程所有的教学资料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并提前设置好每部分资料的发布时间,系统会按照教学进度自动给学生发放线上教学资源。每次课程都可分为课

16、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三个环节。由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课程每部分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节奏都不尽相同。课前准备环节在线上进行,教师在课前发布预习任务,学生预习并做好课堂提问和讨论准备。学生在上课前自主学习课程的基础单词、基础理论知识,根据自身情况可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例如可以快进慢放或反复观看等。分论预习中学生自主准备 PPT 的过程,可促使学生反复琢磨总论中的概念、方法,深刻体会它们在实际研究中的运用。学生进行课前线上预习对混合式教学至关重要。有效的课前预习既可节省授课学时,又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量会逐渐增加。课堂教学环

17、节将线下和线上两种教学方式结合,二者合理穿插进行。地点在多媒体教室,使表 1“地史学”双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安排课程架构教学方式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绪论开放课堂教师:发布预习任务;学生:预习,思考讨论主题,归纳问题线下:教师双语授课,师生开放互动,师生点评讨论观点;线上:教师发布讨论话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发布扩展资料,在课程群组织讨论,引导思考;学生:在课程群提问、讨论总论开放课堂教师:发布预习任务;学生:预 习,完 成 预 习 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线下:教师双语授课,师生开放互动,师生点评课堂评测;线上:教师发布课堂评测题,学生完成评测并讨论教师:发布扩展资料,在课程群组织讨论,教学反

18、思;学生:在课程群提问、讨论分论翻转课堂教师:发布课程资源及翻转课堂注意事项;学生:预习,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准备 PPT线下:学生双语讲解,师生点评讲解效果并开放互动;线上:教师发布课堂评测题,学生完成评测并讨论教师:发布扩展资料,在课程群组织讨论,教学反思;学生:在课程群提问、讨论,改进PPT 并共享66中国地质教育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2024 年第 1 期用超星学习通的课堂互动教学功能,设备为学生的移动智能终端和教师的投影大屏终端。学生在线签到后,教师开始双语授课,随教学进度教师适时发布线上讨论话题,学生在移动端参加话题讨论并发送自己的观点,整个互动过

19、程共享在投影大屏上,全班同学都可看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这些观点进行点评。分论部分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双语讲解和话题发起由学生完成,教师把握课堂节奏、参与讨论和点评。教学互动和角色互换不仅可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也可实现全部学生表达观点并留存记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记录学习过程非常重要。课后拓展环节在线上完成,教师发布扩展资料、组织讨论、引导思考,学生提问、参与讨论、改进 PPT 等。由于“地史学”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教材只能介绍到课程知识体系的主干,且缺乏时效性,无法体现最新的学术动态。因此,课后教师会在学习通平台的课程群分享紧扣学科的最新文献、科技新闻、科研

20、公众号推文等,引导同学们接触学科前沿、了解所学概念和方法在科研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针对具体问题做科研等。扩展资料的分享是引发同学提问、形成课后师生互动的极佳方式,也是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和吸收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够做到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但大学的师生课后见面机会少,线下互动较为困难,因此线上交流成为课后互动最常用的方式。超星学习通的班级讨论群是一个专注于教学、无联系障碍的交流平台,在避免其他社交软件中与学习无关信息干扰的前提下,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群便捷地联系任何一位任课教师、同学或形成全班大讨论。3.学业评价方式设计学业评价不仅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还可用于监测教学质量,对教学起到导向和

21、规范的作用。科学的学业评价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限于结果9。混合式教学具有体现学业过程评价的突出优势。它可以结合多种评价方式,涵盖课程学习的每个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近年来尝试构建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可跟踪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综合学业评价模式,将线上与线下学习评价有机融合,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设计如下。(1)突出学习过程评价。超星学习通平台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和课后活跃程度,提供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的详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将学习过程的表现定量化和图形化展示。教师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在系统中

22、实时增减平时成绩,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更直接的认识。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学习过程性评价可以体现每位同学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2)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定量评价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实践能力,适用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如预习、讨论、考勤、课堂评测、作业、PPT 讲解、试卷等。而定性评价的主观性相对较强,侧重于难以精确量化的价值判断,如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心理素质等。两种评价各有优点和局限性,通过合理分配各类学习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3)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保持教师在学业评价体系中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23、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小组成员间互评,力求实现对学业的全方位评价。学生自我认知角度的差别和对其他同学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应考虑到学生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设置合理的分值权重均衡这种差异,可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四、“地史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效果年轻的大学生们熟悉网络应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智能化教学兴致勃勃。学习通平台上生动丰富的课前预习资源,能够帮助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减轻他们对于双语专业课的心理压力。教学平台强大的课堂互动功能,如线上签到、发起投票、分组讨论、匿名点评、随机选取学生提问等,能够让每个教学环节有效

24、衔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教学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实现了知识的传递与思想的碰撞,更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此外,便捷的线上互动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提升教学效率。体现学习全过程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学业评价方式,能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帮助教师实现有量化数据依据的因材施67总第 129期教。学习通平台会记录学生在课前、课上与课后的学习活动参与和表现情况,为每位同学生成多项学习分数,定量反映学生在课程中的具体表现,成为评价平时成绩的客观依据。另外,学生在课程进行中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分数的变化,对于督促学

25、生的学习自觉性起到积极作用。在学业评价中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小组内 360 度互评,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创新思维以及个体差异,保证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经过几个学年的实践应用,笔者所设计的基于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的“地史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展现出蓬勃的活力。这一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和点燃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互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依托量化指标,做到基于学生的共性,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锻炼。从宏观上讲,该模式促使课程体系能紧随教学导向、紧扣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值得推广应

26、用。五、结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做到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可以实现由知识灌输为主向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并重的转变,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双语专业课教学方式。本文针对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教学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挑战,以“地史学”双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为例,旨在构建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地质学类双语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监控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全方位学业评价,及时反馈、改进和完善遇到的问题,逐步形成一套可供同类课程参考和使用的双语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虽然文中的各项设计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空间,但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维持教学稳定性

27、和可持续性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及运用。随着教育智慧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地质学类双语课程应该主动融入信息化浪潮中,拥抱新兴技术的赋智赋能。景秀春等:地质学类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地史学”课程为例参考文献:1 曹殿波,党子奇.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 邓铭,胡颖.一流本科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52):152-154.3 罗映红.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J.高教探索,2019(12):48-55.4 纪亮.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J.中国教育

28、学刊,2018(增刊):61-62.5 郭明,楼丹,吴荣晖,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仪器分析双语教学探究 J.化学教育,2019,40(18):23-28.6 简敏菲,张丹丹,江玉梅,等.高校生态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J.英语广场,2021(9):66-68.7 王莉玮,方润,高仁金,等.混合式教学在双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高教学刊,2021(31):113-116.8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的通知 EB/OL.(2001-08-28)2023-06-20.http:/ 丁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 J.中国大学教学,2021(5):72-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