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于田野调查的羌族村寨民居保护困境与出路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羌族特色村寨民居保护研究()作者简介:胡丹(),女,博士,讲师,从事民族建筑保护研究胡丹(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摘要:羌族民居遗产正面临毁灭性的伤害,如何对其保护成为当务之急。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对其困境进行分析,其困境包括:)政策缺失及保护意识薄弱;)恶劣气候及交通不便导致空心化;)疏于保护带来的民居老化衰亡以及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工业化时代冲击下的传统技艺丧失;)持续的地震破坏及不科学的重建。研究提出了对策,对策包括:)制定专门的保护规范,划拨财政资金,合理分配利益;)依靠学者进行
2、研究,科普,献策;)推动社区参与;)依靠改善交通,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旅游业来吸引人口;)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信息留存;)靠传承抗震技艺,民居加固及抗震设计来抵御地震;)不同类型和资质的羌寨应进行差异化发展。关键词:羌族;特色村寨;民居保护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羌族民居主要分布在阿坝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等县,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岷江上游及汇入岷江的杂谷脑河、黑水河流域。羌族民居分为三类,碉楼,碉房和板屋,羌族民居的历史可追溯到 多年前,是我国少有的石头建筑,是少数民族建筑中独特且珍贵的一支,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3、处。随着人口流失,年久失修,地震破坏和新建性破坏,羌族民居面临着毁灭性的伤害,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成为当务之急。羌族民居保护现状我国从政策上对于羌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开始较晚。年,阿坝羌寨碉群,包括布瓦黄土碉群、桃坪羌寨碉群、鹰嘴河寨碉群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求对其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还需划分建设控制地带。年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其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恢复重建,要尽可能保存历史风貌,明确严格的建设控制要求和整治措施。年萝卜寨和桃坪羌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随后多处羌寨入选省级传统村落,按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规定,
4、要求制作传统村落档案以及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年萝卜寨入选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随后多个羌寨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年起,上午村西窝羌寨等多个羌寨入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根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重点推进民居保护与建设。应提出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保护、改建等不同方式,保护传统的营造法式和建造技艺,保持民族村寨的建筑风格以及与自然相协调的乡村风貌 。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始对羌区文化遗产开展抢救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
5、。根据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规划纲要 总体规划,提出应保护羌族建筑,采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羌族民族文化的抢救和重建方式 。通过文献和实地调研,筛选出 处具有民居保护价值的村寨。绘制出了各村寨的民居保护情况图,并分为较好、一般、较差三个类别,标示于图 中。较好指民居保护基本完好,现代元素干扰较小,这样的村寨有 处,占比 ;一般指有部分历史建筑,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现代建筑的干扰。这样的村寨有 处,占比 ;较差指历史建筑完全破坏或被现代建筑代替,这样的村寨有处,占比 。另外,虽然传统上羌族民居分布于北川、茂县、理县、汶川、松潘五县县域,但是具有价值的羌寨实际上集中分布于四县的交汇区域。可将羌
6、族民居区域分为分布区和核心区两个部分,划分如图 所示。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政策缺失及保护意识薄弱从政策层面,羌族民居保护依托的是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规定。这些规定是全国或全省层面的,对于具体羌族民居来说缺乏针对性。其依托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相关政策则包括了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对民居保护要求第 卷 第 期年 月山西建筑?比较概括。从专业技术层面,民居保护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包括历史建筑保护、文物修复和保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村民层面,他们对于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缺乏保护意识。为生计奔波的村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守住的是一个
7、金钵钵。在访问中,有村民认为自己这些是烂房子,没有什么意思,认为现代的简单造型才是他们所向往的房子。有部分村私搭乱建严重,如在吉娜羌寨,村民人均私搭一层,醒目的蓝色雨棚对民居风貌造成极大破坏。民居空心化由于气候和交通问题,大多数羌寨居住率低,空心化严重(见图 )。年轻人选择出外打工,人口老龄化严重。人们更愿意搬迁到山下交通和生活便利的地方。如木卡羌寨,其建筑保存完好,但无法吸引人们居住,现仅有少数人们居住。同样的村落还有位于山顶的黑虎羌寨,由于冬季水源结冰,道路结冰(如图 所示)和燃料短缺,导致居住人口减少。另外,羌族民居具有一些与现代生活方式矛盾的特点,如狭小的窗户,昏暗的采光,火塘的火灾隐
8、患。在对上午村西窝羌寨村民采访时,村民认为这样的房子不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希望能改变住宅环境,但这与对历史建筑绝对的保护的法规形成了矛盾。?民居老化衰亡巨大的建筑财富正面临高速的衰亡。年季富政出版 中国羌族建筑 中共有羌寨共百余处,而现今具有历史和建筑学价值的仅 处左右。其中 地震是主要原因,上面提到的交通与气候是次要原因。而同一个寨子中保存完好的建筑比例也日渐走低。以萝卜寨和布瓦寨为代表的黄泥羌寨相对于石头羌寨老化损毁更为严重。萝卜寨建筑已完全损毁,老寨因此无人居住,以遗址的方式存在。而石头羌寨中损毁严重的以大寨子村为例,只剩下残垣断壁。民居传统技艺丧失羌族民居有很多设计和建造的精巧之处,是
9、千年来羌民智慧的结晶。木制凸出的阁楼起到阳光房的作用;收分的墙体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小窗厚墙使室内温度不会有剧烈变化;转角错接的石块增强了墙体的韧性;可移动的楼梯在过去的战争中起到躲避敌人的作用。其建筑装饰中的火塘文化,角角神,中柱神,白石神的诸神崇拜也是传承了千年。然而这些技巧在新建的羌族民居里已经不再被采用。现在的新建碉房多为钢混结构,穿衣戴帽仿传统外观。羌人自己的一套仪式和建造程序也随之消失。经过调查得知,传统的建造方式建造速度慢,过程艰苦,造价高,使得人们不愿意出资修建。久而久之,木匠和瓦匠缺乏项目而转行,造成羌族传统建筑技术的工匠短缺。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这一艰苦的行业,羌族传统建筑技
10、术的传承问题已经面临断代 。持续的地震破坏及重建误区据统计,年以来,分布区范围内发生 级及以上地震 次。绝大部分羌寨在地震中受损,如布瓦羌寨的珍贵的黄泥羌碉就在汶川地震中损毁。另多个羌寨全部搬迁或者原址重建,如吉娜羌寨 户人家的房屋倒塌 户,也是第一个灾后重建起来的新寨。牟托羌寨在地震中也损毁严重。在重建中以一个固定的模板套用于所有羌寨,并采用现代结构和材料是主要的重建误区,导致了千村一面。羌寨沐浴在共同的诸神崇拜信仰下,但其建筑和村落有着较大的区别。碉房、碉楼和板屋分布在羌区的不同位置。碉楼和碉房也有材质之分,分为黄泥或者石头材质。修复或改造后的羌寨笼统按照羌族风格,失去了不同地域不同村落的
11、特色。羌族特色村寨民居保护对策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除现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外及下属的规范外,需要对羌寨这一具有独特人文及建筑风格的区域的民居制定专门的保护规范,应规定羌族民居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修缮要求等,确保其原貌得以保留。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行动小组,由专门机构负责羌族民居的保护工作,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用于羌族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这些资金可以用于修复历史建筑、保护文物、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帮助羌寨保持其历史风貌和特色。应采取民办公助、风险补第 卷 第 期年 月山西建筑 助和以奖代补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民居保护。应鼓励自
12、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投资、认养、认领及租赁等方式,参与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应发动村民进行“没有建筑的建筑师”的低技术改造以针对最实际的“资金不足”问题。充分发挥学者智慧近年来,随着汶川地区的不断被关注。应鼓励更多的高校、机构及学者对羌寨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文献、实地考察,与相关专家交流等手段,对羌族民居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包括历史、建筑风格、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分析,从而运用羌族民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评估建筑物的状况,参与历史村落保护规划和管理的制定,提供对羌族民居的发展和管理策略的专业建议,提供修缮和保护方面的技术指导,推荐合适的材料和方法,以确保修缮工作符合历史性和科学性。应邀请专家通过教育或
13、培训活动,向社区居民、保护者和管理者传授羌族民居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组织讲座、研讨会和培训课程,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保护意识。通过学者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羌族民居保护理念和方法的交流与创新。积极推动社区参与应鼓励羌寨村民参与民居保护的决策过程,包括规划、修缮、管理等方面。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积极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他们对于保护工作的看法和需求,并将其纳入决策过程中。应鼓励成立社区组织或村落委员会,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和管理。这些组织可以起到协调、监督和推动保护工作的作用。应通过开展活动、宣传教育等方式,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关注。应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
14、活动和节庆,吸引社区居民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传统艺术表演、手工艺展示、文化讲座等,增强居民的认同和自豪感。羌族的羌历年、瓦尔俄足节、祭山会、领歌节等活动都是的好机会。应开展羌族民居保护的教育与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于保护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基于内生优势而探索出的发展方式,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加持下能实现快速发展 。应针对地方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编制通俗易懂的保护维修手册,对民居的各元素,包括屋、顶、门、窗等提供可选择的图纸,群众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自行组合,把对遗产的保护知识直接传授给群众,提高地方民众的修缮技术水平,避免私自的修建性破坏。吸引人口人口是民居保护的基础。调查发现,有人居住
15、和维护的民居保护程度远远高于空置民居。吸引人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交通问题,二是解决就业问题,三是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从交通上讲,部分羌寨交通便利,对交通不便的寨应加强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交通在偏远羌寨的覆盖范围和频率。可加强村际交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提供道路危险提示,羌区冬季道路结冰提示,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提示等。从就业来讲,在特别偏远,对于如四瓦村等孤立且交通改善投资大的羌寨,休整道路投资巨大,并不现实,也很难有回报,可推广短视频、视频直播等方式,售卖农产品及展示风土人情,以留住人口。每年萝卜寨布瓦寨的车厘子是最大直播亮点,而高山土豆、李子等也是有吸引力的农产品。从旅游上
16、讲,应将羌寨与周边羌寨或景区打包推广,推动区域协调旅游发展,引导游客在同一区域内多个寨之间游览,用著名羌寨或景点带动周边羌寨。例如可将北川的上午村西窝寨、黑水村的西角坝羌寨与小寨子沟景区整合。将北川石椅村、猫儿石村和北川地震博物馆之间整合,将曾头、索桥、桃坪三寨整合,将汶川县城与布瓦、月里、萝卜寨整合,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可以增加包括传统文化体验、户外探险、民俗节庆、农耕体验等的旅游活动。民居数字化保护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规划纲要 提出应采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羌族民族文化的抢救和重建方式。经过研究,其信息可分为不同层面:采用 及遥感解译记录民居宏观层面的空间数据,包
17、括与民居密不可分的自然环境、分布、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模型记录中观层面空间数据,包括地形高程、坡度、坡向、用地性质、民居的年代、质量、风貌、高度、分布、传统轴线、街巷、公共空间等;采用三维建筑扫描(如图所示)结合 软件建立 模型能记录微观层面的空间数据。并在 模型里附以属性数据,包括建筑年代、建筑特点、建造工艺、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屋顶形式、保护完好度、翻修记录、产权归属、住户情况等。可利用 辅助生成平立剖面图。建筑构造、细部及装饰可采用手持三维扫描仪进行记录。除此之外,也可以辅助传统的测量方式,如 记录,激光测距仪,摄影摄像和手绘等。但在新时期的信息记录里,应尽
18、量避免误差大的手工记录。将数字化成果放互联网,以在线旅游方式与外界互动,扩大受众,提高关注度。?第 卷 第 期年 月胡丹:基于田野调查的羌族村寨民居保护困境与出路 传承传统民居营造技术应加强对羌族建造技艺的传承与培训工作。如建立传统的师徒制度,让有经验和技艺的老师傅传授给年轻一代。应使用录像、摄影等技术手段记录羌寨建造技艺的过程和技术细节。同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如图纸、建造方法、口述等,建立建造技艺的档案资料。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传统技艺进行推广。可定期举办技艺传承活动,如技艺比赛、展览和演示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建筑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
19、情。可在传统文化活动和节庆中强调建筑建造技艺的展示和传承,举办相关的工艺展示、建筑竞赛和技艺比赛等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感受羌族建筑的独特之处,激发他们对技艺传承的兴趣。抗震对策羌族民居的抗震对策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推广传统建筑抗震技术。从调查情况看,羌族地区的大量新建碉房在地震中的损毁程度严重于老建筑。当地土壤由于含硅、钾等,具有天然的黏结性,土石墙体房屋在墙体选材上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修建墙体采用 左右的墙体收分,墙体从基础至墙顶采用“交叉层叠的石块”“布筋”、铺设“过江石”的做法,墙体应采用联体修建或在墙体外墙修砌“鱼脊背”凸棱支撑墙体;夯土墙碉房主要在夯筑墙体上选用黏性好的纯净黏
20、黄土,在墙体内尤其是转角部位大量“布筋”等技术,有利于增强墙体的整体性、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适度缩小新建传统碉房的房屋体量(包括平面占地面积和高度)也有利于抗震 。二是对民居进行抗震加固。请专业工程师对民居进行结构评估确定弱点和脆弱部位,并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古建筑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指出,对古建筑的维护和加固,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始状态的原则。适用于羌族民居的加固技术包括:渗浆加固、扶壁柱加固、铁件加固、墩接加固及设置隔震层等 。三是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标准。根据规定,汶川地区的抗震设防应遵守 度设防。在修复和维护民居时,选择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在进行民居保护规划和设计时,应该采取适当的布局和结
21、构形式,减少震害和人员伤亡风险。例如,避免在断层带、滑坡区或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修建民居。应加强公众对抗震知识和应急预案的教育和培训。应设立紧急疏散通道和安全避难点,避难点应具备抗震能力和基本生活保障设施。差异化保护与独特价值挖掘应根据不同村落和民居的特点和定位,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旅游开发为定位的村,如桃坪羌寨、较场村、联合村东门寨等就需要在功能上考虑酒店、餐饮、博物馆等的置换。提供旅游设施,以丰富的装饰和详尽的表达展示民居魅力,利用旅游收入,从上层视角民居进行统一的大力度的修缮保护。而以居住和农耕为定位的村,如曲谷村、四瓦村、黑水村、休溪村等,就需要以方便居住和农耕为目的,保护和更新其
22、居住功能。由于资金来源有限,可采用低技术手段,让村民掌握一定知识后自行维护。以安置为主要功能的新羌寨,如伊娜羌寨、水墨羌寨、坪头羌寨等,实则无保护必要,但作为具有羌族特色的村寨,仍然在继承羌族建筑文化上有一定作用,应合理保护及利用 。对于不同村落应该有清晰独特的价值挖掘点。东门寨应以释比文化为亮点,体现在墙面独特的图经(见图 );小河坝村黑虎寨则应挖掘其以碉楼群为特色的价值(见图 );桃坪(与索桥和曾头村)应重点挖掘其“东方神秘古堡”的定位,并向世界文化遗产迈进;萝卜寨应挖掘其世界最大的黄泥羌寨遗迹的价值;布瓦寨也应重视其作为仅有的几座黄泥羌寨的价值;休溪村应展示其具有多处百年羌居的魅力;曲谷
23、村应挖掘以王泰昌宅为代表的羌族仅存唯一的官寨文化;木卡寨应依托便利交通寨展示其难得完整的碉楼建筑群;黑水村应挖掘其具有唯一性的大体量散居板屋;上午村西窝羌寨应发挥其作为保存最好板屋寨的优势;保尔村应独树红色文化与以并卢惟仁碉楼为代表的羌族建筑的并存的特色。多个羌寨不胜枚举,总之,挖掘独特价值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能对保护和振兴羌族民居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羌族民居的多种形式:黄泥或石头的碉房,板屋要分清其分布区域,黄泥民居仅分布于萝卜寨,布瓦寨,板屋主要分布在离汉文化近,受汉文化影响的区域,如北川境内的上午村,黑水村,汉入羌第一村羌锋村等。其余多数村寨为石头碉房。要确保其不同的地域风格的不混淆。结论
24、通过对多个羌寨的田野调查发现,羌族民居保护现状令人堪忧,诸多羌民族聚居点中,现存有价值的只有 个村寨,而其中又只有 是保存较完整的,可谓屈指可数。其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气候恶劣和交通不便引起的村落空心化。解决空心化问题就要吸引人口。对于羌寨来说,改善交通,提供就业和发展旅游这三点是吸引人口的关键。第二个问题是持续的地震破坏,而不科学的灾后重建破坏了羌寨原有风貌。应依靠学者进行研究、科普、献策并推动社区参加。数字化手段的应用进行信息第 卷 第 期年 月山西建筑 留存可以为保护和新建提供科学的依据。面对频繁的地震,抗震技艺传承,民居加固及现代的抗震设计可以减缓羌民居的损害,延长其寿命。除此之外,政策缺
25、失、保护意识薄弱、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传统技艺丧失也是羌族民居保护面临的困境。因此政府还应制定专门的保护规范,划拨财政资金,合理分配利益,让“谁保护,谁受益”。不同类型和资质的羌寨和民居应进行差异化保护和发展,凸显特色,轻重有别,以避免同质化发展。参考文献:国家民委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规划纲要 北京:国家民委,阿坝州人民政府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规划纲要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州人民政府,季富政 中国羌族建筑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逯海勇,胡海燕 濒危性传统民居的价值认知及保护方法探讨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二龙 兼业传统中的内生发展与乡村经济振兴 民族学论丛,():徐学书,喇明英 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马小明 隔震技术在清真寺古建筑结构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兰州:兰州交通大学学位论文,():胡丹,石晓娜,晏玉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以西窝羌寨为例 古建园林技术,():(,):,:););););):),;),;);),;);),;):;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上接第 页),(,;,):,:,:;第 卷 第 期年 月胡丹:基于田野调查的羌族村寨民居保护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