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性方法_黄智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176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性方法_黄智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性方法_黄智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性方法_黄智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1 期总第 127 期No.1,2023General No.127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湖北行政学院学报DOl:10.3969/j.issn.1671-7155.2023.01.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003收稿日期:2022-12-22论 人 类 文 明 新 形 态 的 总 体 性 方 法作者简介黄智春(1993),男,福建福州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红军(1970),女,山东菏泽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

2、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遵循,是研究一切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秉持了总体性方法的原则与要求,涵盖真理、系统、时空和价值四重维度。在总体性方法指导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三大原则,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以及内生发展与外部延展相统一。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总体性方法的科学运用,其超越性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关 键 词总体性;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23)01-0019-0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推动“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大创造”1(13-1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阐明“两大创造”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文明价值2(P64)。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后,学术界展开多方位研究,却未对其本身所蕴含的内在联系予以总体性讨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具有显著的超越性价值,就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两大维度回答了文明的范式更替、内在动力、价值旨趣等系列性问题,构建全景式、立体性的理论整体。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探赜“总体性”视阈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维度与原则,全面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一、总体性思想的溯源与人

4、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1.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中的“总体性”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概念源于黑格尔的“总体性因素”。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提出事物研究的“总体性维度”,“哲学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哲学总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但是哲学的理念在每一部分里只表达一个特殊的规定性或因素,每个单一的圆圈,因它自身也是整体,就要打破它的特殊因素所给予的限制,而建立一个较大的圆圈”3(P56)。马克思为黑格尔哲学中的“总体性因素”裹上唯物主义的“面纱”,首次将总体性思想运用于人类社会领域,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性质与内在矛盾。人类社会是一个拥有各种要素且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要素之间存在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就社会本质而言

5、,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4(P42),“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就是阶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矛盾运动对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起到了经济意义上的决定性影响,后者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就社会历史而言,马克思拓展“总体性”的应用范畴,指出历史创造的规律性。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社会规律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必须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认清各个环节在总过程中所起作用,反对割裂性地看待发黄智春,李红军(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3 年第 1 期20

6、展中的历史。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关系的阐释中蕴含着深刻的总体性方法,总体性思想是贯穿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主线。“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卢卡奇批判第二国际的庸俗经济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明确定义为“总体性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从“整体与部分”“历史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等四方面论证“总体性范畴的统治地位”5。在卢卡奇看来,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是“方法的呈现”。唯物辩证法本身具有革命性,其目的就是要达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总体性统一。他认为,“具体的总体是真正的实现范畴”6(P58),“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

7、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6(P56)。马克思对黑格尔“真理是整体”的辩证概念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摈弃以单纯的自然因素去解释历史的旧逻辑,代之以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全面的理解。他维护了“总体性方法”的本质,把任何事物、任何现象的局部都看作是整体,旨在从总体层面去认识社会。“只有在马克思那里,黑格尔的辩证法才真正变成了赫尔岑所说的革命的代数学”6(P77)。2.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出场:一种“总体性”视角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范畴之一,文明是一种总体性存在,文明内涵本身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成为共识。一方面,“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7(P97)。工业、机器和科学技

8、术等物质文明成果是生产实践的产物,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通过社会实践,人们创造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文明以外,也创造了包括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广义文明”。另一方面,文明与社会形态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寓意“文明时期、文明阶段”。马克思“五形态论”划分出原始文明、奴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文明和共产主义文明,将由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所构建的“资本文明”视为“最后的对抗性文明”,并提出“共产主义文明”对其全面超越。对此,我们更应该从中国崛起、世界发展、文明进步等多维度视角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出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践基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9、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出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缔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使中国实现从“居于人后”到“并驾齐驱”再到“遥遥领先”的飞跃。人类文明新形态彻底打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为尚未迈入现代化或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谋划全新发展蓝图。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以其经济实力、政治强权、文化霸权对发展中国家渗透被奉为“圭臬”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展现出西方文明“利己主义”立场。盲目移植西方发展模式的国家并未如愿步入康庄大道,反而致使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断崖式

10、下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破除西方国家编织的“不朽的现代化神话”,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另辟蹊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文明高度加深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未来的衔接。对文明的认识必须基于不同维度,故而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剖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逻辑与价值意蕴。二、“总体性”视阈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四重维度1.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真理之维“真理之维”就是坚持科学性,思想理论只有具备科学性,才能正向引导社会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性就体现在所承载的理论的真理性,这首先涉及如何看待文明以及以何种理念创造文明的问题。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文明发

11、展的基本规律。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文明演进过程中遵循的“铁律”。从顺序来看,文明呈递次性,总是由原始文明、奴隶制文明、封建文明继而发展到资本文明,再发展到更高层级的共产主义文明。从趋向来看,文明发展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8(P269)。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富有生命力,正是由于它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一方面,从社会形态属性黄智春,李红军: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性方法2023 年第 1 期21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9(P109)。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文明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演进来看,这种文明形态具有现实特殊性,且不违背文明发展的有序渐进规律。人类文明新形态并非如马克思早先所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原生形态,独特的历史环境促使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与资本主义并存,“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10(P571)。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文明沿袭的基本法则。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创新性地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明的赓续与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

13、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1(P164)。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割裂传统”“另起炉灶”的现代文明,如果遗弃了代代相传的文明基因,就无法获得立足的根基与生长的活力。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根基。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和共产主义追求的社会理想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启迪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强调物质文明同时发展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资本逻辑”,代之以“人本逻辑”,充分继承发扬了“爱民”“贵民”“富民”“养民”“宽民”的民本思想;人类文明新形态崇尚和平发展,源于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摈弃战争的优良传统。另

14、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批判性地借鉴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其中亦包括资本文明的积极之处。文明新形态并非“与世隔绝”,完全中断与资本文明的内在联系,而是以开放包容、理性客观的心态对待一切外来文明,积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坚守社会主义本质前提下融汇世界发展潮流,这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性的重要表征。2.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之维“系统之维”就是坚持整体性和协调性,避免资本主义文明忽视内部平衡、过度倾向局部的状况。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才不至于顾此失彼。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文明主体上的总体性。文明发展是世界性现象,针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总体性的阐释,不能单纯着眼于其内

15、部结构,应放眼于内外交流互动。从文明主体来看,“人”创造了文明,但是文明的存续和发展必须依托于相应的国家和民族实体,“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12。在人类历史上,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各种文明都是国家和民族各领域实践的产物,尤其是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更是成为主导文明进程的支配力量。资本主义出现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3(P35),人类文明由地缘意义上的“区域性”转为“全球性”。事实证明,资本文明并不像自身所标榜的那样在世界各国普遍适用,该文明的侵

16、略性和野蛮性使许多国家地区被卷入全球市场同时承受资本的压迫剥削。因此,人类社会期待一种超越资本文明的更加理想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人类”为主体,依靠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基于道义判断对文明价值观的认同,与西方的“强制性认同”有显著区别。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文明关系上的总体性。从文明关系来看,文明的总体性表现在其相处状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锻造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最初形态,资本文明的特性沿袭了古希腊哲学中形而上学传统以及由之逐渐演化成的非此即彼的价值选择与普世主义的价值观念。“西方中心主义”认为,西方处于世界中心,引领世界的发展方向,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方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西方中心主义

17、”塑造着这些国家对其他文明的态度,“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应运而生,象征着文明冲突、对抗的一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所秉持的文明观超越“文明唯一性”,摒弃任何贬损、拒斥、征服其他文明的观念和行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3 年第 1 期22之分。”14(P468)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优良传统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包容互鉴。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文明要素上的总体性。文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文明前置形态从主观上

18、割裂这种天然联系,对关键要素厚此薄彼。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五大文明”作为战略性概念在党的十九大上被首次完整提出15(P29),旨在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16(P3),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五大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种文明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都有新的要求。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空之维“时空之维”就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7(P10-13)。时间和空间是对事物演化秩序的

19、哲学表达,也是洞察文明形态的两大关键维度。从线性的时间来看,文明总是处于行进中的关联式发展,文明发展的各阶段存在必然性、客观性的联系;从面性的空间来看,同一时间(期)内,人类社会中存在具有比较性的不同文明主体。人类文明新形态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文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回答了“什么是新文明”以及“如何发展新文明”的重大战略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外交辞令”,也不是单纯针对西方文明所存在流弊的即时应对。近代以来,封建制度的腐朽无能和儒家思想的日渐式微促使仁人志士向外寻求救国新路。西方列强的入侵既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矛盾,也带动了西式文明的涌入。新旧文明的碰撞使国

20、人感叹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一些知识分子萌生“唯洋是举”的文化崇拜心理,认为“自己百事不如人”,主张“全面西化”。在“东洋文明”“西洋文明”皆不能拯救世界之际,十月革命后俄国所创造的“第三新文明”带来希望的曙光,早期共产党人提出要“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18(P33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新文明”的探索由理论上升到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同志号召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要“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19(726),“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20(P83)。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

21、主地探索符合国情的文明道路,重拾晚清以来国人丧失的民族自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其目的就是“创造既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又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21。在繁荣社会物质文明同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2(P15)。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23(P24),并将政治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强调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24(P1

22、6)。党的十八大首次从总体性战略高度构建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为内涵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旨在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五大文明”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特征,这正是“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4.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之维“价值之维”就是价值性的体现。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总会依照特定的价值尺度对文明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评价、取舍,使不同文明呈现出共识性的价值趋向。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认识到资本主义

23、是继奴隶制、封建制之后的“另一种野蛮的文明”,其暂时性源于价值的“资本逻辑”,其“异化”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更高级的文明范式,人类文明新形态旨在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总体性和谐,这是马克思恩黄智春,李红军: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性方法2023 年第 1 期23格斯对“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未来理想社会在价值上的多元界定,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适用。在“人本逻辑”的指引下,“五大文明”形成了统一的价值实践体。第一,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存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

24、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12(P459)。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民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筑牢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第二,政治文明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保证全体人民得以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能自主畅通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第三,精神文明的提高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25、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让人民在精神文明中看到“真善美”。第四,社会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P47)。作为人类文明的全新范式,就必须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实际利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和谐局面。第五,生态文明满足人民对优美环境的向往。保护生态环境是民生之需,生态建设要以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推动形成绿色

26、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民生福祉的增长点。文明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文明实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文明,都应该由人民创造,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三、“总体性”视阈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则指向1.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的主体性创造,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是认识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视角。“合规律性”是指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文明组合中的子形态所具有的“原体规定”,凸显文明发展的共性。文明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P470-471)。尽管人类文明新形态

27、是中国共产党原创性、特殊性的文明贡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彰显文明运动的本源向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方向。尽管从世界历史来看,社会主义事业坎坷曲折,苏东剧变使盛极一时的社会主义含垢蒙尘,文明自信力自我消解。但是社会主义代表着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社会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其创造基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基础,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我们应该正视西方的技术创新、管理经验、资本运营等“生产供给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既要以“本体文明”为根基,也要自觉吸收“他者文明”

28、之精华,既要杜绝“弃社求资,折返复古”的“开倒车”倾向,也要防止“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合目的性”是指文明形态的“适用性规定”,即文明形态的创造须同本国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相契合。从这一角度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既蕴含世界意义也不乏本土化价值。中国共产党在文明创造中坚持“两个结合”。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性规律,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宏大叙事”。但是,不同地域、民族的文明发展,不可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上,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发展落差,选择符合国情实际的文明发展道路尤为关键。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

29、产党立唯物史观之基,观基本矛盾之变,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的文明创举。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规律,契合人民群众的目的性价值,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以及“人的现代化”本质,着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文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3 年第 1 期24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明进步的动力,助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源”与“流”。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与资本文明所不同的包容性、融合性和共进性,中华民族“求大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

30、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明底色,为我们提供超越西方资本文明私利性、狭隘性和短视性的参照性范本。总之,中国共产党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又兼具普遍世界意义的文明形态,其发展不违背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优秀成果,又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只有扎根本国土壤、同时又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文明道路,才最可靠、最管用,也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规定性。2.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期望,“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

31、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P53)。中国共产党创造现代文明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逻辑,展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有机统一。“目标导向”是指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和设想。人类文明新形态凝练了党在不同时期的伟大实践,其目标也有分阶段的总体性特征。从长期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共产主义为理想导向,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明实践推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构建马克思所设想“自由人联合体”。从阶段来看,百年党史的各个时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革命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为创造人

32、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根本社会条件,也缔造了独特的新民主主义文明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促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新文明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以及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物质保证和体制条件。当前,新的历史方位推动文明发展进入新阶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所涵盖的“五大文明”对应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文明形态创

33、造中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我们应该从总体性高度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功能。在经济建设上,既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也要打破“物的依赖”,防止人被物化社会关系所支配、人被物所异化。在政治建设上,既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全过程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益,也要以“制度笼子”防止“权力资本化”,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风尚。在文化建设上,既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警惕错误思潮抢占价值高地。在社会建设上,既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

34、局,确保社会充满生机、安定有序。在生态建设上,既要加快形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把生态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总之,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原则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只有认识目标与问题的总体性,才能用目标的确立引导问题的解决,以问题的解决更好地促成目标的达成。3.坚持内生发展与外部延展相统一的原则党的辉煌成就之所以能上升为具备世界意义的“文明”,就在于始终坚持内生发展与外部延展相统一的原则。“内生发展”是指作为新文明形态创造者的中国的自在性成长,这是文明在世界得以立足的内在条件。“言文明必称西方”的惯例使获

35、得“专属冠名黄智春,李红军: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性方法2023 年第 1 期25权”的西方国家热衷于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兜售文明成果,迫使这些国家走上西方道路。事实证明,西方现代化并非万能,盲目移植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2(P67)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有底气“走自己的路”。第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创造文明的必要前提。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它们是中国摆脱一切外界干扰、一心一意实现现代化的“定海

36、神针”。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创造文明的伦理基础。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为人民谋幸福”的正当需要,从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中吸取经验、汲取力量,在实践中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第三,坚持对外开放是创造文明的外在动力。任何文明创造都不能闭门造车,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也是文明发展总体性的必然要求。“外部延展”是指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即创造文明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内生活动,除了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自主实践,更强调“胸怀天下”,为世界的进步与发展贡献独特的文明智慧。资本文明对人类历史

37、进程起着推动作用,但其资本性也创造“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通过殖民掠夺、对外征服巩固中心地位、填满无底欲壑,尽显野蛮之态,注定其作为过渡文明形态“纯粹的暂时性”。中国共产党人亲历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的铁骑在中华大地践踏后的生灵涂炭,关注世界上其他深受资本主义之害、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立志为世界创造摆脱“资本之恶”的新文明。当前,我们正处于“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通过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中国崛起”的外溢效力。中国在全球治理变革发挥引领作用,摒弃任何形式的“零和博弈”,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与此同时,

38、中国取得的现代化成就及其所承载的文明模式为世界上许多既希望加快自我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开辟了一条超越和克服西方现代化内在危机的新道路,也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现代文明新形态。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董济杰.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及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1).6匈卢卡奇.

39、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0、.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陈金龙,蒋先寒.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由来、特征与价值J.学术研究,2021,(9).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李凌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