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一、空间向量的基础知识
1.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设=(a1,a2,a3),=(b1,b2,b3),则
+=(a1+b1,a2+b2,a3+b3);-=(a1-b1,a2-b2,a3-b3);=a1b1+a2b2+a3b3,
∥Ûa1=lb1,a2=lb2,a3=lb3(lÎR ).或, ⊥Ûa1b1+a2b2+a3b3=0.
2.夹角和距离公式
①夹角公式cos<,>=.
②距离公式设A(x1,y1,z1),B(x2,y2,z2),则||=.
③向量与坐标关系,设A(x1,y1,z1),B(x2,y2,z2),则
M为中点时得AB中点坐标:x=,y=,z=.即M(,,)
由中点公式,可得以A(x1,y1,z1),B(x2,y2,z2),C(x3,y3,z3)为顶点的三角形重心G的公式:
x=,y=,z=.即G(,,)
3.平面法向量的概念和求法
向量与平面垂直:
如果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垂直于平面a,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a,记作⊥a.
平面的法向量:如果⊥a,那么向量叫做平面a的法向量.
一个平面的法向量有无数条,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一般根据平面法向量的定义推导出平面的法向量,进而就可以利用平面的法向量解决相关立体几何问题.推导平面法向量的方法如下:在选定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设平面a的法向量=(x,y,z)[或=(x,y,1)或=(x,1,z),或=(1,y,z)],在平面a内任选定两个不共线的向量,.由⊥a,得=0且=0,由此得到关于x,y的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即可得到.
例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平面A1C1D的法向量和单位法向量0.
z
A1
y
x
A
C1
B
C
D1
B1
D
图1
解: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1,则
D(0,0,0),A1(1,0,1),C1(0,1,1),
设⊥面A1C1D, =(x,y,z).得⊥,⊥.
又=(1,0,1),=(0,1,1).
∴,令z=1 .
∴=(-1,-1,1),0==.
二、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一)空间角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设点A,BÎ直线a,C,DÎ直线b,构造向量,.cos<,>=,
z
A1
y
x
A
C1
B
C
D1
B1
D
图1
<,>所对应的锐角或直角即为直线a(AB)与b(CD)所成的角.
例2.在例1中,设AC∩BD=O,求异面直线D1O,DC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ACD1, D(0,0,0),D1(0,0,1),
C1(0,1,1),A(1,0,0),C(0,1,0),则0(,,0)
=(,,-1),=(0,1,1).
cos<,>=,
∴异面直线D1O,DC1所成的角余弦值为.
2.线面所成的角
如图,AB为平面的斜线,为平面a的法向量,如果与之间所成的角j为锐角,则斜线AB与平面a之间所成的角q=-j.即利用向量与求出的是角j,实际上所求的角是q.
j
q
a
B
A
若j为锐角,则q=-j,sinq=cosj;
若j为钝角,则q=-(p-j)=j-,sinq=-cosj.
总之有,sinq=|cos<,>|=
z
x
B
A1
y
E
F
B1
C1
D1
D
C
A
图2
例3. 在例1中,设E、F分别为C1D1、B1C1的中点,求A1D与平面EFBD所成的角.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ACD1, D(0,0,0),D1(0,0,1),B(1,1,0)C1(0,1,1),B1 (1,1,1),则 E(0,,1),F(,1,1),
设 ⊥面EFBD,=(x,y,z),得⊥,⊥.
又=(1,1,0),=(0,,1).
∴,令y=2 .
l
∴=(-2,2,-1),.又=(1,0,1),
∴sinq =
即q =.则所求的A1D与平面EFBD所成的角为
3.二面角的求法: 二面角a—l—b,平面a的法向量,平面b的法向量.则二面角a—l—b的平面角q =<,>.所以,cos<,>=.
若将法向量的起点放在两个半平面上(不要选择起点在棱上),
当两个法向量的方向都指向二面角内或外时,则<,>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补角;
当两个法向量的方向一个指向二面角内,另一个指向外时,则<,>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故在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时,先求法向量的余弦值后利用图形观察其为锐角或钝角
例4. 在例1中,求二面角D1—AC—D的大小的余弦值.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ACD1, D(0,0,0),D1(0,0,1),A(1,0,0),C(0,1,0)
∵ ⊥面ACD1,=(x,y,z),得⊥,⊥.
又=(-1,1,0),=(-1,0,1)
∴;令∴=(1,1,1),
由已知可易得平面DAC的法向量是=(0,0,1),
cos<>,=,
由图知所求的角为锐角,则所求的余弦值为.
练习1: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5,AD=8,AA1=4,M为B1C1上一点,且B1M=2,点N在线段A1D上,且,求:
1) 求直线A1D与AM所成角的余弦值;
2) 直线AD与平面ANM所成的角的正切;
3) 平面ANM与平面ABCD所成角(锐角)的余弦值.
点到面的距离
线到面的距离
线到线的距离
面到面的距离
(二)空间距离
1.点到面的距离 设A是平面a外一点,AB是a的一条斜线,交平面a于点B,而是平面a
的法向量,那么向量在方向上的正射影长就是点A到平面a的距离为d
q
A
a
B
d
所以d=
例5. 例1中,设G、H分别是A1B1、CD的中点,
求点B到截面AGC1H的距离.
z
A1
y
x
A
C1
B
C
D1
B1
D
图1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ACD1,D(0,0,0), C(0,1,0), B1(1,1,1),A1(1,0,1),则H(0,,0),G(1,,1),
∵A(1,0,0), 设⊥面AGG1H,则⊥,⊥
令=(x,y,z),则=(0,,1),=(-1,,0).有:
=0,=0,∴
∴=(1,2,-1),又=(0,1,0),
所以点B到截面AGC1H的距离为d=.故所求距离为
练习2:在例1中,求点A1到平面ACD1的距离.
A
B
C
D
图3
2.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如图3,若CD是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段,A、B分别为a、b上的任意两点. 令向量⊥a,⊥b,则∥.
∵=++,
∴=++×,
∴=,
∴||=||||,∴||=.∴两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为:d=.
其中与a、b均垂直(即a,b的公垂向量),A、B分别为两异面直线上的任意两点.
例6.在例1中,求直线DA1和AC间的距离.
解:=(-1,1,0),=(1,0,1).设DA1和AC公垂线段上的向量为=(x,y,z),
由,即 可取=(1,1,-1),
又=(0,0,1),所以点A到平面A1C1D的距离为d =,
即直线DA1和AC间的距离为.
A
B
C
D
O
S
图4
练习3.如图4,正四棱锥S—ABCD的高SO=2,底边长AB=,求异面直线BD和SC之间的距离.
.
3.线面距离 直线a与平面a平行时,直线上任意一点A到平面a的距离就是直线a与平面a之间的距离.其求法与点到面的距离求法相同.
4.平面与平面间的距离 平面a与平面b平行时,其中一个平面a上任意一点到平面b的距离就是平面a与平面b间的距离.其求法与点到面的距离求法相同.
1)用法向量求直线到平面间的距离,首先必须确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然后将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直线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Q
y
P
R
x
z
D1
C1
B1
A1
C
D
B
A
2)用法向量求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首先必须确定两个平面是否平行,这时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任取一点,将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例8.在例1中,设P、Q、R分别是A1C1、A1D和B1A上任一点,
(1)求证:平面A1PQ∥平面B1RC;(2)求平面A1PQ与平面B1RC间的距离.
解:(1)由前面例题知=(-1,1,0),=(-1,0,-1),
=(-1,0,-1),=(0,-1,-1),
设,,(l、m、nÎR,且均不为0)
设、分别是平面A1PQ与平面B1RC的法向量,
由即即,可解得:=(1,1,-1),
由即即,可解得=(-1,1,-1),
所以=-,∥, 所以平面A1PQ∥平面B1RC.
如果求证的是两个平面垂直,也可以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后,利用⊥Û=0来证明.
(2)A(1,0,0),D(0,0,0),A1(1,0,1),C1(0,1,1),
∴=(1,0,1),=(0,0,1),=(1,0,0),
设平面A1C1D的一个法向量=(x,y,1),
则,即,∴=(-1,-1,1).
∴平面AB1C与平面A1C1D间的距离d=
将平面AB1C与平面A1C1D间的距离转化成点A到平面A1C1D的距离.
例9.已知斜三棱柱,,,在底面上的射影恰为的中点,又知。(I)求证:平面;(II)求到平面的距离
证明:(I)如图,取的中点,则,因为,所以,又平面,
以为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则,,,,,
,,,
由,知,又,从而平面;
(II)由,得。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所以
,设,则
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
(三)证明面面平行或面面垂直;线面平行或线面垂直等
若两平面a、b的法向量分别为、,则
(1)当=0时,平面a⊥平面b; (2)当=l,即它们共线时,平面a∥平面b.
若平面a的一法向量为,直线AB在平面a外,则
(1)当=0时,AB∥平面a; (2)①当=l,即它们共线时,AB⊥平面a.
②AB⊥平面a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AB⊥平面a.
A1
C1
B1
B
A
C
D
例9.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为3,侧棱长为,D是CB延长线上一点,且BD=BC.
求直线BC1与平面AB1D之间的距离;
解:由题设知,AD,AC,AA1两两垂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1—DCA1,则
A(0,0,0),B(,,0),C(0,3,0),D(3,0,0),
B1(,,),C1(0,3,).可求得平面AB1D的一个法向量为=(0,,-1).
直线BC1与平面AB1D之间的距离为
d=.
(2)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为=(0,0,),
∴cos<,n>=,
∴二面角B1—AD—B的大小为arccos.
(3)取AB中点M(,,0),则=(-,,0)是平面ABB1的一个法向量,点C到平面ABB1的距离为
h==1,
又S△ABB1=,∴三棱锥C1—ABB1的体积为.
图8
A
B
C
D
N
P
M
例10.如图8,已知ABCD是矩形,PD⊥平面ABCD,PD=DC=a,AD=a,M、N分别是AD、PB的中点.
求证:平面MNC⊥平面PBC.
证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ACP,则
P(0,0,a),B(a,a,0),C(0,a,0),
M(a,0,0),N(a,,).
=(a,a,-a),=(-a,0,0),
=(a,,-),=(-a,a,0),
设n1=(x,y,1)为平面PBC的法向量,则n1·=0,n1·=0,
∴,解之得:,∴n1=(0,1,1).
同理可求平面MNC的一个法向量:n2=(-,-1,1),
而n1·n2=0-1+1=0,∴n1⊥n2,故平面PBC⊥平面MNC.
若a∥b,则∥;反之也成立.若a⊥b,则⊥;反之也成立.
利用法向量来解决上述五种立体几何题目,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用象在进行几何推理时那样去确定垂足的位置,完全依靠计算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局限性,高中阶段用代数推理解立体几何题目,关键就是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把向量通过坐标形式表示出来,所以能用这种方法解题的立体几何模型一般都是如:正(长)方体、直棱柱、正棱锥等.
事实证明,法向量在求角、距离以及证明平行垂直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出现,是对传统的立体几何知识一个很好的补充及加深.
z
y
x
F
C
B
E
A
A1
B1
C1
D1
D
例7.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2,AD=4,AA1=6,E是BC的中点,F是CC1的中点,求
(1)异面直线D1F与B1E所成角大小的余弦值;
(2)二面角D1—AE—D大小的余弦值;
(3)异面直线B1E与D1F的距离.
分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BDA1,则
(1)=(2,0,-3),=(0,2,-6),
cos<,>=,
∴异面直线D1F与B1E所成的角为arccos.
(2)显然平面AED的一个法向量为=(0,0,6),
设平面AED1的一个法向量为n=(x,y,1),且n⊥,n⊥,则,
=(2,2,0),=(0,4,6),
∴,,∴,∴n=(,-,1).
cos<,n>q=,得q=arccos.
∴二面角D1—AE—D的大小为arccos.
(3)令向量m=(x,y,1),且m⊥,m⊥,则,
∴,,∴,∴m=(,3,1).
∴异面直线B1E与D1F之间的距离为:
d=.
.
练习1: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5,AD=8,AA1=4,M为B1C1上一点,且B1M=2,点N在线段A1D上,且,求:
1) ;
2) 直线AD与平面ANM所成的角的正切;
3) 平面ANM与平面ABCD所成角(锐角)的余弦值.
解析:(1) 以A为原点,AB、AD、AA1所在直线 为x轴,y轴,z轴.
则D(0,8,0),A1 (0,0,4),M(5,2,4)
)
∵ ∴
(2) 由(1)知A1D⊥AM,又由已知A1D⊥AN,平面AMN,垂足为N.
因此AD与平面ANM所成的角即是
∴
(3) ∵平面ABCD,A1N平面AMN,
∴分别成为平面ABCD和平面AMN的法向量。
设平面AMN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锐角)为,则
P
B
α
C
A
如图,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PA=AB=BC=2,E为PA的中点,过E作平行于底面的平面EFGH,分别与另外三条侧棱相交于点F、G、H. 已知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D∥BC,AB⊥AD,∠BCD=135°.
(1) 求异面直线AF与BG所成的角的大小;
(2) 求平面APB与平面CPD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
解 由题意可知:AP、AD、AB两两垂直,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由平面几何知识知:AD=4, D (0, 4, 0), B (2 , 0 , 0 ),
C ( 2, 2, 0 ), P (0, 0, 2), E (0, 0, 1), F (1 ,0, 1), G (1 ,1 ,1)
(1)=(1,0,1),=(-1,1,1)
∴·=0,
∴AF与BG所成角为 .
(2) 可证明AD⊥平面APB,
∴平面APB的法向量为n=(0,1,0)
设平面CPD的法向量为m=(1,y,z)
由 Þ
故m=(1,1,2)
∵cos<m,n>=
∴平面APB与平面CPD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为arccos.
练习2:在例1中,求点A1到平面ACD1的距离.
解析:平面ACD1的单位法向量n0=(,,),
又=(0,0,1),设点A1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d,则
d=|·n0|=|(0,0,1)·(,,)|=.
所以,点A1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
A
B
C
D
O
S
图4
练习3.如图4,正四棱锥S—ABCD的高SO=2,底边长AB=,求异面直线BD和SC之间的距离.
分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
A(,-,0),B(,,0),
C(-,,0),D(-,-,0),
S(0,0,2).∴=(,,0),
=(,-,2).
令向量n=(x,y,1),且n⊥,n⊥,则,
∴,,∴,
∴n=(-,,1).
∴异面直线BD和SC之间的距离为:
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