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州平江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927729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平江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州平江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州平江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州平江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州平江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巫山人距今有200万年,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将向前推进A10万年B30万年C60万年D100万年2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组约大学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A红山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3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由单一的民族发展而来B发源于黄河流域C杂居相处,不断交融D由蚩尤创立4下图是史记木纪目录(部分

2、),据所学知识推斯卷二至四的标题依次是A夏本纪、周本纪、殷本纪B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C殷本纪、夏本纪、周本纪D殷本纪、周本纪、夏本纪5“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这两件精品制作的时期是( )A尧舜禹时期B夏朝C商周时期D秦朝6春秋战国出现了“种上等田地,每个农夫要供养九个人,种下等田地,每个农夫要供养五个人,供养的人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总之,一个人种田,要供十个人消费,饲养的各种家畜都包括在这一要求之内”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稳定B铁制工具牛耕的进一步推广C各国纷纷进行变法D水利事业的发

3、展7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下列能够获得奖励的人包括勤于耕织的人经商的人战场立功的人固守传统的贵族ABCD8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9统一六国,结束战国分崩离析的混战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封建君主是A周武王B秦孝公C秦始皇D汉武帝10贾谊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 ( )A

4、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国人暴动D大泽乡起义1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战役,汉军大败匈奴,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有利于( )A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B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C西汉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D不断巩固和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12下列朝代与都城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商朝阳城B东周咸阳C西汉长安D东汉建业13“悠闲对坐畅饮的主客二人翩翩起舞的雀鸟洒扫的奴仆”东汉画像砖中这一 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反映了A“文景之治”,经济繁荣发展B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C外戚专权,政治腐败不堪D光武中兴,人民生活安乐14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控制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5、有利地位的是( )A袁绍B刘备C孙权D曹操15某班同学曾进行东汉名人评选,下列人物不能入选的是()A刘秀B华佗C张仲景D司马迁16“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岀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为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张骞B鉴真C班固D班超17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A民族交融B北方统一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18秦汉以来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不发达。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B统治者施行仁政C水利设施齐全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19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主

6、要是因为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南方政治经济繁荣C北方人民渴望南迁D八王之乱相互混战20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表述不正确的是A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艺术B书法家锺繇独创了楷书C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特点D王羲之的代表作是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二、综合题21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据图1文物,指出北京人使用的主要工具及其所处的历史阶段。(2)指出图2文物的历史地位及其发现与研究该文物的历史作用。(3)据图3概括指出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4)图4文物可以实证汉朝巩固大一统的哪项措施?该措施有何影响?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

7、二材料三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摘编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材料四 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6和图7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现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映的事件及其实施所产生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白诗中反映的事件。(5)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二、三与材料四之间的关系。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

8、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材料二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2)写出材料二中方框A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再举一例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这些

9、措施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促进民族交融的哪几种形式?24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材料二 北魏都城平城所处位置偏北,周围农业不太发达。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到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的洛阳。鲜卑贵族大多反对迁都。孝文帝没有退却,他巧妙而坚定地实施了迁都计划,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 魏主(孝文帝)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今欲断诸北语(少数民族语),一从正音(汉语)。其年三十已上,习性

10、已久,容不可猝革(突然改变)。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所涉及的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生活在170万年前,是已被确认中国最早的人类,安徽发现的巫山人距今有200万年,由此可知,中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30万年,B项正确;ACD三项的时间是

11、错误的,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种植水稻,所以C项符合题意;红山居民不是最早种植水稻的,A排除;山顶洞人不会种植水稻,B排除;半坡居民种植粟,D排除。故选择C。3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见,华夏民族的形成是民族杂居融合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由单一的民族发展而来,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发源于黄河流域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

12、意;由蚩尤创立,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五帝之后,我国依次是夏、商、周,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5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青铜文化是古代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有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左图),四羊方尊(右图)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所以这两件精品制作的时期是商周时期,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6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一个人种田,要供十个人消费,饲养的各种家畜都包括在这一要求之内”可知,材料说明一个农夫仅凭耕种土地

13、,就可能养活好几口人,体现了农业收益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工具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个体农民生产的产品比较多,这是农业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排除A项;CD项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7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政治上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经济上奖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故得到奖励的人是,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里没有对商人进行奖励的措施,同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故选项都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8C解析C【详

14、解】据材料“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C项正确;“学术思想”是文化方面,而非政治(改革),排除A项;诸侯争霸是军事,排除B项;商业属于经济发展状况,与“学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C解析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

15、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C正确;周武王是西周的国王,西周在战国前,时间上不对,A排除;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王,B排除;汉武帝是秦朝之后西汉的皇帝,D排除;故选C。10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过秦论可知考查的是关于秦朝的历史,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陈胜吴广组织的大泽乡起义。A项是炎黄部落联合大败蚩尤部落的战役;B项指的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C项指的是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故选D。11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

16、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有利于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选项A符合题意。昭君和亲,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B排除;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C排除;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D排除。故选A。12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的都城是长安,故C符合题意;商朝的都城在亳、殷等,故A不符合题意;东周的都城在洛邑,故B不符合题意;东汉的都城在公元25年190年是雒阳;公元190年196年是长安;公元196年220年在许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画像砖嵌在墓壁上,内容丰富

17、多彩,图中的主人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酒扫的奴仆衬托出安逸祥和的生活景象,展现了东汉的安定和兴盛,因此D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与宦官专权及外戚专权的说法无关,BC项排除。故选D。14D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D正确;袁绍、刘备、孙权没有控制汉献帝,ABC排除;故选D。15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史记是由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而刘秀、华佗和张仲景都生活在东汉时期,所以

18、东汉名人评选不能入选的是司马迁,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6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作出突出贡献,故A正确;鉴真大师及其弟子为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六次东渡日本,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故B不符合题意;班固著写汉书、北征匈奴,故C不符合题意;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7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胡人

19、汉服和汉人胡食”,可见,汉人和胡人的生活饮食等习惯相互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北方统一在材料中不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汉人和胡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不属于中外交流,故C不符合题意;文化昌盛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8D解析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而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北方农民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故D符合题意;自然条件优越属于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统治者施行仁政属于政治扶持,而非最主要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20、;水利设施齐全,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9D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D正确;ABC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排除;故选D。20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是顾恺之的代表作,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ABC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21、排除ABC项;故选D。二、综合题21(1)工具打制石器。阶段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2)历史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作用解析(1)工具打制石器。阶段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2)历史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作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或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商朝的社会情况等历史)。(3)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或秦朝法律的严苛)。(4)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影响加强了朝廷对社会

22、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详解】(1)第一小问工具,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打制石器。第二小问阶段,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或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时期。(2)第一小问历史地位,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二小问历史作用,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商朝的社会情况等。(3)依据“图3秦朝的刑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体现的是秦朝的暴政(或秦朝法律的严苛)。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

23、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收到牵连。(4)第一小问措施,依据“图4西汉五铢钱”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二小问影响,依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22(1)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3)事件:商鞅变法;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解析(1)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的出现;牛耕的出现(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24、)(3)事件:商鞅变法;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4)秦灭六国,统一全国(5)因果关系【详解】(1)根据图6“周初形势图”有燕、齐等诸侯国,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式,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根据图7“春秋争霸形势图”,齐楚晋进军路线、吴国、越国进军路线,说明这些国家之间有军事行动,可知反映的是春秋诸侯争霸。(2)根据材料二图8是铁农具,反映春秋时期出现了铁质工具;图9是二牛一人的耕作图,反映的是牛耕的出现。结合课本所学,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5、。(3)根据材料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知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等。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根据材料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事件。结合课本所学,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韩、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5)依据前面的材料

26、,材料二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姐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改革变法,其中最著名就是材料三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材料三为材料四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材料二、三与材料四是因果关系。23(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民族间的解析(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

27、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详解】(1)根据材料“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故答案为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2)根据材料二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的内迁,山西、陕西是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民族统

28、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故答案为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故答案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根据前三则材料及答案,归纳可得材料一反映了通过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材料二反映了通过民族迁徙促进民族交融的,材料三反映了通过统治者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故答案为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

29、改革。24(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2)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解析(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2)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4)促进了民族交融(或“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隋唐

30、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2点即可)【详解】(1)据地图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2)由材料二“北魏都城平城所处位置偏北,周围农业不太发达。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到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的洛阳”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3)根据材料三“夫今欲断诸北语(少数民族语),一从正音(汉语)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突然改变)。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可知,材料所涉及的改革内容是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4)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心理上,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