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长沙市明德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5534251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明德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长沙市明德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长沙市明德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长沙市明德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长沙市明德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北京人洞穴中保留大量灰烬遗存,有的地方很厚、有的地方很薄或间断。这说明北京人A共同采集狩猎B已会保存火种C制作打制石器D过着群居生活2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 )A全部是炎帝黄帝二人亲手做出的伟大发明B是河姆渡半坡聚落生活状况的集中反映C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D证明我国在七八千年前就出现了早期国家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评价。这位人文初祖是A大禹B蚩尤C黄帝D嫘祖4歌诀记忆法是把历史事件编成口诀或

2、顺口溜,让学生印象更深,记忆更牢的掌握历史知识,是记忆和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对于历史歌谣“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的解读错误的是A禹建立夏朝B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C启维护了禅让制D桀是夏朝的亡国之君5下图所示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高超的青铜工艺B古老的汉字艺术C灿烂的商朝文明D动荡的社会生活6春秋时期,一些诸侯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吏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诸侯们的这些做法( )A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使春秋战争连绵不断C使分封制逐步瓦解D使大国走上争霸道路7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

3、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 )A尊王攘夷,大国称霸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周室衰微,诸侯兼并D诸侯争战,争霸兼并8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当时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繁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A社会制度大变革B私学兴盛C诸侯国的兼并战争D士人的解放9新来的历史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名称一样。”请问新来的历史老师姓什么?A夏B商C周D秦10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农民起义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攻占咸阳,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C刘邦和项羽进行了四年楚

4、汉战争D利用宗教组织太平道发动的起义11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A削藩-汉景帝B推恩令-汉武帝C休养生息-赢政D世袭制-禹12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这一局面的形成得益于( )A楚汉之争结束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13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大大增长的局面,史称其统治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大一统的王朝D千古一帝14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

5、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A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B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D孕育统一全国因素15李梅同学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二, 夏本纪第二;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卷一百十,何奴列传第一百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A论语B史记C资治通鉴D农政全书16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称赞中国古代人民“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习称赞的历史事件是A修建灵渠B修骊山陵C开通大运河D开辟丝绸之路17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

6、措施A严重削弱了北魏的实力,不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B推动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交融C淡化“胡”、“汉”观念,彻底消除了民族隔阂D遭到鲜卑贵族反对,改革毫无成效1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逐渐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高D北人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晋C北周D前秦20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其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家是( )A钟繇B王

7、羲之C颜真卿D柳公权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2)图二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和所属的朝代。(3)图三货币的名称是什么?哪个朝代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22先进的政治制度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统治具有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礼记礼运篇材料二 周朝和秦朝有关制度的相比项目周朝秦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王皇帝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皇帝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统治地方的方式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

8、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历史学家翦伯赞(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在材料二中处填写所对应的史实,并说明它们的共同作用。(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材料四中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杰出人物”,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请你结合相关史实,阐述其理由。23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

9、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以并春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据点的必要。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郡。吕思勉讲中国政治材料二 汉式帝时期,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请候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勞力,仍是一个不稳定的国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在发展;,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践。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请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司马光资治

10、通鉴(1)材料一中秦朝“决计不再行封建”是指不再实行么制度?地方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具体措施(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什么?24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国语晋语记载,祭祀宗庙的牺牲可以用做“畎亩之勤”。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口口的反映。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请在材料一口口中填写合适的词语。结合所学知

11、识,这一时期军事和思想方面分别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二(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些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材料三 时海内大乱, 独江东(指江南)差安,中国(指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八十七晋纪九(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北京人洞穴中保留大量灰烬遗存,有的地方很厚、有的地方很薄或间断”可知,材料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会保存火种,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2C解析C【详解】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都是当

12、时生产生活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体现,而距今80006000年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所以这些发现都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故选C;炎黄二帝生活的时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河姆渡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B;这些物品的发现并不能证明我国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排除D。3C解析C【详解】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指南车。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此,材料中的人物是黄帝,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人物是黄帝,不是大禹和蚩尤,故AB选项错误;.相

13、传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故D选项错误。故选C。4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中“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歌谣反映的是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禹在位时,他的儿子启有强大的势力。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C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大禹建夏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歌谣反映的是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故AB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歌谣反映的是桀时,夏朝灭亡。夏朝经历了

14、四百多年,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5C解析C【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商朝时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所示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灿烂的商朝文明,C项符合题意;AB项表述不全面

15、,排除;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6C解析C【详解】依据材料“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对方的控制,这样使分封制逐步瓦解。C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走上争霸道路,进行争夺霸主的地位,使春秋战争连绵不断,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的诸侯国吞并小的诸侯国,实现了局部的统一,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AB

16、D与题干诸侯作为无关,排除;故选C。7D解析D【详解】材料中的成语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在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此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兼并争霸的政治特点,故选D;A是春秋争霸的特点,排除;B是反映商朝初期的状况,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周室衰微,C错误。8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大变革,给发表思想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所以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私学兴盛、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士人的解放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9D解析D【详解】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

17、221年,秦王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一秦朝。因而新来的历史老师姓秦,故选D;ABC是奴隶社会的朝代,不符合题意,排除。10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咸阳”“陈”“大泽乡”,可知是指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陈建立张楚政权,起义军一度逼近秦都咸阳,但最终被镇压下去,故A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B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反映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和项羽进行了四年楚汉战争是在秦朝灭亡之后,故C不符合题意。利用宗教组织

18、太平道发动的起义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B解析B【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王国的封地逐渐减小,与汉武帝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选项B符合题意;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A排除;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C排除;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排除。故选B。12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盛世。主要得益

19、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故C符合题意;楚汉之争结束,是西汉建立的原因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控制豪强地主势力和彻底废除严刑苛法与史实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反展、人口大大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是西汉初年;D是秦朝时期,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14C解析C【详解】依据“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诗中所指战役是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采用火攻的

20、办法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正确;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项羽,A排除;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有利于他统一北方,B排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实现了局部统一,孕育统一全国因素,D排除。故选C。15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B符合题意;论语是儒家经典,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农政全书是农学著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16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谱写了万里驼铃万

21、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骆驼,故D正确;修建灵渠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修骊山陵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错误;开通大运河与题干无关,故C错误;故选D。17B解析B【详解】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推动学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鲜卑族的汉化和社会进步,促进民族融合,故选B;材料所述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的统一,故排除A;材料所述措施虽然淡化了“胡”“汉”观念,但并不能彻底消除民族隔阂,“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遭到了鲜卑贵族的反对,但在孝文帝的坚决推行下取得了巨大成效,故排除D。18D解析D【详解】根据

22、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如把小麦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因此出现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所以D项符合题意;南方人口逐渐增多不是主要原因,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面食的营养价值高也不是其主要原因,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19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 定都洛阳。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

23、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故B符合题意;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故A不符合题意;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故C不符合题意;在苻坚的带领下,前秦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君王开创治世的国家,位于西晋之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0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B符合题意;ACD项与“天下第一行书”无关,排除。故选择B。二

24、、综合题21(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2)司母戊鼎,商朝(3)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解析(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2)司母戊鼎,商朝(3)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它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货币的名称是圆形方孔半两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25、在全国流通。22(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实行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作用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统治。(3)统一度量衡。统一了车轨;统一文字。意义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解析(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实行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作用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统治。(3)统一度量衡。统一了车轨;统一文字。意义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

26、有深远影响。(4)秦始皇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通过这些措施,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税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详解】(1)根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27、”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2)根据所学知识,周朝在地方上采取分封制。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统治。(3)根据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可得出包含措施统一度量衡。根据材料“车同轨”可得出措施统一车轨;根据材料“书同文字”可得出包含的措施统一文字。根据所学知识,统一度量衡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统一文字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

28、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4)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通过这些措施,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税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所以翦伯赞教授认为秦始皇是“杰出人物”。23(1)分封制;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9、(2)主要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解决措施颁布推恩令。主要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解决措施实行刺史制度。(3解析(1)分封制;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主要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解决措施颁布推恩令。主要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解决措施实行刺史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主流和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及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加强。【详解】(1)依据材料一“所以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 “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可知,秦朝“决计不再行封建”,“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因此“决计不再行封建”是指不再

30、实行分封制。“子弟”不再被分封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据材料“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郡”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秦朝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仍是一个不稳定的国素”分析可知,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的权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据材

31、料二“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在发展”可知,国家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方豪强发展起来,大量兼并土地。为此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督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子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3)依据材料三信息“魏主”“拓跋氏改姓元氏”并结合所学可知,“魏主”指北魏孝文帝,所以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该材料反映的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改鲜卑姓为汉姓。经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到大一统的汉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西汉王朝达到

32、鼎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经过孝文帝改革,出现了民族大交融。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及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加强。24(1)牛耕;军事上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兼并混战(或答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任意一点)思想上百家争鸣(2)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目的巩固统一(3)现象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或北解析(1)牛耕;军事上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兼并混战(或答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任意一点)思想上百家争鸣(2)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目的巩固统一(3)现象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或北方人口的南迁)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33、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详解】(1)依据材料一“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口口的反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口口中填写的合适的词语是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军事上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兼并混战;思想上百家争鸣。(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巩固统一。(3)依据材料三“时海内大乱, 独江东(指江南)差安,中国(指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的信息可知,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出现了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