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968837 上传时间:2024-10-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阅读素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养。“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据此可知,相关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2“建造住宅时,他们往往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他们可能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3“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德才兼备B武艺高强C与部落联盟首领是母女关系D与部落联盟首领是父子关系4第一手史料是指历史人物、事件

2、、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材料,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下列那个选项能够作为论证“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产生”的第一手史料A漫画中国历史复商周卷B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C司母戊鼎D传说大禹治水5“雕琢一枚龟甲或者兽骨,厚重的历史,因此竖起了纪念的墓碑锐利的刀锋划过残损的躯壳上,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符号,再次站立起来,讲述曾经的”材料中的“原始的生活符号”是指( )A隶书B金文C甲骨文D小篆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这些主要源于(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商业活动的日益活跃D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7史书记载“蜀人旱则借

3、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以至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谓之天府”的局面。这个被“蜀人”充分利用的水利设施是A大运河B灵渠C都江堰D葛洲坝8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私学的兴盛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C士人的解放D社会大变革9统一六国,结束战国分崩离析的混战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封建君主是A周武王B秦孝公C秦始皇D汉武帝10在封建时代,农民为反抗统治者的残暴压迫和剥削,不断奋起斗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国人暴动B黄中起义C陈胜、吴广起义D楚汉之争11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在当时的直接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

4、治”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经济上的发展12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这种状况,汉高祖采取了 ( )A休养生息政策B鼓励耕织政策C土地自由D重农抑商政策13下图漫画的内容反映了东汉后期的社会现象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中央地方矛盾加剧C豪强地方兼并土地D农民起义不断爆发14学习历史应注重时空概念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分别填的是A春秋、三国B东周、战国C春秋、战国D东周、三国15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本书中查阅的史实有商汤灭夏 齐桓公称霸 楚汉之争 赤壁之战ABCD16认识

5、海洋,建设海洋,经略海洋,是当今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它最远可到达( )A非洲、印度B印度半岛南端、锡兰(今斯里兰卡)C非洲半岛南端、澳大利亚D美国西海岸17中央电视台的成语大赛,传承了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桂林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18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下列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彩陶制作 水稻育秧移栽 牛耕 造纸术ABCD19以下哪两个王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短暂统一A秦朝东汉B西汉西晋C秦朝西晋

6、D东汉东晋20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二、综合题21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郑文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助楚击晋。(郑穆公)三年(公元前625年),郑从晋伐秦。(郑襄公)元年(公元前604年),楚伐郑。郑背楚,与晋亲。(郑襄公)五年(公元前600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

7、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富国是这时变法的重点,强兵是这时变法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加强君主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是这一时期改革的主题和高潮。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历史现象?据材料指出短短30多年间郑国在外交上的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作用。(3)据材料三,概括战国

8、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大禹之后于杞。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二(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 材料三“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开始于1911年第三次开始于1949年”

9、。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摘自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个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2)材料三中“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的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指什么?这饮“大革命”开创的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4)运用材料四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史实对秦始皇进行简要评价。2

10、3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如下图材料二 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者,朕亲率耕。”史记孝文本纪材料四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务必)劝农桑。”史记景帝本纪材料五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宋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两项重要技术(工具)?(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

11、项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由此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之为什么?(4)材料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局面?(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文字中的中国)材料一 (思想中的中国)材料二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汉书艺文志(科技中的中国)材料三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何时?谁把全国的文字统一为小篆?(2)材料二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哪家学说为

12、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用材料二中原文说出诸子百家宣扬自己学说的目的。(3)材料三中图1是我国南北朝时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请写出他的名字和最突出的数学成就。图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请写出书名。(4)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应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答一点即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代表,它的遗址中,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故B符合题意;元谋人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河姆渡人、半坡人处于新石器时代,故ACD均不

13、符合题意。故选B。2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可知其结构是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以木结构为主。选项C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是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类,AB项不符合题意;半坡居民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排除。故选C。3A解析A【详解】相传,尧年老的时期,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推举有才德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

14、的禹。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因此说“禅让制”是一种部落首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须具备的条件是德才兼备,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4B解析B【详解】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的南部、河南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因此能够作为论证“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产生”的一手史料的是二里头一号殿遗址。故选B;漫画和传说都不是第一手史料,AD错误;C是商朝的,不符合题意,排除。5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雕琢一枚龟甲或者兽骨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符号

15、”等信息可知,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因此材料中“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符号”指的是甲骨文,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隶书始于秦朝,成书并通行于汉魏时代,不符合材料“龟甲或者兽骨”等信息,A项错误;根据材料“龟甲或者兽骨”可得出,材料体现的是甲骨文,而不是金文,金文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篆创始于秦代,不符合材料“龟甲或者兽骨”,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甲骨文,D项错误。6A解析A【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A正确;BC

16、D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原因,排除;故选A。7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C项正确;隋朝建立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秦统一全国后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排除B项;新中国在湖北地区建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排除D项。故选C项。8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

17、大变革,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9C解析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C正确;周武王是西周的国王,西周在战国前,时间上不对,A排除;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王,B排除;汉武帝是秦朝之后西汉的皇帝,D排除;故选C。10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

18、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起义,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这一事件被称为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所以答案选C。11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A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与题干“汉武帝

19、”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与题干“推恩令”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推恩令”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A解析A【详解】依据”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休养生息。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政策不是西

20、汉初年采取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故选A。13A解析A【详解】图中漫画显示的是宦官和皇帝与太后和外戚对权力的较量和争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东汉后期政治上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A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未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利的争夺,故B不符合题意;豪强地方兼并土地,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4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朝代更迭的顺序应该是夏-商-西周-东周(含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5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

21、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史实,故史记中不可能查到,故含有的ABD排除;商汤灭夏、齐桓公称霸、楚汉之争可以从史记中查阅,故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16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B项正确;西汉时期,没有到达非洲,排除AC项;西汉时期,没有到达美国西海岸,排除D项。故选B。17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

22、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淝水之战有关,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8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彩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出现了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牛耕出现于春秋末年;西汉发明造纸术。故题干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9C解析C【详解】秦朝结束混乱不堪的战国时代,建立中国第一

23、个封建王朝,西晋结束三足鼎立的三国割据时代,三分归一,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20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二、综合题21(1)现象诸侯争霸。变化从与楚结盟到与晋结盟。(2)背景伴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新旧制度更替,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问

24、题,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作用促进了解析(1)现象诸侯争霸。变化从与楚结盟到与晋结盟。(2)背景伴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新旧制度更替,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3)富国、强兵、加强君主集权(或权力)实现大一统。(4)大动荡、大变革、大争鸣、大发展。【详解】(1)依据材料一“助楚击晋”“郑从晋伐秦“”楚伐郑。郑背楚,与晋亲”“楚复伐郑,晋来救之”可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互相攻伐的的历史现象。据材料可知,短短

25、三十多年间,郑国在外交上开始是与楚国结盟,后来则变为与晋国结盟。(2)据材料二“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伴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新旧制度更替,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据材料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分析其历史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3)据材料

26、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实现大一统的必然要求”概括战国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实现大一统;据材料三“富国是这时变法的重点,强兵是这时变法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加强君主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是这一时期改革的主题和高潮”,概括战国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富国、强兵、加强君主集权(或权力)。(4)综合上述材料,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可见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大动荡;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可见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大争鸣、大发展;材料三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可见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大变革。22(1)分封制;措施严明法度;奖励耕织;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2)秦始皇统一中国,专

27、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郡县制。(3)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控制不断加强(4)一方面秦始解析(1)分封制;措施严明法度;奖励耕织;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2)秦始皇统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郡县制。(3)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控制不断加强(4)一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秦始皇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统治残暴,为秦朝统治带来危机。【详解】(1)依据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封尚父(

28、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为巩固疆土,周王根据宣言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由材料二“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可知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措施严明法度,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2)依据材料三“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

2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建立由中央慧姐关系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县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依据材料一“周朝的分封制”、材料二“商鞅变法推行的县制”及材料三“秦朝的郡县制”可知,我国古代地方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趋势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度,中央对地方管理的越来越严格,控制力不断加强。(4)依据材料四“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所以结合所学分析秦始皇对社会的积极、消极的两面性。结合课本所学,一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

30、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秦始皇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统治残暴,为秦朝统治带来危机。23(1)铁农具、牛耕。(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4)农业、手工业。(5)生产工具解析(1)铁农具、牛耕。(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4)农业、手工业。(5)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统治者的重视

31、;人民辛勤劳动等。(任意两点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两图可知,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性了条件。因此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2)依据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

32、。(3)依据材料三“农,天下之本。”、材料四“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可知,材料三、四体现了汉文帝、汉景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重农思想)的思想;他们在位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4)依据材料五“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33、。”可知,该材料从农业这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据材料“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可知,该材料从手工业这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对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统治者的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等。24(1)商朝;秦始皇(嬴政);(2)百家争鸣;法家;“取舍诸候”;(3)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齐民要术;(4)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解析(1)商朝;秦始皇(嬴政);(2)百家争鸣;法家;“取舍诸候”;(3)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

34、第七位;齐民要术;(4)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文字,商朝也是我国的信史,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人物,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逐渐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2)局面,根据材料“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可知,体现了这时期出现诸多的学派和思想,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等思想主张适应了秦统一后的统治,因此

35、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法家;目的,根据材料“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可得出诸子百家宣扬自己学说的目的“取舍诸候”。(3)名字和成就,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书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因此材料体现的农书是齐民要术。(4)我国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之一,我们应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责任感,同时我们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