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王庆国—《伤寒杂病论》地位.ppt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814375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庆国—《伤寒杂病论》地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王庆国—《伤寒杂病论》地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王庆国—《伤寒杂病论》地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王庆国—《伤寒杂病论》地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王庆国—《伤寒杂病论》地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及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籍的学术联系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庆国 一、一、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学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学术渊源与成就术渊源与成就 二、伤寒论与内经等古二、伤寒论与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学术关系典医籍的学术关系(一)伤寒杂病论的学术地位(一)伤寒杂病论的学术地位l伤伤寒寒杂杂病病论论是是我我国国第第一一部部理理法法方方药药完完善善、理理论论联联系系实实际际的的临临床床著著作作,也也是是在在中中医医药药学学术术发发展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l它它继继内内经经、难难经经等等中中医医经经典典理理论论著著作作之之后后,系

2、系统统地地揭揭示示了了外外感感热热病病及及某某些些杂杂病病的的诊诊治治规规律律,发发展展完完善善了了六六经经辨辨证证的的理理论论体体系系,从从而而奠奠定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l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既适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也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也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

3、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l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习与研究,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l因此,伤寒杂病论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因此,伤寒杂病论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读典籍之一。读典籍之一。(二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背景1 1作者生平作者生平 伤伤寒寒杂杂病病论论为为东东汉汉张张仲仲景景所所著著。张张仲仲景景,名名机机,字字仲仲景景,东东汉汉南南阳阳郡郡(今今河河南南南南阳阳邓邓县县)人。人。据文献推算,仲景约于公元据文献推算,仲景约于公元15

4、0219150219年在世。年在世。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初年,大约经历了桓帝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初年,大约经历了桓帝(1717)、灵帝()、灵帝(1919)、少帝()、少帝(3 3)、献帝)、献帝(3030)三个朝代。)三个朝代。l林亿伤寒论林亿伤寒论序载:序载:“张仲景,汉书无传,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l何顒别传载,张仲景曾何顒别传载,张仲景曾“总角造顒总角造顒”,何顒何顒谓其谓其“用

5、思精而韵不高,后当为良医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当为良医”,且,且“卒如卒如其言其言”。l曾曾随随同同郡郡张张伯伯祖祖学学医医,后后经经过过多多年年的的勤勤奋奋学学习习,刻刻苦苦钻钻研研和和临临床床实实践践,最最终终成成为为一一位位很很有有成成就就的的医医学学大大家家,相相传传:“至至京京师师,为为名名医医,于于当当时时,称上手。称上手。”l 李李濂濂医医史史称称:“仲仲景景之之术术精精于于伯伯祖祖,起起病病之之验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n尚尚有有资资料料称称“仲仲景景灵灵帝帝时时举举孝孝廉廉,官官至至少少沙太守沙太守”n按按此此说说法法,从从南南阳阳,

6、到到京京师师,再再到到长长沙沙任任所所,要要游游宛宛洛洛、历历荆荆襄襄、观观黄黄河河、览览大大江江、经经洞洞庭庭、涉涉三三湘湘、从从而而大大大大丰丰富富了了阅阅历历,同同时时也也对对各各地地疫疫病病的的流流行行情情况况及及医医疗疗状状况况作作了了大量的调查。大量的调查。n另有公堂诊病的传说。另有公堂诊病的传说。l弃官加乡后,潜心医学,南阳县志:弃官加乡后,潜心医学,南阳县志:张机又得阳励公之传,精于治疗。张机又得阳励公之传,精于治疗。l弟子有:卫汛、杜度,皆以医名。弟子有:卫汛、杜度,皆以医名。2成书的时代背景成书的时代背景l(1)东汉时南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东汉时南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

7、心之一l西西汉汉中中期期以以后后,南南阳阳的的宛宛市市即即成成为为全全国国的的六六大大都都市市之之一一,与与长长安安、洛洛阳阳、临临淄淄、邯邯郸郸、成成都都等等齐齐名名,盐盐铁铁论论称称,“宛宛周周齐齐鲁鲁,商商偏偏天天下下,富富冠冠海海内内”。l东东汉汉时时,南南阳阳已已为为鱼鱼米米之之乡乡,而而其其工工业业以以冶冶铁铁为为主主,张张衡衡在在,南南都都赋赋里里曾曾专专门门就就南南阳阳的的经经济济尤尤其其是是农业作了介绍农业作了介绍。l到到了了东东汉汉,南南阳阳更更因因为为是是光光武武帝帝的的故故乡乡而而号号称称南南都都,与洛阳并称为全国两个最大的中心城市。与洛阳并称为全国两个最大的中心城市。

8、l此此时时,不不仅仅因因为为南南阳阳帝帝乡乡多多近近亲亲,公公候候将将相相、近近侍侍权权臣臣,多多为为南南阳阳豪豪强强,而而由由要要人人引引荐荐者者担担任任中中下下级级官员的也很多,促使其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官员的也很多,促使其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l由于刘秀重视教育,全国的教育事来都有大幅由于刘秀重视教育,全国的教育事来都有大幅度的发展,度的发展,班固东都赋:班固东都赋:“四海之内,痒四海之内,痒序盈门。序盈门。”l南阳的学校更胜于他郡,因而也为名士之乡。南阳的学校更胜于他郡,因而也为名士之乡。据各种史料记载,东汉南阳的名士有六七十人据各种史料记载,东汉南阳的名士有六七十人之多,这是他郡远不能

9、及的。之多,这是他郡远不能及的。l张仲景生活在南阳这一特殊的地区,对于其文张仲景生活在南阳这一特殊的地区,对于其文化知识的陶冶和医学知识的长进是不无俾益的。化知识的陶冶和医学知识的长进是不无俾益的。(2 2)东汉时期,祖国医学的理论与临床都)东汉时期,祖国医学的理论与临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l在医药文献方面,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在医药文献方面,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汉书汉书平帝记并有楼护日诵本草数十万言的记载。平帝记并有楼护日诵本草数十万言的记载。l从仲景自序来看,当时素问灵枢难经胎从仲景自序来看,当时素问灵枢难经胎胪药录阴阳大论等医书已在世上广为流传。胪药录阴阳大

10、论等医书已在世上广为流传。l从甲乙经从甲乙经序来看,当时专门论述方剂治疗的汤序来看,当时专门论述方剂治疗的汤液经业已问世。液经业已问世。l这样一来,当时中医基础理论、药物学、方剂学、针灸这样一来,当时中医基础理论、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的基础医籍已经具备,医学的基础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学的基础医籍已经具备,医学的基础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并日渐充实。并日渐充实。l再再从从当当时时的的医医疗疗水水平平看看,也也已已具具备备了了一一定定和和水水平平。据据汉汉书书记记载载,仓仓公公淳淳于于意意已已有有医医案案的的前前身身医医籍籍问问世世;后后汉汉书书记记载载,太太医医令令郭郭玉玉诊诊脉脉技技术术已已达达到到了

11、了较较高高的的水水准准;而而华华佗佗传传所所记记载载的的华华佗佗诊诊病病的的事事迹迹,更更说说明明了了当当时时的的临临床床水水平平的的提提高高已已非非汉汉初初时时所所比比,这这些些无无疑疑给给仲仲景的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景的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疫疠的流行激励了仲景著书济世的决)疫疠的流行激励了仲景著书济世的决心心l曹植在说疫气中形容当时的惨况为曹植在说疫气中形容当时的惨况为“家家有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族而丧”。l王仲宣七衰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仲宣七衰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贫妇人,抱子弃草间,

12、路有贫妇人,抱子弃草间,未知身死所,何未知身死所,何能两相完。能两相完。l张仲景家族亦未能幸免,正如伤寒论张仲景家族亦未能幸免,正如伤寒论自序自序中所说:中所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其七。”l“感住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感住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三)

1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l其其一一,基基础础理理论论主主要要继继承承于于内内经经难难经经阴阴阳大论;阳大论;l其其二二,诊诊法法是是从从内内经经难难经经而而来来,不不过过其其间间的的脉脉诊诊系系将将内内经经的的三三部部九九候候法法简简化化为为上上中中下下三三部部(人人迎迎、趺趺阳阳、少少阴阴)诊诊法法,并并将将其其与与难难经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l其其三三,药药学学理理论论系系全全面面继继承承了了神神农农本本草草经经及及胎胎胪胪药药录录的的成成果果,并并在在临临床床实实践践中中予予以以发发扬扬光光大;大;l其其四四,方方剂剂主主要要来来源源于于上上

14、古古的的汤汤液液经经,并并在在此基础上此基础上“博采众方博采众方”而成而成l其其五五,其其诊诊治治疾疾病病的的方方法法则则是是在在综综合合前前人人理理论论的的基基础础上上,并并充充分分继继承承了了包包括括公公乘乘阳阳庆庆、仓仓公公淳淳于于意及其老师张伯祖在内的先贤名家的经验而成意及其老师张伯祖在内的先贤名家的经验而成。l 综综上上所所述述,张张仲仲景景是是在在系系统统总总结结与与继继承承了了汉汉代代以以前前的的医医学学成成就就和和人人民民群群众众同同疾疾病病作作斗斗争争的的丰丰富富经经验验的的基基础础上上,并并结结合合自自己己的的临临床床实实践践,经经过过长长期期艰艰苦苦的的努努力力,才才著著

15、成成了了我我国国第第一一部部融融理理法法方方药药于于一一体体的的辨辨证证论论治治的的专专书书-伤伤寒寒杂杂病病论论。它它既既是是对对前前人人理理论论与与经经验验的的总总结结,也也是是对对中中医医学学术术理理论论的的再再创造创造。(四)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四)伤寒论的学术成就l其其一一,是是在在素素问问热热论论六六经经分分证证的的基基础础上上,运运用用内内经经以以来来的的有有关关脏脏腑腑经经络络、气气血血阴阴阳阳、病病因因病病机机以以及及诊诊断断、治治疗疗等等方方面面的的基基本本理理论论与与基基础础知知识识,创创造造性性地地对对外外感感疾疾病病错错综综复复杂杂的的证证候候表表现现及及演演变变规规律

16、律进进行行分分析析归归纳纳,创创立立了了六六经经辨辨证证的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l一一是是将将理理、法法、方方、药药有有机机地地结结合合起起来来,使使之之成成为为一一个个整整体体,并并在在内内经经的的基基础础上上,进进一一步步确确立立了了脉脉证证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l二二是是处处处处体体现现了了对对立立统统一一法法则则与与整整体体衡衡动动观观。在在辨辨证证时时,一一定定要要系系统统、全全面面地地观观察察患患者者症症状状、脉脉象象以以及及其其他他方方面面的的动动态态变变化化,并并运运用用中中医医学学的的基基本本理理论论与与基基础础知知识识进进行行辨辨证

17、证的的分分析析,以以明明疾疾病病之之所所在在,证证候候之之属属性性,邪正之盛衰,证候之进退,演变之趋向,预后之吉凶。邪正之盛衰,证候之进退,演变之趋向,预后之吉凶。l三三是是充充分分体体现现了了三三因因治治宜宜的的灵灵活活性性。其其论论治治,必必因因证证立立法法,因因法法设设方方,因因方方用用药药,且且方方剂剂不不仅仅有有其其适适应应证证,而且有其禁忌证、煎服法及注意事项,照顾十分周到。而且有其禁忌证、煎服法及注意事项,照顾十分周到。l四四是是记记载载了了许许多多功功效效卓卓著著的的方方剂剂。严严遵遵法法度度,用用药药精精当当,配配伍伍严严谨谨,加加减减灵灵活活,攻攻效效卓卓著著,不不仅仅为为

18、多多种种外外感感热热病病和和内内伤伤杂杂病病提提供供了了有有效效的的治治疗疗方方药药,而而且且首首次次全全面面系系统统地地运运用用了了汗汗、吐吐、下下、和和、温温、清清、补补、消消八八法法,为为后后世世医医家家提提供供了了范范例例,所所以以被被后后世世誉为誉为“方书之祖方书之祖”。l五五是是记记载载了了许许多多不不同同的的剂剂型型。书书中中所所载载的的剂剂型型有有汤汤剂剂、丸丸剂剂、散散剂剂、含含咽咽剂剂、灌灌肠肠剂剂、肛肛门门栓栓剂剂等等,为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l其二,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将东汉以其二,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将东汉以前的前

19、的“医经家医经家”与与“经方家经方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从而克服了“医经家医经家”侧重于医学理论探讨,忽视侧重于医学理论探讨,忽视临床技能研究以及临床技能研究以及“经方家经方家”侧重临床实践,忽视侧重临床实践,忽视医学理论探讨的弊端,为后世医家树立了理论联系医学理论探讨的弊端,为后世医家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榜样。实际的榜样。l 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六经辨证的理论

20、体系,不仅为外感病及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不仅为外感病及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伤寒论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而后世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而后世各个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无一不从伤寒论各个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无一不从伤寒论中受到了启发,汲取了营养。中受到了启发,汲取了营养。二、伤寒论与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学

21、术关系(一)、伤寒杂病论与内经 1.承内经以阴阳为纲,辨表里虚实寒热承内经以阴阳为纲,辨表里虚实寒热2.2.继内经六气学说,建伤寒六经辨证继内经六气学说,建伤寒六经辨证3.3.继承与发展正邪相博的病因观继承与发展正邪相博的病因观4.4.发扬光大发扬光大“谨守病机治病求本谨守病机治病求本”的治疗观的治疗观5.5.灵活运用早期治疗,防治传变的原则灵活运用早期治疗,防治传变的原则(二二)、伤寒杂病论与难经、伤寒杂病论与难经l全面继承独取寸口的理论与方法全面继承独取寸口的理论与方法l“伤寒伤寒”的概念、诊治原则,受难经的概念、诊治原则,受难经影响甚深影响甚深l脏腑补泻,治未病思想,与难经一脉脏腑补泻,

22、治未病思想,与难经一脉相承相承1全面继承独取寸口的理论与方法l独独取寸口理论与方法取寸口理论与方法 l寸口三部分位的确立寸口三部分位的确立l寸口诊法的具体内容寸口诊法的具体内容一难: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

23、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始,故法取于寸口也。平脉法:平脉法:“荣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荣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出入升降,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实见焉。”五脏别论指出五脏别论指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

24、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难经二难提出:二难提出:“从关至尺是尺内,从关至尺是尺内,从关至鱼际,是寸内,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阴得尺内阴得尺内 一寸,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三三难曰难曰:“:“关之前者,阳之动,脉当见九分关之前者,阳之动,脉当见九分而而 浮;浮;关之后者,阴之动,脉当见一关之后者,阴之动,脉当见一寸而沉。寸而沉。”十八难十八难 :“脉有三部九候,脉有三部九候,三部三部者,寸关尺也。者,寸关尺也。”伤寒论伤寒论平脉篇中,也明确提出平脉篇中,也明确提出“脉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25、有三部,尺寸及关”,论中对寸关尺的运,论中对寸关尺的运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1 1)根据三部脉的共同变化作总体的推断)根据三部脉的共同变化作总体的推断 l在难经中,通过寸口脉的共同变化来诊察疾病也是脉诊最重要在难经中,通过寸口脉的共同变化来诊察疾病也是脉诊最重要的方法。如九难:的方法。如九难:“数则为热,迟则为寒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十四难,十四难:“:“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胸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沉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胸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沉细夜加,浮大昼加细夜加,浮大昼加”l伤寒论更是把通过寸口脉的共同变化来诊断疾病作为脉诊最基伤寒论更是把

26、通过寸口脉的共同变化来诊断疾病作为脉诊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平脉法本的内容之一。平脉法:“:“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脉有三部,尺寸及关,变化相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为痛,数则热烦”。辨脉法。辨脉法:“:“寸口脉,浮为在表,迟为寸口脉,浮为在表,迟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平脉法平脉法:“:“寸口诸微亡阳,诸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2)根据尺寸脉的对比变化推断阴阳气血的盛根据尺寸脉的对比变化推断阴阳气血的盛衰

27、衰 l二难云二难云:“:“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三难云三难云:“:“关之前者,阳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 阳乘之脉也。阳乘之脉也。”l难经之论,不仅奠定了以

28、尺寸脉的强弱对比判断阴难经之论,不仅奠定了以尺寸脉的强弱对比判断阴阳盛衰的理论依据,阳盛衰的理论依据,而且以例举的形式说明了具体应用而且以例举的形式说明了具体应用的方法。的方法。伤寒论继承了这一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证之中。伤寒论继承了这一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证之中。辨脉法云辨脉法云:“:“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尺主阴,寸主阳,阴阳尺主阴,寸主阳,阴阳同等,故为常人无病之脉。反之,若二脉失和,则有阴同等,故为常人无病之脉。反之,若二脉失和,则有阴阳偏盛偏衰之虞。同篇又云阳偏盛偏衰之虞。同篇又云:“:“阴脉

29、不足,阳往乘之;阴脉不足,阳往乘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浙恶寒也。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浙恶寒也。何谓阴不足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阳之盛衰,明显见于尺寸之脉,阳阴中,则发热也。阴阳之盛衰,明显见于尺寸之脉,阳虚阴盛则寒,阳盛阴虚则热,其说理丝丝入扣。再如虚阴盛则寒,阳盛阴虚则热,其说理丝丝入扣。再如平脉法平脉法“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

30、,绝不见阳也常在,绝不见阳也”,辨脉法,辨脉法“阳微则恶寒,阴弱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则发热”等论述,均为以尺寸脉对勘判断阴阳盛衰的例等论述,均为以尺寸脉对勘判断阴阳盛衰的例证。证。(3 3).根据寸关尺三部的不同变化推断人体上中根据寸关尺三部的不同变化推断人体上中下三部的病变下三部的病变 l十八难云十八难云:“:“三部者,寸关尺也三部者,寸关尺也。上部。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隔中部法人,主隔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有疾也。”l平脉法首条云平脉法首条云:“:“三部不同,病各异三部不

31、同,病各异 端,太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脏,独见若神。”太阳病下篇太阳病下篇166166条,可吐篇第条,可吐篇第3 3、第第4 4条,均是在对症状条,均是在对症状 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以寸口脉微浮或微滑判知病在上焦胸中而用吐以寸口脉微浮或微滑判知病在上焦胸中而用吐法法;太阳病下篇第太阳病下篇第154154条,则是以关上脉浮条,则是以关上脉浮再结合心下痞满,而知为中焦邪热壅聚。再结合心下痞满,而知为中焦邪热壅聚。在

32、金匮要略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第五脏风寒积聚篇第2020条条则论述的更为明确,此条云:则论述的更为明确,此条云:“诸积大法,脉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4)根据指法轻重分候五脏的病变l难难经经根根据据内内经经肺肺主主皮皮,心心主主脉脉,

33、脾脾主主肌肌,肝肝主主筋筋,肾肾主主骨骨的论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按诊指法的轻重分候五脏的方法。的论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按诊指法的轻重分候五脏的方法。l难难经经 “如如三三菽菽之之重重,与与皮皮毛毛相相合合者者,肺肺部部也也”;“如如六六菽菽之之重重,与与血血脉脉相相合合者者,心心部部也也”;如如此此类类推推,以以次次递递加加至至十十五五菽菽之之重重,分分别别诊诊候候脾脾、肝肝、肾肾各各部部。按按指指法法之之轻轻重重虽虽可可分分为为5 5个个层层次次,但但按按九九候候之之法法又又可可大大致致分分为为浮浮中中沉沉3 3种种取取法法。心心肺肺3 3、6 6菽菽重重者者,属属于于浮浮取取,肝肝肾肾12

34、12、1515菽菽重重者者,属属于于沉沉取取,而而脾脾之之9 9 菽菽重重者者,属属于于中中取取。所所以以在在第第四四难难中中又又说说:“脉脉有有阴阴阳阳之之法法,何何谓谓也也,然然,呼呼出出心心与与肺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平脉法: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平脉法: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之至骨者,肾气也。“伤寒”的概念、诊治原则,受难经影响甚深l伤寒的概念与分类:伤寒的概念与

35、分类:l五十八难: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苦各不同。其苦各不同。”明确提出广义、狭义伤寒的概念,明确提出广义、狭义伤寒的概念,将湿温、热病、温病纳入到伤寒范围之内。将湿温、热病、温病纳入到伤寒范围之内。l伤寒杂病论将温病学说依附于伤寒体系中,在伤寒杂病论将温病学说依附于伤寒体系中,在伤寒中兼述温病,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体系,以伤寒中兼述温病,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体系,以统治外感病有治疗。统治外感病有治疗。伤寒杂病论根据难经的理论,以伤伤寒杂病论根据难经的

36、理论,以伤寒概括各种外感热病,全书以论述风寒之寒概括各种外感热病,全书以论述风寒之邪伤人为主,但也承认温病,认为温病与邪伤人为主,但也承认温病,认为温病与狭义的伤寒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狭义的伤寒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有异。临床表现有异。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诊断:诊断:l五十八难:五十八难:“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弱,伤寒

37、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l伤寒论: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太阳病,或也发热,太阳病,或也发热,脉阴阳俱紧者,名为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治则:治则:l内经: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内经: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l难经: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难经: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阳虚阴盛,汗出而愈,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下之即死;

38、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l伤寒例: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伤寒例: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桂枝下咽,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脏腑补泻与治未病的思想,与难经一脉相承l脏腑补泄脏腑补泄:l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补之,然后泻之。l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肝实肺虚,补水泻火,治疗心肝之火有余,方(肝实肺虚,补水泻火,治疗心肝之火有余,肺肾之阴不足之证)肺肾

39、之阴不足之证)“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也。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也。肾着汤:甘姜苓术辛温甘淡,不在温肾以散肾着汤:甘姜苓术辛温甘淡,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制水。通过健脾燥湿祛除肾寒,而在燠土以制水。通过健脾燥湿祛除肾脏之湿。脏之湿。伤寒杂病论:肝虚之病伤寒杂病论:肝虚之病“补用酸,助用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以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焦苦,益用甘味以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甘入脾”。治未病:治未病:l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

40、知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伤寒杂病论: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伤寒杂病论: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用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实脾,四季用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肝也。(三三)、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

41、草经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 l徐大椿医学源流:徐大椿医学源流:“张仲景之治病,其用药张仲景之治病,其用药悉尊本经,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悉尊本经,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l清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后续:后续:“张仲张仲景用药之意,悉尊本经景用药之意,悉尊本经”。l伤伤寒寒论论用用药药达达9090多多种种,其其中中7070多多种种主主要要药药物物均为本经所载。均为本经所载。l张张仲仲景景对对药药物物功功能能的的认认识识、组组方方、君君臣臣佐佐使使的的配配伍伍法法度度、药药物物的的四四气气五五味味,以以及及阴阴阳阳和和合合,七七情情的的相相须须、相相使使、相相畏畏、相相恶恶、相相反反等等

42、药药物物学学理理论论的的运运用用,张张仲仲景景虽虽未未加加专专论论,但但从从其其运运用用情情况况分分析,都与本经所载吻合。析,都与本经所载吻合。从药味功效上看继承从药味功效上看继承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热”伤寒论用麻黄者伤寒论用麻黄者1313方,麻黄汤,大小青龙方,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

43、黄连轺赤小豆汤、少阴篇麻黄细辛越婢一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少阴篇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等等。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等等。诸方中麻黄的功用与本经的记载颇为吻合。诸方中麻黄的功用与本经的记载颇为吻合。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大黄,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伤伤寒寒论论用用大大黄黄者者1515方方,诸诸如如大大承承气气汤汤、小小承承气气汤汤、调调胃胃承承气气汤汤、桃桃核核承承气气汤汤、麻麻子子仁仁丸丸、抵抵当当汤汤

44、(丸丸)、大大陷陷胸胸汤汤(丸丸)、茵茵陈陈蒿蒿汤汤、附附子子泻泻心心汤汤、桂桂枝枝加加大大黄黄汤汤、柴柴胡胡加加龙龙骨骨牡牡蛎蛎汤汤、以以及及大大柴柴胡胡汤汤中中,大大黄黄的的效效用用与与本本经经的的论论述述,是是完全一致的。完全一致的。l它如葛根解阳明经热,起阴气,升脾胃阳气以止它如葛根解阳明经热,起阴气,升脾胃阳气以止渴止泻;用五味子止咳逆上气等等,均体现了渴止泻;用五味子止咳逆上气等等,均体现了本经用药精神本经用药精神。从药物配伍上看继承从药物配伍上看继承l神农本草经: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神农本草经: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茎花实,草石

45、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不尔,勿合用也。据本经的相须配伍,张仲景取功效相近的药据本经的相须配伍,张仲景取功效相近的药物同用增强疗效:物同用增强疗效:l如麻黄桂枝相伍发汗解表;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救如麻黄桂枝相伍发汗解表;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救逆;大黄芒硝相伍竣下热结。逆;大黄芒硝相伍竣下热结。据本经的相使配伍,仲景以两种药物相合

46、,据本经的相使配伍,仲景以两种药物相合,以增强疗效以增强疗效l张仲景方中也如桂枝配以甘草,辛甘化阳,张仲景方中也如桂枝配以甘草,辛甘化阳,以甘草增加桂枝温阳平冲降逆的作用;芍以甘草增加桂枝温阳平冲降逆的作用;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甘草增强芍药养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甘草增强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效。血柔肝缓急止痛之效。本经曰:本经曰:“有毒宜制,可以相畏相杀有毒宜制,可以相畏相杀”,l此种配伍方法,在张仲景方中亦得到了充分的体此种配伍方法,在张仲景方中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姜配半夏,既可杀其毒性,且取和胃止现。如生姜配半夏,既可杀其毒性,且取和胃止呕,消散水气之效;大枣杀芫花、甘遂、大戟之

47、呕,消散水气之效;大枣杀芫花、甘遂、大戟之毒,并防脾土之虚;常以健脾和胃之粳米,监制毒,并防脾土之虚;常以健脾和胃之粳米,监制石膏之大寒,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桃花汤等。石膏之大寒,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桃花汤等。诚如徐灵胎所说: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诚如徐灵胎所说: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从制剂学角度看发展从制剂学角度看发展l本经本经序谓:序谓:“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水煎者,宜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

48、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张仲景继承了。张仲景继承了本经的精华,并创制了煮剂、煎剂、散剂、本经的精华,并创制了煮剂、煎剂、散剂、饮剂、水丸、糊丸、蜜丸、栓剂、灌肠剂等不同饮剂、水丸、糊丸、蜜丸、栓剂、灌肠剂等不同剂型,金匮要略中还有坐药、酒剂、洗剂、剂型,金匮要略中还有坐药、酒剂、洗剂、熏剂、膏剂、擦剂以及搐鼻剂等。伤寒杂病论熏剂、膏剂、擦剂以及搐鼻剂等。伤寒杂病论不仅导源于本经,并在本经的基础上不仅导源于本经,并在本经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创新,使之日趋完善。有了明显的创新,使之日趋完善。从药物立论上看体系从药物立论上看体系l本经在论述药味功能时,是从病证特点描述,而

49、不本经在论述药味功能时,是从病证特点描述,而不见脏腑、阴阳生理等理论,如干地黄、鳖甲、阿胶等后见脏腑、阴阳生理等理论,如干地黄、鳖甲、阿胶等后世称谓的养阴药,只记载世称谓的养阴药,只记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鳖甲,味鳖甲,味咸平,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牝疟、五痔。咸平,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牝疟、五痔。”而从无而从无论及论及“养阴养阴”、“滋阴滋阴”之说。张仲景用鳖甲,只取其之说。张仲景用鳖甲,只取其“主治癥瘕、牝疟(疟母)主治癥瘕、牝疟(疟母)”,也不是用其养阴作用。,也不是用其养阴作

50、用。因此,从理论体系看,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因此,从理论体系看,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一脉相承。(四)、伤寒杂病论与马王堆帛书(四)、伤寒杂病论与马王堆帛书l73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共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共1414种,其中记载有药种,其中记载有药物和医方的共物和医方的共6 6种,即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种,即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却谷食气、十问。杂疗方、胎产书、却谷食气、十问。在这在这6 6种方药书中,五十二病方最为古老,从字体推种方药书中,五十二病方最为古老,从字体推断,至少是公元前断,至少是公元前3 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马继兴认为,世纪末秦汉之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