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人力资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与途径杨婧超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五一五队摘 要:当前,国有企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发展、提高国家实力的重要支柱,同时,企业自身也面临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多重挑战。企业若要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大的效益,就要发挥出员工的作用,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国有企业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随着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拓展,为各行
2、业转型和升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国有企业也要发挥出这一技术的作用,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促进企业实现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基于此,国有企业要认真分析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出员工的潜力与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在信息化时代,国有企业面临更加多元化的挑战,企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对各项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引进先进的技术,优化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国有企业要确保这一工作与
3、时俱进,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展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就能更好地配合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开展。2.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近年来,国有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各项工作进行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简化了工作流程,因此,将这一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打造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可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企业只需打造专门的数据库,就能确保资源得到高效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各项资源统一管理。企业要定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确保信
4、息与时俱进,为各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管理人员若要了解某一员工的信息,就可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查询信息。企业可为每个部门设置相应的系统登录与查询权限,既能避免信息遭到泄露,还能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3.避免出现人力决策风险国有企业进行决策时,需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各项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整合和分析,确保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可调动全员参与到决策之中,充分发扬民主精神,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企业将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还能缔造和谐、健康的劳动关系。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5、信息化建设问题1.思路与规划不统一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将这一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对工作思路的一次突破,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企业需制定合理的规划,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目前,企业还存在思路与规划不统一的问题,对各项需求分析不到位,不能合理配置信息化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了解基层员工的需求,不能及时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信息传递效率较低,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共享,各部门协作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此外,企业要站在全局视角看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但由于现有的系统功能不完善,各部门无法形成合力,因此,该项工
6、作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2.信息化系统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时,虽然会逐渐融入信息化意识,构建专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这一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工作人员很少能够发挥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大部分工作依然要通过手动操作的方式才能完成,这说明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在系统中包含许多模块,但各模块之间的衔接程度较低,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工作人员需亲自操作,这样就无法保证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尽管信息化系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这一系统比较复杂,部分员工操作不熟练,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3.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国有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时,要融入动
7、态思想,随时对这一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互联网的高682023 年第 21 期总第 1002 期人力资源度开放性虽然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许多便利,但也导致这一工作面临许多风险。尽管企业会加大防护力度,但依然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性,系统可能会面临黑客、病毒的攻击与入侵。4.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有待提升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时,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比较有限,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很难将信息技术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其次,管理人员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改进途径1
8、.保证思路与规划统一国有企业若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就要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规划,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对需求进行细化,并做出合理分析。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各项需求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分类。比如,明确招聘管理的需求,充分发挥软件平台的作用,确保招聘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仔细对比招聘渠道,对各项渠道进行整合,实现一键发布与一键搜索;打造专门的人才库,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分析作用;全面统计招聘数据,制定相应的评估报告,为后续人才建设奠定基础。其次,制定合理的规划。为了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性,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比如,进行整体目标规划时,需结合国有
9、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业务管理模式等相关内容,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对整体架构进行规划时,需结合现有目标,借鉴成功的案例,打造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构架;进行风险管理规划时,要对关键环节和重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预案,完善保障 机制。2.完善信息化系统为了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功能,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评估,可进一步了解企业各部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管理系统和软件,了解不同供应商产品的优点和缺点,对各产品的售后服务情况有直观的了解,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企业在选择系统软件时,还要考虑到市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以及软件的功能、性能、价格等元素,根据企
10、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引进合适的软件系统。其次,企业要融入个性化定制理念,打造专有的软件系统。企业若要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满足工作需求,就要积极与供应商进行合作,及时沟通,使其了解企业的特定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软件系统,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在此期间,企业要对各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使其彼此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3.合理规避安全风险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存在许多风险,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合理规避,因此,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企业要减少人为因素对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定期对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企业要制
11、定完善的考核与评估体系,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考察员工的行为是否符合要求,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平衡计分卡法等,确定各指标的合理性,明确各指标的权重,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使工作人员严格约束自身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数据安全。其次,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系统功能比较复杂,因此,企业要引进先进的软件和硬件,构建专门的网络体系,才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企业要认识到这一点,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系统安全,如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安全系数,提高设备的防火与防潮性能;设置专业的防火墙,避免病毒入侵系统;重视身份认证、用户权限和网络备份技术的运用,避免数据被篡改或者
12、丢失。4.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迈向信息化方向的重要推动力。国有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首先,对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国有企业要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聘请业内知名专家来企业为管理人员讲解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使其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意识,熟练操作信息系统和软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优化管理方案,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其次,管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认真学习最新知识、理念和技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有
13、效提升。比如,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为了尽快筛选出合格的简历,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简历进行自动化筛选和对比。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1.确保信息化建设符合企业管理改革要求(1)对组织管理控制模式进行评估和改进市场环境不会一成不变,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国有企业要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思路,确保各项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时,需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仔细分析现有的管理与控制模式是否与企业发展相符,是否需要做出改进。当企业做出合理评估并得出评估结果后,就要落实调整策略。(2)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流程进行评估和调整为保证人力资源管
14、理信息化建设更加规范,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对现有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规范,明确制度内容和工作流程。需仔细分析现有的业务流程和制度,69人力资源对其中不合理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对现有的工作制度与工作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和梳理,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在梳理和改进期间,需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达成共识,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真正认可制度,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操作;二是信息管理技术人员要了解管理人员的具体需求,做好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技术辅助作用。2.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计划,充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要明
15、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打造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同时,需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与利用。在具体操作时,企业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避免工作过于盲目,避免贪图速度快,要运用全局视角看待问题,对系统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其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企业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促进企业不断改革。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使企业发展充满活力,发挥出人才的聪明才智,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企业要了解欲速则
16、不达的道理,融入循序渐进的思想,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首先,要明确工作主次。企业要科学选择模块,确定模块的功能,加大推进力度,也可进行试点建设,积极总结经验,再做出进一步推广。其次,合理划分层次及难易程度。要优先选择技术含量较高、备受认可、各方面资源比较充足的成熟模块,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促进这一类模块得到优先发展。完成工作后,找到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再予以有针对性的改进,确保系统高效运行。3.合理选择产品供应商与系统开发团队国有企业要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选择过硬的产品。企业要全面考察产品的供应商,了解供应商的资质、能力和信誉度,从多个角度对其能力进行评估,确
17、保各项工作符合要求。同时,企业要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与之展开合作。此外,企业还要积极吸纳高素质人员,打造专业的系统开发团队,确保系统功能更加完善。4.加强宣传和引导国有企业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期间,会面临许多变化,因此,企业要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鼓励广大工作人员转换工作思路,采用先进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企业引进信息技术后,可随时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并做出进一步分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此,企业要引导更多人了解信息化管理开展的必要性,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确保所有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化建设
18、之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首先,企业要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系统开发工作之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工作人员要自觉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结合实际工作,对系统功能进行改进,提高系统运行水平。当系统建成后,需随时对系统功能进行优化,促进系统尽快升级,工作人员也要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融入信息化管理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将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企业要引导管理人员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化管理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管理模式,以此促进企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
19、情况和工作需求,制定合理的改进方案,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五、结语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更新传统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企业要仔细分析现阶段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制定合理的改进对策,明确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思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 王珊.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15):150-152.2 牛春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J.产业创新研究,2021(23):163-165.3 彭世
20、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研究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6):150-152.4 吴茜.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J.东方企业文化,2020(S1):71-72.5 宋新红.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践、困境与对策研讨 J.人力资源,2020(10):16-17.6 徐友永.探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J.财经界,2020(12):234-235.7 欧阳申.推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J.人力资源,2019(18):28-29.8 刘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策略探讨 J.人才资源开发,2018(12):69-70.9 张晓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 J.现代经济信息,2016(9):126,128.10 刘园.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