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空间设计教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435076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设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空间设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空间设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空间设计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空间设计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空间设计教案第一章: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受到哲学和美学的影响,“空间”一词作为相对独立而又具有明确含义的专业术语,于19世界末在德国建筑领域被提出。20世纪中叶,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核心的专业设计主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设计者们开始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研究居住与生存空间,将空间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一、 空间是什么 当我们将空间一词拆解为“空”与“间”两个单字来分析时,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1) “空”的解释 “空”:即虚,广大、无际之意。文选左思:“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李善注解:“空,廓也。” 纯粹的“空”的概念是:“空”是一种不以我们

2、的意识和认知程度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万物纯爱的基础之一,是一个没有限定,没有边际,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在空间一词中,我们可以将“空”理解为一个定语,明确了我们的三维概念。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属性,是一种存在的实质,一种虚无的实质。(2) “间”的解释“间”:指房间之意。相比之下这个词要容易理解得多,它是一个有限定的概念。通常是被若干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墙、屋顶、篱笆、隔断、植物等)围合出的一部分体积,这样就使得我们在对无限三维体量的感知过程中,有了可以参照和鉴别界限的参照物。于是,空间也就从一个我们存在其中却又对其无法捉摸的虚无,变成了可见的实际体块了。“间”成为了我们感知具体空间的一个最根

3、本因素。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关于“开间”的概念。众所周知,中国的古建筑多半为木结构,而木结构建筑由于其材料的特征而通常采用梁架形式。梁架及建筑重量的主要受力结构是柱子。而需要获得一个稳固的可用空间,至少需要4根柱子的支撑。4根柱子之内便称之为一“间”,建筑即由若干的“间”所构成。由于材料的特性与极限,使梁架的跨度和两个柱子间的距离有较为一致的尺度,所以,开间越多,房屋的形制就越大,规格等级自然也就越高,一般9个开间的等级最高。在北京的故宫太和殿出现了11个开间的特例。这虽然不能作为我们研究空间问题的理论依据,“开间”与“间”的概念也存在不少区别,但是却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对空间概念的解

4、释。事实上,但我们面对一个大到漫无边际以至超乎我们感知能力的空间,又没有任何提示范围的构造时,“空间”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审视茫茫大海、沙漠、荒原时,我们的眼睛几乎无法聚焦停留在一个可以固定的参照物体上,也就很难用“间”这个概念去衡量所面对的空间了。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对距离、尺度、范围的认知往往是错误的。明明看起来很近的距离,实际上确非常遥远。所以,边际或边界成为“空间”的最基本要求。“间”虽然也具有较为抽象的三维概念,但是比“空”所制定的概念要小很多,也具体很多。(3) “空间”一词之意 空间: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在物质的时空概念中,空间指物质存在的

5、广延性;而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也是互相联系的。现代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证明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4) 广义与侠义的空间概念空间是一个三维的概念,至少在被感知的过程中在人的头脑里会生这样立体印象。空间也并不一定是有墙的屋子,这是片面的。在这样的概念下,也就没有什么空间设计可谈了。事实上,空间是通过特定的参照物,勾勒、划分、限定出一定的区域,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场”或“域”的感受,并成为我们可以感知的空间。二、 对空间的感知人们对

6、空间的感知和认识,最主要是依赖我们各个感官中的视觉,空间产生必备的要素有形体、光线、色彩、质感等等。而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正是通过我们的观看,空间才能够通过其各个要素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空间的印象,并让我们获得不同的空间体验。在具体对空间的感知中,我们也逐渐地意识到了一些空间和深度的视觉现象及规律。这些现象与规律的理论,让我们在对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依据和设计手段。其中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对视觉认知的成果是最为人们所认可的一种相关理论,对于空间设计和空间感知的研究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1)图形与背景背景具有模糊绵延的后退感;图形通常是由轮廓界限分割、勾勒而成,给人以清晰、紧凑的闭合感;

7、在群体的组合中,距离近、密度高的图形往往易于成为主体;小图形比大图形更容易成为主体,内部封闭的比外部敞开的容易成为主体形;对称形或成对的平行线容易成为主体形,并能给人以均衡的稳定感。(2)参照框架 垂直与水平、直角(3) 深度感知 投影在视网膜上的图像,首先给了我们关于所视物体的上下、左右的二维形象信息。我们再通过此图像获得具有立体感的三维空间的立体知觉。(4)其他感官的感受在对空间的感知时,虽然我们的各个感官中世界接受的信息占了绝大部分,但是听觉、嗅觉、触觉等,也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对空间的印象。(5) 空间认知时的不确定性 相同的空间,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于是,空间的存在及

8、实际状态与我们真实的感受往往并不完全一致。三、 视错觉视错觉问题依然属于人们对物象的认知,但是已经不再是一种常规的认知范畴了,而是一种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是我们在对外界空间事物进行判断时出现的自己不知道的错误。第二章:空间设计课程与学习空间设计是十分基础的设计概念,也是一个我们在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较有决定意义的科目之一。凡是与立体结构有关的专业都会将空间的处理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1)空间的思维与空间的敏感性:摄影与三维动画。(2)空间的调整和控制:室内与会展。(3)空间的创造和预见能力:景观、建筑。一、空间设计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设计便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选

9、择和取舍,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光线、色彩、装饰、材质等空间要素进行细致研究和处理。二、空间设计的学习方法(1)基础训练与练习 根据平面、立面、侧面,生成透视图的互换练习;单一平面图形的多个立体形象创建练习;由立体图形到平面、立面图形的方向还原练习;空间氛围练习、空间配色练习;空间光线控制与创意练习。(2)采用多样的练习与制作手法 空间的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实践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丰富的。 手绘表现、空间实物模型、空间虚拟模型创建。 (3)调研与观察第三章 、关于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人类根据生存经验和习惯模式所逐渐固定下的思维,会渐渐形成我们较为恒定的审美取向,并会不断的延续和演进。这

10、其中既有各个地区和民族所共识的,也有地域间的微妙差异,从而产生了既统一又有丰富变化的形式审美与艺术源流。我们的设计同样也不可能割裂与历史及传统的关系而孤立存在。完全臆造的作品,哪怕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习作都会让我们进入一个危险的主观世界。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关于空间的产生与形成、发展与成熟、流变与整合的意义。发现各种不同类别和形态的空间说承载、积淀下来的精神和哲学内涵,以及它们对我们空间设计的作用和影响。一、 早起原始空间人类由原始的穴居行为而产生了对空间遮蔽及安全的理解。对洞穴,我们的首要反映是隐秘、躲避。历史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惟一可靠和永恒的灵感来源。人类审美的形成和改变向来与历

11、史和传统紧密联系着,这也许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原因。早期原始建筑其封闭、围合的方式逐渐由采用天然洞穴的被动方式发展为原始的构筑形式:棚架、垒筑、搭建等多种建筑形式开始形成。随之,不同功能性的空间也开始逐渐出现,各种穴、室、间、厅、场、院、台等空间和建筑的原始意义也逐渐得到了确立,并将各种空间赋予了较为明确的空间性质。随着原始空间对各种空间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限定和规范,居住文化也逐渐完善并得以建立,成了影响我们今天对空间认识的潜在意识。二、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现存的建筑物遗址主要是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其中尤以神殿为一个城邦的重要活动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时期建筑的风貌。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

12、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最漂亮的都非希腊神殿莫属。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完美,他们认为供给神居住的地方也不过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所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1) 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有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光影的变化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特色。(2) 柱式的定型。共有4种柱式:1)多立克柱式;2)

13、爱奥尼亚柱式;4)科林斯式柱式;4)女郎雕像柱式。这4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与前面的柱式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4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 建筑的双面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4) 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

14、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机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5) 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三、古罗马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

15、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层、五层公寓式住宅。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2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日渐衰落。15世纪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四、 巴洛克式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形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采用穿插

16、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产生影响,曾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度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五、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

17、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做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而产生一种浓厚的宗

18、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六、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结构;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形体;在建筑艺术吸取视觉艺术的性成

19、果。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顶屋,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

20、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七、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了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呼声,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的比较广泛。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结合。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

21、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已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对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的重新关注。八、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破碎的想法和非线性的过程,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设计原理上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解构主义神深受其他20世纪运动的影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相互作用,表现主义,立体派,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就是让建筑学远离那些我们

22、说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缚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九、 高技派 高技派,亦称“重技派”。这一流派形成于上世纪中叶。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要建造超高层的大楼,混泥土结构已无法达到要求,于是开始使用钢结构,为减轻载荷,又大量采用玻璃,这样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形成并开始流行。到20世纪70年代把航天技术上的一些材料和技术参合在建筑技术中,用金属结构、铝材、玻璃等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新的建筑结构元素和视觉元素,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建筑设计语言,因其技术含量高而被称为“高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曝

23、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中国银行等。 建筑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极大的影响到了艺术的其他门类,同时它自己也受到了多种艺术的影响,建筑总是在风格和态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态。政治上一个沉闷的历史时期后,就会爆发出“复兴”的艺术冲动。而长时间的经济萧条之后,就会产生对那些装饰和通俗文化的喜好。这些艺术和建筑的形态,从产生到演变,直至如同生命的形式那样,出生、成长、辉煌、老去。 空间的研究也离不开对这些历史因素的解读。在对历史的研究中,空间不仅找到了归宿,也找到了新生力量。那些曾经辉煌的经典,不会在艺术的河流中彻底消融,

24、而是汇聚成那五色彩虹里的一缕阳光。十、 西方空间发展的历程 西方的公共空间是以公共生活为基点产生的。 从古希腊开始,公共生活就成为一种生活的主流,从此开始了对空间精神意义的探索。空间神性,在古希腊空间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的基本空间原型就是长方形的神庙形式。 到了古罗马时期的巴西利卡,这种原型正式确立为西方空间的基本型。到哥特时期,基本形的平面也没有 发生大幅度改变,而是向着高度的方向发展。建筑空间的意义开始从纯粹平面转为有了高度的空间变化,空间开始从二维向三维发展,真正的空间意向出现了。神性与人性开始分离。随着技术的进步,空间跨度加大,彻底解放被支撑柱束缚的空间,建筑高度不断增

25、加,建筑空间成为立体的宏大体量。19世纪,西方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建筑空间开始向大跨度和高层发展。建筑空间在巴西利卡原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种变化的组合,主空间和伺服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空间。布局也从过去的绝对对称向不对称的均质方向发展。十一、 中国空间发展的历程 中国空间走了一条与西方建筑空间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建筑是以“礼”作为出发点建立空间的秩序和形式的。 自从周朝建立礼乐制度之后,中国建筑的空间就爱是出现了等级分明的建筑形制。中国人对建筑空间的认识从来都是建立的平面发展的集群建筑之上的。而单体建筑空间没有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除了个别因为礼制关系而出现的祭祀建筑。在中国

26、建筑中,非常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空间的节奏和群体的完整性。在空间形式上,则以“门”、“堂”、“廊”构成了建筑的格局关系,与自然外景与室内空间的和谐对话。 在中国建筑中,注重人的直觉经验,从眼睛到身体的直接反映都体现在了建筑方式上。最具中国建筑空间特点的是古典园林。所谓“移步换景”、“借景”等手法,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对话所形成的丰富多变的空间关系。十二、 中西方空间的比较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对空间的认识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西方空间所有变化都基于在空间的外表皮界定下的内部空间组合,跨度的技术革命是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动力,空间的寓意也从单纯性走向了复杂性

27、。正因为如此,在西方的空间结构中,各种力量的缠绕、并置、对立变得复杂和多元,但是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建筑内部,建筑的外观仅仅作为一种语义的表述多姿多彩,摇曳变化。中国的空间则是将建筑内外环境结合在一起考虑,这和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关。中国建筑空间没有复杂的空间组合,但注重外表和内部结合的适度与和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形成一体。第四章 、形态一、 认识形态(一) 认识形 人类感知客观世界首先通过形。 世间万物都有形的存在。无论是天然形成或由人类智慧创造,甚至是文化生成的事物,都会产生“形”的印象。因此,“形”是客观物体呈现出的外在特征,主要指由人的视觉所感受到的物体的客观物质属性,是人类认知

28、物体的开端。 在设计理论中,“形”分为两大类,即具象形和抽象形。 具象形包括自然形和人造形。自然形:指物体在大自然中由于自身的协调力及各种自然法则,必然产生的形。人造形,是人们依据经验、技术手段以及自身审美需求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形。抽象形,则是从众多的物体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形的形状特征,是最基础的形,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要素,包括自由抽象形和几何抽象形。不同类型的形,能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能传达出设计语言。因此,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常常将形作为表现设计风格的元素。(二) 认识形态“形态”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为了加深对形态的认知,可将“形”与“态”拆分详解。形强调事物的

29、客观因素,或将其理解为外因。“态”强调的是事物的主观因素,也可理解为事物的内因。因此,形态涵盖了事物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而延伸到了事物在不同的情景、场所等条件下呈现出的外部状态以及它们的存在状态、结构形式等丰富内涵,并非单纯指事物的物理属性。对设计而言,形态是形与设计思维的产物。事物会因其所在场所、情景、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三)设计中的点、线、面点、线和面是构成形态的基本元素,是抽象性的定义。不论是平面形态还是空间形态,都涵盖了点、线、面这三大基本元素。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研究关于点、线和面的构成关系。1、 设计中的点点是什么?它是最基本的元素,是万物的开端。任何事物,任何

30、形态都可以抽象为点。在设计中,点具有某些视觉特征。而设计师正是利用这些特征,结合不同的构成方式,创造出了多变的空间形态,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设计。2、 设计中的线几何学认为,线是点运动的轨迹,运动是线的重要特征。空间中的线具有不同的表情与特征,并且具有自身的方向性。因此,线在空间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塑造空间的重要元素。3、 设计中的面 面是由点、线的密集与移动构成的,它是三大基本元素中最大的形态。面与点、线都有很强的互换性,可以将面看作点的扩大或者是点的聚集,抑或看作线的宽度增加或者线的围合。 作为形态基本要素的点、线和面有着各自的表情与特征,并通过视觉传递不同的情感。二、 空间形式的特

31、点 抓住空间“形”的特征1、 空间是思维体系,空间的形式需要多角度、全方位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认知。与平面形不同,空间形在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变换位置可以获得不同的形态体验和空间感受,这正是空间形的魅力所在。也因此,空间由三维转化为思维或者更多维。2、 相同的空间形会因存在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形态相同,改变位置、方向,会得到迥然不同的结果。将盒体倾斜,可以打破原有平静的空间,出现不稳定、动态、有趣的空间特征。3、 相同的空间形因比例的变化会出现巨大的差异。4、 相同空间形,即使比例、面积相同,空间的围合方式、封闭程度、材料的使用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空间效果。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 空间的

32、整体性体现在空间中各种形态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但空间中各形式要素安排合理时,关系就会和谐,就会产生有魅力的空间。三、 形的抽象与意味空间形的抽象 抽象一词其原意是排除、抽出,也就是抽取事物本质因素的过程。在造型领域,抽象形是指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对象本来外观的艺术形象。在空间设计中,抽象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过程抽象和结果抽象,二者相互辅助,不可分割。抽象的目的是为了简化,扼要筛选出必不可少的要素,以便使创作或设计过程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得到开放而意想不到的结果。空间形的意味 形式意味可以理解为因看到形式要素而产生的生理反映和心理情绪。 形式的意味不都是抽象的,具象形也有其意味,看到这些形式表象

33、下的含义是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之一。形式审美的变迁 “变迁”就是情况的变化转移 设计的形式审美在不断变化,是从设计观念到表现形式全方位的变更。这种变更是有过程的,并由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物质条件等各要素综合起来的作用,催发转变。在工业革命前,多是贵族引领的各种风格的更替;而当代设计就不会出现某种风格“一统天下”的格局,更多是相互渗透的“多元化”共生。四、 设计空间的原型1、 如何理解原型 原型,是一个设计者独有的信息与符号系统,存载了设计者对世界与形式的理解,表达了设计者通过形态对问题的回答。无论空间的结构与组合是简单还是复杂,最初的原型形式总是固定的。由此,我们能识别出设计者的意象、手

34、法、语汇和个体语言植入到公众生活之中的方式。 把建筑、空间回归到最初始的简单形态进行设计。最终的空间形态无非是这些简单形态的并置、锲入、变奏、交织等手法的结果。任何设计师都不是万能的。设计的初始都是设计项目本身激发了设计者原始生命的冲动,这时,第一个跃入设计师脑海的就是他最熟悉的形态。这种最初始的形态,在高明的设计师手中经过空间的组合、界面的处理、光影的变化,最后呈现给我们的便是多元的、复杂的形态了。2、 设计原型的形成与提炼原型来源 设计者最初的生活体验。人们在懵懂无知的时候总有一些简单的图形体验,这就是他们最初对世界的认识,被称为图形记忆或者原型记忆。而原型简单的形态构成将会影响我们一生的

35、设计。原型的形成 符号化的产物承载了设计师对世界最本质的认识,并转变为一种符号化的产物。这种符号化的产物承载了设计师对世界最本质的认识,可以在设计中反复出现并充满变化。第五章 、形态与材质第一节 :材料形态审美的物象 空间的一大特点在于任何设计和实施都最终需要通过各种实物展现出来,再简洁的设计,也需要通过各种物化的材料使空间变得可居、可用、可赏。因此,尽量全面地了解材料特性,不断挖掘材料表现张力,才能全面掌握空间设计并得以实施。 使用材料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文化传统等宏观条件,小到材料组配、材料构造、边角细节的处理,都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构造、造型、加工工艺、视觉

36、效果等,综合各种因素加以判断和选择。(一) 意象材料材料携带的信息设计反映时代特征,材料的选用更能强化时代特征。设计中即有相同的风格、类似的空间形态。材料的变化也会使空间效果截然不同。材料在创造丰富的空间感受、绚丽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传达了大量的信息,包括社会信息和个体信息。总之,材料就是设计意图、设计语言、设计手段的物化和载体。从意象到物象 使用材料来深化设计,是一个将设计概念、设计意图提炼并转化的过程,最终通过具体的物质材料表现出设计的主题。在选用材料时,除了要对材料特有的物理、工程性能等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外,体会材料的质地、肌理、色彩等感性要素,并将之与设计概念进行联系,用设计专有的语汇来

37、表达对项目理解、对时代的感悟、对限定条件的督导处理方式,才是材料设计之精髓,也是体现设计质量的标准之一。而浮游于风格定式、过度使用时尚潮流的材料以及简单的模仿,则与设计和材料表达的初衷存在巨大偏差。材料隐含的某种意义在空间中的贴切表达,可以让使用者获得整体感受,也能在近距离的接触中加强感性认识、引发联想,使整个空间意味得以更细腻地传递。(二) 材料的“视触觉”与其他视觉元素相比,材料更容易引起人感官上的反应。通过材料的视觉刺激,可以引发柔软、坚硬、粗糙、温暖、冰冷等触觉感受。一些特殊材料的运用或相互搭配更能激起味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空间设计中的材料更兼具多重作用。环境物理,声、光、电

38、环境效果,使用功能和视觉、心理效果等都和材料的设计、选用有直接关系。另外,强化从“看见”到“使用”的过程更能增强空间的趣味性,使空间体验显得更加细腻丰富。因此,把握材料的基本要素,提高对材料的设计敏锐度,进而加强联想、调动通感,这是空间设计中重要且颇具难度的内容。第二节 :材料色彩空间的递进演绎色彩的边界产生形,材料的搭配引起色彩的变化,光照改变色彩和材质的视觉效果。材料、色彩、光、形态几方面要素不可分割。各要素的深入探讨与综合设计,将为进一步阐明空间意义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材料、色彩要素对空间的影响,可以从方向、尺度、层次、空间序列几方面进行推敲。在设计的基本空间形式得到解决的前提下,材料、

39、色彩的改变对功能、形式、意图的彰显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径,也为深化设计找到了新的起点。一、 第一,材料、色彩的变化可以配合空间的形态,以强调空间的方向性。通过改变围合或分割空间界面的材料、色彩可以强化或暗示空间方向。材料、色彩显明空间意图第二,材料、色彩的变化可以对空间尺度产生影响。同样形体、同样尺寸的空间会因材料、色彩、肌理的改变而影响到整体效果,甚至使人产生错觉。利用人对色彩、材质的感官错觉解决空间的限定问题,是简单有效的设计手段。第三,材料、色彩变化可以影响空间层次、空间通透性和空间虚实关系。空间围合的不同方式造成空间特有的层次。利用各种材料强化甚至改变空间的层次,可以使空间体验更加丰富。

40、练习时可以从简单、易获得、易加工的材料入手,从寻求同一材料变化入手,在材料的层次、材料色彩的变化、材料特征等几方面不断尝试,尽量尝试更多变化。第四,因材料、色彩的变化,使原有的均质空间或既定空间发生组织方式、序列、等级的变化。在小型空间中,可以尝试多种材料、色彩变化所带来的空间组织的暗示。而在大型建筑室内外空间中,形式和使用要求的演变与发展确立了空间的基本模式,这时调整材料或色彩的使用手法,可以在大面积的网格化、秩序化的空间序列中寻求更多变化,且不破坏整体关系。二、 打破束缚、创新空间空间限定与选材用色空间设计面临众多条件的限制,如地形场地条件、层高、结构、设备管线、造价等。当空间形态限制了设

41、计创意的发挥时,材料、构造、色彩、照明等其他要素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些改造项目中,受限条件甚至出乎意料,回到设计的最初动机面对客观条件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切实有效。材料、色彩没有好坏、美丑、高下之分。是否用对了地方、是否为整体空间服务,是否弥补了空间的不足或缺陷、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只有从设计目的出发,不断质疑设计的本质,不断尝试新材料、新构造,不断寻求材料、色彩表现的可能,设计才会不断创新。构造方式与创新许多材料并非新材料,一些传统材料的本色展现也会焕发出时代气息,这正是通过转变材料的构造方式和使用方式所获得的。从构造中寻找创新点,会给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简单地说,

42、材料构造就是某种材料以何种方式结合、组合、建造的过程、方法或技术。第三节 :材料光赋予空间生命的要素在设计中,光与时空、形质无法分离。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说“建筑是汇集在阳光下巧妙的、恰当的并且美好的形体游戏”。光作为材料,最重要的意义是满足健康与活动的需求,也是展现时间、塑造空间形态、营造特定环境氛围的要素。光是变幻莫测的,人们通过环境的光色形质产生特定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因而光是最为神奇的材料。它赋予时间与空间诗意,切换各种各样的情调,展示空间形态美,改变空间尺度感,解释有形质材料的特性一、塑造空间形态的魅力 光是空间设计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塑造空间形态的具体材料。光自身是一种无形质的材料,

43、但对有形质的实体材料会产生重要影响。光可以影响人们对实体材料的感知,比如加强肌理的塑造,让材料显得更加坚实沉重;或者让材料更加温和一些;或者能够穿透材料;或者影响色彩的倾向等。光对实体造型、空间的尺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强化或消减轮廓及空间边界;不同的运用方法可以使空间产生更大或更小的视觉效果,可以将空间划分几个段落;可以使空间更坚实,也可以使空间变得更柔和光自身虽然没有确定的形质,而设计却可以为光塑形,让光成为图像,让光划过空间赋予生命的灵动。对实体材料产生的影响优秀的“光设计”,无一不是结合空间形式、具体材料的综合运用典范。光与色彩不可分,与材料不可分。光将材质、纹理、构造的细节展现

44、无疑,影响我们对材料的认识。在现实的设计中,使用光的手段层出不穷。比如表皮肌理粗糙的材料采用强烈的直射光更显其“粗”;表皮肌理细腻的材料使用柔和的漫射光则更显其“细”;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其本身的透光性使造型更加轻盈、剔透、纯净。只有了解空间形态,了解材料和色彩,了解环境语义,才能真正很好地运用光来作为设计要素。 对形产生的影响 光对形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造型离不开光。人们进行光设计的强烈冲动来自审美和造型的愿望。光能体现出形态的坚挺有力,也能表达温软亲切;可以破坏完整的形体感,也可以将琐碎的形体整合;既能增加形体的体量感,也能让形体显得比实际更轻飘;可以在视觉上改变空间尺度,也可以划分空间。利

45、用光强化形体的轮廓可表现造型特征,弱化形体边界则消减空间形态;利用材料光的特性表达材料间的差异,可形成对比;用不同强度或不同色彩的光可创造空间的意境,等等。二、 光的现实意义光对于设计的直接意义非常明确,首先最根本的是满足人的生命和健康需求。朝向和光照对于建筑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涉及到空间开合程度和开放的形式。开合与光照的量、时间的长短以及空间形式的关联密切。材料是空间设计的物质实体。色彩、光是非实体物质要素,对空间和实体材料具有重要影响。三者各自的领域内容广泛,表现力、语言、手段都有很大差异,可以就某一专题深入学习、研究。同时,三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同时也会影响空间的效果

46、。具体设计中可针对某一方面终点表达。材料、色彩、光是非常直观感性的要素。在学习时,注重感官效果固然重要,同时也要强调相关基础知识和科学技术内容的学习与领会,这样,设计才不会只停留在表象的认识。第六章 、空间设计与人类行为、心理、空间的性格在对空间的基本概念和初步分割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我们将要讨论的是空间与人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掌握人们在空间中的各种心理感受,将现有的空间处理得宜人得体,充分的发挥空间的既定效能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我们对空间的印象是由各种空间关键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我们会对不同的空间产生亲切、温暖、生硬、冷漠等不同的感受。(一) 空间气氛及其给人的心理感受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就

47、常常接触到一些对空间和场所的心理或情感的描写,如:坟场的阴森恐怖;广场的庄严肃穆;乡村的宁静安逸;街巷的嘈杂纷乱等等。这些都是某些特定的场所空间,通过各种环境和空间因素给我们留下的整体印象。人们对某个空间的光线、质感、色彩、形式、大小、声音、温度等等的感受,会形成对空间的综合心理评估,并反映出对空间的总体感觉。我们对每一种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气氛的研究或设计,都应了解其形成的基本特征、特点、制约因素和主要结构、色彩、材质,从而能够游刃有余的控制并制造出我们需要的空间心理感受。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在进入相同的空间中感受也并不会完全一致。而是因个人的信仰、年龄、文化背景、性别等产生不同的感受。1、 流动的空间流动的空间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空间具有流动、流通的功能,是一种实际行为上的流动。此类型的空间一般是通道或者动势较为明确的空间,如走廊、街道、廊道、广场的主要流线等处。空间的流动主要依靠较为狭长的空间态势而产生。两侧垂直界面清晰,采取直线或简洁的空间流线处理(有时也做折现、曲线、波浪线等形式的基面处理)以及明确的出入口等方式,以达到引导指引的目的。另一个对流动空间的理解,是其空间具有流动的视觉提示效果,达到的是空间意境上的飘忽和动感,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