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较文学一、名词解释1、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称为“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及其姐妹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一项专门,运用来自许多社会的实地研究资料,检视人类行为的视野,并检视关于人类行为与文化的假设。2、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之间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不排斥有意的影响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它是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都不属于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围。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对法英德诸国剧作的影响。3、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研
2、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 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3、。4、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研究方法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通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类同和差异的比较和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例如:杜十娘和茶花女,阿Q和堂吉诃德5、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4、a韦勒克 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b雷马克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c列文 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6、阐发研究: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最初形态时佛教中“格义”研究法。包括用外来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或用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例如用结构
5、主义的方法,从语言结构入手分析杜甫的秋兴,就可以从内在结构说明这些诗之所以产生歧义的原因。7、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8、缺类研究:缺类研究:缼类现象是指一种文体在此国有,彼国无,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相差甚远的9、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情景、人物典型、意象、套语
6、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并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Eg:爱国主义精神;人性的复归;一部作品可以有多个主题。10、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11、比较诗学:指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艺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它是一个文学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
7、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12、共同诗学:寻求跨文化、跨语言、跨时空的共同规律简答题,1、比较文学不等于比较加文学,为什么?“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这是美国比较文学家亨利雷马克在他的一篇著名的文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到的。把“比较”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为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意思。于是,只要有人运用了比较方法的文学研究都被看成是比较文学,这样单纯从比较方法的运用上
8、来理解比较文学实在是一中误解。其实,比较文学并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来进行的比较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再来看亨利雷马克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从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比较”并非限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是一种建立在两重意义之上的观念:一个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再就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前一个意义的比较,指的是跨越国家范围而进行的比较研究,后一个意义上的比较,指的是跨越学科范围的比较研究。总之,这里的“比较”,是有前提的,它意味着在国界和学科上的跨越。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进行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由此可见,在亨利雷马克的论述中,“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
9、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限的文学研究。2、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特点(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特点有三:一是在翻译西学在极为繁荣的情况下,关于翻译理论的讨论,继承第一阶段的传统,有了较大的发展。二是在中学西学孰优孰劣的讨论热潮中,文学研究中平行研究的文章增加。一般来说,这一阶段的文学问题与社会、政治问题紧密相关,而研究者由于政治上的偏激,在文学观点上也往往形成极端的见解。三是比较研究的范围较前扩大,出现了像王国维、梁启超等博古通今、融汇中西的学者,以及一些有见地的论文。3、中国比较文学现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到20世纪末,我们翻译、编译出版的外国比较文学著作、论文
10、集已达数十种,对外国比较文学的评价分析文章数百篇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我们摸索着自己的道路,及接受法国学派的实证性的影响传播研究,也接受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但克服了他们共同的局限“欧洲西方中心主义”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发掘思想资源,把“和而不同”作为比较文学的理想境界,坚定的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三、论述题1、 文学和艺术的关系文学与艺术都以表现作者的某种审美情绪为驱动力,它们可以有共同的创作原则、创作目的、审美理想、美学 风格。但是,文学与艺术在手段与形态上各有特点。具体内容:1.文学与艺术相互启发、渗透、包孕:文学对艺术的启发、渗透多是文学内容给艺术家以启发,进入艺术作品中;艺术对文学
11、的启发、渗透多是技巧形式方面的启发渗透,如绘画的空间形式、色彩、线条运用影响了文学创作。 2. 文学与艺术相互补充、配合:各门艺术在原始社会是同源共生的。几门艺术结合成一门综合艺术;文学与艺术相互借助扩大影响: -文学借助于其他艺术而流传; -其他艺术借助于文学而流传。 2、文学和心理学的关系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文学中要表达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身又是人与动物心理现象。心理学最初来源于哲学,而哲学与心理学却是反应文学的价值与现实。(1)心理学影响文学创作:
12、a、心理学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如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荣格的“原型”理论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向内转”提供了科学上、方法论上的依据;b、心理学影响文学创作的手法:如现代心理学推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变革创作手法。(2)心理学影响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理论研究以下内容a、作家心理:作家的心理结构、作家的创作心理等等;b、文学人物的心理;c、读者心理。3、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
13、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四、分析题以一个文本为例,鲁迅小说受的外来影响,郭沫若诗歌中国现代新诗受的外来影响 鲁迅狂人日记的外来影响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旧中国人民的劣根性、民众的、和缺少民主觉悟性;另一方面他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敢于参与社会变革,并且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他不仅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发扬,且始终采取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而这些外
14、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狂人日记所受的外来影响就很明显。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给鲁迅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重大启发的人就是来自俄国的作家果戈里。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写狂人波布里希钦的出世,喊出了被侮辱、被摧残的小人物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在农奴制度的桎梏下,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痛苦与叹息和哀鸣。它用“狂人日记”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与主题
15、思想。虽然鲁迅的狂人日记深受果戈里的影响,与其写作形式有些相似,但是鲁迅的这个中国狂人又与俄罗斯狂人截然不同,它表现的是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沉的忧愤,并将矛头直接指向整个封建旧制度,是呼喊、反抗和斗争。 在狂人日记中,尼采的“反道德”思想也影响着鲁迅的创作。在五四时期,许多新文化战士都把尼采哲学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思想武器。在鲁迅心目中,尼采首先是一位否定旧传统的思想战士,这正切合了鲁迅渴望突破传统,反抗旧文化、旧道德的心愿。在他小说中的“狂人”形象就寄寓了对于尼采那样的“轨道破坏者”的热切企盼。 狂人日记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受外来影响的西方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中,中
16、国现代作家偏爱象征主义,鲁迅也不例外。因为象征主义“应和”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比兴”与“象征”,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所谓象征主义即是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臆像和氛围,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绪;通过幻想或虚构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不存在的事物来传达自己的旨意。像狂人日记中通过“吃人”这种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可能真实发生的事物来传达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的旨意。 由此可见,一个作家往往会受到外国众多文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子可寻。在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中,他不仅受到了俄国作家小说影响,也受到了尼采哲学的影响,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又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是在中国现实及他个人思想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能够吸收多种文化,也要最终创造出自己的思想基础。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