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非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上的特点让其成为“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还蕴含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它的精神支柱,这个精神支柱支撑着这个民族不断前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非遗戏剧中,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贵州安顺地戏,无疑不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一、安顺地戏简介作为古老的传统戏剧 安顺地戏,起源于安顺屯堡,俗称“跳神”。安顺地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据记载,至少在清朝末期,安顺地戏的演出及表演形式就已经存在。地戏的表演形式以村寨为单位,由地道的农民唱和舞进行表演。地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戏剧价值及社会价值
2、。随着时代的变迁,地戏已成为安顺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安顺地戏面具的雕刻是屯堡人的绝技。一般用丁香木或白杨木刻制而成,经过选材、截材、剖半、出坯、白面、上彩、装饰等多道工序。面具人物形象设计和制作工艺极其考究,以浮雕和镂雕为主,注重写实与夸张,形成地戏面具特有的韵味。安顺地戏面具生动明快,性格突出,武将强调煞气,文将注重神气,少将讲究英气,女将则着力于秀气,其余道人、杂扮、动物在注重外形特征的同时,突出其精气,形神兼备,韵味无穷。地戏面具以其独特的实用性、观赏性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而被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代又一代的屯堡人承担起传承地戏的重任,竭力留住这一古
3、老而独特的文化符号。二、以安顺地戏为例的非遗戏剧创新与传承现状(一)安顺地戏在创新与传承上与当今社会的冲突作为民族特有的精神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和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形成。由于形态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需要传承人去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人和传承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不愿意去接手。同时,由于传承人大多趋于老龄化,不会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导致非遗戏剧正在逐渐消失,民族的独特性也将逐渐减弱,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非遗戏剧 以安顺地戏为例丁威吴雨丝吴建成张其艳李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基金项目:2022年贵州省教育厅大
4、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戏剧以安顺地戏为例”(项目编号:s20221066611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非遗戏剧以安顺地戏为例”(项目编号:s202210666111)阶段研究性成果。摘要:非遗戏剧的传承和保护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推动非遗戏剧文化创新提供了契机。本文以安顺地戏为例,采用“互联网+”的方法探索非遗戏剧的发展,了解其创新行为,引导公众关注文化传承,推动文化发展。关键词:文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保护 作者简介:丁威(2001),女,汉族,贵州安顺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吴雨丝(2000),女,汉族,贵州毕节人
5、,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建成(2000),男,苗族,贵州黔南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其艳(2000),女,汉族,贵州遵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李珏(1976),男,布依族,贵州兴义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8非遗传承当前,在对安顺地戏的传承与创新的方式上,缺乏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信息化遍布的社会,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和价值认识程度早已因被各种信息冲击而降低。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对于安顺地戏这种地方戏剧,不理解其中的精神文化,对其所表达的意义难以产生共鸣
6、,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降低,逐渐丧失对非遗世界的关注与喜爱。在这种情况下,非遗传承与保护陷入困境。(二)安顺地戏在创新与传承上的方式不同当前对安顺地戏的认知思想、表现形式与时代脱节,大多数喜欢非遗文化的是一些老一辈的人,因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正是符合他们年轻时的生活文化氛围,且他们大多数不会使用手机、电脑等上网的媒介产品,自然也与新兴文化脱节。而当下的年轻人自小生活的环境便与老一辈不同,老一辈人是在苦难中生活过来的,整体思想也比较偏向保守型。而当下年轻人大多有着安逸的童年,思想上更能接受新生事物,同时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更愿意去选择符合当下潮流的文化娱乐。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
7、解越来越少,同时年轻的非遗创作者也越来越少。如图 1 某音公布的非遗创作年龄分布,年轻人所占比例特别少。图1非遗创作年龄分布(三)在安顺地戏创新和传承上资金投入的冲突如今,留下来继续唱地戏的多是祖辈生活在安顺的老人,每月大概能收入 2000 元。这样的报酬不足以吸引年轻人选择唱戏谋生,大多是小时候跟着长辈学习过,上学之后就荒废了。不过也有一部分技艺传承人开起了培训班,吸引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报名学习。一些传承人想要传承、创新,却因缺少资金而停滞不前。资金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下去的重要基础。三、关于安顺地戏的创新发展策略(一)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可用的资源丰
8、富。同时网络资源的运营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将网络资源利用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关于安顺地戏的信息寥寥无几,网络上关于地戏的图片、视频都很少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关于地戏的相关文化。针对以上情况,相关部门位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对安顺地戏充分宣传,加强人们对安顺地戏相关文化的了解,同时使传承人能够更好地传播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更好的发展。不论时间,不限地点对其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交流讨论。整理收集安顺地戏的相关资料,将其制作成网页,激发人们想要了解的兴趣,便于相关知识更好地传承。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鼓励人们在网络平台上投稿,让相关人员对作品进行修改、补充。(二)创
9、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遗戏剧,要将其中的精华凝练出来,摆脱陈旧老套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深度挖掘地戏的文化价值、艺术性价值及其地域价值,通过一种很新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并结合当下人们的喜好使其更好地在网络上呈现出来,满足人们的需求,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戏剧活化石”的旷世风采,传承非遗戏剧,传承地戏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非遗戏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以 2021 年某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为例,如表 1 所示。表12021-2022某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年份名称2021年2022年视频覆盖率97.94%99.74%累计点赞22亿次94亿次累计播放600亿次3726亿次(三)加大资金的投入力
10、度要想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地戏文化,仅仅依靠少部分人和组织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和关注。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开展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提高国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度;解放思想,建立起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及保护理念;确立文化保护对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安顺地戏为例,可以在不破坏其文化核心和主9非遗传承体文化表现形式的前提下,适度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地戏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让其在生活中“活”下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
11、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要走好每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忽视,所以重视文化的发展刻不容缓。我们应加强文化队伍的建设,努力打造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四)加强人才培养传统戏剧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传承,就必须加强对传统戏剧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结合当下的流行戏剧文化,打造新时代的戏剧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戏剧要想有更好的发展,获得全社会不同层次人的关注,受到认可,就要加强对戏剧人才的挖掘和培养。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
12、以更应该加强对非遗戏剧传承人的培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挖掘这一类的人才。时代的火炬需要传递,传承人更应将自己的技术提升起来,以便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生生不息。这些例子在当今社会非常多,也非常典型。例如,某位戏剧表演者曾经默默无闻,后来在大平台的选秀活动中脱颖而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传统戏剧,进而被传统戏剧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大众会主动去寻找关于传统戏剧的相关资料,主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传统戏剧使表演者变得炙手可热,也使传统戏剧得到了广泛传播,增加了传统戏剧的受众。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关乎文化发展、民族未来。唯有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科技手段,扩宽传承渠道,筑牢
13、非物质文化遗产根基,才能助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网络信息扎堆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辨认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合法合规地利用网络去传播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参考文献:1李焕臣.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情况以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例J.商,2015(6):128.2邓丹泉.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3孔薇.文化视角下秦安蜡花舞蹈的传承价值J.大众文艺,2012(18):183.4贾吉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传承问题以乌市七坊街剪纸工艺为例J.剑南文学,2013(6):270+272.5赵琦.豫北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以落腔为例J.戏剧之家,2014(10):23.6汪庆春.安顺地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传承J.安顺学院学报,2017,19(1):1-4.7黄福佳.关于安顺地戏传承发展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10):115-117.8韦明顶,袁承蔚.试论贵州安顺地戏的保护与传承J.新西部(下旬刊),2012(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