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4∕T 1961-2013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安徽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32970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9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4∕T 1961-2013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安徽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34∕T 1961-2013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安徽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34∕T 1961-2013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安徽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34∕T 1961-2013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安徽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34∕T 1961-2013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安徽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07.060 A 47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9612013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Whea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2013 - 09 - 28 发布 2013 - 10 - 28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961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安徽省农科院、 安

2、徽省新马桥原种场、 亳州市农科院、灵璧县农科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君、田灵芝、汪新国、甘斌杰、胡开明、房春兴、谢兰光、黄成、胡业军、宋涛、薛光明、刘全练、王书文、柳西玉、高桂、戚从清。 DB34/T 19612013 1 小麦气象灾害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小麦冻害(晚霜冻害)、冷害、干旱、渍涝、干热风、烂场雨、冰雹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分级评价指标及监测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小麦气象灾害监测, 为开展气象灾害会商和抗灾管理提供依据, 并对周边小麦生产省小麦灾害监测具有借鉴作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

3、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4/T 108-1995 种植业信息采集规范 DB34/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规范 3 冻害监测 3.1 冻害分级 小麦冻害分为 4 级。小麦冻害分级应符合表A.2 的要求。 3.2 监测时间 寒潮或降温过程 5 天后开展监测(调查)。 3.3 监测方法 监测田块 3 点取样,每点调查 30 株,确定冻害级别。大面积生产小麦冻害的级别和面积在广泛调查基础上用目测法估算。 3.4 冻害记载 小麦冻害发生后适时开展监测和调查,参照表A.1 确定冻害类型,记载冻害程度、发生时间、最低温度

4、及持续天数,监测点记载冻害级别,面上记载各级别的面积,并调查主要受冻品种。 3.5 冻害损失统计 冻害造成小麦受灾的,受灾程度分为受灾、成灾和绝收。其中产量损失在三成以内(含三成)或已经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为受灾, 超过三成的为成灾, 八成以上为绝收。 冻害一旦发生即开展监测,估计受灾损失情况,上报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内容见表D.1。 4 冷害监测 DB34/T 19612013 2 4.1 冷害分级 小麦冷害分为 5 级。小麦冷害分级应符合表A.2 的要求。 4.2 监测时间 小麦冷害(拔节以后至抽穗阶段)发生 5 天后观察幼穗受冻情况,小麦抽穗后采用目测法复查冷害发生情况。 4.3

5、监测方法 监测点采取对角线法 3 点取样,每点连续取 10 穗,剥出幼穗,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幼穗受冻情况。 4.4 冷害记载 冷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监测和调查。参考表A.1 评价冷害情况,确定冷害级别和比例,记载冷害发生时间、 极端低温及低温持续时间。 监测点记载冷害级别, 面上记载各级别的面积, 并调查主要受冻品种。 4.5 冷害损失情况统计 冷害损失参照 3.5 进行统计。 5 旱灾监测 5.1 旱灾分级 小麦旱灾分为轻旱、中旱和重旱。小麦旱灾分类按表B.1 执行。 5.2 监测时间 根据小麦旱情每周监测 1 次。 5.3 监测方法 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用土钻采取土样, 用 0.1 g

6、精度的天平称取土样的重量 (湿土重) , 在 105的烘箱内将湿土烘 68 小时至恒重,然后测定烘干土样的重量,计算含水量。 计算公式为: 土壤含水量(重量)(湿土重-烘干土重)/烘干土重100。 将土壤含水量换算成田间持水量,表示土壤水的相对含量。 计算公式为: 土壤(旱地)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 5.4 旱灾记载 记载旱灾起止时间及轻旱、中旱、重旱各级别的受灾面积。 5.5 旱灾损失情况统计 旱灾损失参照 3.5 进行统计。 6 涝灾监测 DB34/T 19612013 3 6.1 涝灾分级 涝灾分为渍害和涝灾。小麦涝灾分级按表B.1 执行。 6.2 监测时间 降雨停

7、止 5 小时后进行监测。 6.3 监测方法 采用目测法确定灾害类型和面积。 6.4 涝灾记载 记载连续降雨时间(h)、过程降雨量(mm)、涝灾起止时间(d),涝灾及渍害的面积。 6.5 涝灾损失情况统计 涝灾损失参照 3.5 进行统计。 7 干热风监测 7.1 干热风分级 干热风包括高温低湿型和雨后热枯型,安徽省小麦的干热风多属于高温低湿型,气温高、相对湿度低,地面吹偏南风或西南风,致使小麦植株各部分迅速失水变干,迫使小麦提前枯熟。 小麦干热风的类型和分级按表C.1 执行。 7.2 监测方法 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开展监测,跟踪小麦干热风危害情况。 7.3 干热风灾害记载 记载干热风发生日期、极端高

8、温及最大风力,分类型的受灾面积等。 7.4 干热风损失情况统计 干热风灾害损失参照 3.5 进行统计。 8 冰雹监测 8.1 冰雹分级 冰雹是一种固体降水,形状不规则,直径通常在 0.55 厘米之间,其中 0.5 厘米以下称为小冰雹。 8.2 冰雹危害 冰雹的体积和质量越大,对小麦的危害越重。对小麦的危害主要有机械损伤和冻伤。受到冰雹的重力打击,造成地面板结,土壤透气性变差,影响小麦根系呼吸和水分运转,间接危害小麦生长。 8.3 监测时间 DB34/T 19612013 4 冰雹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监测和调查。 8.4 冰雹灾害记载 记载冰雹发生时间、受灾面积及影响程度,记载机械损伤及冻伤所占的

9、比例。 8.5 冰雹灾害损失情况统计 冰雹灾害损失参照 3.5 进行统计。 9 烂场雨监测 9.1 烂场雨分级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一次降雨过程连续雨日天;或过程降水量在 50.0 mm 以上;或雨日4 天, 但过程雨量较大 (至少有一个暴雨日) 产生严重洪涝灾害使得小麦受到较大损失的, 也称之为 “烂场雨” 。 9.2 监测时间 雨后 3 天或收获时监测。 9.3 烂场雨记载 记载过程降雨时间(d)、累计降雨量(mm)、连续降雨时间(h),核实受灾面积,记载穗发芽及霉烂所占比例。 9.4 烂场雨损失情况统计 烂场雨损失参照 3.5 进行统计。 10 倒伏(次生灾害)监测 倒伏一般发生在

10、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倒伏发生后常常影响小麦正常灌浆,导致千粒重减轻,产量下降,品质变差,收获成本增加等。大风暴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同时与品种类型及栽培管理水平也有紧密关系,故把倒伏列为次生灾害。倒伏监测见附录E。 DB34/T 19612013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小麦冻(冷)害分级标准 A.1 小麦冻(冷)害类型、发生时间及温度变幅评价参考指标 表A.1 安徽省小麦冻(冷)害类型评价参考指标 类型 发生时间 温度(指标) 类型 发生时间 温度(指标) 入冬剧烈 降温型 11月 中下旬 强寒潮造成气温大幅下降, 日平均气温下降至 0以下, 极端最低温度下降至 -10以

11、下,一般持续 23 天。未经过抗寒锻炼的麦苗叶片迅速青枯,早播旺苗冻伤幼穗生长锥。 冬季 严寒型 12月下旬至翌年 2月中旬 越冬期间日极端最低气温下降至 -9小麦开始受冻,淮北地区下降至 -15以下(江淮之间 -12以下,沿江江南 -9以下);返青期间极端最低气温下降至 -9及其以下,且无积雪覆盖,发生严重冻害。 早春冻融型 (倒春寒) 2月中旬 至3月 早春气温回暖以后时常有强冷空气南下,极端最低气温下降至 0左右(拔节前 155 天Tmin0.5;拔节前 4天拔节后 10天Tmin1;拔节后1120 天Tmin1.5) 即可造成冻害, 极端最低气温降至 -35发生严重冻害。 低温冷害 4

12、月上中旬 最低气温在 3即可造成冷害(0以下危害加重) 备注:根据安徽农业抗灾生产技术及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农业气象服务指南制定。 A.2 小麦冻(冷)害分级标准 表A.2 安徽省小麦冻(冷)害分级标准 越冬期冻害 越冬期冻害 孕穗期冷害 孕穗期冷害 冻害 级别 单株叶片冻害情况 冷害 级别 平均穗部受冻情况 1 无冻害 1 无明显冻害, 或部分小穗发育畸型, 但对产量结果无明显影响。 2 叶尖受冻发黄(1/2以上的叶片的失绿部分小于1/3 2 穗部受冻不超过1/3。 3 叶片冻死(1/2-1/3的叶片的失绿部分大于2/3) 3 穗部受冻1/3-2/3(一半左右)。 4 叶片全枯(2/3以上叶片的

13、失绿部分大于2/3) 4 穗部受冻超过2/3。 5 植株或大部分分蘖冻死 5 穗轴上无小穗(光杆),或受冻后未能顺利抽出麦穗,直至整株冻死。 备注:根据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制定。 DB34/T 19612013 6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土壤评价指标 B.1 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墒情评价指标 表B.1 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墒情(旱情)等级与影响评价 墒情(旱情)等级 墒情(旱情)影响评价 过多 土壤含水量超过或接近田间持水量,甚至出现地表积水或径流,会对小麦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需要采取排水措施。 适宜 土壤含水量满足小麦播种或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 墒情 不足 土壤含水量

14、不能满足小麦播种或相应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小于土壤适宜含水量的下限。 轻旱 土壤水分供应不能满足小麦某生长时段对水分的需求,小麦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出现缺水的外观表现,短期内补充水分不会对小麦生长或产量产生较大影响。从土壤学看,此时土壤含水量一般会小于毛管断裂含水量。 中旱 土壤水分供应不能满足小麦某生长时段对水分的需求,小麦生长发育受到较重危害,缺水的外观表现已经较为明显,对小麦最终的产量产一定程度影响。必须尽快补充水分以减少影响。从土壤学看,此时土壤含水量多在毛管断裂含水量与凋萎含水量之间。 旱情 重旱 土壤水分出现严重的亏缺,小麦生长发育停止甚至死亡,甚至可能出现严重减产或绝收现象。 从土

15、壤学看, 此时土壤含水量接近或达到凋萎含水量。 备注:根据农作物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及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手册制定。 表B.2 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旱涝灾害评价指标(土壤相对含水量%) 生育时期 播种期 分蘖期 拔节孕穗期 抽穗开花期 成熟期 土壤深度(cm) 020 040 060 080 080 适宜含水量() 7085 6585 6585 6080 6580 轻旱 6570 6065 6065 5560 4550 中旱 6065 5560 5560 5055 4055 旱灾 重旱 60 55 60 50 40 渍害 大于田间持水量至田间积水之间或至饱和持水量之间 涝灾 涝灾 田间明显积水 2

16、 日以上或饱和持水量以上 备注:根据农作物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及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手册制定。 DB34/T 19612013 7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小麦生育后期干热风气象指标 C.1 小麦生育后期干热风气象指标 表C.1 安徽省小麦生育后期干热风气象指标参考表 指标 类型 日最高气温 14时相对湿度 14日风速 (m/秒) 连续天数 (天) 重型 35 25 4 3日以上 高温低湿型 轻型 32 30 3 2日以上 雨后热枯型 30 3 备注:根据安徽农业抗灾生产技术及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制定。 DB34/T 19612013 8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17、) 小麦气象灾害受灾损失情况统计 D.1 小麦气象灾害受灾损失情况统计 小麦受灾程度分为受灾、成灾和绝收,产量损失在三成以内(含三成)或已经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为受灾,超过三成的为成灾,八成以上为绝收。 表D.1 安徽省小麦气象灾害受灾损失情况统计表 冻(冷) 灾害 旱(涝) 灾害 干热风 灾害 倒伏 (次生灾害) 其他灾害 项目 受 灾 成灾 绝收 受 灾 成灾 绝收 受 灾 成灾 绝收 受 灾 成 灾 绝 收 受 灾 成灾 绝收 受灾面积(万亩) 上年同期受灾面积(万亩) 损失小麦产量(万公斤) 备注:根据 DB34/T 108-1995 种植业信息采集规范制定。 DB34/T 196

18、12013 9 E E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安徽省小麦倒伏级别划分标准 E.1 倒伏原因 E.1.1 品种因素 品种株高偏高,茎秆韧性差,生长后期遇暴风雨容易造成倒伏。 E.1.2 气候因素 小麦生长后期遇到强降雨及大风或局地龙卷风等造成小麦倒伏。 E.1.3 栽培因素 密度过大、氮肥过多基部节间细弱,抗倒伏能力差, 遇暴风雨造成倒伏。土壤耕层浅,根系发育差,分布浅,生长后期抵御遇暴风雨能力弱造成倒伏。 E.1.4 病虫危害 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基部茎秆腐烂导致倒伏。 E.2 倒伏分级 倒伏分 5 级记载。参照E表1 小麦倒伏级别划分标准进行分级并记载。 表E.1 安徽省小麦倒伏

19、级别划分标准 倒伏级别 倒伏程度(LS) 倒伏面积() 1 没有倒伏 0 2 植株最大倾斜角度达30 25(25 记为 3 级) 3 植株最大倾斜角度达45 25(25 记为 4 级) 4 植株最大倾斜角度达60 25(25 记为 5 级) 5 植株最大倾斜角度60 25(25 记为 4 级) 备注:根据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制定。 E.3 监测时间。 倒伏发生后及时监测。 E.4 监测方法。 目测法估算。 DB34/T 19612013 10 E.5 监测记载 E.5.1 监测点记载降雨时间、降雨量、风力及倒伏级别。 E.5.2 县(市区)面上记载倒伏各级别的面积。 监测结果填写表E.2。 表E.2 安徽省小麦倒伏监测(调查)记载表 面积单位:万667m2 监测点倒伏情况 县(市、区)倒伏情况 倒伏级别 分级别的倒伏面积 县 (市、区) 降雨 时间 (月/日) 降 雨 量 (mm) 风力 (级) 监测点名称 品种名称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小麦面积 倒伏面积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备注:备注:监测点倒伏类型在对应栏打“”,县市区分级别记载倒伏面积。倒伏损失情况统计参照3.5进行。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