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日常修订版—(2017年版2025年修订).docx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12618496 上传时间:2025-11-12 格式:DOCX 页数:186 大小:351.70KB 下载积分:3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日常修订版—(2017年版2025年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6页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日常修订版—(2017年版2025年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 日常修订版 ( 2017 年版 2025 年修订) 目 录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理念 2 三、课程目标 4 (一)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4 (二)目标要求 6 四、课程结构 8 (一)设计依据 8 (二)结构 9 (三)学分与选课 10 五、课程内容 11 (一)必修课程 11 1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27 (三)选修课程 51 六、学业质量 62 (一)学业质量内涵 62 (二)学业质量描述 62 (三)学业质量标准的应用 66 七、实施建议 67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67 (二)学业水平考试建议 77 (三)教材编写建议 82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85 附录 89 附录 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89 附录2 教学与评价案例 93 附录3 学生必做实验索引 104 2 一、课程性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 科,其特征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理学共同构成物质科学的基础, 是揭示元素到生命奥秘的核心力量,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 学、信息科学和航空航天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化学在应对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 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 课程相衔接,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的终身 学习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对于弘扬科学精神、传承科学文化和培养高 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 二、课程理念 1. 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 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 育人功能,提出五个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 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课程结构 设置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化学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化学课程, 以更好地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 3. 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课程内容 基于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 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结合学生 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化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引 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及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形 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 能力。 2 4. 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实践活 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要求,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 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使每个学 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 3 三、课程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化学课程性质和理念,提出本课程应 着力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了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 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 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 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 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 会责任”五个方面。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元素视角和 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 性质”的观念。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4 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 一定的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 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多角度、动态地 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 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 关系。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 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 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发现和解释、应用和创新的科学实践活 动;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 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勤于实 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深刻认 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成简 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五个方面贯穿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 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 认知”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 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5 上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基本观念的 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 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 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要求 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结合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和学生 实际,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 1. 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 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 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 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 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发生的变化,并能解释其原因。 2. 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 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 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 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 平衡的观点考察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 变化。 3. 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 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观点、结论与证 据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 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质的 结构、性质和变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 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 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 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6 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 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破除迷信,崇尚真理,反对伪科学;养成 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的意识;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 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 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理性 分析化学变化对自然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积极参与有关化学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和决策。 7 四、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设置必修、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的基础上,为 学生提供基础性、多样化和可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奠定共 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的需要设置;选 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需求,赋予学生和学校更大的选 择权和自主权。 2. 借鉴国内外课程研究成果、反映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设计课 程组织形式 在对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国内课程实施经验和 问题调研的基础上,优化设计课程组织形式。基于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 特点,必修课程内容依据主题组织,提高课程实施的整体性。基于课程 的定位和学生的升学需求,选择性必修课程采用模块结构,以体现化学 学科不同内容领域的特点及其与高等教育化学课程的关联性,体现课程 的阶段性和系统性。选修课程采用系列模式,利于学生的自主选修和 8 学校的自主开设,以提高课程的兼容性和灵活性。 3. 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及核心素养内涵,确定课程内容体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确定 课程的主题、模块和系列。在必修课程阶段,突出化学基本观念的统领 作用,设置 5 个主题,努力体现化学基本观念与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全 体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在选择性 必修课程中,依据化学学科的基础性研究领域,设置3 个模块,引导学 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科学,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化学 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促进学生树立进一步探索化学的志向。在选修课程 中,综合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社会发展价值和时代性,以及化学学科 核心素养的多样性内涵,设置3 个系列,拓展学生的化学视野,深化对 化学科学及其价值的认识,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利 于校本化的课程开设和管理。 (二)结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如图 1 所示)。 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 基础。包括“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 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 展”5 个主题。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 课程。设置“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3 个 模块。 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面向对化学学科有不同需求的 学生,设置“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3个系列。 9 选修课程 (0~4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 (0~6学分) 系列1: 实验化学 系列2: 化学与社会 系列3: 发展中的化学科学 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2学分) 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2学分) 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2学分) 必修课程 (4学分)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 图 1 课程结构示意图(注:箭头表示建议的学习路径) (三)学分与选课 1. 学分设置 必修课程共4 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 3 个模块,每个模块2 学 分,共6 学分。选修课程包括 3 个系列,每修习完成 9 学时且达到相关 要求可获得0.5 学分,最高可获得4 学分。 2. 选课要求 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4 学分的必修课程。 选择化学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 课程全部3 个模块的内容,获得 6 学分。其他学生也可选择修习选择性 必修课程的部分模块,获得相应的学分。 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修习。 10 五、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设置5 个主题,旨在促进全体学生在“宏观辨识与微观 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 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 发展。 主题 1 :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内容要求】 1.1 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认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 学科,其特征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 质;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了解 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 科学的重要作用。 11 1.2 科学探究过程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 认识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方案、获 取证据、分析解释数据、建构模型、得出结论、反思评价和表达交流等 要素。 理解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研究目的、依据研究目的设计方案,以 及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论证和模型建构等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 性,体会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1.3 化学实验 认识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 的一种重要途径。 初步学会物质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 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进行物质分离、检验和制备等 不同类型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与基本方法。体会条件控制对 完成科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作用,学会变量控制及对比实验设计的方法。 1.4 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 发展对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养成注重实证、严谨求实 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培育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和实验操作规 范,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 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1.5 学生必做实验 ●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完成各主题的必做实验(见各个主题)。 12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 整体规划实验及探究教学,发挥典型实验探究活动的作用。 ● 选取真实的、有意义的、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 ● 在实验中注重动手操作,重视动脑思考,强调高阶思维。 2. 学习活动建议 ● 实验及探究活动: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如氨气、氯气);硫 酸亚铁的制备;化工生产模拟实验(如制硫酸、制硝酸);物质成分的 检验(如补铁剂中的铁元素)。 ● 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化学发展中重大事件的有关资料,突出我 国化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撰写学习 心得并交流讨论;举办小小化学家论坛,分享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结 合实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规则的重要性,讨论和演练实验室里突发安全 事件的应对措施。 3. 情境素材建议 ● 有关化学发现与发明的故事:氯气的发现、原电池的发明、人工 合成尿素、电离理论的建立、工业合成氨、青蒿素的提取。 ● 有关理论、模型不断发展的史实: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原子结构 模型、苯分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等。 ● 化学研究技术及应用:波谱、色谱、晶体X 射线衍射、飞秒化 学、原子示踪技术等;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测定、食物中亚 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等。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化学科学与技术在 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作出贡献的事例。 13 【学业要求】 1. 能列举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说明其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 献,能说出其中的创新点。 2.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提出化学探究问题,能作出预测和假 设;能依据探究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探究方案,能对探究方 案进行评价;能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实施实验方案,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 意识;能基于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与同学合 作交流,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说明假设、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 系,用恰当形式表达和展示实验成果。 3. 能依据实验方案正确选取实验试剂和仪器,完成必做实验,并 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能说明必做实验的基本思路与 方法,分析实验实施的合理性;能体现严谨求实、敢于质疑的科学 态度。 4. 能根据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实验;能预测物质的 某些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初步探究反应规 律;能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物质分离的实验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特 征反应和干扰因素选取适当的检验试剂;能根据反应原理选取实验装置 制取物质。 5. 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 计算。 主题 2 :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内容要求】 2.1 元素与物质 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 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 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 14 现含有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 散系。 2.2 氧化还原反应 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 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3 电离与离子反应 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 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4 金属及其化合物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 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 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 2.6 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 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 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文 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2.7 学生必做实验 ●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15 ●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 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 ● 重视开展高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 ● 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 ●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路径。 2. 学习活动建议 ● 实验及探究活动:胶体丁达尔效应的实验;电解质的电离;探究 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实质及发生条件(测定电流或溶液电导率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究;过氧化氢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探究;金属钠 的性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氢氧化亚铁的制备;补铁剂中 铁元素价态的检验;氯气的制备及性质;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氨气 的制备及性质;铵盐的性质;浓、稀硝酸的性质;氮氧化物的性质与转 化;某些含硫物质(如硫、二氧化硫、浓硫酸等)的性质;溶液中Fe3+、 NH4(+) 、CO3(2)- 、Cl- 、SO4(2)- 等离子的检验。 ● 调查与交流讨论:从含硫、氮物质的性质及转化的视角分析酸雨 和雾霾的成因、危害与防治;调查水体重金属污染及富营养化的危害与 防治,了解与水体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讨论日常生活中含氯化合物的 保存与使用。 3. 情境素材建议 ●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铁元素的食补与药补;实验室中 硫酸亚铁的保存与使用;印刷电路板的制作;铁的某些氧化物在打印机 (或复印机)墨粉中的应用;菠菜中铁元素的检验;钠着火的扑救;钠 用作强除水剂。 16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火山喷发中含硫物质的转化; “雷雨发庄稼”;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 硝酸);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食品中适量添加二氧化硫的作用;含 氯消毒剂及其合理使用;氯气、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 治;汽车尾气的处理。 ●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电离理论建立的化学史料;氧化还原 理论建立的史料;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业要求】 1. 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利 用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析说明。 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 特征。 2. 能列举、描述、辨识典型物质重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 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 性质。 3.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 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 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4. 能利用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常见物质制备、分离、 提纯、检验等简单任务的方案。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视角说 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5.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 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常见方法。 6. 能举例说明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 环境的影响。能有意识运用所学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科学议 题的讨论(如酸雨和雾霾防治、水体保护、食品安全等),在解决实际 问题中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17 主题 3 :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内容要求】 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 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 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知 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 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 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2 化学键 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 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 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3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 体会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了解 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知道化 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认识 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 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4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认识物质具有能量,认识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了解化学反应体系 能量改变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 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 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 18 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对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意义。 3.5 学生必做实验 ●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 注重运用实验事实、数据等证据素材,帮助学生转变偏差认识。 ● 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概括关联、比较说明、推论预测、设计论证等 活动。 ● 发挥重要知识的功能价值,帮助学生发展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角 度,形成基本观念。 2. 学习活动建议 ● 实验及探究活动:自主设计并制作元素周期表;焰色试验;探 究反应的可逆性;几个常见反应(如镁、铝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铵或 碳酸氢钠与醋酸或柠檬酸反应)的热效应;设计制作简易即热饭盒; 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探究干电池的构成。 ● 调查与交流讨论:讨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 讨论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借助元素周期律(表)预测 硅、硒、锗、镓等元素的性质;查阅元素周期律(表)对发现新元素、 制造新物质、开发新材料的指导作用,查阅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 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讨论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本质;讨论原电 池的工作原理,查阅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用途与安全使用注意 事项,调查新型能源的种类、来源与应用。 19 3. 情境素材建议 ●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表)发展的史料;稀土 资源、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 化学键:化学键存在的证据,如水的三态变化与水分解过程中能 量变化的比较;利用化学键讨论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本质,如氢气与 氯气反应、甲烷燃烧等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 反应的限度和快慢:化学反应存在限度的证据,如高炉炼铁、合 成氨、氯化铁与碘化钾的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等;汽车安全气囊的膨 胀、食物腐败等生活中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现象;催化剂在调控化学 反应速率中的作用,如燃料电池、工业制硝酸(或硫酸)、合成氨、汽 车尾气处理等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 ●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能源的合理利用,如天然气、燃油、煤、 氢气等燃料的选择与使用,生物质能的获取(如制取沼气等)与使用; 化学反应热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敷袋与冷敷袋等;电池的 历史沿革和发展,如伏打电池的发现、干电池的改进和燃料电池的 应用。 【学业要求】 1. 能画出 1~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 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能结合实验及事实进行说明。 2. 能利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分析、预测、 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 能判断简单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能基于 化学键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4. 能从化学反应限度和快慢的角度解释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 象。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能运用变量控 制的方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初步解释化学实验和化工生 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问题。 20 5. 能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 素,并能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6. 能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元素周期律(表)对合成新物质、制造新 材料的指导作用。能从物质及能量变化的角度评价燃料的使用价值。能 举例说明化学电源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主题 4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内容要求】 4.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间结构的,以甲烷、乙烯、乙炔、苯为 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 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4.2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认识乙烯、乙醇、乙酸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结合典型实例 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知道氧化、加成、取代、聚合等有机反应类 型。知道有机化合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4.3 有机化学研究的价值 知道合成新物质是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结合实例认识 合成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应用。 4.4 学生必做实验 ●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21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 以典型简单有机化合物为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官能团与有机化 合物类别及性质的关系。 ● 通过模型拼插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 键特点、共价键类型及简单分子的空间结构。 ● 提倡采用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归纳总结等策略对 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应用进行教学。 2. 学习活动建议 ● 实验及探究活动:乙烯的化学性质;乙醇中碳、氢元素的检测; 固体酒精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淀粉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蛋白质的变性实验;吸水性高分子材料与常规材料吸水能力的比较; 不同塑料遇热软化的难易程度的比较。 ● 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历程;讨论石油化工 中的物质转化与应用、石油的能源和资源价值;查阅可燃冰、页岩气等 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查乙醇汽油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查阅高分子材 料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中的应用 与发展;调查塑料垃圾的产生、分类与处理。 3. 情境素材建议 ● 原油的分馏、裂化及裂解产品和用途,常见燃油标号的含义;乙 烯工业,用于水果催熟的乙烯制剂。 ● 我国酿造技术;不同饮用酒中酒精的浓度,乙醇在人体内的转 化,酒后驾车人员呼出气体中酒精含量的检测;固体酒精、乙醇汽油、 工业酒精;乙醇钠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 食物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在人体内的转化,常见体检指标中 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塑料的分类和合理 22 使用,水立方的外立面膜结构材料——ETFE 膜(乙烯 — 四氟乙烯共聚 物)、塑胶跑道的材料、手机贴膜等。 【学业要求】 1. 能辨识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骨架和官能团。能概括常见 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类型。能描述甲烷、乙烯、乙炔的分子结构 特征,并能搭建甲烷和乙烷的结构模型。能写出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 构体。 2. 能描述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相应性质实验的现 象,能书写相关的反应式,能利用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鉴别。 3. 能列举合成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 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并结合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简单说明。 4. 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能源、材料、饮食、健 康、环境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能说出合成新物质对推动 社会发展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具有保护环境、健康生活的 意识。 5. 能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常见有机化学品,具有安全意识。 主题 5 :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容要求】 5.1 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认识到化学科学与技术对我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发挥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树立建 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信念。 结合实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合理使用的重要性。认识化学科学与 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实例认识化学原理、化工技术对于节能环保、清 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形 23 成资源全面节约、物能循环利用的意识。 5.2 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常见材料类型,结 合实例认识材料组成、性能与应用的联系。体会化学科学发展对于传染 病防控、疾病诊疗、药物合成乃至整个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意 义,初步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分析健康问题的意识。 5.3 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结合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石油化工等实例了解化学在生产中 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海水资 源、金属矿物、煤、石油等的开发利用为例,了解依据物质性质及其变 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方法。认识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废弃物循环 利用的价值,认识化学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及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所能发挥的作用,体会化学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意义。 5.4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依据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认识环 境污染的成因、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大气污染的防治和废水处理 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了解关于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的相关 国策、法规,强化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 5.5 化学应用的安全与规则意识 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树立自觉遵守国家关于化学品 应用、化工生产、环境保护、食品与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意 识。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科技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相关内容 与意义,增强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感。 24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 精选教学素材和应用案例,促进学生体会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 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 加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等化学知识与真实情境素材之间的联 系,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 ● 通过讨论与化学相关的社会性科学议题,促进学生辩证地看待问 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 开展参观工厂、专家讲座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现 “知、情、意、行”的统一。 2. 学习活动建议 ● 实验及探究活动:实验室模拟海水提溴、提镁,海带提碘;实验 室模拟金属的冶炼;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含量;补铁剂、抗 酸性胃药中有效成分的检验;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 含量的比较。 ● 调查与交流讨论:讨论合成氨、药物合成、合成材料、环境保护 等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价值和意义;查阅北京冬奥场馆、港珠澳大桥 等我国重点工程中应用的新型材料的相关资料;查阅国家关于安全生 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讨论与之相关 的典型案例;查阅海水资源及其利用的相关资料;查阅空气污染物的来 源以及处理方案;收集有关水处理技术发展的资料;查阅国家在实施大 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行动中的重要举措;查阅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治理进程中与化学化工有关的典型 案例;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评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重大社会事件; 结合本主题的学习,制作相关内容的展板,或举办一次专题报告会。 3. 情境素材建议 ● 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及其与化学科学领域的关系。 25 ● 我国化学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成果:陶瓷、冶金、火药、造纸、侯 氏制碱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提取等。 ● 化学与材料开发:陶瓷、水泥、玻璃、光导纤维和单晶硅等无机 非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保水材 料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碳材料和纳米材料的应用。 ● 资源开发与能源利用:金属矿物、煤等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 海水淡化;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燃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