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四下数学期末监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比大小。
________ ________
2.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一条腰是7厘米,底是(________)厘米。
3.8米=(______)厘米 0.4时=(______)分
4吨700千克=(______)吨 780平方分米=(______)平方米
4.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524956≈(______)万 829999≈(______)万
490080000≈(______)亿 149950000≈(______)亿
5.在里填上“>”“<”或“=”。
325-147-53325-(147-53)
1.26+7.09+4.741.26+4.74+7.09
135×32135×8×4
4×9×25(4+25)×9
6.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33×(____)=433
(____)×12=300
8×(____)×7=7000
(____)-12.2=32.22
7.把(________)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315;把840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是0.84。
8.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的底角是70°,顶角是_____。
9.把365.8缩小到原数的 ,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________移动________位就可以,结果是________.
10.7054030609中最高位是(______)位,“5”在(______)位上。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1.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小于第三个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三角形。
A.直角 B.钝角 C.锐角 D.等边
12.这个图形的内角和是( )。
A.180° B.360° C.540°
13.用2、3、5和小数点组成的最大的一位小数和最小的两位小数相差( )。
A.55.55 B.50.85 C.29.7
14.5人中最高是151厘米,最矮的是125厘米,这5人的平均身高可能是( )厘米。
A.125 B.151 C.136
15.如图,图形②是由图形①( )得到的.
A.向右平移5个方格
B.向左平移7个方格
C.向右平移7个方格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
16.小数的最小计数单位是。 (____)
17.平行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________)
18.一个三角形其中两个角是120°和30°,它一定是个等腰三角形。(________)
19.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以拼成梯形。(______)
20.个、十、百、千……是我们学过的数位名称。(____)
21.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把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 (____)
22.12×10÷0=0。(______)
23.大于4.2而小于4.4的小数只有4.3一个.(_________)
四、计算题(每题6分,共18分)
24.直接写出得数。
25×8= 320÷40= 0÷32= 410-230=
54÷6×8= (50+90)÷2×3= 0.21×100÷10= 9×4×25=
25.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26.竖式计算。
6.07+4.89= 18.24-7.56=
五、解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27.小军暑假计划花一个星期天看完一本212页的故事书,其中前四天平均每天都看28页,第五天他从哪页看起?
28.学校数学课外小组有40人,比英语课外小组的3倍少8人.英语课外小组有多少人?
29.前楼中心小学的同学利用周日采集树种,第一周采集2.8千克,第二周采集比第一周的少0.13千克,两周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30.某工厂要运送32吨货物,怎样安排车辆最省钱?最少需要运费多少钱?
31.班委去购买“六一”游戏奖品,2.4元和3.6元的奖品各买了35份。买这两种奖品一共花去多少元?
32.一根绳子分成三段,第一、第二段共长29.8m,第二、第三段共长42m,第一、第三段共长38.2m。三段绳子各长多少米?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
【分析】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那个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比较直到比出结果。
【详解】根据分析可得:
0.829与0.9,前者十分位是8,后者十分位是9,后者大,所以0.829﹤0.9;
61.8与6.18,前者整数部分是61,后者整数部分是6,后者小,所以61.8﹥6.18;
【点睛】
本题考查了小数的大小比较,记得从最高位比起依次往下。
2、10
【分析】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24厘米是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用周长减去两腰即可得底边的长度。
【详解】24-7×2
=24-14
=10(厘米)
故答案为:10
【点睛】
解答此题关键:铁丝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对于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也相等。
3、800 24 4.7 7.8
【分析】1米=100厘米,8米=800厘米;1时=60分,0.4时=0.4×60分=24分;1000千克=1吨,700千克=0.7吨,4吨+0.7吨=4.7吨;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780平方分米=7.8平方米。
【详解】8米=8×100厘米=800厘米;0.4时=0.4×60分=24分;700千克=0.7吨,4吨700千克=4.7吨;780平方分米=7.8×100平方分米=7.8平方米。
故答案为:800;24;4.7;7.8
【点睛】
此题是考察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牢记进率,进行相应的换算即可。
4、52 83 5 1
【详解】略
5、< = = >
【解析】略
6、100 25 125 44.42
【详解】略
7、3.15
【分析】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可知: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315,则315缩小到原来的即可求出原来的数;840缩小后成为0.84,即小数点向左移动了3倍,即缩小到原来的,据此解答。
【详解】315×=315÷100=3.15;
0.84=840×;
故答案为:3.15;。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比原来扩大(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反之也成立。
8、40°
【分析】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等腰三角形中,两个底角是相等的,用180°减去2个70°就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据此解答。
【详解】
180°﹣70°×2
=180°﹣140°
=40°
答:它的顶角是40°。
故答案为40°。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和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是相等的,运用内角和求角。
9、左 三 0.3658
【解析】【考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解答】把365.8缩小到原数的,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就可以,结果是0.3658
故答案为左、三、0.3658
【分析】缩小到原数的,就是除以1000,除以1000就是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10、十亿 千万
【详解】考察学生对多位数的数位认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1、B
【分析】三角形的三角内角和等于180度,如果其中两个内角之和小于第三个内角,说明第三个内角大于90度,根据钝角三角形的含义: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可知: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由此解答。
【详解】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和小于第三个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故答案为:B
【点睛】
解答此题用到的知识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2)钝角三角形的含义。
12、C
【分析】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是:(n-2)×180°,n代表多边形的边数,利用公式直接求出即可。
【详解】五边形的内角和:(5-2)×180°=540°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重点考查了边数为n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其内角和为(n-2)×180°,可直接根据内角和公式计算可得。
13、B
【分析】用2、3、5和小数点组成一个最大的一位小数,最大要把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点上小数点;最小的两位小数,把数按照从小到大排列,然后点上小数点即可,再相减。
【详解】最大的最大的一位小数是:53.2,最小的两位小数是:2.35;
53.2-2.35=50.85
故答案为:B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找出组成一个最大的一位小数和最小的两位小数应是多少。
14、C
【分析】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所以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不可能都一样高,有比平均身高矮的,就有比平均身高高的,所以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在这组数据最大的值和最小值之间,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A、(125×5-151-125)÷3≈116.3(厘米),低于最矮身高要求,故本选项错误
B、(151×5-151-125)÷3≈159.7(厘米),高于最高身高要求,故本选项错误;
C、(136×5-151-125)÷3≈134.7(厘米),符合最高和最矮身高要求,故本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本题考查了平均数的灵活应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5、C
【解析】略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
16、×
【解析】略
17、×
【详解】略
18、√
【分析】根据题意,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先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再根据三角形按角分类方法,确定此三角形属于哪一类,据此解答。
【详解】180°-(120°+30°)
=180°-150°
=30°
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30°,30°,120°,有两个角相等,所以是等腰三角形。
故判断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以及三角形的分类,需要先将角求出来,再按照角的分类确定此三角形的类型。
19、√
【分析】根据直角梯形的特征:一组对边平行,有两个直角,据此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进行拼组,可以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据此解答。
【详解】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以拼成梯形,题干表述正确。
所以判断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平面图形的认识,关键是了解直角梯形和长方形的特点,运用作图法能更快解答。
20、×
【详解】个、十、百、千……是计数单位。
21、×
【详解】略
22、×
【分析】根据题意,综合算式中除数为0,根据0不能做除数,可以得出原题说法错误。
【详解】在综合算式12×10÷0中,除数是0,由于0做除数无意义,所以,12×10÷0=0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0不能做除数知识的掌握。
23、错误
【详解】略
四、计算题(每题6分,共18分)
24、200;8;0;180;
72;210;2.1;900
【分析】根据整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答。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根据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详解】25×8=200 320÷40=8 0÷32=0 410-230=180
54÷6×8=9×8=72 (50+90)÷2×3=140÷2×3=70×3=210 0.21×100÷10=21÷10=2.1
9×4×25=9×(4×25)=9×100=900
【点睛】
观察数据特点和运算符号,灵活运用一些定律进行计算,注意运算顺序,仔细解答即可。
25、52.4;14.73
【分析】根据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计算,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往高位算起;验算时根据“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进行验算。
【详解】48.76+3.64=52.4 24.6-9.87=14.73
验算: 验算:
【点睛】
考查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关键是熟练掌握计算法则,根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26、10.96;10.68
【分析】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详解】6.07+4.89=10.96 18.24-7.56=10.68
【点睛】
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注意计算时要先对齐小数点。
五、解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27、113页
【分析】根据题意,用前四天每天看的页数×天数,求出已经看的页数,再加上1即可求出第五天他从哪页看起。
【详解】28×4+1
=112+1
=113(页)
答:第五天他从113页看起。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意,要求第五天他从哪页看起,用前四天看的总页数+1即可。
28、解:设英语课外小组有x人,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3x﹣8=40,
3x=48,
x=16,
答:英语课外小组有16人
【解析】根据题干,设英语课外小组有x人,根据等量关系:英语课外小组人数×3﹣8人=数学课外小组的人数,据此列出方程解决问题.解答此题容易找出基本数量关系:英语课外小组人数×3﹣8人=数学课外小组的人数,由此列方程解决问题.
29、5.47千克
【解析】认真读题,如果想求两周共采集多少千克,应该知道两周分别采集的重量,已知第一周2.8千克,第二周比第一周少采集0.13千克,那么第二周采集2.8-0.13=2.67(千克),综合列式:2.8-0.13+2.8
=2.67+2.8
=5.47(千克)
30、安排4辆大货车和2辆小货车;1920元。
【分析】要想知道怎么安排车辆最省钱,就先分别求出大货车和小货车运输每吨的价格,然后尽可能的使用每吨价格较低的那种货车,再进行搭配。
【详解】大货车运输每吨的价格:350÷6≈58(元)
小货车运输每吨的价格:260÷4=65(元)
58<65,那么搭配尽可能先使用大货车,且让大货车和小货车都要装满。
32÷6=5(辆)……2(吨)
可考虑安排大货车4辆,还有8吨安排2辆小货车来装。
运费为:
350×4+260×2
=1400+520
=1920(元)
答:安排4辆大货车和2辆小货车最省钱,需要运费1920元。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整数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实际应用,关键要先安排每吨价格较低的货车。
31、210元
【解析】(2.4+3.6)×35=210(元)
32、13米;16.8米;25.2米
【分析】根据题意:第一、二段+第二、三段+第一、三段=(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2,把29.8、42、38.2相加,它们的和就是三段长度和的2倍,再除以2就是三段的长度和,长度和减去29.8米,就是第三段的长度,同理求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长度。
【详解】三段的长度和:
(29.8+42+38.2)÷2
=(71.8+38.2)÷2
=110÷2
=55(米)
第一段:55-42=13(米)
第二段:55-38.2=16.8(米)
第三段:55-29.8=25.2(米)
答:第一段绳子长13米,第二段绳子长16.8米,第三段绳子长25.2米。
【点睛】
解决本题要注意分析题意,得出三段长度和的2倍是多少米,从而求出三段的长度和,进而求出各段的长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