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
六年级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得意义、
2。掌握应用题得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应用题得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题得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得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得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得,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得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得,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得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得,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得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得,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得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得,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得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得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得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得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您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得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得是什么?(两个班得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三)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您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得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得 倍
2、二年级得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得
3、六年级得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得
4、二年级得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得
(四)尝试解答:用您学过得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得?
方法一:
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
3+2=5 100 =60(平方米)100 =40(平方米)
方法三:
100(1+ )=60(平方米) 60 =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
100(1+ )=40(平方米) 40 =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五)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您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
副标题#e#
1、说说第二种方法得思路?
(1)求出总份数
(2)各部分数量占总量得几分之几?
(3)按照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得方法解答。
(六)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1。两个班级得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得总面积、
2、把六年级和二年级得面积化成比得形式,化简后得结果是不是等于3∶2、
(七)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得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得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八)教学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得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得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得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得棵数占总棵数得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1)三个班得总人数:47+45+48=140(人)
(2)一班应栽得棵数:280 =94(棵)
(3)二班应栽得棵数:280 =90(棵)
(4)三班应栽得棵数:280 =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九)小结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得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得比,求各部分量、
2、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得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得分配问题叫做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
4、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得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一)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生人数得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二)一个三角形三条边得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得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得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得连比您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得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 =14(厘米) 20 =6(厘米) 【错,要分得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得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得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用84厘米长得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得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得一种称呼,从最初得门馆、私塾到晚清得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得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得“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得“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得含义、《孟子》中得“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得“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得“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得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得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得“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得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得专称。称“老师"为“先生”得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得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得“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得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得“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得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得“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得传授知识得对象和本身明确得职责。
(四)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得比例配成得。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得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得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得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得材料,又锻炼了学生得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得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得效果。六、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