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家庭治疗,在儿童精神障碍的应用,2丨,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目录,CONTENT,1丨,什么是家庭治疗?,3丨,临床个案介绍,什么是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治疗对象,利用标签病人的症状行为观察、,扰动,家庭固有的结构、情感等级、行为模式,以帮助家庭扩大沟通、建立有效的互动方式,降低内部张力,促进家庭功能的一种治疗。,定义,什么是家庭治疗?,针对家庭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关系,而不看重个人的问题行为。,特点,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解释个人的症状与成员间关系。,以家庭的整体改变来促进个人的改变。,什么是家庭治疗?,第一个概念:家庭人际关系,三个重要概念,互补性:这是所有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任何人际关系中,一个人的行为都是与其他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改变了,关系就改变了,另一个人自然会受影响。,家庭治疗师一旦听到一个人抱怨另一个人时就要考虑到互补性。治疗师需要指出家庭成员行为的互补性,帮助他们克服“习惯性地抱怨”这种无效行为。“你越唠叨,他越忽视你。而且你越忽视她,她越唠叨。”,什么是家庭治疗?,情感三角关系:当两人之间出现不能处理的问题时,通常会在某一点上难以达成一致。最终一方或双方会转而寻求同情。或者将第三方卷入冲突,以便处理问题或者偏袒其中一方。,如果被卷入的第三方是临时加入或力图使双方化解他们的分歧,则三角关系没有被处理。,什么是家庭治疗?,三角冲突可以减压,但会使冲突在某些方面冻结,三角关系造成的长期结果会对婚姻中的人际关系造成伤害。,如果冲突频繁发生,第三方就会被卷入并成为三角关系的一个部分。,什么是家庭治疗?,第二个概念:家庭结构,家庭由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可以按辈分、行为、共同兴趣以及功能划分,并由人际交往界限分割开。,界限保护家庭及其亚系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家庭中的界限有灵活的、僵硬的以及界限不清几种情况。,什么是家庭治疗?,夫妻亚系统。家庭一形成,就会出现夫妻亚系统。夫妻亚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互补与相互适应。夫妻亚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相互支持。,父母亚系统。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出现的父母亚系统,必须形成这样的界限,即孩子可以接近父母,但又不能干扰夫妻亚系统的功能。随着孩子成长,父母亚系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父母亚系统必须适当调整以适应这些问题。,什么是家庭治疗?,父母,-,子女亚系统。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便形成父母,-,子女亚系统。,兄弟姐妹亚系统。当家庭中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家庭系统中又出现了新的亚系统,即兄弟姐妹亚系统。兄弟姐妹亚系统是儿童实践、练习同伴关系的第一个场所。,这一亚系统面临许多的发展任务:,父母如何共同面对孩子;,父母如何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孩子如何通过与父母亲的相互作用,学会服从权威、遵从权威,同时增加自己做决定、维护自己利益和观点的能力等等。,什么是家庭治疗?,第三个概念:症状的意义,当“患者的症状”对家庭的稳定有保护作用时,被称为“有意义的”。,有时,父母的冲突转移到孩子身上,便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孩子成为令人担心的关注点。只要家长把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他们自己的冲突就被忽略。,注意:目前症状服务于功能的观点已经被广泛质疑,但有些案例还是值得考虑这种可能性。比如母亲的抑郁或孩子拒绝上学都有可能被证明是服务于保护家庭的功能。,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儿童的多种精神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进食障碍等等,都与家庭有关。,一个人的病态行为是病态的家庭系统的一种表现,且常因配合其他成员的心理需要而被维持。,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儿童进食障碍,特征:神经性厌食症是用节食等各种方法有意地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神经性贪食症是反复出现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病因:,生物学因素,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等紊乱;神经内分泌失调。,社会文化因素,苗条瘦身。,心理因素,生活事件(影响情绪);人格弱点(强迫性格、敏感性格);家庭问题(纠缠、疏离、控制等)。,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儿童进食障碍与家庭的关系,家庭内的控制和反控制,“学习不如做生意!”,家庭关系紊乱(厌食成了“防卫”机制,可吸引关注、撮合父母),家庭进食观念,父母养育(厌食症患者父母:控制;贪食症患者父母:轻视、责骂),性发展方面的问题,躯体虐待、性虐待,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进食障碍的实质,借此将家庭中失去的功能表现出来。,症状成了患者想要解决家庭功能问题而尝试的办法;,某个家庭成员由于特殊生活情境而产生了这种症状,整个家庭系统则利用这个症状作为维持系统的转机。,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进食障碍家庭功能的特征,纠缠性(家庭成员界限模糊),过度保护(家长过度关心,使孩子觉得有责任保护家庭),僵化(家庭成员不想做出任何改变),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否认、争吵、逃避),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儿童症状与家庭关系的理论,结构派家庭治疗的理念:,控制,VS.,反控制,父母想控制孩子,但孩子觉得不吃东西是唯一有把握的控制,反过来控制父母。,系统派家庭治疗的理念:,孩子,父,/,母(赢),父,/,母(输),试图结盟,改变僵持格局,不愿结盟,反而联手对付孩子,感到被背叛,加重厌食行为,反对赢家,示范输家,家庭系统在症状行为发生之中达成稳定,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儿童强迫症,强迫症是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同时存在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特征:,1/31/2,的成年强迫症患者来自于儿童期。儿童强迫症发病平均年龄在,9,岁,12,岁,,10%,起病于,7,岁以前。男孩发病比女孩平均早,2,年。早期发病的病例更多见于男孩、有家族史和伴有抽动障碍的患儿。,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儿童强迫症,病因:,性格因素:,多疑虑,缺乏决断力,遇事犹豫不决;固执,倔强,易激动。家庭教育也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具有强迫个性的父母(过分苛求、刻板、细致)对患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遗传因素:,患者的父母中有约有,5%-7%,的人患有强迫症。,社会心理因素:,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生化因素:,强迫症患者,5-HT,能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强迫症产生。,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儿童强迫症,童年精神创伤,与,家庭环境,对强迫症的影响:,儿童期虐待(言语、体罚、性)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伤害非常严重,其影响可持续一生。,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中,儿童可能没法独立应对危机,从而发展出回避伤害的行为,比如强迫行为。,严格的道德规范和夸大的责任感也会令儿童紧张、自责,导致强迫行为。,儿童精神心理疾病与家庭的关系,儿童强迫症,养育方式,与,父母的人格特质,对强迫症的影响:,不一致的反馈和高度的限制会导致儿童产生高度的焦虑,并且产生恶性循环。,强迫症儿童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多数缺乏温暖,习惯拒绝;或是过度保护,对孩子有较强的控制。,父母的仪式性动作对子女的强迫行为也有一定影响。,感谢,您的,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