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2026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林省实验中学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如图是求的近似值的一个程序框图,则图中空白框中应填入
A. B.
C. D.
2.设集合,则 ( )
A. B.
C. D.
3.若复数z满足,则( )
A. B. C. D.
4.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且为奇函数,则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5.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三百七十八里关,初行健步不为难,次后脚痛递减半,六朝才得到其关,要见每朝行里数,请公仔细算相还.”其意思为:“有一个人走了378里路,第一天健步走行,从第二天起脚痛每天走的路程是前一天的一半,走了6天后到达目的地,求该人每天走的路程.”由这个描述请算出这人第四天走的路程为( )
A.6里 B.12里 C.24里 D.48里
6.若集合,则( )
A. B.
C. D.
7.下列几何体的三视图中,恰好有两个视图相同的几何体是( )
A.正方体 B.球体
C.圆锥 D.长宽高互不相等的长方体
8.设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9.给甲、乙、丙、丁四人安排泥工、木工、油漆三项工作,每项工作至少一人,每人做且仅做一项工作,甲不能安排木工工作,则不同的安排方法共有( )
A.12种 B.18种 C.24种 D.64种
10.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若侧视图和俯视图均是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B. C. D.
11.已知复数z1=3+4i,z2=a+i,且z1是实数,则实数a等于( )
A. B. C.- D.-
12.对于定义在上的函数,若下列说法中有且仅有一个是错误的,则错误的一个是( )
A.在上是减函数 B.在上是增函数
C.不是函数的最小值 D.对于,都有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已知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小于0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4.在中,已知,,是边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则__________.
15.已知函数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实数的所有可能值之和为_______.
16.用数字、、、、、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位自然数,其中相邻两个数字奇偶性不同的有_____个.
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12分)已知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到轴的距离多.
(1)求动点的轨迹的方程;
(2)设,是轨迹在上异于原点的两个不同点,直线和的倾斜角分别为和,当,变化且时,证明:直线恒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18.(12分)已知,,动点满足直线与直线的斜率之积为,设点的轨迹为曲线.
(1)求曲线的方程;
(2)若过点的直线与曲线交于,两点,过点且与直线垂直的直线与相交于点,求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的方程.
19.(12分)已知函数,设为的导数,.
(1)求,;
(2)猜想的表达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20.(12分)如图,底面是等腰梯形,,点为的中点,以为边作正方形,且平面平面.
(1)证明:平面平面.
(2)求二面角的正弦值.
21.(12分)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面CDEF为正方形,平面ABCD为等腰梯形,AB//CD,AB =2BC,点Q为AE的中点.
(1)求证:AC//平面DQF;
(2)若∠ABC=60°,AC⊥FB,求BC与平面DQF所成角的正弦值.
22.(10分)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1A⊥平面ABC,∠ACB=90°,AC=CB=C1C=1,M,N分别是AB,A1C的中点.
(1)求证:直线MN⊥平面ACB1;
(2)求点C1到平面B1MC的距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解析】
由于中正项与负项交替出现,根据可排除选项A、B;执行第一次循环:,①若图中空白框中填入,则,②若图中空白框中填入,则,此时不成立,;执行第二次循环:由①②均可得,③若图中空白框中填入,则,④若图中空白框中填入,则,此时不成立,;执行第三次循环:由③可得,符合题意,由④可得,不符合题意,所以图中空白框中应填入,故选C.
2.B
【解析】
直接进行集合的并集、交集的运算即可.
【详解】
解:;
∴.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描述法、列举法的定义,以及交集、并集的运算,是基础题.
3.D
【解析】
先化简得再求得解.
【详解】
所以.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运算和模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4.D
【解析】
根据为奇函数,得到函数关于中心对称,排除,计算排除,得到答案.
【详解】
为奇函数,即,函数关于中心对称,排除.
,排除.
故选:.
本题考查了函数图像的识别,确定函数关于中心对称是解题的关键.
5.C
【解析】
设第一天走里,则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由题意得,求出(里,由此能求出该人第四天走的路程.
【详解】
设第一天走里,则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由题意得:,
解得(里,
(里.
故选:C.
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某一项的求法,考查等比数列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是基础题.
6.A
【解析】
先确定集合中的元素,然后由交集定义求解.
【详解】
,.
故选:A.
本题考查求集合的交集运算,掌握交集定义是解题关键.
7.C
【解析】
根据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确定.
【详解】
正方体的三个三视图都是相等的正方形,球的三个三视图都是相等的圆,圆锥的三个三视图有一个是圆,另外两个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长宽高互不相等的长方体的三视图是三个两两不全等的矩形.
故选:C.
本题考查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掌握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是解题关键.
8.C
【解析】
在A中,与相交或平行;在B中,或;在C中,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在D中,与平行或.
【详解】
设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
在A中,若,,则与相交或平行,故A错误;
在B中,若,,则或,故B错误;
在C中,若,,则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故C正确;
在D中,若,,则与平行或,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命题真假的判断,考查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是中档题.
9.C
【解析】
根据题意,分2步进行分析:①,将4人分成3组,②,甲不能安排木工工作,甲所在的一组只能安排给泥工或油漆,将剩下的2组全排列,安排其他的2项工作,由分步计数原理计算可得答案.
【详解】
解:根据题意,分2步进行分析:
①,将4人分成3组,有种分法;
②,甲不能安排木工工作,甲所在的一组只能安排给泥工或油漆,有2种情况,
将剩下的2组全排列,安排其他的2项工作,有种情况,
此时有种情况,
则有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故选:C.
本题考查排列、组合的应用,涉及分步计数原理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0.C
【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三棱锥,底面是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三棱锥的高为,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故选C.
11.A
【解析】
分析:计算,由z1,是实数得,从而得解.
详解:复数z1=3+4i,z2=a+i,
.
所以z1,是实数,
所以,即.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复数共轭的概念,属于基础题.
12.B
【解析】
根据函数对称性和单调性的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由得关于对称,
若关于对称,则函数在上不可能是单调的,
故错误的可能是或者是,
若错误,
则在,上是减函数,在在上是增函数,则为函数的最小值,与矛盾,此时也错误,不满足条件.
故错误的是,
故选:.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结合对称性和单调性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
【解析】
首先根据的取值范围,求得的取值范围,由此求得函数的值域,结合区间上的值小于0恒成立列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求得的取值范围.
【详解】
由于,所以,
由于区间上的值小于0恒成立,
所以().
所以,
由于,所以,
由于,所以令得.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故答案为:
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值域的求法,考查三角函数值恒小于零的问题的求解,考查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中档题.
14.
【解析】
作出图形,设点为线段的中点,可得出且,进而可计算出的值.
【详解】
设点为线段的中点,则,,
,
.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涉及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律的应用,解答的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基底表示向量,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15.
【解析】
由分段函数可得不满足题意;时,,可得,即有,解方程可得,4,结合指数函数的图象和二次函数的图象即可得到所求和.
【详解】
解:由函数,可得
的增区间为,,
时,,,时,,
当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
可得不成立,
时,时,不成立;
,即为,
可得,即有,
显然,4成立;由和的图象可得在仅有两个交点.
综上可得的所有值的和为1.
故答案为:1.
本题考查分段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考查不等式的解法,注意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方法,考查化简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6.
【解析】
对首位数的奇偶进行分类讨论,利用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和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可得出结果.
【详解】
①若首位为奇数,则第一、三、五个数位上的数都是奇数,其余三个数位上的数为偶数,
此时,符号条件的位自然数个数为个;
②若首位数为偶数,则首位数不能为,可排在第三或第五个数位上,第二、四、六个数位上的数为奇数,
此时,符合条件的位自然数个数为个.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位自然数个数为个.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数的排列问题,要注意首位数字的分类讨论,考查分步乘法计数和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1)或;(2)证明见解析,定点
【解析】
(1)设,由题意可知,对的正负分情况讨论,从而求得动点的轨迹的方程;
(2)设其方程为,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利用韦达定理得到,所以,所以直线的方程可表示为,即,所以直线恒过定点.
【详解】
(1)设,
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到轴的距离多,
,时,解得,
时,解得.
动点的轨迹的方程为或
(2)证明:如图,设,,
由题意得(否则)且,
所以直线的斜率存在,设其方程为,
将与联立消去,得,
由韦达定理知,,①
显然,,
,,
将①式代入上式整理化简可得:,
所以,
此时,直线的方程可表示为,
即,
所以直线恒过定点.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轨迹,考查了直线与抛物线的综合,是中档题.
18.(1)(2)的最小值为1,此时直线:
【解析】
(1)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即设动点为,把已知用坐标表示并整理即得.注意取值范围;
(2)设:,将其与曲线的方程联立,消元并整理得,
设,,则可得,,由求出,
将直线方程与联立,得,求得,计算,设.显然,构造,由导数的知识求得其最小值,同时可得直线的方程.
【详解】
(1)设,则,即
整理得
(2)设:,将其与曲线的方程联立,得
即
设,,则,
将直线:与联立,得
∴
∴
设.显然
构造
在上恒成立
所以在上单调递增
所以,当且仅当,即时取“=”
即的最小值为1,此时直线:.
(注:1.如果按函数的性质求最值可以不扣分;2.若直线方程按斜率是否存在讨论,则可以根据步骤相应给分.)
本题考查求轨迹方程,考查直线与椭圆相交中的最值.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中常采用“设而不求”的思想方法,即设交点坐标为,设直线方程,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并消元,然后用韦达定理得(或),把这个代入其他条件变形计算化简得出结论,本题属于难题,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运算求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19.,;
,证明见解析
【解析】
对函数进行求导,并通过三角恒等变换进行转化求得的表达式,对函数再进行求导并通过三角恒等变换进行转化求得的表达式;
根据中,的表达式进行归纳猜想,再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可.
【详解】
(1)
,其中,
[
,其中,
(2)猜想,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时,成立,
②假设时,猜想成立
即
当时,
当时,猜想成立
由①②对成立
本题考查导数及其应用、三角恒等变换、归纳与猜想和数学归纳法;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熟练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步骤是求解本题的关键;属于中档题.
20.(1)见解析;(2)
【解析】
(1)先证明四边形是菱形,进而可知,然后可得到平面,即可证明平面平面;
(2)记AC,BE的交点为O,再取FG的中点P.以O为坐标原点,以射线OB,OC,OP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求出平面ABF和DBF的法向量,然后由,可求出二面角的余弦值,进而可求出二面角的正弦值.
【详解】
(1)证明:因为点为的中点,,所以,
因为,所以,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因为,所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所以,
因为平面平面,且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因为平面,所以平面平面.
(2)记AC,BE的交点为O,再取FG的中点P.由题意可知AC,BE,OP两两垂直,故以O为坐标原点,以射线OB,OC,OP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因为底面ABCD是等腰梯形,,所以四边形ABCE是菱形,且,
所以,
则,设平面ABF的法向量为,
则,不妨取,则,
设平面DBF的法向量为,
则,不妨取,则,
故.
记二面角的大小为,故.
本题考查了面面垂直的证明,考查了二面角的求法,利用空间向量求平面的法向量是解决空间角问题的常见方法,属于中档题.
21.(1)见解析(2)
【解析】
(1)连接交于点,连接,通过证明,证得平面.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计算出线面角的正弦值.
【详解】
(1)证明:连接交于点,连接,因为四边形为正方形,所以点为的中点,又因为为的中点,所以;
平面平面,
平面.
(2)解:,设,则,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
又,平面..
平面.
如图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等腰梯形中,可得.
则.
那么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则有,即,取,得.
设与平面所成的角为,则.
所以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平行的证明,考查线面角的求法,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属于中档题.
22.(1)证明见解析.(2)
【解析】
(1)连接AC1,BC1,结合中位线定理可证MN∥BC1,再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线面垂直的性质分别求证AC⊥BC1,BC1⊥B1C,即可求证直线MN⊥平面ACB1;
(2)作交于点,通过等体积法,设C1到平面B1CM的距离为h,则有,结合几何关系即可求解
【详解】
(1)证明:连接AC1,BC1,则N∈AC1且N为AC1的中点;
∵M是AB的中点.
所以:MN∥BC1;
∵A1A⊥平面ABC,AC⊂平面ABC,
∴A1A⊥AC,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CC,
∴AC⊥CC1,
∵∠ACB=90°,BC∩CC1=C,BC⊂平面BB1C1C,CC1⊂平面BB1C1C,
∴AC⊥平面BB1C1C,BC⊂平面BB1C1C,
∴AC⊥BC1;又MN∥BC1
∴AC⊥MN,
∵CB=C1C=1,
∴四边形BB1C1C正方形,
∴BC1⊥B1C,∴MN⊥B1C,
而AC∩B1C=C,且AC⊂平面ACB1,CB1⊂平面ACB1,
∴MN⊥平面ACB1,
(2)作交于点,设C1到平面B1CM的距离为h,
因为MP,
所以•MP,
因为CM,B1C;
B1M,所以
所以:CM•B1M.
因为,所以,解得
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本题主要考查面面垂直的证明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证明面面垂直都用线面垂直转化为面面垂直,而点到面的距离常用体积转化来求,属于中档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