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草药丁茄夫(图文).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2012506 上传时间:2025-08-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9.04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丁茄夫(图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草药丁茄夫(图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丁茄夫的学名叫什么 丁茄夫"是闽南语的发音其实它是"地胆头"的意思 地胆头(Elephantopus scaber L.)又名土公英,属菊科地胆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向阳山谷、林边、路旁、荒地等处的低草丛处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广东,广西和福建多见。它味苦微辛、性凉,药用全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自古以来民间用本药煎服能治疗炎症发热,用鲜品捣烂外敷可治疗蛇伤疥肿,煎水洗可治下肢溃疡,有拔毒止痱作用。根据历史记载,地胆草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至少有500余年。近年研究表明,地胆头除具有消炎解热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及对白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主要成分为羽扇豆醇、豆甾醇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地胆头内酯,其有效成分为地胆头内酯 地胆草(头) 别名:草鞋根、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苦地胆、地苦胆[云南]、理肺散、牛吃埔、牛托鼻、铁灯盏 简介:为菊科地胆草属植物地胆草。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与归经:苦,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 ------------------------ 地胆头 目录 地胆头概述 药材介绍 相关配方 地胆头概述   地胆头:原植物地胆头为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粗壮,二歧分枝,密被白色紧贴硬毛。叶大部分基生,近无柄,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8厘米,宽2~4厘米,顶端钝,基部渐狭,边缘具浅钝齿,两面被长硬毛;叶脉羽状,侧脉10对以上,离缘弯拱网结。头状花序小,具4朵花,密集成顶生的复头状花序,基部围以3片卵形的叶状苞片;总苞片2层,长椭圆形,顶端渐狭成刺尖,被短糙毛;花秋冬开,淡紫色,同型,全为两性管状花,花冠长约8毫米,檐部扩大成漏斗状,上端5裂,常1片深裂;花药基部具钝耳;花柱枝丝状,顶端钻形。瘦果纺锤形,具10纵棱,被短柔毛。冠毛为5条硬刺毛,基部宽扁。 药材介绍   药材名:苦地胆   英文名:ScabrousElephantfootHerb   拉丁名:药材地胆头HerbaElephantopi   别名:天芥菜,鸡疴粘,土柴胡,马驾百兴,草鞋底,地胆头,磨地胆,牛插鼻,铁烛台,披地挂,地枇杷,牛托鼻,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细辛,铺地娘,铁扫帚,铁筶杯,铁丁镜,一刺针,铁灯柱,毛刷子,地苦胆。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药用部位:地胆草的全草   功效:凉血,清热,除湿,利水,解毒。治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中暑发热,温毒发斑,赤痢,头风,风火牙痛及各种炎症性疾病。   苦地胆   【异名】天芥菜、鸡疴粘(《纲目》),土柴胡、马驾百兴(《生草药性备要》),草鞋底(《岭南采药录》),地胆头、磨地胆(《广州植物志》),牛插鼻、铁烛台、披地挂、地枇杷、牛托鼻(《福建民间草药》),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细辛(《广西中兽医药植》),铺地娘(《南宁市药物志》),铁扫帚、铁答杯、铁丁镜、一刺针(《闽东本草》),铁灯柱、毛刷子(《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地苦胆(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来源】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地胆草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有时全体被白色紧贴的粗毛。茎二歧分枝,枝少而硬,粗糙。单叶大部基生,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4.5厘米,基部渐狭,先端钝或短尖,边缘略具钝锯齿:茎生叶少而细,叶柄长5~15毫米,基部扩大抱茎,或近无柄。头状花序约有小花4朵,生于枝顶;通常有3片叶状苞,苞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5厘米;头状花序在每一花束内有多个,密集;总苞片长8~10毫米;花托无毛;小花全为管状,两性,淡紫色,长7~9毫米,先端4裂,一边开裂,裂片稍阔展;雄蕊4~5,略伸出管外;子房下位,1室。瘦果有棱,顶端具长硬刺毛4~6。花期8~12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生长于山谷、村边及路旁、荒地、耕地等低草丛中。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夏末采收,洗净泥沙,切碎晒干备用。   【药材】干燥全草,根茎短粗,长1~2厘米,粗约0.5厘米,密被紧贴白绒毛;根生叶多皱缩,黄绿色,匙形或长圆倒披针形,疏被白色长毛,纸质稍柔。茎圆柱形,粗2~3毫米,多剪断,断面中空,茎生叶少而小。有时茎端带有头状花序,花冠多脱落。以叶多、无花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同属植物白花地胆草的全草亦可作苦地胆使用。其特征为茎分枝极多,被毛,叶生于茎枝上,椭圆形或矩圆形,花白色。   【化学成分】地胆草含表无羁萜醇、蛇麻脂醇、豆甾醇及卅烷醇、卅二烷醇、氯化钾。又含乙酸蛇麻脂醇酯及去氧地胆草素、异去氧地胆草素,又从其鲜花中分离出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抗菌作用应用地胆草注射液(水煎浓缩后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铅去掉沉淀制成)作体外抑菌试验(纸片法,每纸片含生药量约30毫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倾注法,每15毫升含生药18~24克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苦辛,寒。   ①《纲目》:"味苦。"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④《闽南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归经】①《泉州本草》:"入肺、肝二经。"   ②《闽东本草》:"入肺、脾、肝三经。"   【功用主治】凉血,清热,利水,解毒。治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   ②《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③《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④《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⑤《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⑥《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⑦《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①《南宁市药物志》:"体虚者忌之。"   ②《广西中药志》:"寒症勿用。"   ③《泉州本草》:"孕妇慎用。" 相关配方   ①治鼻出血:地胆头、猪肝各酌量。同煎服,连服三至四次。(①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②治阳黄疸:地胆头连根叶洗净,鲜者四至六两。煮肉食,连服四、五天。   ③治单腹殿胀:地胆头二两。煎水分早晚二次服,或和亦猪肉炖服。   ④治尿闭:地胆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脚气:地胆头全草一至二两,豆腐二至四两。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热淋:鲜地胆草三两,瘦猪肉四两,食盐少许。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⑦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地苦胆二钱。泡入300毫升热开水中半小时,内服,每天一剂。亦可制成片剂含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⑧治腋下生肿毒,散肿止痛,脓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肿毒:天芥菜以盐醋同捣敷之。(《医林集要》)⑨治痈肿:一鲜地胆草全草煎水,熏洗患处。二地胆草全草七钱,酒、水各半煎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⑨治指疔、乳痈:鲜地胆草全草适量,酌加甜酒酿糟同捣烂,敷于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⑩治丝虫病淋巴管炎:地胆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⑾治蛇伤:天芥菜同金沸草入盐捣敷之。(《纲目》)   ⑿解暑热:地胆头根,同白豆、片糖煎。(《牛草药性备要》)   ⒀治肺结核病咳嗽痪血:地胆头草根二两,调猪赤肉炖服。(《泉州本草》)   ⒁治头风:鲜地胆头根二两,鸡一只,酌加开水炖熟后,再加少许红酒,分两、三次服。(《福建民间草药》)   ⒂治风湿头痛:鲜地胆草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⒃治牙痛:地胆头根煲酒含。(《生草药性备要》)   ⒄治急性睾丸炎、慢性肾炎:地胆头根五至六钱,和鸭蛋一、两个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⒅治乳腺炎:地胆头根捣烂冲酒敷患处。又可煎水冲酒服。(《岭南草药志》)   ⒆治跌打损伤:地胆草根五钱至一两。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