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有理数的加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 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 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 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
小明沿着一条直线,先走两米,又走了三米,能否确定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请把你们认为可能的所有答案说出来。
把学生的分类抽象成数学问题,有以下几种思路。
(二)、讲授新课
1、大家开始画数轴,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想走的方向为负方向。
(1) 若两次都是向右走,很明显,一共向右走了5米。
记作:(+2)+(+3)=+5
(2) 若两次都是向左走,很明显,一共向左走了5米。
记作:(-2)+(-3)= -5
(3) 若第一次向右走2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1米处。记作:(+2)+(-3)= -1
(4) 若第一次向左走2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右方1米处。记作:(-2)+(+3)= +1
2、从刚才画数轴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加法实际上是相继活动的合并。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得知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请模仿刚才演示的过程,向右表示加数中的正数,向左表示加数中的负数,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相加的过程,得到结果。
(1) (-4)+(-1)
(2) (+5)+(-3)
(3) (-4)+(+7)
(4) (-6)+3
3、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能借助数轴很方便地得知有理数加法结果。但对于如1700+(-1800),1.2+(-5.34)这样的数字在数轴上就不容易表示出来了,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来呢?只有找出规律。
师生讨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除此之外,有理数相加,还有其他情况
(1)第一次向左走3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
记作:(-3)+(+3)=0
(2)第一次向右走3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则小明仍位于出发点。
记作:(+3)+(-3)=0
(3)第一次向左(向右)走了3米,第二次在原地不动,则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或右方)3米。
记作:(+3)+0=+3 或(-3)+0=0
归纳为:
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④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运用举例
教科书例1,例2
(四)、巩固训练
(-5)+(-7) (-10)+6 +12+(-4) +6+(-9)
67+(-73) (-56)+37 (-84)+20 (-30)+(-20)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对于这节课你有什么困惑?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练习1题,2题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时教材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不过我们学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基础比较差,根据实践,很多学生根本弄不清净胜球数是怎么回事,非但没有帮助其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还给部分学生造成了阻碍。因此在设计情境时放弃了净胜球数,而改用了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并且与数轴联系起来,切实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如温度变化,盈利亏损等。过去处理这节内容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这种设计的教学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近期效果较好。本设计则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稍微差些,但我想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学生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而且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相信能够让学生熟悉掌握法则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