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届龙岩市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zh****1 文档编号:11755149 上传时间:2025-08-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7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龙岩市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5届龙岩市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届龙岩市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探索淀粉酶对淀粉的最适温度时,可用斐林试剂替代碘液进行鉴定 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 C.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如选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则需使用显微镜的小光圈 D.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等量先后依次加入待检组织样液 2.如下图,用放射性同位素l4C标记的吲哚乙酸处理某葡萄枝条的一端,然后检测其另一端是否含有l4C标记的吲哚乙酸。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处理甲中的A端,不能在图甲中的B端检测到l4C的存在 B.处理甲中的B端,能在图甲中的A端检测到l4C的存在 C.处理图乙中的A端,能在图乙中的B端检测到l4C的存在 D.处理图乙中的B端,能在图乙中的A端检测到l4C的存在 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B.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对生物的个体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C.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易分散转移 D.细胞分化后,不同的细胞中也存在相同的mRNA 4.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语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这条食物链中黄雀属于第三营养级 D.“螟蛉有子,螺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现象 5.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斯实验证明了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C.艾弗里实验证明了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5S标记 6.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下列关于实验变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实验只能有一个自变量,而因变量可为多个 B.对实验结果不造成影响的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C.实验不一定有空白对照组,但一定有对照 D.一个实验的自变量可能是另一个实验的无关变量 7.研究发现.在小肠绒毛的微绒毛面存在者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和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的载体。科学家通过体外实验,将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B.在较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饱和状态 C.在较高浓度下,细胞主要依赖主动运输来增大吸收速率 D.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运输两种方式在同时进行 8.(10分)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酶等 B.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外壳分开 C.用 32P 标记噬菌体,培养时间越长,含 32P 的子代噬菌体比例就越高 D.用 35S 标记噬菌体,若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高 二、非选择题 9.(10分)果蝇的日活动周期由基因per控制,野生型基因per+和突变基因perS、perL分别控制果蝇的日活动周期为24小时、19小时和29小时,突变基因perO则导致果蝇活动完全没有节律性。 (1)突变型果蝇具有不同的日活动周期,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已知per+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由1200个氨基酸组成,而perO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仅由约400个氨基酸组成,试推测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er基因除了能影响果蝇的日活动周期外,还能影响雄果蝇的求偶鸣叫节律。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分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也存在调节日活动周期的per基因。请结合生活实际推测日活 动规律__________(是/不是)完全受基因调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4分)如甲图是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乙图是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的局部放大图(注;①—⑨表示过程,1—5表示细胞结构),请据图回答: (1)胆固醇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形式进入血液,细胞需要时LDL。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运输进入细胞。 (2)图中过程⑥→⑨说明溶酶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对自身物质和能量缺乏的应激反应,正常细胞中细胞自噬维持在一定水平,其意义是可以实现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_。与细胞凋亡相比,两者都受到基因控制,且都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的直接参与。 (4)由图可知,能形成囊泡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5)细胞通过囊泡可以将细胞“货物”精确地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乙图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11.(14分)金属硫蛋白(MT)是一类广泛存在的金属结合蛋白。某研究小组计划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构建转基因工程菌,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净化处理。PCR扩增过程示意图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高表达MT 蛋白的生物组织中提取mRNA,通过______________获得cDNA用于PCR扩增。 (2)设计一对与MT基因两端序列互补配对的引物(引物1和引物2),为方便构建重组质粒,在引物中需要增加适当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设计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之间形成______________,而造成引物自连。 (3)图中步骤1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2代表退火,步骤3代表延伸,这三个步骤组成一轮循环。 (4)PCR扩增时,退火温度的设定是成败的关键。退火温度过高会破______________的碱基配对。退火温度的设定与引物长度、碱基组成有关,长度相同但______________的引物需要设定更高的退火温度。 (5)如果PCR反应得不到任何扩增产物,则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升高退火温度 ②降低退火温度 ③重新设计引物)。 12.囊性纤维病是北美国家最常见的遗传病,图1、图2是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基因决定一种定位在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CFTR蛋白会导致Cl-的转运异常,Cl-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CFTR蛋白的表达离不开遗传密码子的作用,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 B.GTA肯定不是密码子 C.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tRNA上只含有三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E.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4)某地区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一人患此病。下图是当地的一个囊性纤维病家族系谱图。Ⅱ3的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但父母表现正常,Ⅱ4不患红绿色盲。 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囊性纤维病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________(用分数表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C 【解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 A、探索淀粉酶对淀粉的最适温度时,斐林试剂需要加热,故不能用斐林试剂替代碘液进行鉴定,A错误; 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B错误; C、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如选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颜色浅,为了便于观察,应该调暗视野,因此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调节显微镜的措施是换小光圈或换平面镜,C正确; D、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2毫升,再加B液3~4滴,D错误。 故选C。 2、D 【解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 观察题图可知,甲图中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乙图中A端为形态学下端,B端为形态学上端。根据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 处理甲图中A端,能在B端检测到14C的存在,A错误。 处理甲图中B端,不可能在A端检测到14C的存在,B错误。 处理乙图A端,在B端不能检测到14C的存在,C错误。 处理乙图中B段,可以在A端检测到14C的存在,D正确。 要点: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3、A 【解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 A、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的产物,A错误;  B、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对生物的个体发育具有积极意义,B正确;  C、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C正确;  D、细胞分化后,不同的细胞中也存在相同的mRNA,如所有的细胞都存在细胞呼吸酶的mRNA,D正确。  故选A。 4、B 【解析】 本题以诗句的形式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能量流动等知识点,需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所学相关生物学知识点进行解释,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属于第四营养级,C错误; D.“螟蛉有子,螺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现象,D错误。 故选B。 5、B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 格里菲斯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A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B正确;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C错误;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量带有32P 标记,D错误。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录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6、B 【解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详解】 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O2的释放量或CO2的吸收量,可见,一个实验只能有一个自变量,而因变量可为多个,A正确;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B错误;对照的目的是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实验不一定有空白对照组,但一定有对照,C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不同,温度是无关变量之一,因此一个实验的自变量可能是另一个实验的无关变量,D正确。 明确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内涵,理解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据此结合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来分析判断各选项。 7、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SGLT1和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的载体;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协助扩散发生的同时,主动运输也在发生。只不过在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就达到饱和;高浓度情况下,需要依赖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提高吸收速率,主要吸收方式是协助扩散。 【详解】 A、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和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在较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饱和状态,B正确; C、在较高浓度下,GLUT2的运输速率较大,所以细胞主要依赖协助扩散来增大吸收速率,C错误; D、由题图可知,在一定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既有协助扩散也有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C。 8、D 【解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A、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酶等,模板来自于噬体的DNA,A错误; B、搅拌的目的是使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错误; C、32P 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在侵染时进入大肠杆菌内进而进入到子代噬菌体内,子代噬菌体合成的原料均来自于大肠杆菌且无标记,所以,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子代增多,含 32P 的子代噬菌体比例逐渐变小,C错误; D、35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培养离心后,放射性应该位于上清液中,如果离心后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明确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识记噬菌体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 9、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 一种基因可控制多种性状(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不是 日活动规律既受基因调控,又受环境影响 【解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表达、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1)由题意可知,由野生型基因突变而产生的不同突变基因,导致突变型果蝇的日活动周期与野生型果蝇不同,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已知per+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由1200个氨基酸组成,而perO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仅由约400个氨基酸组成,其原因在于:由于基因突变,导致perO在表达的过程中,转录形成的mRNA上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进而引起翻译提前终止。 (2) per基因除了能影响果蝇的日活动周期外,还能影响雄果蝇的求偶鸣叫节律,此现象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非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种基因可控制多种性状。 (3)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哺乳动物的日活动规律并不是完全受基因调控,而是既受基因调控,又受环境影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①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如本题中:野生型基因per+和突变基因perS、perL分别控制果蝇的日活动周期为24小时、19小时和29小时等;②运用题干中信息,联想所学相关知识,找准解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及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如本题中的切入点为“野生型基因per+和突变基因所控制的日活动周期的时间”、“per+和perO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目”等,联想所学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基因与性状的关等相关知识即可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10、胞吞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营养和能量的供应 溶酶体 1、4、5 囊泡上的蛋白质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特异性)结合(或识别)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解析】 1、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相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无膜的结构,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线粒体:双层膜结构,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分析题图: 甲图1是内质网,2是固着的核糖体,3是游离的核糖体,4是高尔基体,5是细胞膜。 乙图是甲图的局部放大,表示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机制。 【详解】 (1)在人体内胆固醇既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胆固醇合成后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形式进入血液,细胞需要时LDL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胞吞方式运输进入细胞。 (2)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图中过程⑥→⑨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 (3)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对自身物质和能量缺乏的应激反应,正常细胞中细胞自噬维持在一定水平,可以实现细胞内营养和能量的供应;与细胞凋亡相比,两者都受到基因控制,且都需要溶酶体的直接参与。 (4)由图可知,能形成囊泡的结构有1内质网、4高尔基体、5细胞膜。 (5)乙图中的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囊泡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结合(或识别);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器间的分工和合作等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的图象和功能、明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解题关键。 11、逆转录 碱基互补配对 变性 引物与模板 GC含量高 ②③ 【解析】 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详解】 (1)PCR扩增目的基因,首先要有目的基因作为模板,所以从高表达MT 蛋白的生物组织中提取mRNA,通过逆转录获得cDNA,从而用于PCR扩增。 (2)构建重组质粒,首先要用限制酶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质粒,所以位于目的基因两端的引物中需要增加适当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设计的引物之间不能有碱基互补配对,否则引物自连,而不能与模板相连。 (3)图中步骤1、2、3分别代表变性、退火、延伸,这三个步骤组成一轮循环。 (4)退火表示引物与模板相连,若退火温度过高会破坏引物与模板的碱基配对;由于G-C之间有三个氢键,A-T之间有两个氢键,所以G-C含量越高的引物,退火温度越高。 (5)PCR反应得不到任何扩增产物,可能是退火温度过高,导致引物与模板不能相连或引物间相互配对,引物自连,不能与模板相连,因此,可通过②降低退火温度或③重新设计引物进行改进。 易错点:PCR技术的核心部分就是Taq酶,这种酶可以忍耐较高的温度而不至于在高温变性过程中失活而无法发挥作用;PCR技术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12、主动运输 基因突变 蛋白质的结构 C、D 1/153 1/32 【解析】 由题意信息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基因突变、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遗传信息的表达、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1)图1显示:Cl-是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而且需要ATP供能,因此Cl-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图2显示:CFTR蛋白基因缺少3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结构异常,此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 (2)分析图2可知,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可见,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密码子,A正确;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1个密码子,mRNA不含有碱基T,所以GTA肯定不是密码子,B正确;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C错误;tRNA是由许多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在其一端有3个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这样的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D错误;生物界共用一套密码子,因此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鼠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E正确。 (4) 系谱图显示:Ⅱ3和Ⅱ4均正常,其女儿Ⅲ8患病,据此可推知:囊性纤维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与囊性纤维病有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则Ⅲ8和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Ⅱ3和Ⅱ4与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进而推知:Ⅱ6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由题意可知:在某地区人群中,囊性纤维病患者(aa)在人群中的概率为1/2500,则a的基因频率=1/50,A的基因频率=1-1/50=49/50,在正常人群中,Aa∶AA=(2×49/50×1/50)∶(49/50×49/50)=2∶49,因此Ⅱ7为致病基因携带者(Aa)的概率为2/51。可见,Ⅱ6和Ⅱ7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2/3×1/2a×2/51×1/2a=1/153。只研究红绿色盲,由题意“Ⅱ3的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XbY),但父母表现正常”可知,Ⅱ3的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XBY和XBXb,进而推知Ⅱ3的基因型为1/2XBXB或1/2XBXb,而Ⅱ4的基因型为XBY,所以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2 ×1/2Xb ×1/2 Y=1/8 XbY;只研究囊性纤维病,则Ⅱ3和Ⅱ4的基因型为均为Aa,二者再生一个孩子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1/2a×1/2a=1/4aa;综上分析,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囊性纤维病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4aa×1/8 XbY=1/32aaXbY。 本题的难点在于对(4)的解答。知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以此为切入点准确定位囊性纤维病的遗传方式是解题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围绕“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对有关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