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北容城博奥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生物期末监测模拟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癌症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故属于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具有易受到环境影响的特点
C.判断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通常要在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D.禁止近亲结婚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各种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功能复杂的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较多
B.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两种形态,严格地说,只有在细胞分裂时才出现染色体
C.能将染色质染成深色的物质有醋酸洋红、龙胆紫和改良苯酚品红溶液等碱性染料
D.细胞核是控制细胞代谢活动的中心,也是细胞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
3.用打孔器取同一萝卜5cm长的直根条,分成4组,其中3组分别置于20g/L、60g/L、80g/L KNO3溶液中,测量结果如图。预计在40g/L KNO3溶液中的测量结果最可能是( )
A. B.
C. D.
4.下列有关PCR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理是DNA双链复制
B.应加入碱基序列相同的引物
C.需要在扩增仪中加入解旋酶
D.PCR过程中应保持温度不变
5.动物细胞中的一类基因是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在各种细胞中都处于活动状态,另一类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基因。下图是能产生A抗体的细胞,关于该细胞中三个基因的开闭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中有一个处于活动状态,即A抗体基因
B.其中有一个处于活动状态,即ATP合成酶基因
C.Ⅰ号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均处于活动状态
D.三个都处于活动状态
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土壤小动物因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所以不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胡萝卜素是一种常用的食用色素,可从胡萝卜或产胡萝卜素的微生物菌体中提取获得,流程如下:
(1)筛选酵母菌R时,需要用到________(功能)培养基。若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则通常含有的凝固剂是___________。
(2)提取的胡萝卜素可通过___________法进行鉴定。
(3)培养酵母菌R时,温度一般控制在_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_法接种时需先灼烧接种环。
(4)果胶酶包括___________、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离心后自上而下第三层的红色透明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下图是人类某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该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Ⅱ6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Ⅱ6携带该病致病基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图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
(3)Ⅱ7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Ⅲ9的致病基因来自Ⅰ代中的_________。若Ⅲ10与表现正常的男性结婚,则其所生男孩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
9.(10分)图甲表示利用高粱和小麦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下进行的有关实验;图乙是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1、2、3、4、5表示生理过程,A、B、C、D表示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甲中可知,影响小麦光合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小麦的CO2浓度饱和点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如果将长势相同的高梁和小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21%的O2体积浓度环境,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幼苗先死亡。
(3)图乙中只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A表示________;其它条件不变,随着CO2浓度增大,5的生理过程不可能一直加快的直接原因是受__________的限制(用图中字母表示)。
10.(10分)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底在中国诞生,意味着中国将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下图为科研人员培育克隆猴“中中”的流程图,请据图回答:
(1)研究人员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了“中中”,该过程体现的原理是_____。
(2)为了获得较多的卵母细胞需要对供体注射__________,收集并选取处在_____时期的卵母细胞用于核移植。
(3)采集猕猴胚胎组织块,用__________处理获得分散的成纤维细胞,放置于37℃的CO2培养箱中培养,其中C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核移植后,克隆猴“中中”的诞生还需利用_____、_____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5)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将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成熟的体细胞直接培养成一个新个体,而是必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未受精的卵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A.卵细胞大,便于操作
B.卵细胞含有的营养物质多
C.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
D.重组细胞才具有全能性
11.(15分)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甲、乙、丙代表物质,a,b,c,d代表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
(1)丙代表物质是________
(2)可能代表氧气转运方式的是图中[ ]_____;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 ]_____;碘进入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 ]_____,氧气进入细胞内需要穿过________层磷脂分子,参与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后,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穿过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
(3)b、c运输方式合称为 ____________。
(4)如果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图中乙的厚度变小,说明乙具有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1、遗传病是指由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遗传病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一般不遵循遗传定律。
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①禁止近亲结婚(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原因: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增,使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增;
②遗传咨询(主要手段):诊断→分析判断→推算风险率→提出对策、方法、建议;
③提倡适龄生育;
④产前诊断(重要措施)在胎儿出生前,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等)对孕妇进行检查,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4、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
A、遗传病是指由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而癌症一般是体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不会遗传给后代,故不属于遗传病,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多基因遗传病具有易受到环境影响的特点,B正确;
C、判断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通常要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C错误;
D、禁止近亲结婚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错误。
故选B。
2、D
【解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细胞膜含有大量的磷脂,磷脂的作用在每种细胞膜中是相同的,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靠膜上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来决定,如载体蛋白、受体蛋白、通道蛋白、糖蛋白等,A正确;染色体和染色质本质是相同的,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两种形态,严格地说,只有在细胞分裂时的有丝分裂前期或者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质螺旋变粗形成染色体,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B正确;能将染色质染成深色的物质有醋酸洋红、龙胆紫,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对染色体染色是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用的,C正确;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应该是细胞质,D错误,所以选D。
3、D
【解析】
据图分析,在20g/L和60g/L的KNO3溶液中,实验后的小萝卜条变长的原因是细胞能经主动运输吸收K+、NO3-,使细胞内液体浓度回升,重新吸收部分水分所致,而在80g/L的KNO3溶液中,萝卜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原生质层已经变性失去活性,也就不能吸收K+、NO3-.
【详解】
由柱状图可知,萝卜直根条在浓度为20g/l的硝酸钾溶液中,3h后变长,说明细胞吸水,则细胞液浓度略大于20g/l;
萝卜直根条在浓度为60g/l的硝酸钾溶液中,0.5h后发生质壁分离,3h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但是没有复原到原来5cm的状态,说明细胞液浓度小于60g/l;
由此可推测萝卜直根条在40g/ml的硝酸钾溶液中会先会发生质壁分离后会发生复原,最可能恢复到5cm的状态,也就是介于20、60g/L KNO3溶液中的萝卜条的长度-.
故选D.
4、A
【解析】
关于PCR技术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原理:DNA复制。
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详解】
A、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A正确;
B、PCR技术应加入碱基序列不同的两种引物,B错误;
C、PCR技术利用高温解旋,不需要加入解旋酶,C错误;
D、PCR过程中需要改变温度,D错误。
故选A。
5、B
【解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ATP合成酶基因是管家基因,在各种细胞中都处于活动状态,胰岛素基因、A抗体基因属于奢侈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基因。
【详解】
胰岛素基因和A抗体基因是特定细胞选择性表达的基因,ATP合成酶基因属于维持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的基因,在活细胞中都可表达,故题图中ATP合成酶基因在该细胞中是打开的;产生A抗体的细胞中A抗体基因只有在受到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才能表达,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6、D
【解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对有害生物我们要适当降低K值,而对珍惜动物的保护则需要提高环境容纳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提高珍惜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人工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均会受人类的影响。
【详解】
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的干扰,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人工群落在人的干预下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正确;
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选择 琼脂 纸层析 18~25℃ 平板划线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血红蛋白的水溶液
【解析】
1、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接种工具常使用灼烧灭菌。
2、用纸层析法鉴定时需要用标准样品做对照。
3、分解果胶的果胶酶不是特指某一中酶,是一类酶的总称。
【详解】
(1)选择培养基可用于筛选目的菌,所以筛选产胡萝卜素的酵母菌R时,所用培养基从用途上看属于选择培养基。制作固体培养基时通常使用琼脂做凝固剂。
(2)鉴定所提取胡萝卜素的常用方法是纸层析法 。
(3)酵母菌生长和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8~25℃(或20℃左右)。平板划线法接种时使用的是接种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时使用的是涂布器。
(4)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将混合液离心后可看到试管中的液体分为4层:第一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二层为脂溶性物质的白色薄层固体,是物质的沉淀层,第三层是红色透明液体,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四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8、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XAXa Ⅰ4 1/4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遗传病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遗传病图谱的知识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对于此类试题,关键是准确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以利用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同时结合题干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
(1)Ⅱ-6和Ⅱ-7均不患该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若Ⅱ-6携带该病致病基因,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分析上图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理由是由Ⅱ6、Ⅱ7表现正常而Ⅲ9患病,可判断其为隐性遗传;由Ⅱ6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Ⅱ7(母亲)把一个隐性基因传递给Ⅲ9(儿子)而使其患病,可判断其为伴X染色体遗传。
(3)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7正常却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III9,因此II7的基因型为XAXa,由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可知,III9的致病基因来自II7,由于I3是正常的,I4患病,因此II7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4,故II7的致病基因来自I4。据图分析可知,III10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与正常男性(XBY)结婚,则其所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1/2=1/4。
9、CO2浓度 O2浓度 减小 小麦 3和4 丙酮酸 D
【解析】
图甲中:自变量为不同的作物、二氧化碳浓度和氧气浓度。
图乙中:1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2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3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4表示光反应,5表示暗反应。A表示丙酮酸,B表示[H],D表示ATP和[H]。
【详解】
(1)从图甲中可知,二氧化碳浓度和氧气浓度均会影响小麦光合速率。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小麦的光合速率下降,CO2浓度饱和点下降。
(2)如果将长势相同的高梁和小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21%的O2体积浓度环境,一段时间后,二氧化碳浓度下降,由于与高粱相比,在等浓度的二氧化碳中,小麦的光合速率较低,故小麦幼苗先死亡。
(3)图乙中只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3(线粒体内膜)和4(类囊体薄膜),A表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其它条件不变,随着CO2浓度增大,由于光反应的限制,光反应产生的D即[H]和ATP有限,故5暗反应不可能一直加快。
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
10、动物体细胞核的全能性 促性腺激素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或MⅡ中期) 胰蛋白酶 维持培养液的pH 早期胚胎培养 胚胎移植 C
【解析】
由图可知,克隆猴“中中”的培育过程是:借助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将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核的卵母细胞重组形成重组细胞,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完成分裂和发育进程,形成胚胎;再借助胚胎移植技术将克隆胚胎移植到受体动物的子宫里继续发育,进而得到克隆猴“中中”。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基础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详解】
(1)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原理是动物体细胞核的全能性。
(2) 对供体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超数排卵,可以获得较多的卵母细胞。卵母细胞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或MⅡ中期)才能用于核移植。
(3) 将采集的猕猴胚胎组织块分散为单个的成纤维细胞,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动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培养箱中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4) 核移植后得到的是重组细胞,将重组细胞培养成重组胚胎离不开早期胚胎培养技术;重组胚胎需借助胚胎移植技术移入到受体动物的子宫里继续发育,才能得到克隆后代(克隆猴“中中”)。
(5) A、卵细胞大,便于操作,不是重组细胞能发育成新个体的原因,A错误;
B、卵细胞含有的营养物质多,可为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营养,但不是重组细胞能发育成新个体的原因,B错误;
C、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合成与分裂、分化有关的物质能刺激融合后的重组细胞进行分裂分化,形成重组胚胎,可使体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C正确;
D、并非只有重组细胞才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本题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底在中国诞生”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图示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1、糖蛋白 b 自由扩散 c协助扩散 a主动运输 2 0 被动运输 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
1、据图分析,甲为载体蛋白,乙为磷脂双分子层,丙为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由此可以判断物质是进细胞还是出细胞).2、a、d为主动运输,特点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b为自由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c表示协助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具有糖蛋白的一侧代表膜外,其中a、b、c由膜外运向膜内,d则由膜内运向膜外.
【详解】
(1)由分析可知,丙代表物质是糖蛋白.
(2)氧气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可用图中的b表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可用图中的c表示,碘进入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过程是主动运输,可用图中的a表示,氧气进入细胞内穿过一层膜,两层磷脂分子,甲状腺球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属于胞吐,不需要穿过膜,即需要穿过0层磷脂分子.
(3)b为自由扩散,c为协助扩散,两种运输方式合在一起成为称为被动运输.
(4)如果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图中乙的厚度变小,说明乙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