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高县二中2025年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科学家说:“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碳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C.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下列关于种群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之间必然存在地理隔离
B.不经地理隔离也能形成新物种
C.种群基因库的变化必然导致新物种形成
D.种群是生物分类、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3.下列关于各化合物的基本单位错误的是
A.蛋白质——氨基酸
B.纤维素——葡萄糖
C.RNA——脱氧核苷酸
D.核酸——核苷酸
4.下列实验不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
A.花生子叶中脂肪颗粒的观察
B.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观察
C.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酒精的观察
D.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观察
5.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2
B.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C.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1
6.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原理与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使其吸水涨破,释放出其中的DNA
B.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并增加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
C.调节NaCl溶液浓度至0.14mol/L,过滤后取滤液进行后续步骤的操作
D.加入冷却的酒精后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滤液会导致DNA获得量增加
7.下图1、2为光学显微镜物镜,3、4为目镜。欲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最多,其正确的组合是
A.1、3 B.1、4 C.2、4 D.2、3
8.(10分)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等动物细胞的分化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B.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细胞分化使细胞数目和种类增多
D.经细胞分化后,细胞的分裂能力降低
二、非选择题
9.(10分)某转基因牛的生产技术流程如图。请回答:
(1)利用过程①的方法构建的基因文库是___________(填“基因组文库”或“部分基因文库”)。利用PCR技术大量扩增此目的基因的前提是__________,以便合成引物;PCR扩增过程需要______催化。
(2)转入生长激素基因的牛可通过乳腺细胞分泌乳汁来生产人生长激素,过程②中,将目的基因与____________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构建重组质粒,通过_________法导入受精卵中,然后利用胚胎工程的___________(答出2项)技术手段获得转基因牛。
(3)该转基因牛进入泌乳期后,其分泌的乳汁中并未含有人生长激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14分)现有两个纯合的水稻品种:甲(抗病高秆)和乙(感病矮秆),已知抗病(A)对感病(a)为显性,高秆(B)对矮秆(b)为显性。甲与乙杂交获得F1,F1自交,F2有四种表现型,其中抗病矮杆所占比例为3/16。现以甲、乙为材料,经不同育种方法培育获得矮秆抗病的植株,过程图如下。请回答问题:
(1)A/a、B/b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过程①③可表示___________,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可获得新基因的是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育种方法为 __________________ 。
(4)过程④理论上可获得___________种单倍体,过程⑤常采用的方法是用___________(试剂)处理单倍体的幼苗,图中与之处理相同的是过程___(填序号)。
11.(14分)草莓生产上传统的繁殖方式易将所感染的病毒传播给后代, 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培育出无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型繁殖培育无病毒草莓苗时, 一般选取_____________作为外植体, 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常规的种子繁殖方法相比,植物微型繁殖技术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过程①中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有利于外植体启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接种后2~5d,若发现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 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程②要进行照光培养,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体的叶肉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植株,说明该叶肉细胞具有该植物全部的_____________
(6)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把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成胚状体,再通过_____________包装得到人工种子,这种人工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可萌发生长。
12.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下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它与蛇的关系是_________;小鸟属于__________级消费者,它和蝙蝠的关系是__________。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___反射。
(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_____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
(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 演替。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合理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6)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则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C
【解析】
细胞内的化合物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前者包括水和无机盐,后者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详解】
A、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碳是最基本的元素,A正确;
B、碳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B正确;
C、多糖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C错误;
D、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D正确。
故选C。
2、B
【解析】
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
(1)异地的物种形成: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2)同地的物种形成: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
【详解】
A、种群之间不一定会存在地理隔离,例如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的不同种群,A错误;
B、不经地理隔离也能形成新物种,例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获得四倍体西瓜,B正确;
C. 种群基因库的变化一定会引起生物进化,若这种改变仅是量变,不会产生新物种,只有这种改变达到质变,才会形成新物种,C错误;
D.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B。
理解生物进化、生殖隔离与物种形成的方式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C
【解析】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正确;
组成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B正确;
组成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C错误;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D正确;
答案是C。
4、C
【解析】
高中生物教材中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实验有:脂肪的鉴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减数分裂、探究酵母菌细胞种群数量变化等。
【详解】
A、花生子叶中脂肪颗粒储存在细胞中,是µm级颗粒,十分微小,需要用显微镜观察,A正确;
B、有丝分裂时DNA高度螺旋化而呈现出染色体形态,其大小为nm级的,需要用显微镜观察,B正确;
C、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酒精的检测是加入重铬酸钾后液体的颜色由灰绿变成橙色,用肉眼即可观察,D错误;
D、细胞结构十分微小,质壁分离现象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正确;
故选C。
本题综合考查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整理并归纳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5、D
【解析】
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经过两次细胞分裂后,得到四个新的细胞。
【详解】
若进行有丝分裂,含32P染色体是总染色体数的1/2,但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分到两个子细胞时,无法控制含32P染色体全部分到同一个细胞中,所以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不一定为1/2,A选项错误;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可能是有丝分裂也可能是减数分裂,B选项错误;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定都含32P,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6、A
【解析】
1、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2、DNA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
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4)DNA的析出与鉴定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详解】
A、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使其吸水涨破,释放出其中的DNA,A正确;
B、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但不能增加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B错误;
C、DNA在0.14mol/L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大,调节NaCl溶液浓度至0.14mol/L,DNA析出,因此过滤后去除滤液进行后续步骤的操作,C错误;
D、加入冷却的酒精后用玻璃棒缓慢沿一个方向搅拌滤液将白色的丝状物DNA卷起,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DNA的提取与鉴定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该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掌握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实验材料的处理和除杂的过程,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7、B
【解析】
图中1、2表示显微镜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3、4表示目镜,目镜与物镜相反,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由于题中要求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因此应选用低倍组合,即1、4,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并且准确辨别物镜和目镜中的高倍镜。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弄明白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以及工作原理
8、D
【解析】
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出现稳定性差异的现象,该过程是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
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A错误;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变,B错误;
经分化后,细胞的种类增多,数目不变,C错误;
经细胞分化后,细胞的分裂能力降低,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9、部分基因文库 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碱基)序列 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乳腺蛋白基因 显微注射 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 导入的目的基因未能表达或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反向连接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生产某种转基因牛的操作流程,涉及到的技术有基因工程、早期胚胎培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图中过程①表示利用反转录法获得目的基因(生长激素基因)。过程②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等。
【详解】
(1) 过程①表示利用反转录法获得目的基因(生长激素基因)。因mRNA只是部分基因转录的产物,所以利用过程①的方法构建的基因文库只包含了一种生物的一部分基因,是部分基因文库。利用PCR技术大量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PCR扩增过程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催化。
(2) 过程②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转入生长激素基因的牛可通过乳腺细胞分泌乳汁来生产人生长激素,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将目的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构建重组质粒,再通过显微注射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受精卵中,然后利用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将导入重组质粒的受精卵培育成早期胚胎,进而利用胚胎移植技术等手段获得转基因牛。
(3) 该转基因牛进入泌乳期后,其分泌的乳汁中并未含有人生长激素,可能的原因是:导入的目的基因未能表达,或者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反向连接,或者是目的基因未成功导入。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能够根据图示分析各数字所示的基因工程操作步骤的名称,明确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等。
10、分别位于2对(非/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② 诱变育种 4 秋水仙素 ⑦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子一代自交抗病矮杆所占比例为3/16,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
【详解】
(1)由于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是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过程①表示杂交,③表示自交,整个过程表示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3)图中②过程表示杂交育种,可通过诱变获得新基因,该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
(4)F1可产生四种配子,分别为AB、Ab、aB、ab,所以过程④花药离体培养理论上可获得四种单倍体,过程⑤常采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图中⑦过程为多倍体育种,与⑤处理方法相似。
本题是对育种的考查,考查对育种方法、育种原理、育种步骤等知识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根据育种过程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判断其育种方法,分析育种原理。
11、茎尖(或根尖) 茎尖(或根尖)病毒少,甚至无病毒 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稳定,不发生性状分离 植物激素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 促进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合成 遗传信息 人工种皮(人工薄膜)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脱分化过程,由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②为由愈伤组织经再分化形成芽、根的过程。
【详解】
(1)由于茎尖(或根尖)病毒少,甚至无病毒,因此通常选择茎尖或根尖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脱毒苗;
(2)与常规的种子繁殖方法相比,植物微型繁殖技术的特点有繁殖速度快、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等;
(3)过程①脱分化配制好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植物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时,若外植体消毒不彻底,将会在接种后的2-5d发现外植体边缘局部有污染;
(4)过程②为再分化过程,再分化过程芽发育成叶,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故该过程需要进行照光培养;
(5)离体的叶肉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植株,证明叶肉细胞具有全能性,即该叶肉细胞具有该植物全部的遗传信息;
(6)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把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成胚状体,再通过人工种皮(人工薄膜)包装得到人工种子,这种人工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可萌发生长。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原理及应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的能力。
12、第三、第四、第五 竞争和捕食 初级和次(二) 竞争 条件 行为 次生 样方法 分解者
【解析】
(1)在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在“草→昆虫→小型猛禽”食物链中位于“第三营养级”;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 食物链位于“第四营养级”;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 食物链中位于“第五营养级”。 小型猛禽捕食蛇,又都可以以鼠为食,二者是竞争与捕食关系;小鸟可以草与昆虫为食,属于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与蝙蝠都可以昆虫为食,关系是竞争。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恐怖,是后天学习或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3)利用训练的猎鹰能驱赶小鸟这种动物的特殊行为来达到目的的,所以属于行为信息。
(4)人为铲除杂草,种上“驱虫草”后其又被杂草取代,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属于次生演替。
(5)蜗牛活动范围小,调查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6)图中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