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带答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必练题总结
1
单选题
1、学校艺术节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真空传播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2、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3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C.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行驶的距离68m
D.汽车的速度是28.33m/s
3、如图所示是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B.甲、乙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C.乙、丙的音调和响度均不同
D.甲、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A.人发声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
B.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高
C.狗不能听到超声波
D.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
5、智能音箱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生活服务、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的操作。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B.智能音箱接收到传递来的信息后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C.智能音箱能根据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6、如图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B.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振动产生的
C.a瓶的音调最低D.d瓶的音调最低
7、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有关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不同,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8、在复习声现象时,同学们举出了一些实例: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③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9、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治噪声产生的是( )
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B.工厂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C.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图甲,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装水的瓶子,产生的声音音调相同
B.图乙,医生用听诊器判断患者的情况,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
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图丁,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噪声
多选题
11、噪声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大公害。以下有关噪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喜庆的鞭炮给一些人带来欢乐,但也会破坏其他人的安宁,成为令人讨厌的噪声
B.居民、文教、行政办公区白天环境噪声应控制在55dB以下
C.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戴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中,两名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C.市区“禁鸣喇叭”,这是在噪声的传播环节减弱噪声的
D.受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导航的启示,科学家制成了声呐
13、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用超声波碎石B.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C.利用B超做体检D.利用超声波洗牙
14、如图所示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B.乙图将正在发声音又轻轻靠近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弹起,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推断真空不能传声
D.丁图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5、如图所示,有的老师上课会使用“小蜜蜂”,使自己讲话能让学生听得更清楚。它由一个带扬声器的机体和一个可挂在嘴边的麦克风(小话筒)连接而成。关于“小蜜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音调B.增大响度
C.小话筒可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D.小话筒可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
计算题
16、超声波“看”世界,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 10-20 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察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反射,就像我们在大厅里拍手会听到回声一样,蝙蝠根据这种回声的方向和时间,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捉昆虫。科学家受到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图甲是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显示屏上能显示发出和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并能读出两个信号的时间差,从而测出被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果测速仪正前方有一辆汽车,测速仪将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如图所示,P1、P2为发射波,n1、n2 为对应的反射波。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测速仪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测速仪。
(1)蝙蝠用来接收反射超声波的器官是( )
A.眼睛B.耳朵C.鼻子D.嘴巴
(2)如果图中的 P1、P2 之间的时间间隔 t=1s,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1次超声波,图中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1=_____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v=340m/s,由图可知汽车在接收到 P1、P2 两次超声波时间内行驶的距离为_____m。
(3)图中 P2、n2 之间的时间间隔 t2小于 p1、n1之间间隔 t1,由此可以判断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
A.静止 B.向左运动 C.向右运动 D.无法判断
(4)如果测速仪发射某次超声波信号时,正前方 180m 处刚好有一辆汽车行驶,此超声波信号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为 1s,则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_____(选填:变高、不变、变低);汽车行驶的速度为_____m/s。
17、科考船在某海域向海底发射声波,经过4s后接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求此海域海底的深度。
18、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奋斗者”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其下潜的速度为20m/s,从接触水面开始计时,50s时悬停,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12s后收到信息。(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
(1)收到信息时距海底的距离;
(2)此海域的深度;
(3)“奋斗者”号还需多长时间潜到海底。
16
(带答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_019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A.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空气传播,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高,故C错误;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解析:
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由v=st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故A错误; 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15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15s=51m;故B错误;CD、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这34m共用了:t′=△t﹣t1+t2=1.3s﹣0.25s+0.15s=1.2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s't'=34m1.2s=28.33m/s,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3、答案:B
解析:
AB.甲和乙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但是波形不同,因此音色不同;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故A错误,B正确;
C.乙和丙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但是相同时间内乙振动次数多,即频率不同,因此音调不同,故C错误;
D.甲和丁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但是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A.由题可知,人发声频率范围是85~1100Hz;故A项错误;
B.由题可知,蝙蝠发声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可知蝙蝠发声的频率高于人的发声频率,所以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低;故B项错误;
C.由题可知,狗的听觉频率的范围是15~50000Hz,而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称为超声波,所以狗能听到超声波;故C项错误;
D.由题可知,大象发声频率范围是14~24Hz;而蝙蝠听觉频率范围是1000~120000Hz,所以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
A.“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这里大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智能音箱接收语音信息,并根据用户的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发声体的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B
解析:
A.B.用筷子敲击瓶口时,瓶子受力而振动发声,故A错误,B正确;
C.D.瓶子振动时,瓶内水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瓶内水越少,瓶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因此a瓶音调最高,h瓶音调最低,故C错误,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解析: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项正确;
B.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项错误;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声体的振幅不一样,响度不同,故C项错误;
D.编钟的结构和材料与其它乐器不同,所以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项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减小,铃声减弱;
②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故②符合题意;
③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振动停止,声音停止,说明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故③符合题意;
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②③符合题意,即B符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C
解析:
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噪声监测装置是用来显示噪声的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
A.图甲,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装水的瓶子,四个瓶子装的水体积不一样,那么四个瓶子振动快慢不同,振动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故A错误;
B.图乙,医生用听诊器判断患者的情况,通过患者身体传过来的声音,得知患者的健康情况,这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在不断变少,同时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从而推理玻璃罩内完全为真空时,闹铃声会完全消失,即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
D.图丁,禁止鸣笛是在车辆上的喇叭禁止,是在声源处减少噪声,不是传播过程中,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ABD
解析:
A.喜庆的鞭炮给一些人带来欢乐,但也会破坏其他人的安宁,成为令人讨厌的噪声,故A正确;
B.居民、文教、行政办公区白天环境噪声应控制在55dB以下,符合城市环境噪声标准规定,故B正确;
C.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C错误;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戴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ABD。
12、答案:ABD
解析: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太空是真空,两名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
B.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用转换法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即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正确;
C.市区“禁鸣喇叭”,这是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
D.受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导航的启示,科学家制成了声呐,故D正确。
故选ABD。
13、答案:AD
解析:
A.用超声波碎石,声音的能量把石头击碎,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A符合题意;
B.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到达海底的声音会反射回来,被人类接收到,通过发出和接收到声音的时间差,计算海洋的深度,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B超做体检时,不同器官反射的波形的不同,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波洗牙,声音产生的能量能洗掉牙齿上的东西,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AD。
14、答案:BC
解析: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鼓面的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把静止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进一步推理可知真空中不能传声,故C正确;
D.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锯条,则锯条振动的频率不同,探究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BC。
15、答案:BC
解析:
AB.有些老师上课时使用小话筒,使声音更加宏亮,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正确;
CD.麦克风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16、答案: B 2.5 42.5 B 变高 20
解析:
(1)[1]蝙蝠用来接收反射超声波的器官是耳朵,故选B。
(2)[2][3]P1、P2 之间的刻度值为12个格,时间长为1秒,发出超声波信号P1到接受到反射信号n1间是30个格,则时间为
t1=30×112=2.5s
则第一次超声波通过路程的一半为
s1=12vt1=12×340m/s×2.5s=425m
发出超声波信号P2到接受到反射信号n2的时间为
t2=27×112=2.25s
则第二次超声波通过路程的一半为
s2=12vt2=12×340m/s×2.25s=382.5m
所以汽车接收到P1、P2 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
Δs=s1-s2=425m-382.5m=42.5m
(3)[4]已知t2<t1,则超声波发射后到汽车接到时所用时间为t2'<t1',根据s=vt可知,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s2'<s1',即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在变小,由甲图可知是汽车是向左运动。
(4)[5]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声音通过的路程为
s1=v声t1=340m/s×1s=340m
则声音通过的路程的一半为170m,即声音通过170m后与汽车相遇,而汽车原来距离测速仪180m,说明汽车靠近测速仪,因此此时频率变高、音调变高。
[6]声音与汽车相遇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s=180m-12×340m=10m
汽车所用时间为0.5s,则汽车的速度为
v汽车=st=10m0.5s=20m/s
17、答案:3000m
解析:
解:声波传递到海底所用的时间
t=12×4s=2s
海域海底的深度
s=vt=1500m/s×2s=3000m
答:此海域海底的深度为3000m。
18、答案:(1)8880m;(2)10120m;(3)444s
解析:
解:(1)如图,由题意可知,在A点发射超声波,在B点收到信息。
由速度公式得
s2=v1t2=20m/s×12s=240m
s声=v声t2=1500m/s×12s=18000m
由题得
s2+2s3=s声
s3=12(s声-s2)=12×18000m-240m=8880m
(2)根据题意可知
s1=v1t1=20m/s×50s=1000m
s=s1+s2+s3=1000m+240m+8880m=10120m
(3)根据题意可知
t3=s3v1=8880m20m/s=444s
答:(1)收到信息时距离海底8880m;
(2)此海域的深度为10120m;
(3)“奋斗者”号还需444s潜到海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