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4,寻隐者不遇,第1页,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听说在洛阳时候后因当初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怨言,被韩愈发觉其才华。,资料宝袋,作者介绍,第2页,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从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资料宝袋,作者介绍,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字词乐园,第7页,寻找,告诉我你能行,:,隐者,不遇,松树,语言,老师,采药,从此,处处,作者,第8页,写一写,第9页,预习检验,认 一 认,寻 者 隐 遇 松,言 师 采 此 处,第10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课文详解,第11页,意思是:我在松树下问询童子,童子说他师父采药去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第12页,意思是:师父就在这座山中,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第13页,用自己话说说这首诗意思。,第14页,这首诗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考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隐者身份相符。,图解结构,第15页,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屹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浮想。,图解结构,第16页,概括主题,寻隐者不遇,是首五言律诗。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些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利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第17页,概括主题,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第18页,写法点拨,寻隐者不遇,是一首蕴含哲理古诗。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艺术效果。“我”问话当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四句诗,经过问答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经过环境衬托,使人物形象愈加鲜明。,第19页,拓展提升,请问儿童,你们会背这首诗了吗?比一比谁背得快。,把,寻隐者不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把它写下来。,第20页,心灵感悟,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语言简练,通俗易懂。结构精妙,采取问答形式,把答案蕴含在故事里面。是首非常难得古诗。让我们再认真吟咏一下,感悟诗中蕴含哲理吧。,第21页,随堂练习,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第22页,第23页,你师父在哪儿?云深不知处。,在什么地方采药?我师父采药去了。,在这座山什么地方?就在这座山中。,连 线,第24页,诗人:,童子:我师采药去。,诗人:,童子:只在此山中,,诗人,:,童子:云深不知处。,第25页,写一写,第26页,第27页,谢谢观看,再见!,第28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