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节梁启超与孙中山的新闻思想,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一)梁启超生平,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之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之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唯梁氏可以当之无愧。,胡适,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曹聚仁,“,至于他在思想界的影响,任公的著述,估计不下千数百万言,对近六十年来的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财政、社会、学术,其深远处,几无出其右者。如舍了任公不谈,都将残缺不整。,”,张朋园,1,、少年读书时期,“,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略史,五经卒业。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己丑,年十七,举于乡。,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佛教用来形容佛祖说法时的词语),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之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乃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自是决然舍弃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三十自述,】,2,、维新运动时期,1895,年公车上书,参与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3,、流亡办报时期,思想:激进,缓进,革命,立宪,夫子大人钧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4,、民国从政时期,1912,年重回故土,视袁世凯为稳定政局之能人,两度入阁,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批驳袁世凯野心,“,忽而满州立宪,忽而五洲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大抵一制度之颁,行之平均不盈半年,政府威信,扫地尽矣。,”,1916,年,1,月,1,日,反袁护国,1917,年,反对张勋复辟,此次首造逆谋之人,非贪黩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中国的启蒙,非自五四起,实乃从,新民说,而始。五四的启蒙思想家们,无论是胡适、鲁迅,还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在青年时代都接受过,新民说,的思想洗礼,新民说,可以说是中国启蒙思想的处女地。”,许纪霖,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庸言,(,19121914,),不作,“,振奇之论,”,,,“,浚牖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使养成共和法治国家之资格,”,大中华,月刊(,1915-1916,),“,养成国民世界知识,增进国民人格,研究事理真相,以为朝野上下之南针,”,“,吾以为中国今日膏肓之疾,乃在举全国聪明才智之士悉辏集于政治之一途,而以举国聪明才智之士悉辏集于政治,故社会事业一方面虚无人焉,既未尝以从社会方面培养适于今世政务之人才,则政治虽历十年百年终无根本改良之望。,”,5,、文化运动的晚年,五四运动后,退回书斋,潜心学问,【,改造,】,杂志(,1920.9,),1929,年病逝,梁启超的家庭生活,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二)梁启超的报刊思想,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国风报叙例,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敬告我同业诸君,1,、梁启超的舆论观,(,1,)舆论之定义,“,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夫舆论者,非能以一二人而成立者也,必赖多人。而多人又非威劫势胁以结集者也,而各凭其良知之所信者而发表之。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学者陈力丹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2,、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夫立宪政治者,质言之则舆论政治而已。先帝知其然也,故,大诰,曰:,“,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盖地方自治诸机关以及谘议局、资政院,乃至将来完全独立之国会,凡其所讨论设施,无一非舆论之返照。,夫舆论之足以为重天下,固若是矣,然又,非以其名为舆论而遂足贵也。,以瞽相瞽,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其号呶。俗论、妄论之误人国,中外古今数见不鲜矣。,”,3,、健全舆论的产生的条件,“然则健全之舆论,果以何因缘而始能发生乎?窃尝论之,盖有五本:,一曰常识,。,常识者,谓普通常识人人所必当知者也。,自然界社会界之重要现象,其原理原则,已经前人发挥尽致,为各国中流社会以上之人所尽道者,皆须略知之。又本国及世界历史上之重大事实,与夫目前陆续发生之大问题,其因果相属之大概,皆须略知之。然后其持论乃有所凭借,自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而不然者,则其质至脆易破。,二曰真诚,。,传,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夫舆论者,非能以一二人而成立者,必赖多人。而多人又非威劫势胁以集结者也,而各任其良知之所信者而发表之。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诚者何?,曰:以国家利害为鹄(,gu,古音),而不以私人利害为鹄是已。,若夫怀挟私计,而欲构煽舆论,利用之以供少数人之刍狗,则未有能久者也。,三曰直道,。,国中强有力之分子也,故必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之精神,然后舆论得以发生。若平居虽有所主张,一遇威怵,则噤如寒蝉,是腹诽也,非舆论也。甚或依草附木,变其所主张者以迎合之,是妖言也,非舆论也。,四曰公心,。凡人类之智德,非能完全者也。虽甚美,其中必有恶者存;虽甚恶,其中必有美者存。故必无辟于其所好恶,然后天下之真是非乃可见。若怀挟党派思想,而于党以外之言论举动,一切深文以排挤之,或自命为袒护国民,而于政府之所设施,不问是非曲直,不顾前因后果,而一惟反对之为务,此皆非以沽名,即以快意,而于舆论之性质,举无当也。,五曰节制,。近儒之研究群众心理学者,谓其所积之分量愈大,则其狂热之度愈增。百犬吠声,聚蚁成雷,其涌起也若潮,其飙散也若雾。而当其热度最高之际,则其所深之幻象噩梦,往往出于提倡者意计之外,甚或与之相反,此舆论之病征也。而所以致病之由,则实由提倡者职其咎。盖不导之以真理,而惟务拔之以感情,迎合佻浅之性,故作偏至之论,作始虽简,将毕乃巨,其发之而不能收,固其所也,故节制尚焉。,参考勒庞,乌合之众,以上五者,实为健全舆论所不可缺之要素,故命之曰本。,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非多数意思结合,不足以名舆论。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苟缺前三者,则无所恃以为结合意思之具,即稍有所结合,而断不能统一,不能有力,其究也等于无有。,苟缺后二者,则舆论未始不可以发生也;非惟可以发生,或且一时极盛大焉。然用偏心与恃客气,为道皆不可以持久,故其性质不能继续,不转瞬而灰飞烟灭。,欲使舆论之性质具此五者,亦曰造舆论之人先以此五者自勉,而更以之勉国人而已矣。,4,、舆论与公益之关系之交错性,“,舆论之所在,未必为公益之所在。,”,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2,、报刊的使命论(,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去塞求通”、“耳目喉舌”之“通”的功能,战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陋;道路不通,故秦越 之视肥瘠,漠不相关;言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议天地矣;,详录各省新政,,则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艰难经画,与其宗旨所在,而阻挠者或希矣;,博搜交涉要案,,则阅者知国体不立,受人嫚辱,律法不讲,为人愚弄,可以奋厉新学,思洗前耻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径,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xiao,霄音)然而自大矣。准此行之,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十年以后,而报馆之规模,亦可渐备矣。,(,2,)“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功能,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敬告我同业诸君,监督政府,舆论监督是政治昌明的前提,政府者,受公众之委托,而办理最高团体之事业者也,非授以全权,则事固不可得举;然权力既如此重且大,苟复无所以限制之,则虽有圣智,其不免于滥用其权,情之常也。故数百年来政治学者之所讨论,列国国民之所竞争,莫不汲汲焉以确立此监督权为务。若立法司法两权之独立,政党之对峙,皆其监督之最有效者也。犹虑其力之薄弱也,于是必以舆论为之后援。西人有恒言曰:,“,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为一切自由之保障,,”,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言论出版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识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阿伦特:这样一个垄断性权力的形成并非无法想象。由此,也不难想象,如果权力利益集团,不论是国家的还是社会的,拥有这些事件的最终决定权的话,事实性真理的命运将会如何。,那么,对于政治和真理之间的冲突是否有什么解决方案呢?对阿伦特而言,这个解决方案取决于政治在某种特写善下的运行机制。一些政治体系会容忍甚至鼓励那些与权力保持距离的制度性建构。,报馆之地位,监督之方式,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不宁惟是,政府受国民之委托,是国民之雇佣也,而报馆则代表国民发公意以为公言者也。,故报馆之视政府,当如父兄之视子弟,,其不解事也,则教导之;其有过失也,则扑责之,而岂以主文谲谏毕乃事也。夫吾之为此言,非谓必事事而与政府为难也。,教导与扑责,同时并行,而一皆以诚心出之,,虽有顽童,终必有所感动,有所忌惮,此乃国家之所以赖有报馆,而吾侪所以尽国民义务于万一也。抑所谓监督云者,,宜务其大者远者,勿务其小者近者,,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放饭不惩,乃辨齿决,苟非无识,其必有所规避取巧矣。某以为我同业者,当纠政府之全局部,而不可挑得失于小吏一二人,当监政府之大方针,而不必掖献替于小节一二事;苟不尔者,则其视献媚权贵之某报,亦百步与五十步耳。吾侪当尽之天职,此其一。,向导国民,所谓向导国民者何也?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故史家必有主观客观二界,作报者亦然。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本国外国所发之现象,报之客观也。,比近事,察现象,而思所以抽绎之发明之,以利国民,报之主观也。,有客观而无主观,不可谓之报。主观之所怀抱,万有不齐,而要之以向导国民为目的者,则在史家谓之良史,在报界谓之良报。,大抵,报馆之对政府,当如严父之督子弟,,无所假借。,其对国民,当如孝子之事两亲,,不忘几谏,委曲焉,迁就焉,而务所以喻亲于道,此孝子之事也。,3,、新闻职业观,(,1,)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2,)八德,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一曰忠告。,忠告云者,兼对于政府、对于国民言之。无论政府或国民,苟其举动有不轨于正道,不适于时势者,皆当竭吾才以规正之,而不可有所瞻徇容默,不可有所袒庇假借。,而又非嘻笑怒骂之谓也。,嘻笑怒骂之言,徒使人怨毒,而不能使人劝,使人惩。,二曰向导。,为向导者,必先自识途至熟,择途至精,然后有以导人,,又必审所导之人现时筋力之所能逮,循渐以进,三曰浸润,。,浸润与煽动相反对,,此二者皆为鼓吹舆论最有力之具。煽动之收效速,浸润之收效缓。顾收效速者,如华严楼台,弹指旋灭;收效缓者,如积壤泰华,阅世愈坚。,四曰强聒,。,夫久敝之俗,则民庶所习而安之者也。未然之事,则庸愚所惊而疑之者也。惩其所习安,而劝其所惊疑,其自始格格不相入,宜也。是故立言之君子,不能以一言而遂足也,不能以人之不吾信而废然返也。,反复以谏,若孝子之事父母;再三以读,若良师之诱童蒙。,五曰见大,。,今之政俗,其殃国病民者,比比然也。豺狼当道而问狐狸,放饭流歠(,chuo,辍音)而问齿决,蔑克济矣。故君子务其大者远者,必纲举而目始张,非谓目之可以已,而先后主从则有别矣。,六曰主一,。,故必择术至慎,持义至坚,一以贯之,彻于终始。,七曰旁通,。吾言舆论之本,首举常识。夫尝试者,非独吾有之而可以自足也。舆论之成,全恃多数人良知之判断。常识缺乏,则判断力何自生焉?必集种种资料以馈之粮,使人人得所凭借以广其益而眇其思,则进可以获攻错,而退可以助张目矣。,八曰下逮,。下逮云者,非必求牧竖传诵,而灶婢能解也。吾国文字奥衍,教育未普,欲收兹效,谈何易焉。若惟此之务,必将流于猥亵,劝百讽一而已。虽然,即以士大夫论,其普通智识程度,亦有限界。,善牗民者,其所称道之学识,不可不加时流一等,而又不可太与之相远。,如相瞽然,常先彼一跬步间,斯可矣;吾超距而前,则彼将仆于后矣。,4,、报刊文体观,时务文体(新民体),“纵笔所至,略不捡束”,“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笔锋常带感情”,“,天下最神圣莫过于情感,一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的磁,便能吸多大份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呜呼痛哉,!,吾十年来所醉、所梦、所歌舞、所尸祝之共和,竟绝我耶,?,吾与君别,吾涕滂沱。吾见吾之亲友者而或将亦与君别,吾涕滂沱。吾见吾之亲友昔为君之亲友而遂颠倒失恋不肯与君别者,吾涕滂沱。,5,、其它,办刊理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宗旨固有择焉,牟利亦宗旨也,媚权贵亦宗旨也,悦市人亦宗旨也,故为报馆者,不可不以热忱慧眼,注定一最高宗旨而守之。政治学者之言日:政治者,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所谓思想新而正者何也?,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贵其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使取人人所已知者而敷衍之,则与其阅报,何如坐禅;使拾前人所已言者而牙慧之,则与其阅报,何如观剧。故思想不可以不新。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达此目的,恒须借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新海潮,如常雪界之冷气与地平之热气,相摩而成新空气。故交换智识,实惟人生第一要件;而报馆之天职,则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者也。不宁惟是,凡一新理之出世也,恒与旧义不相容,故或举国敌之,一世弃之,固又视其自信力何如焉,信之坚而持之毅,此又前者所谓定宗旨也。若夫处今日万芽齐茁之世界,其各种新思想,列而不一家,则又当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之原质,审今后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而无病,而后以全力鼓吹之,是之谓正。,所谓材料富而当者何也?使阅者省无谓之目力,阅一字则得一字之益,而又不使有所挂漏有所缺陷。,所谓报事速而确者何也?报之所以惠人者不一端,而知今为最要。故各国之报馆,不徒重主笔也,也更重时事,或访问,或通信,或电报,费重资以求一新事不惜焉。此事之要,业此者多能知之,兹不具论。,“变骇为习过两级,”,报馆者,救一时明一义者也。故某以为业报馆者既认定一目的,则宜以极端之义论出之,虽稍偏稍激焉而不为病,何也?吾偏激于此端,则同时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矫我者,又必有人焉执两端之中以折衷我者,互相倚,互相纠,互相折衷,而真理必出焉;若相率为从容模棱之言,则举国之脑筋皆静,而群治必以沉滞矣。夫人之安于所习而骇于所罕闻,性也,故必变其所骇者而使之习焉,然后智力乃可以渐进。某说部尝言:有宿逆旅者,夜见一妇人,摘其头置案上而梳掠之,则大惊。走至他所,见数人聚饮者,语其事,述其异,彼数人者,则曰:是何足怪,吾人皆能焉,乃各摘其头置案上以示之。而客遂不惊。此吾所谓变骇为习之说也。不宁惟是,彼始焉骇甲也,吾则示之以倍可骇之乙,则能移其骇甲之心以骇乙,而甲反为习矣;及其骇乙也,吾又示之以数倍可骇之丙,则又移其骇乙之心以骇丙,而乙又为习矣。如是相引,以至无穷,所骇者进一级,则所习者亦进一级,驯至举天下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无足以相骇,而人智之程度乃达于极点。,不观夫病海者乎?初时渡数丈之涧,犹或瞑眩焉,及与之下三峡,泛五湖,则此后视横渡如平地矣;更与之航黄、渤之海,驾太平、大西之洋,则此后视内河亦如平地矣。国民之智识亦然。忽征诸远,请言近者。二十年前,闻西学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变法者起,则不骇西学而骇变法矣;十年以前,闻变法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民权者起,则不骇变法而骇民权矣;一二年前,闻民权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革命者起,则不骇民权而骇革命矣。今日我国学界之思潮,大抵骇革命者,千而得一焉;骇革命不骇民权者,百而得一焉;若骇变法、骇西学者,殆几绝矣。然则诸君之所以向导国民者可知矣。诸君若欲导民以变法也,则不可不骇之以民权;欲导民以民权也,则不可不骇之以革命;当革命论起,则并民权亦不暇骇,而变法无论矣。若更有可骇之论,倍蓰于革命者出焉,则将并革命亦不暇骇,而民权更无论矣。大抵所骇者过两级,然后所习者乃适得其宜。某以为报馆之所以导国民者,不可不操此术。,敬告我同业诸君,二、孙中山的办报思想,(一)孙中山的“党报”思想,1,、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办机关报和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革命报之作,所以使人知革命也。盖革命有秘密之举动,而革命之主义,则无当秘密者。非惟不当秘密而已,直当普遍之于社会,以斟灌其心理而造成革命。,”,“,宣传不仅是民主革命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政治革命,须臾不可离弃的重要武器;党报既是,革命宣传机关,,又是,党务军务之进行机关,,即党报的作用,一为大力宣传,党义,,二为积极投入到攻奸、批判政敌的斗争中去,”,。,2,、党报的宗旨须随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党报记者不能背离党的宗旨,“,报纸在专制时代,则利用攻击,以政府非人民之政府,;,报纸在共和时代,则不利攻击,以政府乃人民之政府。,”,1914,年,5,月孙中山对,国民杂志,的宣传宗旨作了重要指示,:,目前本党宣传方针是推倒袁世凯,“,至于党义宣传,可暂从缓,因为国贼未除,什么主义都行不通,”,2,、孙中山的舆论观,“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民报,发刊词,“,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舆论归一,“,引舆论为一途,亦吾党进行上不能已之事,”,“,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近日认定宗旨,造成健全一致之言论,”,“,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为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第五节 新式官报的出版和清末新闻法制,一、官报的出版,邸报一统天下,1851,年,江西学政张芾奏请刊刻官报,被严斥。,1896,年,,官书局报,和,官书局外报,为新式官报的开端,“,只选择有用者原文抄录,不加议论,凡有关时政,藏否人物者,概不登载,”,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率先在天津创办,北洋官报,1907,年中央考察政治馆创办,政治官报,,在,1911,年改称,内阁官报,,成为清政府内阁的正式机关报。,二、清末法制建设,1,、前新闻法制阶段:,大清律例,刑律“盗贼类”中有关“造妖言妖书”的规定,“,凡造谶纬妖书妖言,乃传用惑众者,皆斩。,”,具体条例有三:,“,一,凡妄布邪言,书写张贴,煽惑人心,为首者,斩,立决。为从者,斩,监候。二,凡坊肆市卖一应谣词小说,,务搜板书,尽行销毁。有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流三千里,市卖者杖一百,徒三年,买看者杖一百。三,各省抄房,在京探听事件,捏造言语,录报各处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1898,年,康有为第一个正式向皇帝提出了制定专门报律的建议。,“,臣查西国律例中,皆有报律一门。可否由臣将其收译出,凡报单中所载,如何为合例,如何为不合例,酌采外国通行之法,参以中国情形,定为中国报律,缮写进呈御览,审定后,即遵依办理。,”,2,、清末的新闻法,背景:,1906,年,清廷预备仿行立宪,(,1,),大清印刷物专律,1906,年,7,月,(,2,),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10,月,12,日,不得诋毁宫廷;不得妄议朝政;不得防害治安;不得败坏风俗;凡关外交内政之件,如经该管衙门传谕报馆秘密者,该报馆不得揭载;凡关涉词讼之案,于未定案前,报馆不得妄下断语,并不得有庇护犯人之语;不得摘发人之隐私,诽谤人之名誉;记载有错误史实,经本人或有关系人声请更正者,即须速为更正;除已报馆之外,凡欲开设者,皆须来所呈报批准后,再行开设。,(,3,),大清报律,1908,年,1,月 颁布,大清报律,3,、清末新闻法制的特点,进步性,(,1,)准许民间办报,一,年满二十岁以上之本国人;二,无精神病者;三、未经处监禁以上之刑者,注册制,2,、提供了系统、稳定、具体、公开的执法标准,(,1,)法律条文由零散到系统,由变动不居到相对稳定,(,2,)司法解释由模糊到具体,煽惑人心、摇动众情、妄布邪言,大清印刷物专律,中对于毁谤的规定,(,3,)明确量刑,虽然这些规定未必合理,有些还有,钦定宪法大纲,中的对于言论自由的保障有明显的冲突,但毕竟是形成文字、公诸于世,与原来那种法律在皇帝嘴巴上,判例在朝廷命官肚子里的极大随意性、专制性和个人意志性相比,应当说是一个重要而明显的进步。,3,、有对先进的新闻职业素养的认识,更正权,著作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