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7 ,大小:2.14MB ,
资源ID:10290211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图形码: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02902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9-655-100;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新闻事业史:梁启超与孙中山的新闻思想.ppt)为本站上传会员【可****】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国新闻事业史:梁启超与孙中山的新闻思想.ppt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节梁启超与孙中山的新闻思想,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一)梁启超生平,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之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之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唯梁氏可以当之无愧。,胡适,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曹聚仁,“,至于他在思想界的影响,任公的著述,估计不下千数百

2、万言,对近六十年来的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财政、社会、学术,其深远处,几无出其右者。如舍了任公不谈,都将残缺不整。,”,张朋园,1,、少年读书时期,“,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略史,五经卒业。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己丑,年十七,举于乡。,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佛教用来形容佛祖说法时的词语),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之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乃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自是决然舍弃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

3、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三十自述,】,2,、维新运动时期,1895,年公车上书,参与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3,、流亡办报时期,思想:激进,缓进,革命,立宪,夫子大人钧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4,、民国从政时期,1912,年重回故土,视袁世凯为稳定政局之能人,两度入阁,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批驳袁世凯野心,“,忽而满州立宪,忽而五洲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

4、大抵一制度之颁,行之平均不盈半年,政府威信,扫地尽矣。,”,1916,年,1,月,1,日,反袁护国,1917,年,反对张勋复辟,此次首造逆谋之人,非贪黩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中国的启蒙,非自五四起,实乃从,新民说,而始。五四的启蒙思想家们,无论是胡适、鲁迅,还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在青年时代都接受过,新民说,的思想洗礼,新民说,可以说是中国启蒙思想的处女地。”,许纪霖,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庸言,(,19121914,),不作,“,振奇之论,”,,,“,浚牖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使养成共和法治国家之资格,”,大中华,月刊(,1915-1916,),“,养成国民世界知识,增进

5、国民人格,研究事理真相,以为朝野上下之南针,”,“,吾以为中国今日膏肓之疾,乃在举全国聪明才智之士悉辏集于政治之一途,而以举国聪明才智之士悉辏集于政治,故社会事业一方面虚无人焉,既未尝以从社会方面培养适于今世政务之人才,则政治虽历十年百年终无根本改良之望。,”,5,、文化运动的晚年,五四运动后,退回书斋,潜心学问,【,改造,】,杂志(,1920.9,),1929,年病逝,梁启超的家庭生活,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二)梁启超的报刊思想,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国风报叙例,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敬告我同业诸君,1,、梁启超的舆论观,(,1,)舆论之定义,“,夫舆论

6、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夫舆论者,非能以一二人而成立者也,必赖多人。而多人又非威劫势胁以结集者也,而各凭其良知之所信者而发表之。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学者陈力丹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2,、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夫立宪政治者,质言之则舆论政治而已。先帝知其然也,故,大诰,曰:,“,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

7、诸舆论。,”,盖地方自治诸机关以及谘议局、资政院,乃至将来完全独立之国会,凡其所讨论设施,无一非舆论之返照。,夫舆论之足以为重天下,固若是矣,然又,非以其名为舆论而遂足贵也。,以瞽相瞽,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其号呶。俗论、妄论之误人国,中外古今数见不鲜矣。,”,3,、健全舆论的产生的条件,“然则健全之舆论,果以何因缘而始能发生乎?窃尝论之,盖有五本:,一曰常识,。,常识者,谓普通常识人人所必当知者也。,自然界社会界之重要现象,其原理原则,已经前人发挥尽致,为各国中流社会以上之人所尽道者,皆须略知之。又本国及世界历史上之重大事实,与夫目前陆续发生之大问题,其因果相属之大概,皆须略知之。然后其

8、持论乃有所凭借,自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而不然者,则其质至脆易破。,二曰真诚,。,传,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夫舆论者,非能以一二人而成立者,必赖多人。而多人又非威劫势胁以集结者也,而各任其良知之所信者而发表之。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诚者何?,曰:以国家利害为鹄(,gu,古音),而不以私人利害为鹄是已。,若夫怀挟私计,而欲构煽舆论,利用之以供少数人之刍狗,则未有能久者也。,三曰直道,。,国中强有力之分子也,故必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之精神,然后舆论得以发生。若平居虽有所主张,一遇威怵,则噤如寒蝉,是腹诽也,非舆论也。甚或依草

9、附木,变其所主张者以迎合之,是妖言也,非舆论也。,四曰公心,。凡人类之智德,非能完全者也。虽甚美,其中必有恶者存;虽甚恶,其中必有美者存。故必无辟于其所好恶,然后天下之真是非乃可见。若怀挟党派思想,而于党以外之言论举动,一切深文以排挤之,或自命为袒护国民,而于政府之所设施,不问是非曲直,不顾前因后果,而一惟反对之为务,此皆非以沽名,即以快意,而于舆论之性质,举无当也。,五曰节制,。近儒之研究群众心理学者,谓其所积之分量愈大,则其狂热之度愈增。百犬吠声,聚蚁成雷,其涌起也若潮,其飙散也若雾。而当其热度最高之际,则其所深之幻象噩梦,往往出于提倡者意计之外,甚或与之相反,此舆论之病征也。而所以致病之

10、由,则实由提倡者职其咎。盖不导之以真理,而惟务拔之以感情,迎合佻浅之性,故作偏至之论,作始虽简,将毕乃巨,其发之而不能收,固其所也,故节制尚焉。,参考勒庞,乌合之众,以上五者,实为健全舆论所不可缺之要素,故命之曰本。,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非多数意思结合,不足以名舆论。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苟缺前三者,则无所恃以为结合意思之具,即稍有所结合,而断不能统一,不能有力,其究也等于无有。,苟缺后二者,则舆论未始不可以发生也;非惟可以发生,或且一时极盛大焉。然用偏心与恃客气,为道皆不可以持久,故其性质不能继续,不转瞬而灰飞烟灭。,欲使舆论之性质具此五者,亦曰造

11、舆论之人先以此五者自勉,而更以之勉国人而已矣。,4,、舆论与公益之关系之交错性,“,舆论之所在,未必为公益之所在。,”,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2,、报刊的使命论(,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去塞求通”、“耳目喉舌”之“通”的功能,战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陋;道路不通,故秦越 之视肥瘠,漠不相关;言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

12、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议天地矣;,详录各省新政,,则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艰难经画,与其宗旨所在,而阻挠者或希矣;,博搜交涉要案,,则阅者知国体不立,受人嫚辱,律法不讲,为人愚弄,可以奋厉新学,思洗前耻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径,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xiao,霄音)然而自大矣

13、准此行之,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十年以后,而报馆之规模,亦可渐备矣。,(,2,)“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功能,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敬告我同业诸君,监督政府,舆论监督是政治昌明的前提,政府者,受公众之委托,而办理最高团体之事业者也,非授以全权,则事固不可得举;然权力既如此重且大,苟复无所以限制之,则虽有圣智,其不免于滥用其权,情之常也。故数百年来政治学者之所讨论,列国国民之所竞争,莫不汲汲焉以确立此监督权为务。若立法司法两权之独立,政党之对峙,皆其监督之最有效者也。犹虑其力之薄弱也,于是必以舆论

14、为之后援。西人有恒言曰:,“,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为一切自由之保障,,”,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言论出版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识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阿伦特:这样一个垄断性权力的形成并非无法想象。由此,也不难想象,如果权力利益集团,不论是国家的还是社会的,拥有这些事件的最终决定权的话,事实性真理的命运将会如何。,那么,对于政治和真理之间的冲突是否有什么解决方案呢?对阿伦特而言,这个解决方案取决于政治在某种特写善下的运行机制。一些政治体系会容忍甚至鼓励那些与权力保持距离的制度性建构。,报馆之地

15、位,监督之方式,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不宁惟是,政府受国民之委托,是国民之雇佣也,而报馆则代表国民发公意以为公言者也。,故报馆之视政府,当如父兄之视子弟,,其不解事也,则教导之;其有过失也,则扑责之,而岂以主文谲谏毕乃事也。夫吾之为此言,非谓必事事而与政府为难也。,教导与扑责,同时并行,而一皆以诚心出之,,虽有顽童,终必有所感动,有所忌惮,此乃国家之所以赖有报馆,而吾侪所以尽国民义务于万一也。抑所谓监督云者,,宜务其大者远者,勿务其小者近者,,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放饭不惩,乃辨齿决,苟非无识,其必有所规避取巧矣。某以为我同业者,当纠政府之全局部,而不可挑得失于小吏

16、一二人,当监政府之大方针,而不必掖献替于小节一二事;苟不尔者,则其视献媚权贵之某报,亦百步与五十步耳。吾侪当尽之天职,此其一。,向导国民,所谓向导国民者何也?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故史家必有主观客观二界,作报者亦然。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本国外国所发之现象,报之客观也。,比近事,察现象,而思所以抽绎之发明之,以利国民,报之主观也。,有客观而无主观,不可谓之报。主观之所怀抱,万有不齐,而要之以向导国民为目的者,则在史家谓之良史,在报界谓之良报。,大抵,报馆之对政府,当如严父之督子弟,,无所假借。

17、其对国民,当如孝子之事两亲,,不忘几谏,委曲焉,迁就焉,而务所以喻亲于道,此孝子之事也。,3,、新闻职业观,(,1,)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2,)八德,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一曰忠告。,忠告云者,兼对于政府、对于国民言之。无论政府或国民,苟其举动有不轨于正道,不适于时势者,皆当竭吾才以规正之,而不可有所瞻徇容默,不可有所袒庇假借。,而又非嘻笑怒骂之谓也。,嘻笑怒骂之言,徒使人怨毒,而不能使人劝,使人惩。,二曰向导。,为向导者,必先自识途至熟,择途至精,然后有以导人,,又必审所导之人现时筋力之所能逮,循渐以进,三曰浸润,。,浸润与煽动相反对,,此二者

18、皆为鼓吹舆论最有力之具。煽动之收效速,浸润之收效缓。顾收效速者,如华严楼台,弹指旋灭;收效缓者,如积壤泰华,阅世愈坚。,四曰强聒,。,夫久敝之俗,则民庶所习而安之者也。未然之事,则庸愚所惊而疑之者也。惩其所习安,而劝其所惊疑,其自始格格不相入,宜也。是故立言之君子,不能以一言而遂足也,不能以人之不吾信而废然返也。,反复以谏,若孝子之事父母;再三以读,若良师之诱童蒙。,五曰见大,。,今之政俗,其殃国病民者,比比然也。豺狼当道而问狐狸,放饭流歠(,chuo,辍音)而问齿决,蔑克济矣。故君子务其大者远者,必纲举而目始张,非谓目之可以已,而先后主从则有别矣。,六曰主一,。,故必择术至慎,持义至坚,一以

19、贯之,彻于终始。,七曰旁通,。吾言舆论之本,首举常识。夫尝试者,非独吾有之而可以自足也。舆论之成,全恃多数人良知之判断。常识缺乏,则判断力何自生焉?必集种种资料以馈之粮,使人人得所凭借以广其益而眇其思,则进可以获攻错,而退可以助张目矣。,八曰下逮,。下逮云者,非必求牧竖传诵,而灶婢能解也。吾国文字奥衍,教育未普,欲收兹效,谈何易焉。若惟此之务,必将流于猥亵,劝百讽一而已。虽然,即以士大夫论,其普通智识程度,亦有限界。,善牗民者,其所称道之学识,不可不加时流一等,而又不可太与之相远。,如相瞽然,常先彼一跬步间,斯可矣;吾超距而前,则彼将仆于后矣。,4,、报刊文体观,时务文体(新民体),“纵笔所至

20、略不捡束”,“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笔锋常带感情”,“,天下最神圣莫过于情感,一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的磁,便能吸多大份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呜呼痛哉,!,吾十年来所醉、所梦、所歌舞、所尸祝之共和,竟绝我耶,?,吾与君别,吾涕滂沱。吾见吾之亲友者而或将亦与君别,吾涕滂沱。吾见吾之亲友昔为君之亲友而遂颠倒失恋不肯与君别者,吾涕滂沱。,5,、其它,办刊理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宗旨固有择焉,牟利亦宗旨也,媚权贵亦宗旨也,悦市人亦宗旨也,故为报馆者,不

21、可不以热忱慧眼,注定一最高宗旨而守之。政治学者之言日:政治者,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所谓思想新而正者何也?,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贵其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使取人人所已知者而敷衍之,则与其阅报,何如坐禅;使拾前人所已言者而牙慧之,则与其阅报,何如观剧。故思想不可以不新。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达此目的,恒须借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新海潮,如常雪界之冷气与地平之热气,相摩而成新空气。故交换智识,实惟人生第一要件;而报馆之天职,则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者也。不宁惟是,凡一新理之出世也

22、恒与旧义不相容,故或举国敌之,一世弃之,固又视其自信力何如焉,信之坚而持之毅,此又前者所谓定宗旨也。若夫处今日万芽齐茁之世界,其各种新思想,列而不一家,则又当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之原质,审今后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而无病,而后以全力鼓吹之,是之谓正。,所谓材料富而当者何也?使阅者省无谓之目力,阅一字则得一字之益,而又不使有所挂漏有所缺陷。,所谓报事速而确者何也?报之所以惠人者不一端,而知今为最要。故各国之报馆,不徒重主笔也,也更重时事,或访问,或通信,或电报,费重资以求一新事不惜焉。此事之要,业此者多能知之,兹不具论。,“变骇为习过两级,”,报馆者,救一时明一义者也。故某以为业报馆者

23、既认定一目的,则宜以极端之义论出之,虽稍偏稍激焉而不为病,何也?吾偏激于此端,则同时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矫我者,又必有人焉执两端之中以折衷我者,互相倚,互相纠,互相折衷,而真理必出焉;若相率为从容模棱之言,则举国之脑筋皆静,而群治必以沉滞矣。夫人之安于所习而骇于所罕闻,性也,故必变其所骇者而使之习焉,然后智力乃可以渐进。某说部尝言:有宿逆旅者,夜见一妇人,摘其头置案上而梳掠之,则大惊。走至他所,见数人聚饮者,语其事,述其异,彼数人者,则曰:是何足怪,吾人皆能焉,乃各摘其头置案上以示之。而客遂不惊。此吾所谓变骇为习之说也。不宁惟是,彼始焉骇甲也,吾则示之以倍可骇之乙,则能移其骇甲之心以骇乙,而甲

24、反为习矣;及其骇乙也,吾又示之以数倍可骇之丙,则又移其骇乙之心以骇丙,而乙又为习矣。如是相引,以至无穷,所骇者进一级,则所习者亦进一级,驯至举天下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无足以相骇,而人智之程度乃达于极点。,不观夫病海者乎?初时渡数丈之涧,犹或瞑眩焉,及与之下三峡,泛五湖,则此后视横渡如平地矣;更与之航黄、渤之海,驾太平、大西之洋,则此后视内河亦如平地矣。国民之智识亦然。忽征诸远,请言近者。二十年前,闻西学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变法者起,则不骇西学而骇变法矣;十年以前,闻变法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民权者起,则不骇变法而骇民权矣;一二年前,闻民权而骇者比比然也,及言革命者起,则不骇民权而骇革命矣。今日我国

25、学界之思潮,大抵骇革命者,千而得一焉;骇革命不骇民权者,百而得一焉;若骇变法、骇西学者,殆几绝矣。然则诸君之所以向导国民者可知矣。诸君若欲导民以变法也,则不可不骇之以民权;欲导民以民权也,则不可不骇之以革命;当革命论起,则并民权亦不暇骇,而变法无论矣。若更有可骇之论,倍蓰于革命者出焉,则将并革命亦不暇骇,而民权更无论矣。大抵所骇者过两级,然后所习者乃适得其宜。某以为报馆之所以导国民者,不可不操此术。,敬告我同业诸君,二、孙中山的办报思想,(一)孙中山的“党报”思想,1,、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办机关报和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革命报之作,所以使人知革命也。

26、盖革命有秘密之举动,而革命之主义,则无当秘密者。非惟不当秘密而已,直当普遍之于社会,以斟灌其心理而造成革命。,”,“,宣传不仅是民主革命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政治革命,须臾不可离弃的重要武器;党报既是,革命宣传机关,,又是,党务军务之进行机关,,即党报的作用,一为大力宣传,党义,,二为积极投入到攻奸、批判政敌的斗争中去,”,。,2,、党报的宗旨须随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党报记者不能背离党的宗旨,“,报纸在专制时代,则利用攻击,以政府非人民之政府,;,报纸在共和时代,则不利攻击,以政府乃人民之政府。,”,1914,年,5,月孙中山对,国民杂志,的宣传宗旨作了重要指示,:,目前本党宣传方针是推倒

27、袁世凯,“,至于党义宣传,可暂从缓,因为国贼未除,什么主义都行不通,”,2,、孙中山的舆论观,“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民报,发刊词,“,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舆论归一,“,引舆论为一途,亦吾党进行上不能已之事,”,“,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近日认定宗旨,造成健全一致之言论,”,“,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为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第五节 新式官报的出版和清末新闻法制,一、官报的出版,邸报一统天下,1851,年,江西学政张芾奏请

28、刊刻官报,被严斥。,1896,年,,官书局报,和,官书局外报,为新式官报的开端,“,只选择有用者原文抄录,不加议论,凡有关时政,藏否人物者,概不登载,”,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率先在天津创办,北洋官报,1907,年中央考察政治馆创办,政治官报,,在,1911,年改称,内阁官报,,成为清政府内阁的正式机关报。,二、清末法制建设,1,、前新闻法制阶段:,大清律例,刑律“盗贼类”中有关“造妖言妖书”的规定,“,凡造谶纬妖书妖言,乃传用惑众者,皆斩。,”,具体条例有三:,“,一,凡妄布邪言,书写张贴,煽惑人心,为首者,斩,立决。为从者,斩,监候。二,凡坊肆市卖一应谣词小说,,务搜板书,尽行销毁。

29、有仍行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职,流三千里,市卖者杖一百,徒三年,买看者杖一百。三,各省抄房,在京探听事件,捏造言语,录报各处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1898,年,康有为第一个正式向皇帝提出了制定专门报律的建议。,“,臣查西国律例中,皆有报律一门。可否由臣将其收译出,凡报单中所载,如何为合例,如何为不合例,酌采外国通行之法,参以中国情形,定为中国报律,缮写进呈御览,审定后,即遵依办理。,”,2,、清末的新闻法,背景:,1906,年,清廷预备仿行立宪,(,1,),大清印刷物专律,1906,年,7,月,(,2,),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10,月,12,日,不得诋毁宫廷;不得妄议朝

30、政;不得防害治安;不得败坏风俗;凡关外交内政之件,如经该管衙门传谕报馆秘密者,该报馆不得揭载;凡关涉词讼之案,于未定案前,报馆不得妄下断语,并不得有庇护犯人之语;不得摘发人之隐私,诽谤人之名誉;记载有错误史实,经本人或有关系人声请更正者,即须速为更正;除已报馆之外,凡欲开设者,皆须来所呈报批准后,再行开设。,(,3,),大清报律,1908,年,1,月 颁布,大清报律,3,、清末新闻法制的特点,进步性,(,1,)准许民间办报,一,年满二十岁以上之本国人;二,无精神病者;三、未经处监禁以上之刑者,注册制,2,、提供了系统、稳定、具体、公开的执法标准,(,1,)法律条文由零散到系统,由变动不居到相对稳定,(,2,)司法解释由模糊到具体,煽惑人心、摇动众情、妄布邪言,大清印刷物专律,中对于毁谤的规定,(,3,)明确量刑,虽然这些规定未必合理,有些还有,钦定宪法大纲,中的对于言论自由的保障有明显的冲突,但毕竟是形成文字、公诸于世,与原来那种法律在皇帝嘴巴上,判例在朝廷命官肚子里的极大随意性、专制性和个人意志性相比,应当说是一个重要而明显的进步。,3,、有对先进的新闻职业素养的认识,更正权,著作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