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21-2022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0 分)
1
. 下表是关于隋炀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隋炀帝(
)
6
05 年
即位:一游江都;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下令开凿大运河
6
6
6
6
6
6
6
07 年
出洛阳游长安等地;下诏大修长城
出塞巡长城
08 年
09 年
出洛阳西巡,破吐谷浑
二游江都
10 年
12-614 年
15 年
连续三次攻打高句丽
赴太原,巡北塞,在雁门被突厥围困
三游江都
16 年
A. 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B. 励精图治巩固统一
C. 厉行节俭从善如流
D. 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2
.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还有一项发明,不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是中国古代
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中的“发明”指(
A. 郡县制 B. 中央集权制
)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3
. 某学者认为:“有人说隋炀帝是为了要游江南,所以役民为之开凿运河。要游江南,兼旬可到,坐等数
年运河完成才出游,则需要很大的耐性!”这位学者意在(
)
A. 驳斥开凿运河为游玩说
C. 强调隋朝水路交通发达
B. 维护隋炀帝的正面形象
D. 凸显大运河施工难度大
4
. 史书记载,唐太宗将各州刺史、都督之姓名书在屏风(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上,“坐
卧恒看”。这体现了唐太宗(
A. 爱好书法艺术 B. 善于网罗人才
)
C. 重视地方官员
D. 注重行政效率
5
. 武则天针对官员考核规定,凡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如“为政苛滥,户口流
移”,则必加惩罚。这项规定(
)
A.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 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增
B. 改变了唐初的混乱局面
D. 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6
. 杜甫写了一首题为《忆昔》的诗,内容如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
私仓廪俱丰实。据此判断,他称赞的时代属于(
A. 唐高祖统治期间
)
B. 唐太宗统治期间
D. 唐玄宗统治期间
C. 武则天统治期间
7
. 下表是学者制作的《隋唐户口变迁表》,根据户数的增减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代
户数(万)
890.7
200 余
312
口数(万)
1 户平均口数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 年)
唐高祖唐武德二年(619 年)
唐太宗贞观一三年(639 年)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年)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 年)
唐玄宗天宝一四年(755 年)
4601.9
1325.2
5.17
4.25
380
615.6
891.4
3714
6.03
5.94
5291.9
唐代宗(唐肃宗之子)
广德二年(764 年)
1
692 0
2
93.3
5.79
A. 古代数据统计错漏比较多
C. 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 隋朝治理成效超过唐初
D. 开元末年唐朝由盛转衰
8
. 据史书统计,唐高祖有 19 个女儿,其中 7 位嫁给少数民族人士;唐太宗有 21 个女儿,领回 8 位少数民
族驸马;唐代 369 位宰相,至少 23 人是少数民族。这反映了唐代(
)
A. 民族政策非常开明
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社会繁荣吸引移民
D. 通过和亲巩固统治
9
. “中原在军阀战祸连年中经历了近两百年,南方则大体上过着祥和静谧的日子。”这句话描述的时期是
(
)
A. 隋朝末年
B. 安史之乱
C. 五代十国
D. 北宋末年
1
0. 宋太祖开国时全国禁军不足 20 万人,到他统治中期,兵额已增至 37.58 万人。此后逐年增多,到宋仁
宗统治中期,70 余年间,兵额增至 125.9 万人。这导致宋朝(
)
A. 军事实力强大
B. 农民起义频繁
C. 放弃重文轻武
C. 疆域的扩大
D. 财政负担沉重
11. 唐代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十余处,到宋徽宗时,这种城市全国增加到五十余个。这是主要因为宋代(
)
A. 商业的兴盛
B. 建筑技术的进步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1
2. 史学家发现,以前攻读汉史必须手抄一部《汉书》才能开始,到了宋朝,典籍不为极少数门第世族所独
享,普及于一般人士。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A. 科举制的产生 B. 印刷术的进步
3. 北宋时的东京,皇帝出行仪卫森严,“甲马拥塞驰道,都人仅能于御盖下望一点赭袍”。但到了南宋临
安,皇帝出行,却“今日近瞻,法驾不违于咫尺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南宋(
)
C. 贫富差距缩小
D. 封建政府倡导
1
)
A. 临安城市治安较差
C. 国力相对较为衰弱
B. 城市日渐拥挤
D. 皇帝与民同乐
1
4. 有一位作家,生活在金末元初,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疾苦,熟悉民间语言,又常与艺人交往,甚至亲自
登台演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 10 多种。这位作家应该是(
A. 李白 B. 苏轼 C. 关汉卿
)
D. 赵孟頫
1
5. 忽必烈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由此可见,御史台的职责是(
)
A.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C. 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
B.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D. 承担全国的医疗事务
1
6. 元朝将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
机构,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他地区设置 10 个行省。这反映了元朝的治理特点足(
A. 因地制宜 B. 民族歧视 C. 中央集权 D. 整齐划一
7. “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这就使他自己肩上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对充满干劲的洪武帝来说
也许是合意的,但对以后那些更冷漠的诸帝来说则并非如此。”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明初(
)
1
)
A.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C. 建立内阁帮助皇帝理政
B.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D.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
1
8. 自秦汉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
文学流行起来。这是因为,明代(
A. 西方文化的传入
)
B. 教育的大量普及
D. 市民阶层的崛起
C. 科举考试的变化
1
9. 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分三编 18 个大类,把“五谷”放在第一类,
把“珠玉”放在第十八类。这体现了作者(
A. 以民生为本的人文情怀
)
B. 反对珠玉等奢侈消费
D. 忽视手工业生产技术
C. 根据物价水平进行编排
2
0. 1712 年,朝鲜使者将《本草纲目》带回到朝鲜。朝鲜学者、医者纷纷对《本草纲目》进行注解与研究,
撰述了许多新的医药图书。这说明(
A. 中西交往促进医学发展
)
B. 印刷术尚未在朝鲜普及
D. 中国医学有一定影响力
C. 中国医学体系日益完善
2
1. 下列关于疆域的描述属于清朝前期的是(
)
②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
①东极于海,西逾葱岭,北越大漠,南抵林邑
一带,南达南海
③
东起台湾、库页岛,西迄帕米尔、巴尔喀什湖,
④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
北及外兴安岭、萨彦岭,南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2. 康熙皇帝亲自领导传教士雷孝思、白晋等人组织实施全国经纬度和三角测量。测量结果证明地球为 扁
圆形,比欧洲类似成就早 20 多年。这反映了清前期(
A.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
B. 科技取得一定进步
D. 注重引进西方文化
C. 科学仍然领先世界
2
3.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当时的湖广
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主要得益于湖广地区(
)
A. 拼地的面积不断扩大
C. 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
B.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D. 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2
4. 有一种艺术形式,在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内容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由于脱
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逐渐走向衰落。这种艺术是(
A. 杂剧 B. 昆曲 C. 京剧
5.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在世界各国的商人眼里,Canton(广州)这个名字,就是“财富”的同义词。很
多人即使没听说过广州,也听说过 Canton,甚至误以为 Canton 就是中国。这反映了清代(
)
D. 小说
2
)
A. 闭关锁国政策下的特殊情形
C. 通过海外贸易展现大国风度
B. 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D. 积极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0 分)
2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辛向阳教授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
域变化”等因素,绘制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部分)。
—
—改编自辛向阳《中国历代兴衰曲线图》
(
(
(
1)阅读材料,写出曲线图中 A 处对应的朝代名称。根据材料,任选两个因素,结合史实说明其成就。
2)在材料中任选一个朝代,简析其兴衰的原因。
3)如果你来绘制“中国历代兴衰图”,你想添加什么因素?谈谈你的理由。
2
7. 我国古代都城既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又作为经济文化中心,境内各民族在这里集结、沟通、交流和融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都城城名、城址简表
时期
附
城名
大兴
城址
备注
陕西西安
店(前期)
长安
洛阳
店(后期)
五代十国
河南洛阳
河南开封
分裂状态
辽曾定都内蒙古赤峰市等多地:
西夏曾定都宁夏银川
北宋
东京(汴梁)
南宋
元
临安
大都
北京
北京
浙江杭州
北京
金朝曾定都河南开封
明
北京
早期定都南京
清
北京
—
—刘武君《中国历代都址变迁与国家经济重心转移》
材料二 北京远离中国人口和生产的中心地区,易受游牧民族的侵害,严重依赖长江下游地区的产粮,
但它却成为中国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实在是太令人惊奇了。这绝不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
须同时也是亚洲腹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华帝国军事和政治的有机组成,结果中国的首
都自然就要向边境移动了。
—
—【美】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史》
材料三
明朝形势图
—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
(
(
1)阅读材料一,概括隋至清代中国都城的城址迁移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迁都北京对于明朝的利弊。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
2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49 年,范仲淹到杭州做官,考虑到苏州的宗族中尚有不知饥寒的成员,以俸禄购买良田,
捐给范氏宗族作为公产,设立管理机构管理,称为“义庄”。范仲淹为义庄制定了“规矩”,大致如下:
(
(
(
(
一)宗族内部逐房计口给术,男女五岁以上每人每日白术一升(约略相当于每人一天的粮食消耗量);
二)每人每年冬衣布一,五岁以上十岁以下减半;
六)乡里、外姻、亲戚中有贫困、急难不能度日者,诸房商议核实,酌量济助;
七)年成半熟,必当椿留三年以上粮储,以备凶荒。
—
—多贺秋五郎编《宗谱研究》等
材料二 范氏义庄有着严密的内部规范管理的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不断完善补充旧有规定。
旧规规定,管理人的长辈不得干涉义田事务,以致出现管理人带着外人开仓卖粮的粮事。于是到南宋时加
一条:一旦管理人徇私,义庄成员可以揭发。由于宗族成员不断增加,而义田数量所增有限,难以为继,
所以义庄逐渐向以救助族中之贫困成员为主转变。后世范氏子孙也对义庄屡有捐助,如清前期大同知府范
瑶捐助田地 1000 亩。虽然朝代更迭,历经战乱,但子孙世守,前赴后继,承其志扩其业,一直到清朝宣统
年间义庄依然有田 5300 亩,且运作良好,持续长达八百多年。
—
—陈来生《范仲淹义庄的依法管理对当今法制建设的启示》
(
(
(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创立义庄的目的和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范氏义庄持续八百多年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范氏义庄运作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启示。
2
021-2022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0 分)
1
. 下表是关于隋炀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隋炀帝(
)
6
05 年
即位:一游江都;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下令开凿大运河
6
6
6
6
6
6
6
07 年
出洛阳游长安等地;下诏大修长城
出塞巡长城
08 年
09 年
出洛阳西巡,破吐谷浑
二游江都
10 年
12-614 年
15 年
连续三次攻打高句丽
赴太原,巡北塞,在雁门被突厥围困
三游江都
16 年
A. 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B. 励精图治巩固统一
C. 厉行节俭从善如流
D. 好大喜功不恤民力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可以看出,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出巡,三次攻打高句丽等,耗
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说明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D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排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励精图治巩固统一”,排除 B 项;材料不能体现“厉行节俭从善如流”,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还有一项发明,不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是中国古代
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中的“发明”指(
A. 郡县制 B. 中央集权制
答案】C
)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
【解析】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发明”指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
正式确立。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C 项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排除 A 项;秦
朝为了巩固统治,设立了中央集权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B 项;隋朝时期设三省六部制,材料没有涉及,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 某学者认为:“有人说隋炀帝是为了要游江南,所以役民为之开凿运河。要游江南,兼旬可到,坐等数
年运河完成才出游,则需要很大的耐性!”这位学者意在(
)
A. 驳斥开凿运河为游玩说
C. 强调隋朝水路交通发达
B. 维护隋炀帝的正面形象
D. 凸显大运河施工难度大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某学者认为:“有人说隋炀帝是为了要游江南,所以役民为之开凿运河。要游江南,兼
旬可到,坐等数年运河完成才出游,则需要很大的耐性!”这位学者意在驳斥开凿运河为游玩说。为了加强
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 605 年起,陆续开
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A 项正确;BCD 项与题意学者的意在不符,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4
. 史书记载,唐太宗将各州刺史、都督之姓名书在屏风(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上,“坐
卧恒看”。这体现了唐太宗(
A. 爱好书法艺术 B. 善于网罗人才
)
C. 重视地方官员
D. 注重行政效率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太宗将各州刺史、都督之姓名书在屏风(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上,‘坐
卧恒看’”这体现了唐太宗重视地方官员。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他统治时期,吏治清明,C 项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唐太宗爱好书法艺术,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强调唐太宗善于网罗人才,排除 B 项;材
料没有体现唐太宗注重行政效率,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
. 武则天针对官员考核规定,凡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如“为政苛滥,户口流
移”,则必加惩罚。这项规定(
A.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
B. 改变了唐初的混乱局面
D. 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C. 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增
【答案】A
【解析】
【
详解】据材料可知,武则天针对官员考核规定,凡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如
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必加惩罚,这项规定促使地方官员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
“
展,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效果的评价,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规定,未涉及其实施的效果,排除 C 项;
材料未涉及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6
. 杜甫写了一首题为《忆昔》的诗,内容如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
私仓廪俱丰实。据此判断,他称赞的时代属于(
A. 唐高祖统治期间
)
B. 唐太宗统治期间
D. 唐玄宗统治期间
C. 武则天统治期间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忆昔开元全盛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
上称为“开元盛世”,故杜甫称赞的时代属于唐玄宗统治期间,D 项正确;ABC 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
选 D 项。
7
. 下表是学者制作的《隋唐户口变迁表》,根据户数的增减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代
户数(万)
890.7
200 余
312
口数(万)
4601.9
1 户平均口数
5.17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 年)
唐高祖唐武德二年(619 年)
唐太宗贞观一三年(639 年)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年)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 年)
1325.2
4.25
380
615.6
3714
6.03
5.94
5
291 9
唐玄宗天宝一四年(755 年)
891.4
唐代宗(唐肃宗之子)
广德二年(764 年)
2
93.3
1692.0
5.79
A. 古代数据统计错漏比较多
C. 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 隋朝治理成效超过唐初
D. 开元末年唐朝由盛转衰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看出,755 年户数、口数最多,而到 764 年户数、口数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
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
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因此材料中户数的增减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开
元末年唐朝由盛转衰。D 项正确;古代数据统计错漏比较多,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隋朝治理成效超过唐
初,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 B 项;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
. 据史书统计,唐高祖有 19 个女儿,其中 7 位嫁给少数民族人士;唐太宗有 21 个女儿,领回 8 位少数民
族驸马;唐代 369 位宰相,至少 23 人是少数民族。这反映了唐代(
)
A. 民族政策非常开明
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社会繁荣吸引移民
D. 通过和亲巩固统治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史书统计,唐高祖有 19 个女儿,其中 7 位嫁给少数民族人士;唐太宗有 21 个女儿,
领回 8 位少数民族驸马;唐代 369 位宰相,至少 23 人是少数民族。这反映了唐代民族政策非常开明,汉族
与少数民族通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
族的拥戴。与周边各族通婚、交流,往来频繁。A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的繁荣、也没涉及移民。
排除 B 项;提高材料涉及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的通婚,没涉及中外文化,也涉及唐朝的统治,排除 CD 两项。
故选 A 项。
9
. “中原在军阀战祸连年中经历了近两百年,南方则大体上过着祥和静谧的日子。”这句话描述的时期是
(
)
A. 隋朝末年
B. 安史之乱
C. 五代十国
D. 北宋末年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原在军阀战祸连年中经历了近两百年,南方则大体上过着祥和静谧的日子。”这句
话描述的时期是五代十国。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
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
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
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C 项正确;隋文帝时灭掉陈,统一了全国,社会
处于和平稳定。排除 A 项;安史之乱是一场内乱,持续了八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 项;北宋末年与
少数民族辽、金等政权战争不断,不是军阀之间的战争。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0. 宋太祖开国时全国禁军不足 20 万人,到他统治中期,兵额已增至 37.58 万人。此后逐年增多,到宋仁
宗统治中期,70 余年间,兵额增至 125.9 万人。这导致宋朝(
A. 军事实力强大 B. 农民起义频繁 C. 放弃重文轻武
)
D. 财政负担沉重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兵额已增至 37.58 万人。此后逐年增多,到宋仁宗统治中期,70 余年间,兵额增至 125.9
万人”反映的是宋朝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张,兵额的增加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这必然会导致宋朝财政负担
沉重,D 项正确;宋朝军队战斗力弱,排除 A 项;农民起义频繁不是军队扩张的结果,排除 B 项;宋朝一直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1. 唐代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十余处,到宋徽宗时,这种城市全国增加到五十余个。这是主要因为宋代(
)
A. 商业的兴盛 B.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疆域的扩大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唐代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十余处,到宋徽宗时,这种城市全国增加到五十余个。”反映
的了宋朝经济发展,城市增多。结合课本所学,自从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
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
时最后完成。D 项正确;ABC 与题干无关,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
1
2. 史学家发现,以前攻读汉史必须手抄一部《汉书》才能开始,到了宋朝,典籍不为极少数门第世族所独
享,普及于一般人士。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A. 科举制的产生 B. 印刷术的进步
)
C. 贫富差距缩小
D. 封建政府倡导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以前攻读汉史必须手抄一部《汉书》才能开始,到了宋朝,典籍不为极少数门第世族所独
享,普及于一般人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典籍普及一般人士,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印刷术的
进步。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 项正确;科举制的产
生是在隋朝,排除 A 项;贫富差距缩小不是当时典籍普及普通人士的主要原因,排除 C 项;封建政府的倡
导不是当时典籍普及于一般人士的主要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3. 北宋时的东京,皇帝出行仪卫森严,“甲马拥塞驰道,都人仅能于御盖下望一点赭袍”。但到了南宋临
安,皇帝出行,却“今日近瞻,法驾不违于咫尺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南宋(
)
A. 临安城市治安较差
C. 国力相对较为衰弱
B. 城市日渐拥挤
D. 皇帝与民同乐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北宋时的东京,皇帝出行仪卫森严,‘甲马拥塞驰道,都人仅能于御盖下望一点赭袍’,
但到了南宋临安,皇帝出行,却‘今日近瞻,法驾不违于咫尺也’。”分析可知,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城市日渐拥挤,B 项正确;ACD 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ACD 选项。故
选 B 项。
1
4. 有一位作家,生活在金末元初,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疾苦,熟悉民间语言,又常与艺人交往,甚至亲自
登台演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 10 多种。这位作家应该是(
A. 李白 B. 苏轼 C. 关汉卿
)
D. 赵孟頫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这位剧作家生活在金末元初,剧本多反映人民疾苦。结合课本所学,元朝戏剧空前发达,
出现了元曲。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他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疾苦,熟
悉民间语言,又常与艺人交往,甚至亲自登台演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 10 多种。代表
作是悲剧《窦娥冤》。C 项正确;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排除 A 项;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
排除 B 项;赵孟頫是元代最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无不传神,富有情趣。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故选:C。
1
5. 忽必烈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由此可见,御史台的职责是(
)
A.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B.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C. 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
D. 承担全国的医疗事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说明御史台是用来监督中书省和枢
密院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
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加强了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
远。C 符合题意;元朝中书省管行政,排除 A 项;枢密使管军事,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元朝负责全
国医疗事务的机构,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6. 元朝将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
机构,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他地区设置 10 个行省。这反映了元朝的治理特点足(
A. 因地制宜 B. 民族歧视 C. 中央集权 D. 整齐划一
)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域设置北庭都
元帅府等机构,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他地区设置 10 个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元朝
在不同地区设置不同机构,实行不同的管辖方式,故这反映了元朝的治理特点是因地制宜,A 项正确;材料
不能体现“民族歧视”,排除 B 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排除 C 项;材料不能体现“整齐划一”,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7. “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这就使他自己肩上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对充满干劲的洪武帝来说
也许是合意的,但对以后那些更冷漠的诸帝来说则并非如此。”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明初(
)
A.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C. 建立内阁帮助皇帝理政
B.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D.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这就使他自己肩上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对充满干劲
的洪武帝来说也许是合意的,但对以后那些更冷漠的诸帝来说则并非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洪武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武
帝这一做法不利于开张圣听,君主专制强化,A 项正确;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是在地方实行的措施,
排除 B 项;建立内阁帮助皇帝理政没有体现“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排除 C 项;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监视官民没有体现“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8. 自秦汉以来,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等文学创作各领风骚。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
文学流行起来。这是因为,明代(
A. 西方文化的传入
)
B. 教育的大量普及
D. 市民阶层的崛起
C. 科举考试的变化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
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
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到了明代,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学流行起来,这是因为,明代市民阶层
的崛起,D 项正确;ABC 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 D 项。
1
9. 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分三编 18 个大类,把“五谷”放在第一类,
把“珠玉”放在第十八类。这体现了作者(
A. 以民生为本的人文情怀
)
B. 反对珠玉等奢侈消费
D. 忽视手工业生产技术
C. 根据物价水平进行编排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天工开物》在编排时,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的原因是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
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
作者的重农思想。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分三编 18 个大类,把“五
谷”放在第一类,把“珠玉”放在第十八类。这体现了作者以民生为本的人文情怀,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
现反对珠玉等奢侈消费,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根据物价水平进行编排,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忽视
手工业生产技术,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0. 1712 年,朝鲜使者将《本草纲目》带回到朝鲜。朝鲜学者、医者纷纷对《本草纲目》进行注解与研究,
撰述了许多新的医药图书。这说明(
A. 中西交往促进医学发展
)
B. 印刷术尚未在朝鲜普及
D. 中国医学有一定影响力
C. 中国医学体系日益完善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草纲目》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17 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
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据“1712 年,朝鲜使者将《本草纲目》带回到朝鲜。朝鲜学者、医者
纷纷对《本草纲目》进行注解与研究,撰述了许多新的医药图书。”可知,这说明中国医学有一定影响力,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交往,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刷术尚未在朝鲜普及,排除 B 项;材料没有
体现中国医学体系日益完善,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 下列关于疆域的描述属于清朝前期的是(
2
)
②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
①东极于海,西逾葱岭,北越大漠,南抵林邑
一带,南达南海
③
东起台湾、库页岛,西迄帕米尔、巴尔喀什湖,
④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
北及外兴安岭、萨彦岭,南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
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
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
家,C 项正确;唐朝疆域东极于海,西逾葱岭,北越大漠,南抵林邑,排除 A 项;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
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排除 B 项;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2. 康熙皇帝亲自领导传教士雷孝思、白晋等人组织实施全国经纬度和三角测量。测量结果证明地球为扁圆
形,比欧洲类似成就早 20 多年。这反映了清前期(
A.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
B. 科技取得一定进步
D. 注重引进西方文化
C. 科学仍然领先世界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康熙皇帝亲自领导传教士雷孝思、白晋等人组织实施全国经纬度和三角测量。测量结
果证明地球为扁圆形,比欧洲类似成就早 20 多年”可以得出清前期科学仍然领先世界,C 项正确;材料无
法体现“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和“注重引进西方文化”,排除 AD 项;题干只是说明清朝前期科技情况,并
没有体现“科技取得一定进步”,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2
3.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当时的湖广
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主要得益于湖广地区(
)
A. 拼地的面积不断扩大
C. 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
B.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D. 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清朝以前,从宋朝开始。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
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番
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
天下足”的谚语。题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湖广地区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C 项正确;ABD 也是湖广
地区发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项。
2
4. 有一种艺术形式,在清朝中期以后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内容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由于脱
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逐渐走向衰落。这种艺术是(
A. 杂剧 B. 昆曲 C. 京剧
)
D. 小说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
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
向衰落,B 项正确;杂剧是我国的戏剧文化,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A 项;道光帝时期形成京剧,排除 C 项;
小说是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5.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在世界各国的商人眼里,Canton(广州)这个名字,就是“财富”的同义词。很
多人即使没听说过广州,也听说过 Canton,甚至误以为 Canton 就是中国。这反映了清代(
)
A. 闭关锁国政策下的特殊情形
C. 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