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
. 宋朝李纲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最大的作为是
(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实现国家统一
C. 开通大运河
D. 开创科举制度
2
.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厚)。”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 促进了经济交流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B. 促成了贞观之治
D. 结束了分裂局面
3
. 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因此他
A.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C. 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B. 重视农业生产
D. 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4
. 有学者指出:“隋唐文化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主要指以西域为桥梁、以丝绸之路为要道的西方和印度等
地区的文化,不断传入中原。”下列史实符合该观点的是
A. 张骞通西域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C. 开元盛世
D. 郑和下西洋
5
.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
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D. 光武中兴
6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7
. 在众多唐朝诗人中,诗作飘逸洒脱,具有浪漫情怀,被称为“诗仙”的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8
. 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
A. 执行削藩政策
B. 监察百官
C. 管理海外贸易
D. 主持变法
9
. 有学者认为“宋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度繁荣,不仅处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高峰,而且在世
界科技史上也居于前列,为世界科技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C.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B. 黄帝发明指南车
D. 祖冲之的圆周率
1
0. 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
税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赋税制度的变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11. 如图中定都于临安的政权是(
)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明朝
1
2. “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郑燮咏史诗《绍兴》所反
映的史事的历史背景是(
A. 宋辽对抗
)
B. 宋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宋元对峙
1
3. 以下是明朝某一科技著作上篇的目录: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
(制盐)甘嗜(食糖)。这本科技著作应是(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1
4. 王安石主持变法,其中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
役钱。这一做法(
A. 实现了官民平等
C. 加强了对人民控制
)
B. 增加了财政收入
D. 增强了军事力量
1
5. 为实现富国强兵,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变法图强,其措施中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从
而增加国库收入的措施是(
A. 募役法 B. 农田水利法
)
C. 方田均税法
D. 保甲法
1
6. 明朝学者宋濂在其《元史》中写道:“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这里的
帝”指的是(
A. 完颜阿骨打
7.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射箭的城垛也没有,
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这反映当时(
“
)
B. 铁木真
C. 忽必烈
D. 努尔哈赤
1
)
A. 国家富足且兵力强盛
C. 国家统一且社会稳定
B. 经济繁荣但军备松弛
D. 繁荣开放且人民富足
1
8. 据《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等书籍记载,北宋时的汴京、南宋时的杭州都有许多远近闻名的
瓦子。宋代出现“瓦子”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主要是因为(
)
A. 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
C.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 农民的休闲娱乐需要
1
9. 在清朝,使用木活字印刷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史记》所需的工料银,仅相当于雕版刷的五分之一,且这
些木活字还能重复使用。据此可知,运用活字印刷术有利于(
)
A. 减少讹误
0. 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宋朝是继唐朝之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期,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型文
化”,在各个领域硕果累累,享誉千古。“宋型文化”在文艺上的成就有(
B. 增加产量
C. 节省费用
D. 提高速度
2
)
A.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B. 关汉卿的《窦娥冤》
D. 汤显祖的《牡丹亭》
C.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
1. 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
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 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
B. 血缘宗亲观念形成
D.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2
2. 朱元璋在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管理边疆
B. 独揽军权
C. 削弱相权
D. 监控地方
2
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
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 秦朝推行郡县制
C. 北宋文官任知州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2
4. 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历史时空观。如图(路线图)反映的史实(
)
A. 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C. 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B. 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D. 增进了元朝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2
5.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 15 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
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相符的是(
)
A. 鉴真东渡日本
B. 宋朝设立市舶司
D. 戚继光大战倭寇
C. 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2
6.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强调“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该不足存”;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
言强调“贵五谷而贱金玉”;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强调“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
代重农之典”。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
A. 心存百姓思想 B. 农业为本思想
7.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
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这体现出明朝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C. 农业科技思想
D. 农商并重思想
2
)
A. 影响到日本等众多周边国家
C. 领先于欧洲数百年
B. 出现总结性传统科学技术巨著
D. 出现培养军事人才的新式学校
2
8. 从 16 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于 1553 年攫取在我国广东
澳门居住权的是(
A. 西班牙殖民者
)
B. 葡萄牙殖民者
C. 荷兰殖民者
D. 俄国殖民者
2
9. 明朝时期,汉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官方、民间交易,双方在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这表明
明长城
A. 整体防御功能强大
C. 布局合理工程固
B. 成为民族间交往的纽带
D.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0. 崇祯帝在临终前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
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 人。”材料中的“逆
贼”指的是
A. 安禄山
B. 皇太极
C. 李自成
D. 吴三桂
3
1. 近代史学家孟森先生在论及明代自中叶以后时说:“人民起事虽时有,然旋起旋灭,至崇祯朝遂以亡明,
益由外困于建州,内民生日蹙(紧迫)故耳。”其中“建州”指的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A. 西夏 B. 后金 C. 蒙古 D. 辽
2. 《红楼梦》这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虽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流传开来,始
)
3
终无法禁绝。《红楼梦》被列为禁书,主要因为其(
A. 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
B. 具有反侵略的思想
D. 提倡民主共和
C. 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
3
3. 明朝时昆曲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清朝中期以后,
昆曲走向衰落。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凋敝
)
B. 惨遭封建政府的打压
C. 社会动荡不安
D. 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3
4. 清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清朝为加强西北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 设置台湾府
B. 设置驻藏大臣
C. 设置伊犁将军
D. 收复雅克萨
3
5. “民以食为天”。如表是明清时期人均粮食(未经加工的毛粮)占有量的有关统计。从表中可以得出的
结论是(
)
耕地总数(万市 粮食总产量(亿市 人均耕地数(市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
时代
人口数(亿)
顷)
760
斤)
1446
亩)
6.3
斤)
1205
明万历时
1.2
清雍乾之
际
1
4
.6
900
2295
3022
5.6
2.8
1434
732
鸦片战争
前夕
.128
1147
A.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C. 封建统治危机开始显露
二.材料解析题
B. 经济作物种植进一步发展
D. 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3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最后与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
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 八思巴为十三世纪西藏杰出的宗教领袖,他在元朝统一西藏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促进西藏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
—薛学仁《八思巴在元朝统一西藏中的作用》
材料四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
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
—摘编自《中国通史》
(
(
(
(
1)简述材料一中的《步辇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在内容和影响上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八思巴的历史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管辖西藏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归纳元朝民族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所形成的原因。
3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士族的行列,
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
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
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
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
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诞生的历史背景,概述科举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2
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
. 宋朝李纲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最大的作为是
(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实现国家统一
C. 开通大运河
D. 开创科举制度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 年,杨坚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当时在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陈后主不问
政事,沉迷享乐,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故 B 正确;ACD 都与材料“混南北为一区”不符,排除。综上答案 B。
2
.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厚)。”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促成了贞观之治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结束了分裂局面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厚)”,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凿的
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经济交流,故 A 项正确;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而材料反映
的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开凿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排除 C 项;材料
未涉及“结束了分裂局面”,大运河开凿之前,隋文帝时期已经结束了分裂局面,排除 D 项。
3
. 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因此他
A.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 重视农业生产
C. 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 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 题文中唐太宗说的话是魏征死后唐太宗说的“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一段话的意思相同,这些话反映他对用人方面的见解,故答案选 D,A、B、
C 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4
. 有学者指出:“隋唐文化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主要指以西域为桥梁、以丝绸之路为要道的西方和印度等
地区的文化,不断传入中原。”下列史实符合该观点的是
A. 张骞通西域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D. 郑和下西洋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玄奘是唐朝高僧,又称三藏法师。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
天竺。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及中亚各国,一路备尝艰辛苦难。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
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为中印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故 C 符合题意;
张骞通西域是在汉朝,与题干中“隋唐”不符合,故 A 不符合题意;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
求,决心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到达时,受到日本朝野热烈欢迎。鉴真在日本除传授佛经外,还传播中
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题干中的“西方和印度”
不符合,故 B 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与题干中“隋唐”不符合,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5
.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
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
C. 开元盛世
D. 光武中兴
【
【
【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体现了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所
以他所讲的主题应是贞观之治,B 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期间唐朝达到鼎盛时期的表现,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开国皇帝
刘秀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
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A 项正确;唐末农民大起义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排除 B 项;唐末农
民大起义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 C 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7
. 在众多唐朝诗人中,诗作飘逸洒脱,具有浪漫情怀,被称为“诗仙”的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美
誉,所以 A 项符合题意;杜甫被称为“诗圣”,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白居易是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王维,唐朝诗人、画家,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A。
8
. 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
A. 执行削藩政策 B. 监察百官
C. 管理海外贸易
D. 主持变法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管理海外贸易,体现了政府对外贸的重
视,C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外贸机构,不是国内政治政策,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项。
. 有学者认为“宋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度繁荣,不仅处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高峰,而且在世
界科技史上也居于前列,为世界科技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9
)
A.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B. 黄帝发明指南车
C.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D. 祖冲之的圆周率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代,能够印证宋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度繁荣
的结论,C 项正确;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黄帝发明指南车是炎黄时期,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是南北朝
时期,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1
0. 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
税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赋税制度的变化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税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放松
了对商人经济行为的限制,促进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C 项正确;中央集
权的加强、经济重心的南移、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各项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不符,排除 C 项。
11. 如图中定都于临安的政权是(
)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明朝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南宋定都临安,C 项正确;唐朝都城是长安,排除 A 项;北宋都城是汴京,排除
B 项;明朝都城是应天府,今南京,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郑燮咏史诗《绍兴》所反
1
映的史事的历史背景是(
)
A. 宋辽对抗
B. 宋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宋元对峙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绍兴天子只酣歌”是指偏安一隅南宋统治者。“金人欲送徽钦返”可知是金想把宋徽宗和宋钦宗送还
宋朝。材料中现象出现背景是南宋与金形成对峙局面,B 项正确;材料中不是宋辽对峙,排除 A 项;宋夏
合议不符合材料中“金人欲送徽钦返”,排除 C 项;南宋被元朝灭掉,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3. 以下是明朝某一科技著作上篇的目录: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
制盐)甘嗜(食糖)。这本科技著作应是(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
)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这部著作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
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材料中涉及的都是手
工业制作,C 项正确;《齐民要术 》和《农政全书》均属于农书,排除 A 和 D 项;《本草纲目》是医学著作,
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1
4. 王安石主持变法,其中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
役钱。这一做法(
A. 实现了官民平等
C. 加强了对人民控制
)
B. 增加了财政收入
D. 增强了军事力量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
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法令是针对北宋“积贫”的局面而采取的,以此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 项
正确;实现了官民平等与史实不符,排除 A 项;加强了对人民控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C 项;增强了军
事力量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5. 为实现富国强兵,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变法图强,其措施中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从
而增加国库收入的措施是(
A. 募役法 B. 农田水利法
)
C. 方田均税法
D. 保甲法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安石变法时期,为解决以往各地田赋不均、税户相率隐田逃税的情况,实行方田均税法,对官
僚地主的土地进行丈量,从而增加国库收入。C 项正确;募役法主要是指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
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排除 A 项;农田水利法主要是兴修水利,排除 B 项;保甲法
是加强对地方管理措施,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6. 明朝学者宋濂在其《元史》中写道:“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这里的
帝”指的是(
A. 完颜阿骨打
“
)
B. 铁木真
C. 忽必烈
D. 努尔哈赤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1206 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 年,成吉
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依据材料中“遂平西夏”可知铁木真,B 项正确;完颜阿骨打没有没掉西夏,排除 A
项;忽必烈建立的是元朝,排除 C 项;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7.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射箭的城垛也没有,
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这反映当时(
)
A. 国家富足且兵力强盛
B. 经济繁荣但军备松弛
C. 国家统一且社会稳定
D. 繁荣开放且人民富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说明经济繁荣。“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射箭的城垛
也没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说明军备松弛,B 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兵力不足,排除 A 项;北宋并不
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排除 C 项;北宋也不是繁荣开放的朝代,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8. 据《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等书籍记载,北宋时的汴京、南宋时的杭州都有许多远近闻名的
瓦子。宋代出现“瓦子”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主要是因为(
)
A. 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
B.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 农民的休闲娱乐需要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
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城市繁荣,市民阶
层不断壮大,B 项正确;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 A 项;儒家思想正统
地位的确立是西汉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排除 C 项;瓦子出现在城市中,农民的休闲娱乐
需要与之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9. 在清朝,使用木活字印刷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史记》所需的工料银,仅相当于雕版刷的五分之一,且这
些木活字还能重复使用。据此可知,运用活字印刷术有利于(
A. 减少讹误 B. 增加产量 C. 节省费用
)
D. 提高速度
【答案】C
【解析】
【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木活字印刷的成本远低于雕版印刷,而且木活字还可以重复利用,这说明活字印刷术
【
有利于节省费用,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成本低,没有涉及准确度、产量及速度等方
面信息,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项。
【
点睛】
0. 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宋朝是继唐朝之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期,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型文
化”,在各个领域硕果累累,享誉千古。“宋型文化”在文艺上的成就有(
2
)
A. 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
B. 关汉卿的《窦娥冤》
C.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D. 汤显祖的《牡丹亭》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宋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文学的主要主流形式是宋词,而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C 项正确;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属于唐朝书法的代表,关汉卿的《窦娥
冤》属于元曲的代表,汤显祖的《牡丹亭》属于明代昆曲的代表,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2
1. 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
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 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
B. 血缘宗亲观念形成
D.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量上减少,并且不再拘泥于语境的限制,反映了皇
权地位的进一步加强,A 项正确;血缘宗亲观念是指宗法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 项;材料说明的
是君主自谦词的使用,不能体现出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排除 C 项;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西汉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2. 朱元璋在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管理边疆 B. 独揽军权 C. 削弱相权
D. 监控地方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朱元璋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材料中举措也是为了独
揽军权,B 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军事管理权,与边疆管理、削弱相权和监控地方无关,排除 A、C 和 D
项。故选 B 项。
2
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
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 秦朝推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C. 北宋文官任知州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可知,强调的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
断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D 项正
确;“秦朝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北宋文官任知州”都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2
4. 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历史时空观。如图(路线图)反映的史实(
)
A. 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B. 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C. 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D. 增进了元朝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此历史地图反映的线路是郑和下西洋的线路。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B 项正确;元朝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戚继光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排除 C 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发生的,非元朝,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5.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 15 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
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相符的是(
)
A. 鉴真东渡日本
B. 宋朝设立市舶司
C. 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D. 戚继光大战倭寇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 15 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
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可知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
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
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 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一带。C 项正确;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
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排除 A 项;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排除 B 项;
1
6 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
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强调“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该不足存”;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
言强调“贵五谷而贱金玉”;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强调“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
2
代重农之典”。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
)
A. 心存百姓思想 B. 农业为本思想
C. 农业科技思想
D. 农商并重思想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自战国以来,重农抑商就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材料“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说明《齐民
要术》不重视工商业,材料“贵五谷而贱金玉”反映《天工开物》对农业的重视,材料“凡农本三卷,皆
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反映《农政全书》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可见,以上材
料主要反映了农业为本的思想,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心存百姓思想,排除 A 项;材料无关农业科技思想,
排除 C 项;重农抑商是战国古代基本经济政策,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7.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
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这体现出明朝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A. 影响到日本等众多周边国家
C. 领先于欧洲数百年
B. 出现总结性传统科学技术巨著
D. 出现培养军事人才的新式学校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均属于总结性传统科学技
术巨著,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此时期科技著作对于日本的影响,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比较西方科技,
排除 C 项;洋务运动时期出现培养军事人才的新式学校,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8. 从 16 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于 1553 年攫取在我国广东
澳门居住权的是(
)
A. 西班牙殖民者
B. 葡萄牙殖民者
C. 荷兰殖民者
D. 俄国殖民者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1553 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葡萄牙殖民者,B 项正确;西班牙殖民地主要是在美洲,
排除 A 项;荷兰殖民者占据的是台湾,排除 C 项;俄国殖民者占据的雅克萨等地,后被康熙帝击退,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9. 明朝时期,汉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官方、民间交易,双方在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这表明
明长城
A. 整体防御功能强大
C 布局合理工程固
B. 成为民族间交往的纽带
D.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汉蒙双方在长城沿线开设官方、民间交易,双方在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体现的是
长城在民族交往中起着纽带的作用,B 项正确;材料与防御功能无关,A 项排除;材料与长城的布局及体现
的理念无关,CD 项排除。故选 B。
3
0. 崇祯帝在临终前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
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 人。”材料中的“逆
贼”指的是
A. 安禄山
B. 皇太极
C. 李自成
D. 吴三桂
【
【
【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朝灭亡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644 年 4 月,李自成指挥大军对北
京城发动猛烈进攻,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 276 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 项符合
题意;安禄山是唐朝时期的人物,排除 A 项;皇太极改族名建立大清,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李自成降
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1. 近代史学家孟森先生在论及明代自中叶以后时说:“人民起事虽时有,然旋起旋灭,至崇祯朝遂以亡明,
益由外困于建州,内民生日蹙(紧迫)故耳。”其中“建州”指的是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A. 西夏 B. 后金 C. 蒙古 D. 辽
)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满洲的兴起和清军入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
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
赤率军与明朝交战,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故选 B 项。ACD 三项与材料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