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10285749 上传时间:2025-05-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评价 七年级历史(问卷) ( 考试时间 60 分钟,满分 90 分)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镇(街)、学校、试室号、 姓名、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用 2B 铅笔填涂准考证号。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劝,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的相 1 2 3 应位置上;如需要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 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50 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其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每题 2 分,共 6 0 分) 1 . 韩昇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 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 A. 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D. 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C. 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 2 . 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 18 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 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 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 唐太宗虚心纳谏 . 有的唐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有的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有的抒发离愁别恨,有的描绘田园山水、边疆风 光,有的倾诉个人抱负遭遇,有的一展宏图大志……。这表明唐诗 A. 数量众多 B. 内容丰富 C. 形式多样 . “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 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据此材料可知 B. 唐太宗知人善用 C. 唐太宗以史为鉴 D. 唐太宗勇于革新 3 D. 影响深远 4 ( ) A. 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C. 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 B.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D. 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 5 . 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其中一些节日传到日本后,一直流传至今;同时,唐朝的诗文、典 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以上史实主要反映了唐朝( ) A. 民族关系和睦 B. 科技发达 C. 经济繁荣 D. 文化影响力大 6 . 下图是出土文物“唐代打马球俑”唐代女子打马球时会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 球姿态。这表明了( ) A. 爱美意识觉醒 B. 奢侈风气突显 C. 社会经济繁荣 D. 社会风气开放 7 . “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 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A.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C. 唐朝由盛转衰 B. 隋朝灭亡 D. 金与南宋对峙 8 . 在唐代很难做到“读书破万卷”,到了宋代就容易多……宋人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也可以比较顺利地展 开,从而迅速提升文化水准。这样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 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 C. 印刷技术的新发展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9 .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区域分布状况,据此推断准确的是 A. 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C. 宋元科技成就显著 B.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 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1 0. 油条是广州早茶中的一种传统美食,但实际上,“油条”对于广州来说是个“舶来品”,它起源于南宋 的临安,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这样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另一个历史人物的同情和肯 定,这个历史人物是( A. 寇准 ) B. 文天祥 C. 玄奘 D. 岳飞 11. 据记载,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勾栏则从早到晚“全 年不歇”。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可以在此( A. 用“交子”兑钱打赏艺人 ) B. 听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 D. 与关汉卿同台演绎《窦娥冤》 C. 观看字正腔圆的京剧表演 1 2. 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 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 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 C. 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 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1 3. “唐宋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但宋文化呈现了不同于唐代的带有标志性的新面貌……书籍得 以比较广泛的传播,从而迅速地提高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为“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迅速提高作 出直接贡献的是( A. 造纸术的改进 ) B. 指南针的运用 C.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火药武器的出现 1 4.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 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梁启超强调的是《资治通鉴》( A. 编写体例是后世的典范 C. 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 ) B. 编写结构的宏大 D. 编写取材范围广 1 5.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 子······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 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A. 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C. 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 B. 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D. 延续双方和平局面 1 6. 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下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A. 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 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C. 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D.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1 7. 明太祖朱元璋为政崇尚刚猛严厉,谓“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实行重典治国。下列属于明太祖“重 典治国”的措施是( A. 设锦衣卫 ) B. 八股取士 C. 设军机处 D. 兴文字狱 1 8. 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 的主题是 A. 祖国统一 B. 中外交往 C. 民族团结 D. 抵抗侵略 1 9.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下图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2 0. 关于下面两幅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明朝国力的强盛 B. 图二反映了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D. 两幅图反映了明朝丰富的社会生活 C. 两幅图都反映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2 1. 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 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A. 工商业市镇繁荣 ) B.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C. 人地矛盾突出 2. 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朝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说明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2 A. 历代皇帝重视史书编修 C. 君主权力不再受制约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 3. 如下表记载了明清时期沿海与沿边地区的部分形势,这反映了:( ) 人物 事件 结果 戚继光 郑成功 康熙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 明清对外交流的加强 C. 民族英雄抗击入侵 B. 明清边疆地区的叛乱较为频繁 D. 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的新危机 2 4. 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 此类读物( ) A. 适应了对外通商的需要 C.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B. 揭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 D. 体现了富国强兵的政策 2 5.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 B. 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 分) 2 6. 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存的证明,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图像史料包括绘 画、雕刻、照片、古地图,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等。 组图一: 组图二: 唐代乐舞伎俑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 《弈棋仕女图》(局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唐三彩女坐俑 《魏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 河南博物院藏) 材料二:传统就是古板?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错!关键是用什么表现形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被受 众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接受。2021 年河南春晚有一个叫《唐宫夜宴》的节目突然“出圈”。作品讲 述的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一群体态丰腴的小妮们赴宴 表演途中发生的趣事。节目主创陈琳和团队成员每年都到博物馆采风。当在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看到 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后,她开始思考:如果舞蹈能赋予唐乐舞俑灵魂,她们会带领现代人看到一 个怎样的大唐? — —摘编自河北青年报:《是谁复活了这群“唐朝小胖妞”?》 ( ( ( (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组图一和组图二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唐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心目中的“大唐”具有什么样的风采,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复活”中华传统文化。 2 7. 广州历史悠久,是千年商贸都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市舶司旧制,帅臣漕使领提举市舶事……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 舶司。(宋徽宗)崇宁初,三路各置提举市舶官,三方唯广(州)最盛。 — —据《萍洲可谈》 宋高宗绍兴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广南东路经略安抚提举市舶司言:“广州自祖宗以来兴置市舶, 收课入倍于他路……” ( — —据《宋会要职官》 材料二 从公元 3 世纪 30 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 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 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明清时期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 面。广州凭借自身拥有的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成为世界海上交通史上 2000 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 —摘编自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州历史》等 材料三 自明代以夫,广府商人大举向京城和江尚地区进发,用岭南的上特产和洋贺提回出口商品。 清代他们不仅走出去,而且本土也是海内外商业贸易的大本营,各地商人纷纷涌向广东,俗称“走广”。 ——摘编自刘正刚《图说南粤历史》 ( 1)我们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哪些相互印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并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对广州发展 ( 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广府商人具有什么精神? 8.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 2 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 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各地域子文明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 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互相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 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 — —摘编自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材料三: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 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 ( “ (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概括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从隋唐到明清时期,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又有 军事战争”。请各举出一个事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 定的边疆治理方式”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 2 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评价 七年级历史(问卷) ( 考试时间 60 分钟,满分 90 分)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镇(街)、学校、试室号、 姓名、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用 2B 铅笔填涂准考证号。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劝,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的相 1 2 3 应位置上;如需要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 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50 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其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每题 2 分,共 6 0 分) 1 . 韩昇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 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 A. 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D. 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C. 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劳民伤财。隋炀帝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 年在江都被部下缢 杀。故 B 项正确;AC 和题意无关,排除;隋炀帝修筑长城和抵御匈奴无关,D 项说法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2 . 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 18 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 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 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 唐太宗虚心纳谏 B. 唐太宗知人善用 C. 唐太宗以史为鉴 D. 唐太宗勇于革新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 18 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魏征坚持认为 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 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唐太宗虚心纳谏。唐 太宗在位时期,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 200 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 子”,A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以史为鉴、勇于革新的内容,排除 BCD。故选 A。 3 . 有的唐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有的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有的抒发离愁别恨,有的描绘田园山水、边疆风 光,有的倾诉个人抱负遭遇,有的一展宏图大志……。这表明唐诗 A. 数量众多 B. 内容丰富 C. 形式多样 D. 影响深远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诗涉及“祖国大好河山、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等”,可见,唐诗 内容丰富,故 B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唐诗的数量,故 A 不符合题意;唐诗的形式多样与题干无关,故 C 不符合题意;唐诗的影响深远,在材料中未涉及,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4 . “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 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据此材料可知 ( ) A. 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B.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 D. 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 【 【 【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 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可知,材料说明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一批出 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B 项 正确;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均符合史实,但 与材料“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不符,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点睛】 5 . 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其中一些节日传到日本后,一直流传至今;同时,唐朝的诗文、典 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以上史实主要反映了唐朝( A. 民族关系和睦 B. 科技发达 ) C. 经济繁荣 D. 文化影响力大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的风俗习惯对日本影响深远,唐朝的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说明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关系和睦,也无法体现唐朝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6 . 下图是出土文物“唐代打马球俑”唐代女子打马球时会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 球姿态。这表明了( ) A. 爱美意识觉醒 B. 奢侈风气突显 C. 社会经济繁荣 D. 社会风气开放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女子打马球时会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球姿态”,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妇女喜好骑马、打球,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体现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D 项 正确;材料与爱美意识觉醒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奢侈风气突显,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 社会经济繁荣的内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 . “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 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A.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C. 唐朝由盛转衰 B. 隋朝灭亡 D. 金与南宋对峙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节度使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叛军 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唐肃宗继位并反击叛军。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 事从此由盛转衰,C 正确;ABD 与题干信息年代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 C。 8 . 在唐代很难做到“读书破万卷”,到了宋代就容易多……宋人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也可以比较顺利地展 开,从而迅速提升文化水准。这样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 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 C. 印刷技术的新发展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 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宋代出现变化的政治因素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故 A 符合题意;民族融合的不 断加强与“读书破万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印刷技术的新发展属于科技因素,排除 C;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的加强与“读书破万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故选 A。 9 .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区域分布状况,据此推断准确的是 A. 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C. 宋元科技成就显著 B.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 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从汉朝到宋朝,长江流域的人口大大增加了,这是因为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经历 了三次南迁,使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完成经济 重心的南移,B 项正确;图片反映是人口分布图,与边疆地区开发,科技成就,民间贸易无关,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1 0. 油条是广州早茶中的一种传统美食,但实际上,“油条”对于广州来说是个“舶来品”,它起源于南宋 的临安,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这样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另一个历史人物的同情和肯 定,这个历史人物是( ) A 寇准 B. 文天祥 C. 玄奘 D. 岳飞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桧是南宋时期的宰相,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构陷害死了抗金名将岳飞,所 以这个历史人物应该是岳飞,D 项正确;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人物,和秦桧无关,排除 A 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 的人物,玄奘是唐朝时期的人物,与秦桧不在同一个时期,排除 B、C 两项。故选 D 项。 11. 据记载,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勾栏则从早到晚“全 年不歇”。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可以在此( A. 用“交子”兑钱打赏艺人 ) B. 听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 D. 与关汉卿同台演绎《窦娥冤》 C. 观看字正腔圆的京剧表演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所以假如生活在北宋, 可以用“交子”兑钱打赏艺人,A 项正确;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在北宋不可能听听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 排除 B 项;京剧起源于清代,在北宋不可能观看,排除 C 项;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在北宋不可能与关 汉卿同台演绎《窦娥冤》,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2. 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 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 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 C. 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 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李清照的作品在北宋灭亡后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的生活描写,反 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南宋的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 他年轻是在北方参加抗金斗争,他的词里经常倾吐对河山分裂的悲痛。由此可知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 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两人都生活在两宋之交,当时,我国北方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二人作品中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时代特征的反映。D 项符合题意。由此可 知 ABC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D。 1 3. “唐宋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但宋文化呈现了不同于唐代的带有标志性的新面貌……书籍得 以比较广泛的传播,从而迅速地提高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为“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迅速提高作 出直接贡献的是( ) A. 造纸术的改进 B. 指南针的运用 C.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火药武器的出现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有利 于书籍的印刷和普及,从而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C 正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A 排除;指南针在 宋代应用于航海事业,B 排除;火药武器在宋代应用于军事领域,D 排除。故选 C。 1 4.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 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梁启超强调的是《资治通鉴》( A. 编写体例是后世的典范 C. 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 ) B. 编写结构的宏大 D. 编写取材范围广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可以判断梁启超强调的是《资治通鉴》 的编写体例为后世的典范,A 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梁启超认为《资治通鉴》的编写体例成为后世的蓝本, 并不是强调编写结构、编写取材范围,排除 B、D 两项;C 项是表现不是对后世的影响,排除 C 项。故选 A 项。 1 5.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 子······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 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A. 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C. 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 B. 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D. 延续双方和平局面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可知通过澶渊之盟,宋辽双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说明澶渊之盟具有一定的积极性,C 项正确;根据“对 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宋朝的财产损失并不是重大,辽朝也不是获得巨大利益,排除 AB 项;材料内容无法 体现延续双方和平局面,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6. 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下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A. 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 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C. 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D.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燕国是诸侯国,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故选 D;秦朝实行郡县制, 故 A 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BC 错误。 7. 明太祖朱元璋为政崇尚刚猛严厉,谓“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实行重典治国。下列属于明太祖“重 1 典治国”的措施是( ) A. 设锦衣卫 B. 八股取士 C. 设军机处 D. 兴文字狱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锦衣卫属于明太祖“重典治国”的措施,A 项正确;八股取士属于思想文化方 面的措施,排除 B 项;设军机处实在清朝时期,排除 C 项;兴文字狱实在清朝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8. 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 的主题是 A. 祖国统一 B. 中外交往 C. 民族团结 D. 抵抗侵略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 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 因此,与图片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中外交往,故 B 符合题意;祖国统一与鉴真东渡、郑和 下西洋不符,排除 A;民族团结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不符,排除 C;抵抗侵略仅与戚继光 抗倭相关,排除 D。故选 B。 1 9.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下图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应星整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著成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其内容丰富,分类详 细,图文并茂,只管生动,科技领先,流传较广。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 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而材料中的内 容与手工业生产有关,故 D 项符合题意;《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没有材料中的手 工业,排除 A 项;《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 B 项;《本草纲目》与医学有关,排 除 C 项。故选 D 项。 2 0. 关于下面两幅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明朝国力的强盛 B. 图二反映了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C. 两幅图都反映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D. 两幅图反映了明朝丰富的社会生活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 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带连年大早,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C 项正确;图一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排除 A 项;图二反映了农 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排除 B 项;两幅图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1. 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 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A. 工商业市镇繁荣 ) B.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C. 人地矛盾突出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 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知反映的是苏州盛泽 镇的发展,由此推断可以佐证明清经济发展中工商业市镇繁荣的特点,A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明清时 期形成了一些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也没有说明当时人地矛盾突出,排除 C 项;题干 的主旨是关于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的情况,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2. 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朝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说明 A. 历代皇帝重视史书编修 C. 君主权力不再受制约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汉朝的不允许到唐朝开启观看先例,到宋朝观阅成惯例,最后停止编纂《起居 注》,《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对皇帝起到约束作用,到最后的停止编纂体现了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 项 正确;《起居注》从汉代以来就是惯例,皇帝观看权力的变化不能说明历代皇帝重视史书编修,排除 A 项; 停止编纂《起居注》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能说明君主权力不再受制约,排除 C 项;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3. 如下表记载了明清时期沿海与沿边地区的部分形势,这反映了:( ) 人物 事件 结果 戚继光 郑成功 康熙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 明清对外交流的加强 B. 明清边疆地区的叛乱较为频繁 C. 民族英雄抗击入侵 D. 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的新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的新危机, D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的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并非明清对外交流的加强,排除 A 项;倭患、荷兰殖民者、 沙俄的侵略,不属于明清边疆地区的叛乱,排除 B 项;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属于民族英雄抗击入侵,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4. 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 此类读物( ) A. 适应了对外通商的需要 B. 揭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 C.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D. 体现了富国强兵的政策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 的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只有广州十三行与外国有贸易往来,广州地区的某 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这类读物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对 外通商的需要,A 符合题意;BCD 三项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 A。 2 5.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 B. 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 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 到明清小说,B 项正确;统治阶级文化生活、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均要求文化的官方化, 不利于世俗文化的发展,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 分) 2 6. 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存的证明,是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