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评价
七年级历史(问卷)
(
考试时间 60 分钟,满分 90 分)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镇(街)、学校、试室号、
姓名、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用 2B 铅笔填涂准考证号。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劝,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的相
1
2
3
应位置上;如需要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
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50 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其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每题 2 分,共
6
0 分)
1
. 韩昇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
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
A. 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D. 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C. 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
2
. 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 18 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
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
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 唐太宗虚心纳谏
. 有的唐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有的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有的抒发离愁别恨,有的描绘田园山水、边疆风
光,有的倾诉个人抱负遭遇,有的一展宏图大志……。这表明唐诗
A. 数量众多 B. 内容丰富 C. 形式多样
. “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
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据此材料可知
B. 唐太宗知人善用
C. 唐太宗以史为鉴
D. 唐太宗勇于革新
3
D. 影响深远
4
(
)
A. 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C. 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
B.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D. 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
5
. 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其中一些节日传到日本后,一直流传至今;同时,唐朝的诗文、典
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以上史实主要反映了唐朝(
)
A. 民族关系和睦
B. 科技发达
C. 经济繁荣
D. 文化影响力大
6
. 下图是出土文物“唐代打马球俑”唐代女子打马球时会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
球姿态。这表明了(
)
A. 爱美意识觉醒
B. 奢侈风气突显
C. 社会经济繁荣
D. 社会风气开放
7
. “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
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A.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C. 唐朝由盛转衰
B. 隋朝灭亡
D. 金与南宋对峙
8
. 在唐代很难做到“读书破万卷”,到了宋代就容易多……宋人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也可以比较顺利地展
开,从而迅速提升文化水准。这样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 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
C. 印刷技术的新发展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9
.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区域分布状况,据此推断准确的是
A. 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C. 宋元科技成就显著
B.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 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1
0. 油条是广州早茶中的一种传统美食,但实际上,“油条”对于广州来说是个“舶来品”,它起源于南宋
的临安,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这样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另一个历史人物的同情和肯
定,这个历史人物是(
A. 寇准
)
B. 文天祥
C. 玄奘
D. 岳飞
11. 据记载,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勾栏则从早到晚“全
年不歇”。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可以在此(
A. 用“交子”兑钱打赏艺人
)
B. 听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
D. 与关汉卿同台演绎《窦娥冤》
C. 观看字正腔圆的京剧表演
1
2. 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
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 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
C. 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 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1
3. “唐宋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但宋文化呈现了不同于唐代的带有标志性的新面貌……书籍得
以比较广泛的传播,从而迅速地提高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为“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迅速提高作
出直接贡献的是(
A. 造纸术的改进
)
B. 指南针的运用
C.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火药武器的出现
1
4.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
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梁启超强调的是《资治通鉴》(
A. 编写体例是后世的典范
C. 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
)
B. 编写结构的宏大
D. 编写取材范围广
1
5.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
子······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
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A. 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C. 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
B. 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D. 延续双方和平局面
1
6. 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下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A. 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 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C. 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D.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1
7. 明太祖朱元璋为政崇尚刚猛严厉,谓“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实行重典治国。下列属于明太祖“重
典治国”的措施是(
A. 设锦衣卫
)
B. 八股取士
C. 设军机处
D. 兴文字狱
1
8. 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
的主题是
A. 祖国统一
B. 中外交往
C. 民族团结
D. 抵抗侵略
1
9.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下图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2
0. 关于下面两幅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明朝国力的强盛
B. 图二反映了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D. 两幅图反映了明朝丰富的社会生活
C. 两幅图都反映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2
1. 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
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A. 工商业市镇繁荣
)
B.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C. 人地矛盾突出
2. 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朝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说明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2
A. 历代皇帝重视史书编修
C. 君主权力不再受制约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
3. 如下表记载了明清时期沿海与沿边地区的部分形势,这反映了:(
)
人物
事件
结果
戚继光
郑成功
康熙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 明清对外交流的加强
C. 民族英雄抗击入侵
B. 明清边疆地区的叛乱较为频繁
D. 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的新危机
2
4. 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
此类读物(
)
A. 适应了对外通商的需要
C.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B. 揭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
D. 体现了富国强兵的政策
2
5.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
B. 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 分)
2
6. 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存的证明,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图像史料包括绘
画、雕刻、照片、古地图,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等。
组图一: 组图二:
唐代乐舞伎俑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
《弈棋仕女图》(局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唐三彩女坐俑
《魏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
河南博物院藏)
材料二:传统就是古板?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错!关键是用什么表现形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被受
众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接受。2021 年河南春晚有一个叫《唐宫夜宴》的节目突然“出圈”。作品讲
述的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一群体态丰腴的小妮们赴宴
表演途中发生的趣事。节目主创陈琳和团队成员每年都到博物馆采风。当在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看到
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后,她开始思考:如果舞蹈能赋予唐乐舞俑灵魂,她们会带领现代人看到一
个怎样的大唐?
—
—摘编自河北青年报:《是谁复活了这群“唐朝小胖妞”?》
(
(
(
(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组图一和组图二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唐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心目中的“大唐”具有什么样的风采,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复活”中华传统文化。
2
7. 广州历史悠久,是千年商贸都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市舶司旧制,帅臣漕使领提举市舶事……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
舶司。(宋徽宗)崇宁初,三路各置提举市舶官,三方唯广(州)最盛。
—
—据《萍洲可谈》
宋高宗绍兴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广南东路经略安抚提举市舶司言:“广州自祖宗以来兴置市舶,
收课入倍于他路……”
(
—
—据《宋会要职官》
材料二 从公元 3 世纪 30 年代起,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
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
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明清时期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
面。广州凭借自身拥有的海上交通中心的优越条件,成为世界海上交通史上 2000 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
—摘编自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州历史》等
材料三 自明代以夫,广府商人大举向京城和江尚地区进发,用岭南的上特产和洋贺提回出口商品。
清代他们不仅走出去,而且本土也是海内外商业贸易的大本营,各地商人纷纷涌向广东,俗称“走广”。
——摘编自刘正刚《图说南粤历史》
(
1)我们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哪些相互印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并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对广州发展
(
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广府商人具有什么精神?
8.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
2
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
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各地域子文明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
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互相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
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
—
—摘编自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材料三: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
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
(
“
(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概括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从隋唐到明清时期,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又有
军事战争”。请各举出一个事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
定的边疆治理方式”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
2
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评价
七年级历史(问卷)
(
考试时间 60 分钟,满分 90 分)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镇(街)、学校、试室号、
姓名、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用 2B 铅笔填涂准考证号。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劝,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的相
1
2
3
应位置上;如需要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
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50 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其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每题 2 分,共
6
0 分)
1
. 韩昇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
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
A. 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D. 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C. 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劳民伤财。隋炀帝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 年在江都被部下缢
杀。故 B 项正确;AC 和题意无关,排除;隋炀帝修筑长城和抵御匈奴无关,D 项说法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2
. 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 18 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
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
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 唐太宗虚心纳谏
B. 唐太宗知人善用
C. 唐太宗以史为鉴
D. 唐太宗勇于革新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 18 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魏征坚持认为
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
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唐太宗虚心纳谏。唐
太宗在位时期,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 200 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
子”,A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以史为鉴、勇于革新的内容,排除 BCD。故选 A。
3
. 有的唐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有的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有的抒发离愁别恨,有的描绘田园山水、边疆风
光,有的倾诉个人抱负遭遇,有的一展宏图大志……。这表明唐诗
A. 数量众多 B. 内容丰富 C. 形式多样
D. 影响深远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诗涉及“祖国大好河山、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等”,可见,唐诗
内容丰富,故 B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唐诗的数量,故 A 不符合题意;唐诗的形式多样与题干无关,故
C 不符合题意;唐诗的影响深远,在材料中未涉及,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4
. “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
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据此材料可知
(
)
A. 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B.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
D. 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
【
【
【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
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可知,材料说明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一批出
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B 项
正确;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均符合史实,但
与材料“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不符,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点睛】
5
. 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其中一些节日传到日本后,一直流传至今;同时,唐朝的诗文、典
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以上史实主要反映了唐朝(
A. 民族关系和睦 B. 科技发达
)
C. 经济繁荣
D. 文化影响力大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的风俗习惯对日本影响深远,唐朝的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说明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关系和睦,也无法体现唐朝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6
. 下图是出土文物“唐代打马球俑”唐代女子打马球时会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
球姿态。这表明了(
)
A. 爱美意识觉醒
B. 奢侈风气突显
C. 社会经济繁荣
D. 社会风气开放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女子打马球时会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球姿态”,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妇女喜好骑马、打球,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体现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D 项
正确;材料与爱美意识觉醒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奢侈风气突显,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
社会经济繁荣的内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
. “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
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A.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C. 唐朝由盛转衰
B. 隋朝灭亡
D. 金与南宋对峙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节度使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叛军
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唐肃宗继位并反击叛军。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
事从此由盛转衰,C 正确;ABD 与题干信息年代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 C。
8
. 在唐代很难做到“读书破万卷”,到了宋代就容易多……宋人对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也可以比较顺利地展
开,从而迅速提升文化水准。这样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B. 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
C. 印刷技术的新发展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
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宋代出现变化的政治因素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故 A 符合题意;民族融合的不
断加强与“读书破万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印刷技术的新发展属于科技因素,排除 C;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的加强与“读书破万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故选 A。
9
.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区域分布状况,据此推断准确的是
A. 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C. 宋元科技成就显著
B.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 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从汉朝到宋朝,长江流域的人口大大增加了,这是因为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经历
了三次南迁,使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完成经济
重心的南移,B 项正确;图片反映是人口分布图,与边疆地区开发,科技成就,民间贸易无关,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1
0. 油条是广州早茶中的一种传统美食,但实际上,“油条”对于广州来说是个“舶来品”,它起源于南宋
的临安,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这样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另一个历史人物的同情和肯
定,这个历史人物是(
)
A 寇准
B. 文天祥
C. 玄奘
D. 岳飞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桧是南宋时期的宰相,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构陷害死了抗金名将岳飞,所
以这个历史人物应该是岳飞,D 项正确;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人物,和秦桧无关,排除 A 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
的人物,玄奘是唐朝时期的人物,与秦桧不在同一个时期,排除 B、C 两项。故选 D 项。
11. 据记载,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勾栏则从早到晚“全
年不歇”。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可以在此(
A. 用“交子”兑钱打赏艺人
)
B. 听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
D. 与关汉卿同台演绎《窦娥冤》
C. 观看字正腔圆的京剧表演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所以假如生活在北宋,
可以用“交子”兑钱打赏艺人,A 项正确;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在北宋不可能听听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
排除 B 项;京剧起源于清代,在北宋不可能观看,排除 C 项;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在北宋不可能与关
汉卿同台演绎《窦娥冤》,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2. 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
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 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
C. 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 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李清照的作品在北宋灭亡后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的生活描写,反
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南宋的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
他年轻是在北方参加抗金斗争,他的词里经常倾吐对河山分裂的悲痛。由此可知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
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两人都生活在两宋之交,当时,我国北方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二人作品中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时代特征的反映。D 项符合题意。由此可
知 ABC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D。
1
3. “唐宋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但宋文化呈现了不同于唐代的带有标志性的新面貌……书籍得
以比较广泛的传播,从而迅速地提高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为“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迅速提高作
出直接贡献的是(
)
A. 造纸术的改进
B. 指南针的运用
C.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火药武器的出现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宋代社会的文化水准”,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有利
于书籍的印刷和普及,从而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C 正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A 排除;指南针在
宋代应用于航海事业,B 排除;火药武器在宋代应用于军事领域,D 排除。故选 C。
1
4.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
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梁启超强调的是《资治通鉴》(
A. 编写体例是后世的典范
C. 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
)
B. 编写结构的宏大
D. 编写取材范围广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可以判断梁启超强调的是《资治通鉴》
的编写体例为后世的典范,A 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梁启超认为《资治通鉴》的编写体例成为后世的蓝本,
并不是强调编写结构、编写取材范围,排除 B、D 两项;C 项是表现不是对后世的影响,排除 C 项。故选 A
项。
1
5.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
子······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
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A. 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C. 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
B. 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D. 延续双方和平局面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可知通过澶渊之盟,宋辽双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说明澶渊之盟具有一定的积极性,C 项正确;根据“对
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宋朝的财产损失并不是重大,辽朝也不是获得巨大利益,排除 AB 项;材料内容无法
体现延续双方和平局面,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6. 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下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A. 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 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C. 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D.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燕国是诸侯国,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故选 D;秦朝实行郡县制,
故 A 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BC 错误。
7. 明太祖朱元璋为政崇尚刚猛严厉,谓“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实行重典治国。下列属于明太祖“重
1
典治国”的措施是(
)
A. 设锦衣卫
B. 八股取士
C. 设军机处
D. 兴文字狱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锦衣卫属于明太祖“重典治国”的措施,A 项正确;八股取士属于思想文化方
面的措施,排除 B 项;设军机处实在清朝时期,排除 C 项;兴文字狱实在清朝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8. 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
的主题是
A. 祖国统一
B. 中外交往
C. 民族团结
D. 抵抗侵略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
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
因此,与图片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中外交往,故 B 符合题意;祖国统一与鉴真东渡、郑和
下西洋不符,排除 A;民族团结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不符,排除 C;抵抗侵略仅与戚继光
抗倭相关,排除 D。故选 B。
1
9.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下图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应星整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著成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其内容丰富,分类详
细,图文并茂,只管生动,科技领先,流传较广。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
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而材料中的内
容与手工业生产有关,故 D 项符合题意;《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没有材料中的手
工业,排除 A 项;《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 B 项;《本草纲目》与医学有关,排
除 C 项。故选 D 项。
2
0. 关于下面两幅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明朝国力的强盛
B. 图二反映了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C. 两幅图都反映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D. 两幅图反映了明朝丰富的社会生活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 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带连年大早,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C 项正确;图一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排除 A 项;图二反映了农
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排除 B 项;两幅图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1. 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
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A. 工商业市镇繁荣
)
B.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C. 人地矛盾突出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
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知反映的是苏州盛泽
镇的发展,由此推断可以佐证明清经济发展中工商业市镇繁荣的特点,A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明清时
期形成了一些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也没有说明当时人地矛盾突出,排除 C 项;题干
的主旨是关于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的情况,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2. 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朝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说明
A. 历代皇帝重视史书编修
C. 君主权力不再受制约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汉朝的不允许到唐朝开启观看先例,到宋朝观阅成惯例,最后停止编纂《起居
注》,《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对皇帝起到约束作用,到最后的停止编纂体现了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 项
正确;《起居注》从汉代以来就是惯例,皇帝观看权力的变化不能说明历代皇帝重视史书编修,排除 A 项;
停止编纂《起居注》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能说明君主权力不再受制约,排除 C 项;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3. 如下表记载了明清时期沿海与沿边地区的部分形势,这反映了:(
)
人物
事件
结果
戚继光
郑成功
康熙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 明清对外交流的加强
B. 明清边疆地区的叛乱较为频繁
C. 民族英雄抗击入侵
D. 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的新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雅克萨之战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的新危机,
D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的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并非明清对外交流的加强,排除 A 项;倭患、荷兰殖民者、
沙俄的侵略,不属于明清边疆地区的叛乱,排除 B 项;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属于民族英雄抗击入侵,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4. 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
此类读物(
)
A. 适应了对外通商的需要
B. 揭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
C.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D. 体现了富国强兵的政策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
的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只有广州十三行与外国有贸易往来,广州地区的某
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这类读物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对
外通商的需要,A 符合题意;BCD 三项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 A。
2
5.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
B. 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
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
到明清小说,B 项正确;统治阶级文化生活、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均要求文化的官方化,
不利于世俗文化的发展,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 分)
2
6. 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存的证明,是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