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中 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期末演练卷
注意事项:
1
2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 25 道,每题 2 分,总计 50 分。)
1
. 隋朝平陈的第二年十一月,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陈之故境,大抵皆反。”
隋文帝经两年用兵才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可知隋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包括(
)
A. 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B. 满足都城粮食需要
C. 巩固对江南的统治
D. 满足统治者的私欲
2
. 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下图是对我国古代某一现象的历
史见证。它是(
)
A. 中央集权制度
B. 科举制度
C. 货币的发展
D. 经济重心南移
3
. 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
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
A. 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
B. 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D. 重视地方吏治管理
C. 知人善任量才用人
4
. 下表内容表现的是
贞观时期
武则天统治时期
开元前期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减
轻刑罚;减轻人民负担,鼓
励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发展科举制:继续推行
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
施,重视发展生产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
济;注重文教
A. 唐朝兴盛的原因
B. 对外交往的发展
第 1页/共 8页
C. 文学艺术的繁荣
D. 安史之乱的影响
5
. 汉代陶俑中,骆驼形象较为少见;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陶俑极为流行,且多以驮载货物的形象出
现。这一变化说明(
)
A. 制陶技术领先世界
B. 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C. 胡汉观念逐渐消失
D. 艺术作品气势恢宏
6
. 劳动创造幸福,下图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
B. 农业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
C. 农业精耕细作方式的演变
D. 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7
. “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肺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在
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供职。”这反映了(
)
A. 唐朝完善合理的政治制度
B. 唐政府大力招揽外国人才
C. 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D. 唐政府十分注重教育发展
8
5
.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 80 余处,其中南方 70 余处,仅江南一道即有
0 处,约占全国总数的 60%。这表明唐后期( )
A. 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南方经济有较大发展
C. 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D. 中央的权力日益衰微
9
. 宋代制定了相当完备的科举回避制度。考生如有亲戚在本州为官;或当主考,又或因随宦游在外的亲人
同住、故乡有灾荒等原因不能回乡应试的,由各路转运司主试,这种考试称为“别头试”。该举措(
)
A. 杜绝了科举舞弊
B. 有利于考试公平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不利于国家统一
1
0. 1005 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给双方长达 26 年的争战画上了句号。此后 120 年中,宋辽双方弥兵敦
好,“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上述观点认为该盟约
A. 使北宋的财政负担加重
B. 是北宋政权软弱的表现
D. 促进了宋辽之间的和平
C. 使宋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第 2页/共 8页
11. 某位同学在学习 11 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规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疆界
B. 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C. 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
D. 客观上促进了辽宋双方经济交流
1
2. “靖康年(1127 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
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摘自岳飞《满江红·写怀》的白话译文)这里的“靖康年的奇耻”指的是
A. 岳飞统领的岳家军郾城大败
B. 南宋君主满足现状偏安江南
C. 阿骨打攻打辽军使其摔跟头
D. 金军攻破东京使之北宋灭亡
1
3. 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
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政府对某些商品专卖、禁止民间自由贸易)由市舶
司统购包销;“博易”(交易、贸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
A. 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 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1
4.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摘自宋代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白话译文)1278 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文天
祥作此诗时
A. 蒙古正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C. 忽必烈即将把都城定于大都
B. 南宋与元朝的对峙局面形成
D. 元军已经攻占南宋都城临安
1
5. 吐蕃作为元代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
由当地僧侣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
A. 订立盟约 B. 因地制宜 C. 武力征服
)
D. 和亲联姻
1
6. 史料记载:“今也民间淫侈亡度,以奇相耀,以新相夸。工以用物为鄙,而竞作机巧;商以用物为凡,
第 3页/共 8页
而竞通珍异。”这说明宋朝
A. 经济繁荣影响社会风气
C. 传统手工业逐渐转型
B.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 社会结构发生变动
1
7. 元朝时,江浙行省的面积仅及中书省的 1/3,而年纳税额却是中书省的两倍。由此可见,
A. 便利的交通促进了江浙的发展
B. 南方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中书省掌管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D. 疆域的辽阔致使财政开支庞大
1
8. 宋代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被印行,许多地方编纂地方史志,还有许多数学、工艺、医药、科
技著作和大型类书、丛书编印。据此能说明
A. 活字印刷术是当时主要印刷技术
C. 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
B. 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领先
D. 印刷术发展促进学术传播
1
9. 《梦溪笔谈》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
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
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 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推
B. 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 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 多种方法互证可甑别史料信度
2
0. 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未能如愿之后,又命令臣下删掉
《孟子》原文 85 条,只剩下 100 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
命题。这表明当时
A. 明太祖打击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资本主义思想萌芽
B.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加强文化专制
2
1. 朱元璋将“内官不得干预政事”8 个字铸成铁牌,立于宫门内,并规定不许宦官读书识字。此举旨在
A.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B. 限制丞相的行政权
C. 降低内阁文化水平
D. 制衡了丞相与内阁
2
2. 戚继光在平息倭寇的斗争中,注重“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此”、“长短相杂,刺卫兼合”。据此可知,
戚继光
A. 注重发展优势武器
C.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B. 反对“以夷制夷”的策略
D. 主张改革部队的教育训练
2
3. “李时珍……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经过 27 年持
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了《本草纲目》。”材料体现了《本草纲目》(
)
A. 汇聚民间医学精华
B. 全面总结前人经验
C. 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D. 蕴含丰富实践经验
第 4页/共 8页
2
4. 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可以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长安城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缔结和约,发展边境贸易,促进了民族交融
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丞相制度被废除
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A ①②③④
5. 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人参等土特产。当地的索伦语类满语,
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语”的情形。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
地区贸易的晋商“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如流”。这有利于(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
A. 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
B. 清王朝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 促使东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三道,其中 26 题 14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2 分,总计 40 分。)
2
6.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进士、举人、状元等称号主要是通过________考试的途径获得的;武则天对该制
度有哪些创新?
探究二经济篇
(
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唐朝历史上最
典型的两例。
探究三文化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第 5页/共 8页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
探究四启示篇
(4)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2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我国出现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
史趋势。
南方
北方
占全
国户
口数
比例
朝
代
人口
户)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西
汉
2
3
1
470685
920415
1224760
19.8%
43.2%
62.9%
9985785 80.2%
5148529 56.8%
6624296 37.1%
唐
代
北
宋
材料二: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占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两浙的丝
织品已跃居全国首位。宋代制瓷出现许多名窑,后来居上的景德镇窑成为瓷业中心。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
世界前列,海船制造中心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宋代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北宋时的交子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泉州作为外贸港口在宋代崛起,南宋以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
(
(
1)材料一表格反映了我国人口在宋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写出 2 点)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
8. 问答题
清朝前期,国力比较强盛,清朝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国
第 6页/共 8页
家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材料二:清军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在山岭上,一面施放火器,一面大呼招降。叛军“降者
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木手刃之不能止也”。
材料三: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帝(下图)。
(
(
(
(
1)材料一中“康熙二十二年”是哪年?“讨平之”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
3)材料三中,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什么封号?后来,清朝哪位皇帝册封五世班禅?封号是什么?
4)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台独”势力有所抬头。面对分裂祖国的行径,你最想说什么?
第 7页/共 8页
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中 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期末演练卷
注意事项:
1
2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 25 道,每题 2 分,总计 50 分。)
1
. 隋朝平陈的第二年十一月,旧陈的中心地带吴会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陈之故境,大抵皆反。”
隋文帝经两年用兵才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可知隋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包括(
)
A. 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B. 满足都城粮食需要
C. 巩固对江南的统治
D. 满足统治者的私欲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隋文帝经两年用兵才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可得出修建大运河,可以加强对地方的联系与管理
控制,以巩固统治,C 项正确;ABD 项都与运河的修建有关,但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2
. 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下图是对我国古代某一现象的历
史见证。它是(
)
A. 中央集权制度
B. 科举制度
C. 货币的发展
D. 经济重心南移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状元及第”“文星高照”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
厚禄,这种民俗钱体现了科举制下人们的美好愿望,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与科举制有关的民俗钱币,与
中央集权制和货币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 项、C 项;材料体现的是与科举制有关的民俗钱币,与经济
重心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第 1页/共 15页
3
. 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
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
A. 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
B. 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D. 重视地方吏治管理
C. 知人善任量才用人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可得出
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要善于用其特长,量才而用人,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政策,
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用人,而不是虚心纳谏,排除 B 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重视地方吏治管理的问题,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4
. 下表内容表现的是
贞观时期
武则天统治时期
开元前期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减
轻刑罚;减轻人民负担,鼓
励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发展科举制:继续推行
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
施,重视发展生产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
济;注重文教
A. 唐朝兴盛的原因
B. 对外交往的发展
D. 安史之乱的影响
C. 文学艺术的繁荣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贞观时期、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元前期”等措施的实施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盛世局面出现
的原因,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三位君主采取的治国措施,未涉及对外交往,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文
学艺术的内容,排除 C 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 汉代陶俑中,骆驼形象较为少见;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陶俑极为流行,且多以驮载货物的形象出
现。这一变化说明(
)
A. 制陶技术领先世界
B. 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C. 胡汉观念逐渐消失
D. 艺术作品气势恢宏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骆驼是沙漠之船,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力。汉代开通了丝绸之路,中西进行了
第 2页/共 15页
文化交流,到了唐代,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使丝绸之路比唐代更加兴盛,这反映到陶俑中,就是,汉代陶
俑中,骆驼形象较为少见;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陶俑极为流行,且多以驮载货物的形象出现,B 项
正确;只说了中国的制陶技术,没说世界制陶技术,体现不出制陶技术领先世界,排除 A 项;当时胡汉观
念相对淡漠,但没有逐渐消失,排除 C 项;以骆驼为题材的陶俑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精致,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 劳动创造幸福,下图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
B. 农业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
C. 农业精耕细作方式的演变
D. 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单纯人力的魏晋时期的翻车到唐代时利用水力的筒车,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灌溉技术不断进步,
体现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农业生产模式”,排除 B 项;C、D 两项材
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 A 项。
7
. “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肺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在
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供职。”这反映了(
)
A. 唐朝完善合理的政治制度
B. 唐政府大力招揽外国人才
C. 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D. 唐政府十分注重教育发展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肺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
留学生,在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供职。”可见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不仅设有专
门的机构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还允许外国人来华学习交流、担任官职等等,C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朝
对外关系而非政治制度,排除 A 项;题干不仅反映了唐政府允许外国人在华担任官职,而且还允许外国人
第 3页/共 15页
来华交流学习、接待外国使节和宾客等,排除 B 项;题干的主旨是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关系,没有凸显
唐朝教育的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
5
.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 80 余处,其中南方 70 余处,仅江南一道即有
0 处,约占全国总数的 60%。这表明唐后期( )
A. 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南方经济有较大发展
D. 中央的权力日益衰微
C. 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 80 余处,其中南方 70 余处,仅江南一道即有 50 处,占
全国总数的近 6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南方兴修水利的发展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并且安
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促进南方经济的较大发展,B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
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这时期江南还未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 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
心南移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减少,而不是拉大,排除 C 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材料所述南方兴修水利的发展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但不代表北方社会经济日益衰退,并且不符合史实,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
. 宋代制定了相当完备的科举回避制度。考生如有亲戚在本州为官;或当主考,又或因随宦游在外的亲人
同住、故乡有灾荒等原因不能回乡应试的,由各路转运司主试,这种考试称为“别头试”。该举措(
)
A. 杜绝了科举舞弊
B. 有利于考试公平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不利于国家统一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相当完备的科举回避制度”、“考生如有亲戚在本州为官;或当主考,又或因随宦游在外
的亲人同住、故乡有灾荒等原因不能回乡应试的,由各路转运司主试”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出考试相对
公平,B 项正确;“杜绝了科举舞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央的权力受到削弱,排
除 C 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家的统一相关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0. 1005 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给双方长达 26 年的争战画上了句号。此后 120 年中,宋辽双方弥兵敦
好,“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上述观点认为该盟约
A. 使北宋的财政负担加重
B. 是北宋政权软弱的表现
D. 促进了宋辽之间的和平
C. 使宋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第 4页/共 15页
【详解】 依据题干“给双方长达 26 年的争战画上了句号。此后 120 年中,宋辽双方弥兵敦好”,由此可
知“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宋辽双方停止了战争,换来了和平。结合课本所学,澶州之战后,宋与辽议和,
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D 项正确;题干只涉及到停止战争、无战事,
没有涉及到财政问题、北宋政府的态度、宋朝的对外贸易,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
11. 某位同学在学习 11 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规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疆界
B. 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C. 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
D. 客观上促进了辽宋双方经济交流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可知是北宋与辽的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 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
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 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
宋辽订立的和议后,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
项正确;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排除 A
项;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 BC 项。
故选 D 项。
1
2. “靖康年(1127 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
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摘自岳飞《满江红·写怀》的白话译文)这里的“靖康年的奇耻”指的是
A. 岳飞统领的岳家军郾城大败
B. 南宋君主满足现状偏安江南
C. 阿骨打攻打辽军使其摔跟头
D. 金军攻破东京使之北宋灭亡
【答案】D
【解析】
第 5页/共 15页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127 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这就是靖康奇耻,D 项正确;靖康是北宋钦
宗的年号,岳飞统领的岳家军郾城大败、南宋君主满足现状偏安江南均是南宋,排除 AB 两项; 阿骨打攻
打辽军使其摔跟头,这和金灭亡北宋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
3. 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
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政府对某些商品专卖、禁止民间自由贸易)由市舶
司统购包销;“博易”(交易、贸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
A. 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 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朝政府颁布专门外贸法律、设立专门外贸机构和官员以及成体系的外贸管理制度,体现了海上
丝绸之路的繁荣,A 项正确;材料中并不涉及朝贡贸易,排除 B 项;元丰是北宋神宗的年号,而经济中心
在南宋才彻底转移到南方,排除 C 项;宋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4.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摘自宋代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白话译文)1278 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文天
祥作此诗时
A. 蒙古正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C. 忽必烈即将把都城定于大都
B. 南宋与元朝的对峙局面形成
D. 元军已经攻占南宋都城临安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278 年”“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可知,文天祥作此诗于 1279 年。结合所学可知,1276
年,元军就已经攻占南宋都城临安,故选 D;1227 年蒙古灭西夏后,与南宋结盟夹击金朝,1234 年,蒙古
灭金,之后形成了南宋与蒙古对峙的局面,这些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AB;忽必烈于 1272 年定都于大
都,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C。
1
5. 吐蕃作为元代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
由当地僧侣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
A. 订立盟约 B. 因地制宜 C. 武力征服
)
D. 和亲联姻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由当地僧侣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可知,这体现的方略是,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管理地方,B 项正确;凉州会盟体现的是订立盟约,消灭西夏体现的是 武力征服 ,文成公主入
第 6页/共 15页
西藏体现的是和亲联姻,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项。
6. 史料记载:“今也民间淫侈亡度,以奇相耀,以新相夸。工以用物为鄙,而竞作机巧;商以用物为凡,
1
而竞通珍异。”这说明宋朝
A. 经济繁荣影响社会风气
C. 传统手工业逐渐转型
B.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 社会结构发生变动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今也民间淫侈亡度,以奇相耀,以新相夸。工以用物为鄙,而竞作机巧;商以用物为凡,而竞
通珍异。”大意是说社会各阶层在日常生活方面都表现出追求奢华的审美趣味,由此可见宋朝社会经济的
发展促使社会风气出现追求奢华的倾向,A 项正确;题干并不是反映市民生活丰富,而是反映当时出现了追
求奢华的审美趣味,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是社会风气,没有体现传统手工业逐渐转型,而且也不符合史
实,排除 C 项;题干反映的是社会风气的变化,但是没有体现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7. 元朝时,江浙行省的面积仅及中书省的 1/3,而年纳税额却是中书省的两倍。由此可见,
A. 便利的交通促进了江浙的发展
B. 南方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中书省掌管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D. 疆域的辽阔致使财政开支庞大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题
干信息可知,南方江浙行省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高出元朝统治中心所在的北方的中书省,这是南宋后全
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B 项正确;材料没涉及便利的交通影响,排除 A 项;中书省属于政治方面内容,
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材料没涉及财政支出,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8. 宋代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被印行,许多地方编纂地方史志,还有许多数学、工艺、医药、科
技著作和大型类书、丛书编印。据此能说明
A. 活字印刷术是当时主要印刷技术
C. 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
B. 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领先
D. 印刷术发展促进学术传播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印刷术普及应用,使得很多书籍得以印刷和流行,促进了学术
传播,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是哪种印刷术,且宋代雕版印刷术更为盛行,活字印刷术虽已出现,但应用
有限,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排除 B 项;“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
刷术的普及”的说法因果倒置,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第 7页/共 15页
1
9. 《梦溪笔谈》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
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
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 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推
B. 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 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 多种方法互证可甑别史料信度
【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的“《梦溪笔谈》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属于文献史料。
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属于个人观点。“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
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属于实验证明。由此可见,多种方法互证可
甑别史料信度。D 项正确;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推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
可信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B 项;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2
0. 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未能如愿之后,又命令臣下删掉
孟子》原文 85 条,只剩下 100 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
《
命题。这表明当时
A. 明太祖打击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资本主义思想萌芽
B.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加强文化专制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朱元璋下令停止对孔子的祭祀、删《孟子》、对科举考试规定,这些体现了文化专制,
D 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同时科举考试仍以儒家思想命题,
说明儒家思想仍占主导,排除 AB 项;材料没涉及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1. 朱元璋将“内官不得干预政事”8 个字铸成铁牌,立于宫门内,并规定不许宦官读书识字。此举旨在
A.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B. 限制丞相的行政权
C. 降低内阁文化水平
D. 制衡了丞相与内阁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朱元璋不准“内官不得干预政事”,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A 项正确;限制内宫并不是限制丞
相的行政权,排除 B 项;材料的主旨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降低内阁的文化水平,排除 C 项。故选 A 项。
2
2. 戚继光在平息倭寇的斗争中,注重“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此”、“长短相杂,刺卫兼合”。据此可知,
第 8页/共 15页
戚继光
A. 注重发展优势武器
C.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B. 反对“以夷制夷”的策略
D. 主张改革部队的教育训练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此”反映了戚继光注重武器装备的改善,题干“长短相杂,刺卫兼
合”反映的是戚继光讲究武器性能的科学配合,故题干反映戚继光注重发展优势武器,A 项正确;题干体现
不出戚继光反对“以夷制夷”的策略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主张改革部队的教育训练的信息,排除 BCD 项。
故选 A 项。
2
3. “李时珍……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经过 27 年持
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了《本草纲目》。”材料体现了《本草纲目》(
)
A. 汇聚民间医学精华
B. 全面总结前人经验
C. 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D. 蕴含丰富实践经验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李时珍……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他不辞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
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历时 27 年编成了一部具有总
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它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D 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李时珍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实践,体现了《本草纲目》蕴含
丰富实践经验,汇聚民间医学精华、全面总结前人经验,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B 项;在世界上
广为流传体现的是《本草纲目》的历史价值,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4. 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可以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①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长安城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②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缔结和约,发展边境贸易,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 9页/共 15页
③
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丞相制度被废除
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 618 年到公元 907 年是唐朝时期,①正确;公元 960 年到公元 1127 年是北宋
时期,②正确;公元 1368 年到公元 1644 年是明朝时期,③正确;④是清朝时期,而郑和下西洋发生是明
朝,故④错误。综上故选 B;排除 ACD。
2
5. 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人参等土特产。当地的索伦语类满语,
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语”的情形。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
地区贸易的晋商“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如流”。这有利于(
)
A. 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
B. 清王朝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 促使东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人参等土特产。
当地的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
如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清朝时期东北地区语言的变化,由接近于满语、蒙古语,到后来“其
中间杂汉语",嘉庆时期已能用汉语与晋商问答入流,体现了汉语日益广泛的认同,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也没有涉及东北地区自然经济的发
展状况,排除 AC 项;清王朝没有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 项。故选 D 项。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三道,其中 26 题 14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2 分,总计 40 分。)
2
6.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进士、举人、状元等称号主要是通过________考试的途径获得的;武则天对该制
度有哪些创新?
探究二经济篇
(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唐朝历史上最
典型的两例。
第 10页/共 15页
探究三文化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