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演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10285757 上传时间:2025-05-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演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演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 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历史期末演练卷 注意事项: 1 2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题,每题 2 分,总计 50 分。) 1 . 隋家天予忆扬州,厌坐深宫傍蠢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材料中“穿地凿山开御路” A. 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 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 C. 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D. 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而衰 2 . 有学者认为 ,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通史读经”,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 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 考试 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强化了思想文化专制 C. 推动了官员素养的提升 D. 忽视了考试的实用性 3 . 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到唐朝的三省六部的演变,从君权与相权的角度看说明( ) A.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 加强相权、削弱君权 C. 君权与相权相互牵制 D. 君权与相权相互独立 4 . 某历史小组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了如下一组文物照片和文字介绍。由此可以看出此文物的历史价 值在于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1957 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色条 毯,上面有由 3 名胡人、2 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 第 1页/共 10页 技节目。 A. 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 凸显了唐朝制瓷工艺水平高度领先 C. 印证了唐朝繁荣发达的经济 D. 见证了唐朝艺术水平优于周边民族 5 . 在唐代,许多外国的科学技术和著作在中国传播。如在中国的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的《九执历》、 波斯学者李均的《海药本草》在唐朝广为流传,大秦(东罗马)的医术也为唐人熟知。这些现象表明唐代 A. 医学领先世界 B. 对外政策开放 C. 交流促进创新 D. 科技发展迟滞 6 .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事件与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事件 影响 A B C D 赤壁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安史之乱 岳飞抗金 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加剧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破坏了社会经济,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收复了所有中原失地,金向南宋称臣 A. A B. B C. C D. D 7 . 宋代曾公亮、丁度在《武经总要》卷七中写道:契丹数盗边境,太宗皇帝乃自制平戎万全阵图,以授大 将,俾从事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统治的特点是 A. 重文轻武 B. 重视人才 C. 重视科举 D. 外重内轻 8 . 宋真宗时,同品级武官见到文官要行礼,并且各地钱粮都由文官掌握并且直接监督武将。这表明当时( ) A. 重文轻武 B. 崇尚礼仪 C. 门第观念淡化 D.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9 . 河北宣化发现的辽代墓葬中,其壁画中即有描绘茶道、散乐演奏等内容,其中有的人物出现了“左(少 数民族服饰特征)”“右(汉族服饰特征)”和“彤首(少数民族发型)”的服饰和发式。这从侧面反映 出该时期 A. 民族政权并立 B. 民族交融加快 C. 国家实现统一 D. 中外交流频繁 1 0. 《金史》中描述:“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两国之货”。由 此可知,“榷场”的主要功能是( ) A. 促进边界地区贸易往来 B. 有效避免双方战争 第 2页/共 10页 C. 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 推动少数民族汉化 11. 下图所示为政权并立的示意简图。偏安江南的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多有和战。据此判断下列史 实正确的是 A. 宋夏发生澶州之战 B. 宋金分界线是长江 C. 宋向金朝皇帝称臣 D. 宋对峙局面形成 1 2. 下表为唐宋时期主要省份的公共工程项目数量统计表。据表中信息分析,工程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陕西 32 河南 11 7 山西 32 直隶 24 江苏 18 浙江 44 江西 20 福建 29 唐朝 北宋时期 12 25 20 43 86 18 45 南宋时期 4 2 14 4 73 185 36 63 (注∶此表根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整理) A. 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 C. 基本经济政策的调整 B. 国家政局的变动 D. 五胡内迁的推动 1 3. 尽管通过西征和以此为开端的其他往来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联系,使中国的驿站制度及四大发明转传到 欧洲欧洲中亚的器械医学、天文等也先后传入中国但是成吉思汗对外进行的武力征服华是不容肯定和赞扬 的。由此可知蒙古的对外扩张 A. 对欧亚发展有利有弊 B. 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C. 阻碍了中外贸易交流 D. 使中国医学传入欧洲 1 4. 下侧是隋唐大运河与元代运河路线图,导致路线图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第 3页/共 10页 A. 政治中心的北移 5. 元朝时,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的一部分)每年向朝廷交纳粮食 227 万石,而江浙地 区每年交纳粮食达 449 万石,江浙地区纳粮占全国“岁入粮数”的 37%。以上现象可以说明元朝时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统一全国的需要 D. 为便于巡游江南 1 A. 北方商业繁盛 B. 疆域面积广大 C. 南北发展均衡 D. 南方已成为经济重心 1 6. 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历史风貌。下面诗句中描写宋代都市繁华的是( ) 《忆昔》(节选) 《凉州行》(节选) 《望海潮》(节选) 《破阵子》(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蕃人旧日不耕犁, 小邑犹藏万家室。 相学如今种禾黍。 稻米流脂粟米白, 驱羊亦著锦为衣, 公私仓廪俱丰实。 为惜毡裘防斗时。 东南形胜,三吴都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会,钱塘自古繁华 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烟柳画桥,风帘翠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幕,参差十万人家 外声。沙场秋点兵。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1 7. 下图所示的技术发明,其积极作用在于( ) 第 4页/共 10页 A. 推动了造纸技术的改进 B. 加快了纺纱捻线的速度 C. 保证了地震方位测定的准确性 D. 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 1 8. 明朝开国伊始,朱元璋就特别重视对乡民的礼仪教化。在乡村中“剖决事务”的理讼老人,一度在主持 裁判乡里纷争、协助官府办案和维护乡里社会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反映了明初 A. 乡村治理宗族化的特征 B. 国家放松对基层的控制 C. 基层治理效率得到提高 D. 社会治理彰显君主权威 1 9. 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探险走过广阔的大洋,绘制了人类第一部精密的“航海图”:他以科学的编组, 利用多种通信手段,克服种种困难,灵活地指挥舰队的各项海上活动。据此可知,明朝七下西洋得益于 A. 强大的国力支撑 B. 先进的科技手段 C. 杰出的领导人物 D. 稳进的外交理念 2 0. 到十七世纪末,英国才炼得金属锌;而我国早有记载:倭铅(锌)似铅而活动性能更猛烈,如不和铜结 合,一见火就会挥发成烟;用炉甘石(碳酸锌矿石)烧炼时,必须装入泥罐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防止 挥发。相关记载出自(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2 1. 清雍正皇帝曾亲撰《大义觉迷录》刊印天下,指出“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 者则斥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 雍正皇帝的上述主张 A. 为君主专制进行了辩护 B. 有利于民族与文化认同 C. 打击和削弱了地方势力 D. 否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 2. 乾隆在为《(钦定)西域同文志》一书所作的序言当中写道:“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天,则 曰阿卜喀,以蒙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里,以西番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思满…… 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既同名,亦 无不同焉。”对乾隆的这样一种表达理解正确的是 第 5页/共 10页 A. 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B. 加强了对各民族的控制 C. 统一了民族信仰 D.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隔阂 2 3. 如图为清代直隶(今京津地区、河北大部)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 推广国外高产作物 B. 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C. 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D.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2 4. 1757 年,清政府只保留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在此期间,丝绸是海外贸易中仅次于茶叶的大宗商品…… 江南地区通过河运抵达广州,往返需 3-4 个月……制约了中国丝绸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分析,可知 A.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清朝对外贸易处于入超 C. 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D. 茶叶贸易取代丝绸贸易 2 5. 据记载,徽调最初形成于民间,进北京献艺时赢得观众喜爱。后来,其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 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流传四方。由 此可知,“京剧”广受欢迎的原因是( A. 讲究唱词的通俗易懂 B. 坚持高雅化路线 ) C. 得到皇室的大力扶持 D. 融合众戏曲所长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为三道大题,其中 26 题 16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0 分,共计 40 分) 2 6.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秦汉、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国家治理方面都 留下了宝贵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 10 年之内一个新 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 400 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 200 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 6000 万,足可 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 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第 6页/共 10页 《客使图》(部分) 图片说明: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 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 (或新罗)和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三 975 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 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 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 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 —摘自唐凯麟:《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答出两条即可)从 思想方面分析为什么汉朝时“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 ( ( (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的对外政策。请列两例举唐朝对外交往史实。 3)依据材料请你归纳北宋时科举制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2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 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地域 时间 比例 北方 南方 7 42 年 3042 万人 2036 万人 3:2 第 7页/共 10页 1 080 年 956 万人 2368 万人 2:5 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 《资治通鉴》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 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 际上已经超过了 1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 ( ( ( 1)材料一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 2)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纸币的名称。 3)材料二呈现的内容分别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 4)请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2 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 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1)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 ( 材料二 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市亩) 产量(市斤) 朝代 两汉 唐 140 154 185 宋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 (2)上表中宋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时期,商业高度繁荣,纸币出现,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名称。 材料三 欧洲著名城市规划家罗斯穆森认为“整个北京城乃至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 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第 8页/共 10页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 3)除北京城外,列举我国古代工程领域另外两项“世界的奇观”。 材料四 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 5 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 1 ﹣﹣坦普尔《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 (4)“改变了世界”的中国发明有哪些? 第 9页/共 10页 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 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历史期末演练卷 注意事项: 1 2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题,每题 2 分,总计 50 分。) 1 . 隋家天予忆扬州,厌坐深宫傍蠢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材料中“穿地凿山开御路” A. 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 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 C. 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D. 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而衰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隋家天予忆扬州,厌坐深宫傍蠢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 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 2000 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 展有重大意义。A 项正确;隋文帝时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排除 B 项;大运河与“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 展”无关,排除 C 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唐朝由盛而衰”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通史读经”,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 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 考试 A.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强化了思想文化专制 C. 推动了官员素养的提升 D. 忽视了考试的实用性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 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考生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具有相应的历史文化 素养,由此可见科举考试有利于推动官员素养的提升,C 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 A 项;题干反映的是科举考试有利于提升官员的历史文化素养,没有体现强 化思想文化专制,排除 B 项;依据题干中“论评历代政治得失”“论古喻今”可见科举考试具有一定的实 用性,有利于借古鉴今,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第 1页/共 16页 3 . 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到唐朝的三省六部的演变,从君权与相权的角度看说明( ) A.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 加强相权、削弱君权 C 君权与相权相互牵制 D. 君权与相权相互独立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 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 行之权,这样的演变说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A 项正确;加强相权、削弱君权,君权与相权相互牵制, 君权与相权相互独立与题干不符,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4 . 某历史小组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了如下一组文物照片和文字介绍。由此可以看出此文物的历史价 值在于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1957 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色条 毯,上面有由 3 名胡人、2 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 技节目。 A. 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 凸显了唐朝制瓷工艺水平高度领先 C. 印证了唐朝繁荣发达的经济 D. 见证了唐朝艺术水平优于周边民族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上面有由 3 名胡人、2 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可知,这是民族交融,它反映了唐朝 开放的社会风气,A 项正确;材料是从胡汉配合、民族交融的角度来说唐三彩的,不是从制瓷工艺水平、 第 2页/共 16页 繁荣发达的经济、艺术水平的角度来说唐三彩的,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 项。 . 在唐代,许多外国的科学技术和著作在中国传播。如在中国的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的《九执历》、 波斯学者李均的《海药本草》在唐朝广为流传,大秦(东罗马)的医术也为唐人熟知。这些现象表明唐代 5 A. 医学领先世界 B. 对外政策开放 C. 交流促进创新 D. 科技发展迟滞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许多外国的科学技术和著作在中国传播,这体现出对外是开放,B 项正 确;材料只是说外国著作在中国传播,这体现不出医学领先世界,也体现不出交流促进创新,排除 AC 二项; 唐代科技发展领先,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事件与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事件 影响 A B C D 赤壁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安史之乱 岳飞抗金 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加剧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破坏了社会经济,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收复了所有中原失地,金向南宋称臣 A. A B. B C. C D. D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755 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 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C 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 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 A 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排 除 B 项;岳飞抗金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并不是所有中原失地,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 宋代曾公亮、丁度在《武经总要》卷七中写道:契丹数盗边境,太宗皇帝乃自制平戎万全阵图,以授大 将,俾从事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统治的特点是 A. 重文轻武 B. 重视人才 C. 重视科举 D. 外重内轻 【答案】A 【解析】 第 3页/共 16页 【详解】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北宋的重 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 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武将受到严格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A 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重视人才,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强调重视科举,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外重内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 . 宋真宗时,同品级武官见到文官要行礼,并且各地钱粮都由文官掌握并且直接监督武将。这表明当时( ) A. 重文轻武 B. 崇尚礼仪 C. 门第观念淡化 D.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真宗时,同品级武官见到文官要行礼,并且各地钱粮都由文官掌握并且直接监督武将” 结合所学可知,宋太宗时,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表面当时重文轻武,A 项正确;BCD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 A 项。 9 . 河北宣化发现的辽代墓葬中,其壁画中即有描绘茶道、散乐演奏等内容,其中有的人物出现了“左(少 数民族服饰特征)”“右(汉族服饰特征)”和“彤首(少数民族发型)”的服饰和发式。这从侧面反映 出该时期 A. 民族政权并立 B. 民族交融加快 C. 国家实现统一 D. 中外交流频繁 【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壁画中即有描绘茶道、散乐演奏等……人物出现了‘左(少数民族服饰特征)’‘右 汉族服饰特征)’……”可知,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辽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风俗习惯等方面不断融合,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政权并立,排除 A 项;辽代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 C 项;材料涉及 的是民族交融问题,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 0. 《金史》中描述:“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两国之货”。由 此可知,“榷场”的主要功能是( A. 促进边界地区贸易往来 ) B. 有效避免双方战争 C. 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 推动少数民族汉化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金史》中描述:“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两国 之货”可得出榷场主要是用来交易的场所,促进边界地区贸易往来,A 项正确;有效避免双方战争这不是主 第 4页/共 16页 要功能,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当时是宋金政权并立,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 推动少数民族汉化与题干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1. 下图所示为政权并立的示意简图。偏安江南的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多有和战。据此判断下列史 实正确的是 A. 宋夏发生澶州之战 B. 宋金分界线是长江 C. 宋向金朝皇帝称臣 D. 宋对峙局面形成 【 【 【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和金朝双方签《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越构为皇帝。故 C 正 确;澶州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北宋和国之间发生 的一场战役,是宋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作战。故不是宋与西夏 的战争,排除 A 项;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和金朝双方签《绍兴和议》,规定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 西以大散关( 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故不是以长江为界,故 B 排除;本题材料中没有辽朝, 且此时北方的金朝在 1125 年就已经灭掉了辽,因此不能说明宋对峙局面形成,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 2. 下表为唐宋时期主要省份的公共工程项目数量统计表。据表中信息分析,工程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陕西 32 河南 11 7 山西 32 直隶 24 江苏 18 浙江 44 江西 20 福建 29 唐朝 北宋时期 12 25 20 43 86 18 45 南宋时期 4 2 14 4 73 185 36 63 (注∶此表根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整理) A. 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 C. 基本经济政策的调整 B. 国家政局的变动 D. 五胡内迁的推动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唐宋时期公共工程项目数量统计表可知,南宋和唐朝相比,浙江、江苏、江西和福建的工程 第 5页/共 16页 数量明显增加,主要是经济重心南移导致,A 项正确;国家政局变动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主要原因, 排除 B 项;唐宋时期经济政策依然是重农抑商,排除 C 项;五胡内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3. 尽管通过西征和以此为开端的其他往来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联系,使中国的驿站制度及四大发明转传到 欧洲欧洲中亚的器械医学、天文等也先后传入中国但是成吉思汗对外进行的武力征服华是不容肯定和赞扬 的。由此可知蒙古的对外扩张 A. 对欧亚发展有利有弊 B. 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C 阻碍了中外贸易交流 D. 使中国医学传入欧洲 【 【 【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对于蒙古对外扩张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联系,但是武力扩张是不容肯定的。可见,蒙古的对 外扩张对欧亚发展有利有弊,A 项正确;材料明显对于蒙古对外扩张是否定的,排除 B 项;材料中说明蒙古 对外扩张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联系,排除 C 项;材料说明的是中亚的医学传入中国,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 4. 下侧是隋唐大运河与元代运河路线图,导致路线图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 政治中心的北移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统一全国的需要 D. 为便于巡游江南 【答案】A 【解析】 第 6页/共 16页 【详解】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抛弃洛阳,裁曲取直,北达大都,而大都市元朝首都, 说明路线图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政治中心的北移,A 项正确;我国南宋起经济重心就南方,而元朝大运河方 便物资运到北方大都,排除 B 项;隋唐和元朝都是大一统封建国家,排除 C 项;隋唐大运河便于巡游江南, 排除 D 项。故选 A。 1 5. 元朝时,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的一部分)每年向朝廷交纳粮食 227 万石,而江浙地 区每年交纳粮食达 449 万石,江浙地区纳粮占全国“岁入粮数”的 37%。以上现象可以说明元朝时 A. 北方商业繁盛 B. 疆域面积广大 C. 南北发展均衡 D. 南方已成为经济重心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元朝时,腹里地区……每年向朝廷交纳粮食 227 万石,而江浙地区每年交纳粮食达 449 万石,江浙地区纳粮占全国“岁入粮数”的 37%。”可以看出,当时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占了很大的比例,南 方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D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北方商业繁盛、疆域面积广大的信息,排除 B 项;题干叙述江浙地区的粮食产量占了很大比例,南北地区的发展不在均衡,南方远远超过北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 6. 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历史风貌。下面诗句中描写宋代都市繁华的是( ) 《忆昔》(节选) 《凉州行》(节选) 《望海潮》(节选) 《破阵子》(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蕃人旧日不耕犁, 小邑犹藏万家室。 相学如今种禾黍。 稻米流脂粟米白, 驱羊亦著锦为衣, 公私仓廪俱丰实。 为惜毡裘防斗时。 东南形胜,三吴都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会,钱塘自古繁华 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烟柳画桥,风帘翠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幕,参差十万人家 外声。沙场秋点兵。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描述的是宋代的杭州,C 项正确;A 项 描述的是唐代的开元盛世,B 项描述的西北地区的民族交融,D 项描述的军营和军事情况,都不是宋代都市 的繁华,排除。故选 C 项。 1 7. 下图所示的技术发明,其积极作用在于( ) 第 7页/共 16页 A. 推动了造纸技术的改进 B. 加快了纺纱捻线的速度 C. 保证了地震方位测定的准确性 D. 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是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D 项正确;图片与造纸术无关, 排除 A 项;图片与纺织技术进步无关,排除 B 项;图片与地震方位测定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 明朝开国伊始,朱元璋就特别重视对乡民的礼仪教化。在乡村中“剖决事务”的理讼老人,一度在主持 裁判乡里纷争、协助官府办案和维护乡里社会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反映了明初 1 A. 乡村治理宗族化的特征 B. 国家放松对基层的控制 C. 基层治理效率得到提高 D. 社会治理彰显君主权威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开国伊始,朱元璋就特别重视对乡民的礼仪教化。在乡村中“剖决事务”的理讼老人, 一度在主持裁判乡里纷争、协助官府办案和维护乡里社会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可得出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 进行农村基层的建设与管理,设立“老人”管理农村,重视农村基层的管理和建设,基层治理效率得到提高, C 项正确;乡村治理宗族化的特征、国家放松对基层的控制、社会治理彰显君主权威与题干不符,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1 9. 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探险走过广阔的大洋,绘制了人类第一部精密的“航海图”:他以科学的编组, 利用多种通信手段,克服种种困难,灵活地指挥舰队的各项海上活动。据此可知,明朝七下西洋得益于 A. 强大的国力支撑 B. 先进的科技手段 C. 杰出的领导人物 D. 稳进的外交理念 【答案】C 【解析】 第 8页/共 16页 【详解】根据材料“探险走过广阔的大洋,绘制了人类第一部精密的‘航海图’:他以科学的编组,利用 多种通信手段,克服种种困难,灵活地指挥舰队的各项海上活动”可知,材料反映明朝七下西洋得益于郑 和的个人才能,杰出的领导人物,C 项正确;ABD 项都有利于促进明朝七下西洋,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2 0. 到十七世纪末,英国才炼得金属锌;而我国早有记载:倭铅(锌)似铅而活动性能更猛烈,如不和铜结 合,一见火就会挥发成烟;用炉甘石(碳酸锌矿石)烧炼时,必须装入泥罐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防止 挥发。相关记载出自(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 式的著作,被称之为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里面包含了手工业冶炼的内容。D 项正确;《齐民要 术》属于农书,与冶炼无关,排除 A 项;《本草纲目》属于药物大典,与冶炼无关,排除 B 项;《农政全书》 总结了农业生产技术,与冶炼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1. 清雍正皇帝曾亲撰《大义觉迷录》刊印天下,指出“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 者则斥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 雍正皇帝的上述主张 A. 为君主专制进行了辩护 B. 有利于民族与文化认同 C. 打击和削弱了地方势力 D. 否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雍正帝以前被认为是夷狄的湖南、湖北和山西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所以说被认为 是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一言论有利于民族与文化的认同,B 项正确;根 据材料可知雍正帝是在强化民族认同,而非为君主专制辩护,更没有否定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 AD;雍正 帝的主张没有打击和削弱到地方势力,排除 C 项。故选 B 项。 2 2. 乾隆在为《(钦定)西域同文志》一书所作的序言当中写道:“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天,则 曰阿卜喀,以蒙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里,以西番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思满…… 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既同名,亦 无不同焉。”对乾隆的这样一种表达理解正确的是 A. 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B. 加强了对各民族的控制 C. 统一了民族信仰 D.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隔阂 第 9页/共 16页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在《西域同文志序》一文中,乾隆帝提出了有关“天”在不同族群中的不同称谓,以 此来证明那种成为彼此差异上的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背后一种共同性的可以统一在一起的大同世界的 追求,加强了民族认同感,A 项正确;加强了对各民族的控制、统一了民族信仰、消除了各民族之间隔阂 与题干不符,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2 3. 如图为清代直隶(今京津地区、河北大部)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 推广国外高产作物 B. 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C. 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D.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 【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清朝中期之后,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土地兼 并厉害,D 项正确;推广国外高产作物、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商品贸易十分兴盛与题干不符,排除 ABC 项。 故选 D 项。 2 4. 1757 年,清政府只保留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在此期间,丝绸是海外贸易中仅次于茶叶的大宗商品…… 江南地区通过河运抵达广州,往返需 3-4 个月……制约了中国丝绸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分析,可知 A.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清朝对外贸易处于入超 C. 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D. 茶叶贸易取代丝绸贸易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清政府只保留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江南地区通过河运抵达广州,往返需 3-4 个月……制约了中国丝绸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可知,这是在叙述闭关锁国和它造成的危害,C 项正确;“只 保留粤海关”,这是闭关锁国,不是清朝君主专制、对外贸易处于入超、 茶叶贸易取代丝绸贸易,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项。 2 5. 据记载,徽调最初形成于民间,进北京献艺时赢得观众喜爱。后来,其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 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逐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