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组员名单,组员(学号):赵婷婷(101586001),田红霞(101586002),李 莹(101586005),刘鹏娟(101586025),汪录俊(101586026),徐建文(101586028),1/73,辽代明朝历史,2/73,蒙古对外扩张概述,蒙古军事扩张范围几乎遍布整个欧亚大陆,前后连续近,70,年,草原帝国向外扩张社会原因,草原穹庐及车载大帐,马可波罗行记,插图,3/73,蒙古对外扩张战争大致可分四个阶段,基本上都是对东对西交替进行,成吉思汗时期(,12061227,),东:为了保障侧翼,成吉思汗首先向西夏用兵。,12051209,年间,蒙古三次进掠西夏,迫使其纳贡称臣。,1226,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再次发动攻势,包围西夏国都。,1227,年,西夏王降,建国,190,年西夏灭亡。,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攻金。蒙古军越过阴山进入华北,两次击溃金军主力,攻取辽西、河北、山东、山西大部分州府。,1215,年进占金中都,(,今北京,),,将金朝压迫到黄河以南。,西:,12171218,年,蒙古在攻金取得第一步胜利后转向西北,相继征服现新疆和贝加尔湖地域诸部落,攻灭西辽政权。,12191223,年,成吉思汗以一次杀害蒙古使者与商队事件为导火索,率蒙古军主力毁灭了中亚伊斯兰帝国花剌子模,征服中亚各地。一支派遣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时还进掠了南俄草原。,波斯史籍插图:大汗宝座之上成吉思汗,4/73,窝阔台时期(,12291242,),东:灭金。,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第三子窝阔台继大汗位。,1232,年,窝阔台执行成吉思汗遗嘱,分三路向金朝大举进攻。蒙古军河南三峰山,(,今河南禹县南,),歼灭金军最终一支精锐,围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帝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此时南宋和蒙古订立灭金盟约。,1234,年,蒙古军与南宋联合攻破蔡州,历时,120,年金朝灭亡。很快,蒙古与南宋开始了长达,44,年战争冲突,。,西:长子西征。蒙古灭金后,窝阔台派遣成吉思汗长孙拔都统帅,10,多万大军第二次西侵。蒙古军攻占俄罗斯,进军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地,兵锋抵亚得里亚海东岸,迫近维也纳。西利西亚里格尼茨战役大胜波兰、日耳曼十字军和条顿骑士团联军,,1242,年初,蒙古军在接到窝阔台逝世讯息后撤回俄罗斯境内。,波斯史籍插图:窝阔台即位图,5/73,蒙哥汗时期(,12521260,),东:攻宋。控制吐蕃。,1253,年,忽必烈奉命统军经吐蕃远征西南,灭亡大理国,对南宋形成战略包围。蒙哥亲帅军攻击南宋长江上游四川地域。,西:伊斯兰世界。蒙古第三次西侵目标是波斯和阿拉伯。蒙古国第四任大汗蒙哥在位期间,派遣其弟旭烈兀进军伊斯兰世界。,1258,年初,蒙古军攻陷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灭亡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之后又侵入叙利亚。,蒙古骑兵作战图,6/73,元世祖忽必烈时期(,12601294,),向南:灭宋。南征海外。从,1267,年起,蒙元军围攻襄樊,打开进入长江门户。,1274,年,元朝以伯颜、阿术为统帅,由汉水入长江,大举南进,直逼临安。南宋朝廷于,1276,年正月上表投降。,2,月,伯颜率军进入临安,随即将南宋太后、宋恭帝及御用器物、图籍、珍宝押送北上。,1279,年,元军灭南宋残余于广东崖山,南宋王朝彻底灭亡。,元统一中国后,又在,30,余年时间里先后侵略日本(,1274,、,1281,)、安南(北越)、占城(南越)。今后扩张逐步停顿。,元灭宋统帅伯颜像,7/73,四大汗国,经过半个多世纪征战,蒙古统治者用铁蹄踏出了一个横跨欧亚、前所未有大帝国。帝国以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附近,),为首都,蒙古本土、中原汉地和畏兀儿等地由大汗直辖,成吉思汗其它子孙则分别在各自攻略范围和封地基础上发展建立了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拔都建,领地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辖俄罗斯各公国,南至黑海、里海,北到北极圈,),、窝阔台汗国,(,以阿尔泰山和伊犁河为中心,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域,),、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建,领地东至吐鲁番,西至中亚阿姆河,南越兴都库山,),和伊利汗国,(,旭烈兀建,以波斯为中心,东起阿姆河,西至小亚细亚,南至波斯湾,),。四大汗国起初都是大蒙古国组成部分,以后因为成吉思汗家族内部暴发抢夺汗位和土地争斗而逐步分离,伴随不一样文明影响而展现不一样发展道路。,察合台汗国金银币,波斯史籍插图:拔都在萨莱宫殿内,8/73,蒙古武功强盛原因,客观原因,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所面正确敌手均处于腐败、衰弱和勾心斗角状态。,金、夏汉化和腐朽。,花剌子模上下矛盾、教派林立。,西方各国愚昧无知,相互拆台。,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军事指挥和技术落后。,波斯史籍插图:蒙古骑兵押送战俘图,9/73,主观原因,蒙古军尤其集中表达了游牧民族在战争方面优点,更有许多高于其它北方民族方面,民族素质、战斗意志和纪律,A,、恶劣环境锻炼出高度忍耐力,B,、游牧生活使平时与战时无显著区分,C,、自小骑射训练提供了素质最优越战士起源,D,、战争即生产和战利品人人有份传统刺激了战斗主动性,E,、严明纪律和盟誓观念,蒙古少年骑射训练示意图,古代畏兀儿体蒙文圣旨牌札,10/73,后勤保障、装备和技术,A,、养马技术提升,B,、独特食物组成和无需专门后勤保障体制,C,、东西交替,利用各民族人力物力;吸收最先进装备技术,元代回回砲示意图,蒙古马,元大德二年(,1298,年)火铳,蒙古弓箭手及其装备,元至顺三年(,1332,年)铜火铳,元军甲胄,11/73,围猎和军事训练,围猎是蒙古最好军事学校,元人画:元世祖出猎图,元人画:元世祖出猎图,12/73,战略与战术,“得兵家之诡道,而长于用奇”,A,、单兵作战技术,防止肉搏,远距离杀敌,B,、侦察、决议、战场战术与战略,甲、超前信息与决议,元急递铺令牌,藏于西藏元代八思巴体蒙文牌符,蒙古环刀,13/73,B,、侦察、决议、战场战术与战略,乙、战场散兵战术,蒙古骑兵战场作战示意图,丙、假象诱敌,一击致命,丁、远程奔袭,迂回作战,蒙古军攻城示意图,14/73,将帅才能,波斯史籍中描绘铁木真即位情景插图,右为窝阔台和术赤,保留于梵蒂冈教廷档案畏兀儿体蒙文之,贵由汗玺印文,。左起意为:“长生天气力里,大蒙古国与寰宇之汗圣旨颁布之时,百姓人等均应敬畏,藏于内蒙古大学元代八思巴体蒙文圣旨金牌,成吉思汗,拖雷,拔都,速不台,15/73,结语,中华民族在古代军事理论和实践上对世界伟大贡献,理论,孙子,实践,成吉思汗,冷兵器时代武力强大与社会经济、文化发达并不一样时,农耕与游牧文明军事反抗时主要特点,古代蒙古军队经验对当代参考价值,扬长避短,使计用奇,用对手不熟悉方式作战,16/73,成吉思汗扩张路线,成吉思汗继承者扩张路线,花剌子模,撒马尔罕,巴格达,大马士革,莫斯科,基辅,哈剌和林,西夏,西辽,金,南宋,高丽,日本,开罗,阿音扎鲁特,爪哇,维也纳,佩斯,缅甸,交趾,安南,里哥尼茨,印度,吐蕃,蒙古军事扩张示意图,1,2,3,4,5,17/73,元军,宋军,张弘范军,李恒军,1276,年后元军灭宋残余战争示意图,明人仿宋人画册,伯颜平宋图,18/73,古代画:蒙古军队攻击图,关于蒙古扩张战争杀戮破坏评价,(,1,)恐怖震撼策略造成毁灭和屠杀必须否定,(,2,)必须看到游牧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城市和定居文明认识误差,(,3,)对一些史载杀人数目必须分析,对不一样民族统治者杀戮破坏也应有相同标准,(,4,)必须认可蒙古扩张在客观上打通东西交流道路作用,19/73,(,1233,年)上(金哀宗,)谕之曰:“北兵所以常取金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我实难与之敌”。,金史,卷,119,完颜娄室三人传,20/73,(,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成吉思汗)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言讫而崩,寿六十六。,元史,卷,1,太祖纪,21/73,蒙古灭金示意图,22/73,蒙古灭大理示意图,23/73,辽(契丹),北 宋,西 夏,24/73,契丹兴起,契丹族原为鲜卑族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游牧为主。,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山,顾河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曰八部落。,25/73,二、宋辽“澶渊之盟”,1,、辽建立:,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26/73,契丹强大,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后契丹改国号为,辽,。,辽(契丹),后 晋,太原,云州,幽州,27/73,澶渊之战,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28/73,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这就是历史上澶渊之盟。,宋真宗,29/73,宋辽“澶渊之盟”,宋辽关系:,和,-,澶渊之盟,(,时间、内容、影响),战,-1004,年,辽攻宋,辽建立:,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30/73,宋夏和战,西夏建立:,1038,年 党项族 元昊,元昊学习汉文化:,万里羌人尽汉歌,31/73,宋夏和战,西夏建立:,1038,年 党项族 元昊,西夏与宋关系:,元昊学习汉文化,战:,西夏进攻北宋,频频获胜,和:,宋夏订立和约:,1044,年,内容,影响,师惟不出,出则丧败;寇惟不来,来必得志。,万里羌人尽汉歌,32/73,明朝,33/73,明朝概况,明朝(,13681644,年)由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朱元璋建立,共历,16,帝,,277,年。李自成破北京灭明后,明残余势力在南方还先后维持过,4,个小王朝,史称南明。学习明朝历史需注意重点:(,1,)明前期几个皇帝尽力推行加强专制集权方针和政策,如废除丞相、创设内阁大学士、重用厂卫特务、文字狱等,从而使君权到达了前所未有高度。明前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并暴发“靖难之役”,但国势总体上强大,并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壮举。(,2,)“土木之变”后,国势由盛转衰,宦官干政,小农经济遭破坏,边境局势动荡。万历时,出现张居正改革。(,3,)明朝农产品商品化扩大,手工业生产水平提升,工艺精湛,商业繁荣,市场话跃,更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4,)在明代文化繁盛,出现不少著名思想家,艺术和社会价值取向方面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新动向。(,5,)明末,统治极度黑暗,皇室带头土地大吞并到达历史极致。关外满族兴起,关内起义遍地,明朝被农民战争摧毁。,34/73,明朝国号,本姓朱,本祝融,。定鼎金陵,则祝融之故墟也,故建国号大明,其有祖也。,袁义新,凤阳新书,卷一,太祖本纪,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祝允明,野记,卷一,35/73,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于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明史,卷,40,地理志一,京师(北直隶),治顺天府(今北京),辖地相当今河北省、内蒙古东南端及诃南北端。,南京(南直隶),治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辖地包含今江苏、安徽二省。,36/73,思宗,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世宗,武宗,孝宗,宪宗,嘉靖,正德,弘治,成化,崇祯,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宣宗,英宗,代宗,英宗,洪熙,永乐,建文,洪武,仁宗,成祖,惠帝,太祖,明朝帝系,37/73,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明成祖朱棣像,明仁宗朱高炽画像,明宣宗朱瞻基像,明英宗朱祁镇像,明代宗朱祁钰像,明宪宗朱见深像,38/73,明孝宗朱祐樘像,明武宗朱厚照像,明世宗朱厚熜像,明穆宗朱载垕像,明神宗朱翊钧像,明光宗朱常洛像,明熹宗朱由校像,明思宗朱由检像,39/73,明朝历史分期线索,明前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专制强化 内部斗争激烈 统治中心改变 经济恢复 国势强盛 明特征形成,明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政治败坏 “南倭北虏”国库困窘 流民剧增内部改革 雇佣劳动大 量出现文化与社会风气改变,明后期,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政治黑暗满族兴起,阉党与东林党斗争大起义,40/73,明朝前期政治与社会,明太祖朱元璋两幅画像,41/73,地方机构改革与三司创设,明建立之初,统治机构基本沿袭元朝体制,朱元璋在首先改革地方机构。,1376,年(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三个承宣告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相关部门管辖。明朝廷和民间在口头上依然以“省”称呼。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县,州,府,布政使司(省),监察、司法,提刑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民政、财政,三司,专制集权强化办法,42/73,丞相制度废除,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始,朱元璋已经有意限制宰相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1380,年(洪武十三年),以“谋不轨”罪名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执行皇帝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其后,宣告不许再议置丞相。秦汉以来行之一千余年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内阁,又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43/73,洪武十三年(,1380,),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置都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都御史与六部长官均为正二品,明人称为“七卿”。都御史下分十三道设道监察御史。每一布政司为一道,共设一百一十人。,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又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明廷还设置通政使司作为皇帝“喉舌之司”,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监察制度变革,明代御史象牙腰牌(正面,),明代御史象牙腰牌(反面,),44/73,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军官选授权在兵部,而军队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帝意旨,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来卫所。,将不专军、军不私将。作战时军队暂时调集,事毕各归戍所,军士与统领军队将帅没有长久隶属关系。,明持盾武士俑,明代木刻画:明军操演弓弩图,45/73,在军队编制方面,自京都至州县,皆立卫所。军事上主要地域设卫,次要设所。,卫所军士皆另立军籍,称军户。以军屯为经济支柱。,卫所制有唐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色彩。,洪武七年(,1374,)定卫所之制:,5600,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千户所;每千户,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10,百户所。每百户,120,人,长官为百户;百户下辖,2,总旗,每总旗下又辖五小旗,一小旗,10,名兵士。,据预计,洪武后期全国兵额约,180,万以上,永乐时增至,280,万左右。,御林军铜牌,卫所制,46/73,特务机构,朱元璋最早特务机构是军队中“检校”,有四个头目。胡维庸案后,又设置锦衣卫,置锦衣卫指挥使和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处理皇帝交办专案,有专门法庭和秘密监狱,法司不能问。锦衣卫刑法极为残酷。以后由宦官掌管东、西厂和内行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互为表里。,明太祖还实施廷杖制度,在殿上杖责大臣。他侄儿大都督朱文正、工部尚书薛祥等都被杖死。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则被鞭死。终明一代,廷杖作为慑服公卿、维护皇权残酷伎俩,经常被滥用,使“天下莫不骇然”。,明锦衣卫印,明代通行驿站证实:驿符,47/73,明初名臣宋濂像,(宋)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明史,卷,128,宋濂傳,明初特务侦察无所不在,帝使畫工瞷(宋)訥圖其像,危坐有怒色。明日入對,帝問昨何怒。訥驚對曰:“諸生有趨踣者,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訟耳。且陛下何自知之?”帝出圖。訥頓首謝。,明史,卷,137,宋訥傳,臨安錢宰子予,武肅王之裔,元末老儒也。高廟禮徴,同諸儒修纂尚書。會選,孟子節文,,公退,微吟曰:“四鼓鼕鼕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察者以聞。明日,文華燕畢,進諸儒而諭之曰:“昨日好詩,然曷嘗嫌汝?何不用憂字?”宰等悚愧謝罪,未幾皆遣還。,葉盛,水東日記,卷,4,48/73,1373,年(洪武六年),以,唐律,为蓝本,编定,大明律,,后又经三次修订,于,1397,年(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全书计,30,卷,460,条。,大明律,有相当多内容沿袭唐律,但对直接危害国家统治谋反贼盗以及重大经济犯罪,其量刑重于唐代。条例简于唐宋律,但精神又严于唐宋律。同时,纲常名教深入融汇于明律之中,完成了理学法典化。,刑律,明太祖圣旨,为了深入完善监察审案制度,明初创建了三法司制度,即由都察院负责监察、刑部负责审案、大理寺负责复审都察院和刑部案件。,1385,年(洪武十八年),明太祖又颁布亲自编撰惩治豪强、官吏、百姓刑法案例汇编,大诰,,接着又颁行,大诰续篇,、,三篇,。,大诰,充分反应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思想。其中凌迟、枭示、族诛者有几千案,弃市以下一万多条。,49/73,明代学校分三类:中央国子监、府州县学和民间办乡村社学。,1382,年(洪武十五年),国子学更名国子监,国子监学生称监生,分官生和民生两种。官生指功臣子弟、少数民族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学生。民生由各地推举。,科举:明定制三年一科。参加科举者必须是各级学校生员。将官办学校与科举亲密结合。府(州)、县生员,即所谓秀才,先赴省参加三年一次乡试,及格者称举人。隔年,举人赴京参加会试,及格者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廷试(或称殿试),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学校与科举,明状元图考,插图,明代进士题名碑,50/73,明代国子监牌坊,明代科举考试试卷,八股文程式,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正,正,正,正,反,反,反,反,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反,或一实一虚,或一深一浅排偶叙述。全部内容必须本,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够己见发挥。只有最终大结时可用己见,但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四句。,入手,51/73,皇帝,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殿阁大学士,承宣告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通政使司,监察御史,府,县,卫,千户所,百户所,明朝主要统治机构布局简图,明代北京城内各部位置图,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抗,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卷,239,52/73,1、杀戮功臣,胡维庸案(13801393),凡是被罗织为胡党官员都被抄家灭族,受牵连和连坐而被处死达三万人。,蓝玉案(1393),蓝玉被处斩,诛灭三族,其手下将领也均被定为“逆党”,抄家灭族,被杀者一万五千余人。,政治上整理秩序补充办法,明初大臣李善长像,53/73,严惩贪官,朱元璋元末亲眼目睹了元末吏治腐败对百姓危害,为了杜绝官吏贪赃现象,他下令官吏因枉法而贪赃,一概发往北方边地充军,官吏贪污钱财六十贯以上,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明太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土地庙作为剥人皮场所,叫做“皮场庙”。,明代乌纱帽,空印案(,1375,),下令处死户部尚书,全国各地衙门主印长官及署字署名者,佐贰官杖百戍边。,郭桓案(,1385,),中央官僚机构被诛杀一空。遭到清洗还有全国各地与钱粮有牵扯官员以及借追缴官粮为名受到牵连各地富民。,54/73,迭兴文字狱,反感孟子轻君思想,将孟子删去三分之一,名为孟子节义。,文字狱,“垂子孙而作则”,“藻饰太平”,“遥瞻帝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元璋手迹,55/73,朱元璋对大地主富豪势力十分警觉。建国后利用朝中几次政治、经济大案以诛杀和流放伎俩打击豪富。,他还针对地主富豪多聚族而居特点,经常大量地把他们迁徙出本乡,如,1370,年,徙江南民,14,万户于凤阳,其中就有不少地主豪富;,1391,年,徙天下富民,5300,户于南京,,1397,年,又徙富民,14300,余户于南京。使这些豪强失去原有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抑制豪强,明金绣龙凤袍纹样,明梅花图玉香炉,56/73,恢复和发展经济办法,第一,缓解人身依附关系。,元朝奴隶较多,,1372,年(洪武五年),朱元璋以诏令形式,要求以往因战乱“而为人奴隶者,即日放还”。他还下令由朝廷代为赎还因饥荒而典卖男女。同时,,大明律,还要求,除官僚外,“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1372,年颁布了“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命令,用宗法家长制少长关系冲淡良贱隶属关系。,明廷继承了元代对工匠管理制度,但作了调整,工匠不再象元代那样须终年在官府服役了。明代工匠基本上分成住坐和轮班两种。轮班匠每三年赴京服役三个月,住坐匠每个月服役十天。因病不能服役者可纳钱代役。工匠较元代有了较多人身自由。,明代木刻画:水田耕作图,明初发展社会生产办法,明代木刻画:水碾图,57/73,勉励垦荒,针对当初荒田多情况,令农民自由垦荒。,招抚流亡,勉励流民返乡。,洪武三年明太祖下令北方郡县荒凉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去三年租税。以后又要求洪武二十七年以后开垦荒田,全不征税。,田主与佃农劳动生活,58/73,推广屯田,民屯(移民屯垦),为改变明初长久战争以后人口分布不均情况,同时也为了发展经济,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移民运动。,对于移民,政府提供耕牛、种子和路费,免去赋税三年。,59/73,军屯和商屯,元初除了移民屯垦以外,还有军屯和商屯。,所谓军屯就是在卫所统辖之下,以屯为单位,每军受田五十亩,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进行屯田。,商屯是使用开中法,勉励商人运粮到边疆粮仓,向官府换取盐引,然后贩卖,从中赢利。为了节约运费,商人雇人在边境开垦屯田,就地交粮,时人成为开中法。它处理了边疆军粮,也开发了边疆。,明代商人夫妇,60/73,兴修水利,明初,政府屡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广西灵渠、四川都江堰等,都曾在洪武年间先后修复。,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陂渠堤岸,5048,处。,明代运河水坝,明代北运河水闸,61/73,明代木刻画:扬谷图,推广经济作物,明朝农业生产水平超出前代,除水稻等粮食作物外,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载种。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烟草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也是明代农业一个特色。,62/73,户帖,鱼鳞图册。土地,图册,,册上载明全部田亩方圆、四面界至、土地沃瘠、户主姓名。,黄册就是户口总册,十年一更造。造册时,每户要在政府颁绘清册供单上登记本户籍贯、丁口、姓名、年纪、田宅、资产。里长把全里清册供单汇总成册呈报给县。县依据各里送来清册供单,编造本县户口总册送府。府、布政使司亦依此层层造册,最终上报户部。因送给户部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粮长制,里甲制,明初,农民所负担徭役有三类:均工夫役、里甲正役和杂役。均工夫役是明中央政府向各地摊派徭役。它按“验田出夫”标准,要求田一顷出丁夫一名。,1380,年(洪武十三年),户部以,110,户为一里,其中丁粮多者十人为里长,余百户分为十甲,设甲首一人。以里甲为单位所服徭役,就是里甲正役。,赋役制度整理,安徽休宁县档案馆所藏鱼鳞图册,鱼鳞图册综图,63/73,明平番得胜图,五次北征,永乐八年,永乐十二年,永乐二十年,永乐二十一年,永乐二十二年,64/73,郑和(,1371-1434,)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居云南昆阳州(云南晋宁)。明太祖统一云南后,郑和被阉入宫,靖难之役中,从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赐他姓郑,提拔为内官监太监。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明成祖特地派遣郑和下西洋,对亚非各国进行贸易和访问。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一件盛事。,郑和第一次航行,有船只,62,艘,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2.7,万多人。最大船长,44,丈,宽,18,丈,能够容纳一千多人,是当初航行海上最大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含有当初世界上先进航海设备和技术。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是中国人民对航海事业巨大贡献。他是世界航海家中先导者。他抵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觉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郑和七下西洋,郑和远洋使用宝船复原模型,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插图,65/73,明初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南京城北龙江(亦叫龙湾)和太仓刘家港是当初造船业基地。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多半是龙江制造。其它各地造船业也都很发达。各地造船种类很多,有遮洋造、备倭造、战船、浅船、风快船、黄船,等等。其中海运税粮遮洋造最大,可装载粮食四五百石。郑和所用宝船,更是规模、吨位惊人。,造船业,郑和宝船与其它参考物尺寸对比示意图,郑和大号宝船,故宫太和殿,郑和二千料宝船,哥伦布航海时旗舰,明代沙船复原模型,66/73,“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永乐三年,永乐五年九月,永乐七年九月,永乐十一年冬,永乐十五年十二月,永乐十九年春,宣德六年,67/73,68/73,关于郑和下西洋目标和性质不一样看法,1.“,踪迹建文”说,2.“,耀兵异域”说,3.,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4.,经济原因为主说,5.,政治原因为主说,6.,双重目标说,7.,加强文化交流说,8.,针对帖木儿帝国说,9.,建立回教同盟说,当代制作郑和塑像,69/73,中国古代最大类书,永乐大典,保留了明初以前各类文件,共,22877,卷,当前仅存,810,卷。,70/73,仁宣之治,仁宗朱高炽上台以后,一反乃父所作所为,实施与民休息政策,史称“恤民之政”。,明宣宗继位后,继续执行仁宗休养生息政策。历史上将这一时期清明政治,称为“仁宣之治”。,71/73,明宣宗行乐图,72/73,谢谢欣赏,73/7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