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有机所-,经典事故,年5月,1/72,安全科研关系到广大职员和硕士健康和生命,也关系到国家财产安全。,前 言,2/72,科研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高低,甚至于单位安全文化气氛,很大程度取决于安全教育培训程度,。,所以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管理中非常主要一环。,3/72,安全生产工作不是一两个人能搞好工作,必须依靠全所员工参加才能确保我所平安。,4/72,安全素质,安全意识,(主体是全体员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5/72,转变观念,重视安全,由“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安全工作并非朝夕之功,安全来自于长久警觉!,6/72,做到,“我不伤害他人”,。,当他人受到伤害时能及时抢救,当他人违章时能及时阻止。,7/72,安全生产不但是对他人负责,对所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8/72,事 故 案 例,9/72,一.金属钠燃烧事故,责任人,:某某,时间,:.3.1,地点,:3#415,事故经过,:,将1升工业乙醇倒入放在水槽中塑料盆,然后将金属钠皮用剪刀剪成小块,放入盆中。开始时反应较慢,很快盆内温度升高,反应激烈。当事,人,即拉下通风柜,把剪刀随手放在水槽边。这时水槽边废溶剂桶外壳突然着火,并快速引燃了水槽中乙醇。当事,人,立刻将燃烧废溶剂桶拿到走廊上,同时用灭火器扑救水槽中燃烧乙醇。此时走廊上火势也逐步扩大,直至引燃了四扇门框。,10/72,11/72,事故第二现场,12/72,禁止在有水环境中,处理金属钠等遇水易燃试剂,被过火试剂,13/72,事故原因,:,反应时放出氢气和大量热量,氢气被点燃并引燃了旁边废溶剂造成事故。,14/72,经验教训,:,处理金属钠时必须清理周围易燃物品;一次处理量不宜过多;注意通风效果,及时排除氢气;或与安全部门联络,在空阔地方处理。,15/72,责任人,:,某某,时间,:.3.27,地点,:3#-4楼,事故经过,:,当日深夜,当事人指导大学生进行过夜试验。其所用油浴突然起火,幸被值日巡查及时发觉,未酿成严重后果。,二.油浴燃烧事故,16/72,肇事油浴,17/72,裸露加热电热丝点燃了油浴中有机物,18/72,打落反应瓶,19/72,事故原因,:,试验时,试剂滴落到油浴中,因油浴未及时更换,造成事故发生。,20/72,经验教训:,经常更换油浴。,(另:水泵循环水必须经常更换。),21/72,责任人,:某某,时间,:.11.9,地点,:新楼5楼,事故经过,:,用1,4-丁炔二醇和氯化亚砜在吡啶存在下制备4-氯-丁炔-1-醇,反应完成后用乙醚萃取。经水洗干燥后在常压下蒸去乙醚和苯,剩下500mL 有机物,用水泵减压蒸馏,蒸出产物。加热温度110-120,减压20mmHg,反应瓶1000mL。当蒸出150 mL产品时,内温急剧上升失去控制,随即发生爆炸。因为通风柜拉门处于关闭状态,没有造成人员受伤。该反应曾屡次重复做过,因反应量很小,未曾发生事故。,三.爆 炸事 故,22/72,23/72,24/72,25/72,26/72,事故原因,:,据当事人和其课题组长事后分析,含炔基官能团化合物在加热条件下轻易与浓度较高杂质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造成温度失控引发爆炸。4-氯-丁炔-1-醇是含炔基官能团化合物,可能与反应中产生杂质在高温下发生聚合反应引发爆炸。,27/72,经验教训,:,当事人佩带了防护镜和手套,并拉下了防爆橱门,因而该事故未造成人员伤害。,在试验中使用危险药品或产物比较活泼,在试验前应对该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危险性有个预案,并落实防范办法。,28/72,责任人,:某某,时间,:.11.23,地点,:新楼3楼,事故经过,:,玻璃封管内加入氨水20mL,硫酸亚铁1g,原料4g,加热温度160。,当事人,在观察油浴温度时,封管突然发生爆炸,整个反应体系被完全炸碎。,当事人,额头受伤,幸亏当初戴防护眼睛,才使双眼没有受到伤害。,四.封管事故,29/72,30/72,脸上防护镜被击落,31/72,斑斑血迹,32/72,事故原因,:,玻璃封管不耐高压,且在反应过程中无法检测管内压力。氨水在高温下变为氨气和水蒸汽,产生较大压力,致使玻璃封管爆炸。,33/72,经验教训,:,化学试验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密闭系统和有压力试验必须在特种试验室里进行。,34/72,事故经过:,蒸馏烧瓶为3升三口瓶,内有4-溴吲哚粗品2.2升(约重3Kg)。由硅油电加热,从早晨9点开始,油浴温度为170度左右。大约在10点前馏分蒸完,换接收瓶搜集馏分(馏分温度140度,接收瓶为2升单口烧瓶)。起初馏分蒸出速度很稳定,大约在接收了1升时,馏分不再流出。当事人感觉有点不正常,按以往收率预计应该有1.8-2升左右产品,所以认为是减压蒸馏冷阱堵塞造成真空度下降。在查看了水银减压计未发觉真空度下降,此时突然发觉就收瓶及冷凝管里有大量白色烟雾涌出,,当事人,感觉异常,就急忙蹲下,此时反应瓶发生了爆炸。,五.过氧化物爆炸事故,责任人,:某某,时间,:.5.16,地点,:1#306,35/72,36/72,被爆炸冲击波压平铝锅(油浴),37/72,被震落照明灯罩,38/72,被炸飞通风橱玻璃,39/72,事故原因,:,存放过程中,四氢呋喃可能产生了过氧化物,造成了事故发生。,40/72,经验教训,:,在使用乙醚、四氢呋喃等有可能产生过氧化物溶剂时,应检验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在使用中加一点还原剂以预防有过氧化物发生。,41/72,六.乙醚爆炸事故,责任人,:某某,时间,:.7.6,地点,:1#210,事故经过,:,当事人对所合成产品进行后处理,即用石油醚提纯产品。反应瓶2升,石油醚1000毫升(30-60),电热套加热回流,冷凝水冷却,至中午11时左右突然发觉通风柜内有火花闪烁,接着发生爆炸。爆炸引燃了电热套和周围纸张,,当事人,马上拔下电热套插座,并使用灭火器将火扑灭。,42/72,被瞬间产生强大热量烧焦毛刷,43/72,44/72,45/72,事故原因,:,所使用石油醚是沸点在30-60低沸点溶剂,又因夏天连续高温。经事后测量自来水温度就达33,石油醚未能冷却而大量挥发。当石油醚蒸汽与空气混合到达一定百分比,遇火星即发生爆炸。,46/72,经验教训,:,因回流溶剂时冷却效果不佳致使大量溶剂挥发造成爆炸事故已发生多起,这起事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常规回流试验即使简单,,但必须确保良好冷凝效果,。天气酷热时应防止大量使用溶剂,尤其是低沸点溶剂。,47/72,七.盐酸,气伤人事故,时间:8月2日 地点:军工基地,责任人:某某 受伤人:某某,事故经过:当日早晨当事人、受伤人等在安装高压釜紧固件和阀门。在前几日拆卸时已将管道内氯硅烷液体放出,为挡灰尘用简易塞将氯硅烷液相管塞住。当初并没有感觉到有压力和液体积存。在安装氯硅烷液相管时,当事人将简易塞拔下一刹那,突然有一股氯硅烷挥发气体冲出,此时正值受伤人俯身紧固螺丝,来不及躲闪,恰好喷到脸上和两手臂上,将其灼伤。,48/72,事故原因,:,这套高压釜反应装置被安置在棚内,当初又正值高温时节,棚内温度超出40,管内残留氯硅烷变为气体,产生了一定压力,拔去塞子时氯硅烷气体就冲了出来。,49/72,经验教训,:,高温对化学试剂可能带来危险性认识不足,科研人员又忽略了防护用具使用,扩大了受伤部位。,50/72,事故经过,:,当晚8时许,当事人在准备处理一瓶四氢呋喃时,没有仔细查对,误将一瓶硝基甲烷看成四氢呋喃投到氢氧化钠中。约过了一分钟,试剂瓶中冒出了白烟。当事人马上将通风橱玻璃门拉下,此时瓶口烟变成黑色泡沫状液体。当事人叫来同试验室一名博后请教处理方法,即发生了爆炸,玻璃碎片将二人手臂割伤。,责任人,:某某,时间,:.8.3.,地点,:新楼 415,八.误操作事故,51/72,52/72,走廊上鲜血,53/72,通风橱玻璃门起到了良好防爆作用,54/72,事故原因,:,该事故是因为当事人在投料时粗心大意,没有仔细查对所要使用化学试剂而造成。试验台药品杂乱无序、药品过多也是造成此次事故主要原因。,55/72,经验教训,:,这是一起经典误操作事故。它告诫我们,在试验操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仔细、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试验台、工作台要保持整齐,不用试剂瓶要摆放到试剂架上,防止试剂打翻或误用造成事故。,56/72,九.多氮化合物爆炸事故,受伤人员责任人:某某 地点:新楼610 时间:11月22日,事故经过:当日早晨11:00左右,当事人完成反应后处理工作。她用油泵抽干氨基四氮唑溶剂后,用牛角匙刮取附在瓶壁上产物,即发生了爆炸,碎玻璃将她脸和左手手指炸伤。,57/72,爆炸后,通风柜防爆玻璃门被碎玻璃击穿小孔,分液漏斗被击碎,58/72,通风玻璃门被爆炸后碎玻璃击出小坑,59/72,事故原因,:,多氮化合物爆炸所需引爆能量极小,轻微摩擦产生热量足以引爆,而且爆炸能量极大,。,60/72,经验教训,:,在使用易爆高危药品时,防范办法必须到位,防护用具必须使用!,61/72,十.溴化物伤人事故,受伤人员责任人:,某某,时间:,.11.25,地点:,新楼716,事故经过:,当日早晨10:00左右,当事人在制备炔丙基溴时,将10克四溴化碳逐步投人乙醚中。当投入二分之一时,未有显著反应。当事人将另外5克一下投入乙醚中,当即发觉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使乙醚沸腾。当事人马上拔去反应瓶塞欲放气时,炔丙基溴冲了出来,灼伤了当事人脸部。该反应属首次放大反应量。,62/72,事故原因:,投料过快。,63/72,经验教训:,试验条件发生改变时,应多考虑可能出现危险情况,尤其是低沸点试剂做溶剂放热反应。,64/72,十一.多氮化合物爆炸事故,受伤人员责任人:,某某,时间,:,.1.21,地点,:,1#楼333,事故经过:,当事人将屡次合成所得产物(多氮化合物)装瓶保留,在装瓶过程中有一小块产物粘在瓶口,当事人用不锈钢匙拨下粘在瓶口产物时多氮化合物发生爆炸,玻璃碎片四处飞溅,将当事人一眼睛角膜、脸、腹部和手割伤,耳膜受到巨大爆炸声震伤。,65/72,66/72,67/72,事故原因:,不锈钢匙与多氮化合物撞击产生能量引爆了该化合物。该化合物为易爆高危药品,。,68/72,经验教训:,多氮化合物,是非常危险高爆物品,在处理该类危险物品时必须做好充分安全保护工作,必要时还要使用防护面罩和防护板等防爆保护物,即使是后处理工作也要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小心慎重,不能掉以轻心。,69/72,搬迁中被试验室遗弃金属钠,使用过金属钠丝要及时处理,防止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你把方便留给了自己,危险转嫁给了他人,70/72,被丢弃未开封LiAlH,4,(已搬迁1#5楼),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桶体一旦破裂,后果不堪构想。,你把方便留给了自己,危险转嫁给了他人,71/72,在已搬迁1#522发觉被弃 NaCN,剧毒药品必须当日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试验室存放过夜。,严格管理使用剧毒和危险药品,72/7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