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西省吕梁市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
2
.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
4
. 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
性。这些博物书写,有的长于咏物抒怀,饱含人文情愫;有的则长于科普,充满理性哲思。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作者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
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
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如阿来的《草木
的理想国》观察细腻,语言精到,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博物学界认可。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
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
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
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
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
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
好。照杀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
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
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二:
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根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
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
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当代文学的博物书写也不遑多让。阿来的书写就被评论
界称为“博物志”。在《草木的理想国》中,动植物拥有了灵气和生命。林白的《北流》中出现的南方母
系民间经验、粤地方言、异辞的民间语汇等,都是博物的表达。
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从关注自我、内在、生命经验转向关
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一种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
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文学的敏锐性和使命的必然要
求。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考工记》
等作品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浮浮沉沉,而老宅、刺绣等物却始终在冷眼旁观。
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
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一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类
《
小时代》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各种物犬量的、细致的描绘;对物欲进行无节制的抒发。博物书写的
泛化和滥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掌握的所有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
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并不表达文学的意义。一些作家追求大部头的写作,各种物的书写
仅仅作为一种填充材料,物的无序介入冲击了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的基本要素。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材料三:
凤仙花可染指甲,故又名指甲花。凤仙花捣烂,少入矾,敷于指尖,即以凤仙叶裹之,隔一夜,指甲
即红。凤仙花茎可长得很粗,湖南人或以入臭坛腌渍,以佐粥,味似臭苋菜秆。
秋海棠北京甚多,齐白石喜画之。齐白石所画,花梗颇长,这在我家那里叫做“灵芝海棠”。诸花多
为五瓣,惟秋海棠为四瓣。北京有银星海棠,太叶甚坚厚,上洒银星,杆亦高壮,简直近似木本。我对这
种孙二娘似的海棠不大感兴趣。我所不忘的秋海棠总是伶仃瘦弱的。
我的生母得了肺病,怕传染别人,独自卧病,在一座偏房里,我们都叫那间小屋为“小房”。她不
让人去看她,她死后,这间“小房”成了堆放她的嫁妆的储藏室,成年锁着。“小房”外面有一个秋叶
形的小花坛,不知道是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它在秋天竞也开花。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不论在哪
里,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
(摘编自汪曾祺《人间草木》之《北京的秋花》)
1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科普类博物书写需要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必须是具有相关学术背景和多年科学研究
经验的专业人员而非作家、诗人。
B. 博物书写中的“物”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还包括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住、行用物以
及与文化相关的民俗、方言等。
C. 博物书写的主题多元,有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有对人事变迁的感慨,但它们都表达了一种从
关注自我转向关注自然的生态思维。
D. 博物书写应该描写物,但不应该对物进行大量的、细致的描绘,否则会由“物”滑向“物欲”,
或者成为知识堆砌,失去文学意义。
2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介绍了两种类型的博物书写,写出了它们的共性与差别,并肯定了这类作品的现实意义。
B. 材料二从博物书写的发展演变谈起,接着分别从正反两面阐述了博物写作的具体创作原则。
C.《草木的理想国》是博物书写的典范著作,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之为例,但论证的观点不同。
D. 材料一重在谈论博物书写的特点,材料二重在谈论文学作品中的博物书写,二者切入角度不同。
3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博物书写受到读者欢迎,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不无关
系。
B. 如果想通过图片和文字去了解关于萤火虫的一些科学知识,可以去阅读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
国》。
C. 为保证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基本要素不受冲击,大部头创作最好不要在作品中书写各种物。
D. 依照《北京的秋花》的写作风格判断,汪曾祺《人间草木》中的博物书写应该属于咏物抒怀类。
. 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材料一中两个加点短语的含义。(4 分)
4
5
. 材料三体现出了博物书写类作品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简要评析。(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杀死一只知更鸟(节选)
哈珀·李
杰姆过完十二岁生日的第二天,他放在口袋里的钱烫得他实在受不了了,于是我们俩下午早早地就往
镇上走去。杰姆觉得他的钱足够给自己买一台微型蒸汽机,再给我买一根旋转体操棒。
我们经过杜博斯太太家门前的时候,她正稳坐在前廊上。
“
你们俩这时候要去干什么?”她嚷了起来,“我看是偷懒逃学吧! 我这就打电话告诉你们校长!”
她把手放在轮椅的轮子上,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面孔。“还有你……”她用一根因患关节炎而扭曲变形的
手指指着我,说,“你穿背带裤干什么?小姐,你应该穿上裙子和紧身衣! 要是再没人管教你,你长大了
就只能当女招待端盘子了——想想看吧,芬奇家的人在 O. K.咖啡店里端盘子——哈!”
我心里一时间充满了恐惧。她说的 O. K.咖啡店在广场北边,里面一团昏暗。我紧紧抓住杰姆的
手,可他却把我甩开了。
“
别怕,斯库特!”他压低声音说,“别把她当回事儿,昂头挺胸,像个绅士一样。”
但是杜博斯太太还不罢手,继续唠唠叨叨:“芬奇家不光有人端盘子,还有人在法庭上帮黑鬼打官
司!”
杰姆一下子怔住了。杜博斯太太这句话击中了要害,她自己也感觉到了。
“没错,如果一个芬奇家的人对自己的教养不管不顾,胡作非为,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来告诉
你们!”她用手捂住了嘴,等她把手拿开的时候,牵出了一条长长的银白色唾液。“你们的父亲为那些黑
鬼和人渣打官司,他自己也强不到哪儿去!”
杰姆脸涨得通红。我急忙扯了扯他的袖子,我们俩顺着人行道往前走,身后的谩骂声不依不饶地追
随着我们。我差不多已经习惯了听人恶言恶语地侮辱阿迪克斯,但这还是我第一次从一个成年人口中听
到。
杰姆买了蒸汽机模型之后,我们又去埃尔默店里买了体操棒。杰姆对到手的新宝贝也提不起精神,
他把模型往口袋里一塞,一言不发地跟我一起往家走。
我们刚走到杜博斯太太家院门口,杰姆就一把抢过我的体操棒,在手中挥舞着,横冲直撞地蹿上台
阶,闯进杜博斯太太的前院。
多少年过去之后,我有时还会暗自琢磨:到底是什么驱使杰姆做出那样的事情? 是什么驱使他打破了
“
儿子,你要拿出绅士的派头”的约定,打破了他刚刚进入的自律状态? 在当时,我想到的唯一原因就
是:在那短短几分钟里,他纯粹是疯掉了。
他一口气把杜博斯太太院子里的山茶花枝头全都打断,留下了一地绿色花苞和叶子,这才平静下来,
把我的体操棒顶在膝盖上,啪的一声撅成两截,丢在地上。
那天傍晚,我们在客厅等阿迪克斯回来。
两个地质时代过后,我们才听见阿迪克斯的鞋底在前门台阶上发出的摩擦声。纱门砰的一声打开了,
然后是一个停顿——阿迪克斯在门厅的衣帽架旁边站定了,接着我们听见他喊了一声:“杰姆!”声音就
像是冬天的寒风。
阿迪克斯打开客厅的顶灯,发现我们缩在那儿一动不动。他伸出一只手,亮出一把饱满的山茶花苞。
“
杰姆,”他问,“这是不是你干的?”
“
“
是的,先生。”
你为什么这么做?”
杰姆轻声轻气地说:“她说你替黑鬼和人渣打官司。”
你这么做就因为她说了这句话?”
杰姆的嘴唇动了动:“是的,先生。”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儿子,我知道,因为我帮黑人打官司,肯定有跟你差不多大的孩子惹你恼怒,你也对我说过,但
“
“
是,这样对待一个生病的老太太是不可原谅的。你必须去和杜博斯太太谈一谈。”
杰姆没有动。
“
去啊,我说了。”
阿迪克斯拿起一份《莫比尔纪事》,坐在了杰姆刚空出来的摇椅里。
“
“
你根本不在乎他是死是活,”我说,“他站出来为你打抱不平,你却让他去送死。”
斯库特,”阿迪克斯说,“我知道,这对你和杰姆来说很不公平……我现在只能告诉你,等你和
杰姆长大以后,也许你们回首这件往事的时候会心怀同情和理解,会明白我没有让你们失望。这个案
子,汤姆·鲁宾逊的案子,触及了一个人良心的最深处——斯库特,如果我不努力去帮助这个人,就再
也没有脸面进教堂去敬拜上帝了。”
“
“
“
阿迪克斯,你一定是错了吧……”
这话怎么说呢?”
哦,大多数人好像都认为他们是对的,你是错的……”
“
他们当然有权利那样想,他们的看法也有权得到充分的尊重,”阿迪克斯说,“但是,我在接受
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杰姆回来了。
“
怎么样,儿子?”我偷眼打量杰姆,见他好像毫发无损,只是脸上的表情很古怪。
“
“
阿迪克斯,”他说,“她想让我给她读书。”
给她读书?”
“
是的,先生。她想让我每天下午放学之后,还有每个星期六都去给她大声朗读两个小时。阿迪克
斯,我一定得去吗?”
“
当然。
可是她想让我连着去一个月。”
“
“
那你就连着去一个月。”
(有删改)
6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抓住杰姆的手时,他把“我”甩开了,后来还把给“我”买的体操棒撅成两截,说明杰姆
遇到事时缺乏耐心。
B. 杜博斯太太让“我”第一次从一个成年人口中听到对阿迪克斯的侮辱,说明这里的其他成年人都
能理解阿迪克斯。
C. 杰姆回答阿迪克斯的问话时“轻声轻气”“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并不是因为害怕父亲,而是觉
得自己有不对的地方。
D. 杰姆走后,阿迪克斯拿起报纸,坐在杰姆空出来的摇椅里,说明他相信儿子一定可以把事情解决
好,内心感到轻松。
7
.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中关于买微型蒸汽机和“像个绅士一样”的叙述,前后照应,形成非常有趣的反差,突出了杰
姆对杜博斯太太难以抑制的愤怒。
B.“一根因患关节炎而扭曲变形的手指”“牵出了一条长长的银白色唾液”这些细节描写是为了突
显杜博斯太太令“我”恐惧的形象。
C. 本文虽是节选部分,但也能体现出《杀死一只知更鸟》主题多元的特点,种族偏见、正义良知、
成长、教育在文中都有所体现。
D.本文与《大卫·科波菲尔》相似,采用了双重视角,主要通过儿童的“我”展开叙述,又体现了
成年的“我”的回忆和思考。
8
9
. 文中画横线部分是如何表现兄妹俩等待父亲回家时的紧张心理的? 请简要分析。(4 分)
. 本文“于冲突中流露温情”,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4 题。
材料一: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
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①。金声也者,始条理②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
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
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
注】①金:金钟。玉:玉磬。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音。②条理:节奏。
材料二:
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
由也。”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 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 治亦进,乱亦进。”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
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
使。”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③,不辞小官。遗佚而不
怨,厄穷而不悯。”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
弊也。
此三人者,因时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曰:
“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仕则仕,可以处则处。”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无一偏之弊矣。
其所以大具而无弊者,岂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
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过人者,盖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
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
是故使三人者当孔子之时,则皆足以为孔子也,然其所以为之清、为之任、为之和者,时耳。 岂滞
于此一端而已乎? 苟在于一端而已,则不足以为贤人也,岂孟子所谓圣人哉? 孟子之所谓“隘与不恭,君
子不由”者,亦言其时尔。故曰:圣人之言行,岂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节选自王安石《三圣人论》)
【
注】③污君:无道之君。
1
1
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盖能以身救弊[A]于天下耳 B如皆欲 C为孔子之行[D]而忘天下之弊[E]则恶在其 F为圣人哉
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振,振动,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振”意思相同。
B.廉,方正,与《屈原列传》中“其志洁,其行廉”的“廉”意思相同。
C. 矫,纠正,与《归去来兮辞》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
D. 异,用作名词,指不同意见,与成语“时移世异”的“异”用法不同。
1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孟子长于取譬喻理,材料一中,他就以金声而玉振和百步之外射箭为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孔
子是集大成者的观点。
B. 王安石认为圣人的名号不是狭隘和不严肃的人能够得到的,因为圣人的言语行为不能随随便
便,它要做天下人的法则。
C. 伊尹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时认为,无论天下太平还是混乱都可以出来做官,做任何事都是为了
君王,都是驱使百姓。
D. 不把侍奉无道之君当做耻辱,不拒绝低微的官职,不被任用不怨恨,困厄窘迫不忧愁,这是柳
下惠制定的行为准则。
1
1
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2)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4. 孟子和王安石认为孔子集大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3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送人游杭
石延年
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
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
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
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
1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离别之地冷风劲疾,吹动貂衣,气候尚冷,而友人要去的杭州却已水草泛绿,春意融融。
B.“气飘飘”显示出“别而不伤”的格调,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似,诗意洒脱。
C. 诗人运用虚笔,细致描写了杭州五湖、楚桥、水荇、云彩等景物,想象丰富,色调明丽。
D. 本诗不仅体现了空间的跨度,时间也由眼下转向将来,最后又回到“前秋”,诗境开阔。
1
1
6. 对于友人“游杭”,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如果你去“ Citywalk”,走在杭州西湖畔,可能会想起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勾勒西湖概貌
的诗句“
▲
”;走在“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上,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写因世道与其相违而使他无法追求理想抱负的两句是:
▲
,
▲
?
(3)正像《种树郭橐驼传》中主人公说的那样“
▲
,
▲
”,他只是没有妨害树
木生长罢了,自己也没有什么秘诀,培养人才有时也是如此。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自然纪录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在一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一个泥水坑边聚集着不
少饮水的野生动物,有些动物还在泥水里欢快地打滚儿。看到这一幕时,你的脑海中有没有闪过一个念
头,这水能喝吗?
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 50 万人死于饮用不洁水导致的腹泻,超过两亿人因食用
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那为什么野生动物这么干就不会有事呢?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野生动物并不是见水就喝的,它们也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取食。例如,在美国怀
俄明州西南的红沙漠中生活着的叉角羚从不会渴不择水。它们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感知出不同水体之间水质
的差异,而且非常敏感。所以野生动物饮用的看似糟糕的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
但即使再强大的感受系统,也无法做到滴水不漏。相较于 pH、气味等物理化学指标,隐藏在水和食
物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往往更难被察觉,也更为致命。而这时,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
用。这些野生动物由于世世代代栖居在相似的环境中,取用同一地区的水,捕食相似的猎物,已经对该地
区水体和食物中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基本的免疫力,而这种抗性又会通过母源免疫的形式遗传给后
代,循环往复,使自身和群体的免疫力得以不断巩固。
1
8.下列句子中的“打”和文中加点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
)(3 分)
B.他用拳头打在墙上,发泄自己的情绪。
C.和他们打交道可千万不能大意。
D. 他向我打了一个手势。
1
2
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的?请简要分析。(4 分)
0.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说明“野生动物能安全饮水进食”的原因。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 ~22 题。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不少关于画家与美食的佳话,元代画家倪瓒与美食的关系尤为特殊。倪瓒是
“
元四家”之首,字云林,他撰写过一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书中收录了大约 50 种菜肴和面点,一
道其中的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倪瓒的
美食极为推崇,云林鹅这道菜因而声名远播。至今有 600 多年历史的云林鹅已经成为苏州经典名菜。
近代画家张大千既是公认的国画大家,也是有名的美食家。但相比他的绘画技术,
①
。他这
样评价自己的绘画技术与烹饪水平:“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当更在画艺之上。”对张大千而言,美
食与艺术的境界是相通的。
在艺术创作方面,张大千博采众长。他喜欢临摹前人经典,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在美食探索
方面,张大千云游四海,采纳众菜系之长,创造了“大千菜”。他认为,中国地广物博,各地的风俗和
地理条件不同,因而
②
。张大千将中华美食分为三个流派:黄河流域形成的北京菜系,以鲁菜为
主,风味取之于陆;珠江流域包括粤闽等省,形成粤菜、闽菜,风味取之于海;而长江流域则沿江由成
都、重庆直到江南,形成了川菜、扬州菜、苏州菜,风味取之于水陆兼备。
2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四、写作 (60 分)
2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当斯库特说“大多数人好像都认为他们是对的,你是错的”时,阿
迪克斯回答“他们当然有权利那样想,他们的看法也有权得到充分的尊重,但是,我在接受他人之
前,首先要接受自己”。
这段对话对青年成长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2
024-2025 学年吕梁市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表达了”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第二句可知; D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由
物”滑向“物欲”是作家对物过分崇拜心态导致的,另外知识堆砌,失去文学意义,是博物书写的泛化
和滥用的后果。
. B(3 分)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所举例子可知 B 项正确。A 项“必须是” “而非”表述绝对化; C 项“都
“
2. B(3 分) 材料二没有谈论博物书写的发展演变,第一段谈论的是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中的博物表
达,也没有从正面谈论博物书写的具体创作原则。
3. C(3 分) 材料二第三段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创作中不能将物仅仅作为填充材料,物的无序介入会冲击文
学的基本要素,并不是不赞成在作品中书写各种物。
4
. (4 分)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①
②
代自然立言,指替自然发声,作者把大自然的需求借助文字传达给读者。
让自然说话,是作者用文字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自觉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5
. (6 分)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①
②
③
材料三介绍了凤仙花的功用、秋海棠的外形特征等,有自然知识含量。
材料三由秋海棠写到母亲及对母亲的思念,物成为人的延伸,成为人的情感寄托。
材料三句式长短错落,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富有文学色彩。
6
. C(3 分) A 项“说明杰姆遇到事时缺乏耐心”理解错; B 项“其他成年人都能理解阿迪克斯”推断绝
对;C 项“内心感到轻松”错,从后文和女儿的对话看,他此时心里并不轻松。
7. B(3 分) “我”的恐惧心理是因为杜博斯太太说“我”长大了会在昏暗的 O. K.咖啡店端盘子,
“一条长长的银白色唾液”是表现“我”对她的憎恶;两处细节刻画的是杜博斯太太令人生厌的形象。
8
. (4 分)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①
②
③
“两个地质时代过后”运用夸张手法,拉长时间,表现兄妹俩紧张心理的持续、煎熬。
鞋底的摩擦声、纱门砰的一声、一个停顿,夸大细节,放慢进门节奏,暗示兄妹俩紧张到凝神屏息。
“冬天的寒风”运用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触觉,表现兄妹俩听到父亲的喊声后极度紧张而感觉冰冷。
9
. (6 分)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①
杜博斯太太指责“我们”,她的指责中暗含着对“我们”成长的关注,体现了邻里之间的温情。
②
父亲责问杰姆,两人的对话中体现了杰姆对父亲荣誉的捍卫,也体现了父亲对杰姆的理解,体现了父
子间的温情。
③
斯库特埋怨父亲不在乎杰姆死活,两人的对话中体现了父亲对女儿平等而耐心的教育,体现了父女
间的温情。
④
杜博斯太太恶言恶语地侮辱阿迪克斯,而阿迪克斯却让儿子去道歉并答应去给她读书,体现了待人
宽和、友善的人际温情。
⑤
人们因阿迪克斯替黑人打官司而排斥他家,但阿迪克斯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体现了坚守良知的人性
温情。
1
1
0. BDE(3 分) 原句:盖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
1. A(3 分) A 项“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 挥动, 挥舞; C 项“时矫首而遐观”, 矫, 举起、抬; D 项
“
时移世异”,异,用作动词,发生变化。
12. C(3 分) 原文“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 ”意思是“哪管侍奉的是不理想的君王呢? 哪管差遣的是不理
想的百姓呢? ”
1
3. (8 分) 每句 4 分。
(1) 伯夷,是圣贤中清高的人; 伊尹,是圣贤中有责任心的人; 柳下惠,是圣贤中平和的人。 (清,
清高; 任, 有责任心; 和, 平和。各 1 分, 大意 1 分。)
(2) 因此大多出来做官而很少退隐,不正当地获利而损害大义,这真是前代流传的风气在末代时表现出
的弊端啊。 (退,退隐; 此……也,判断句; 其,语气副词,真是、实在是。各 1 分,大意 1 分。)
1
4. (3 分) 第一点 1 分,第二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摘原句,最多给 1 分。
①
②
孟子认为孔子能因时而变。
王安石认为孔子恰逢其时,综合了三人的准则。
15. C(3 分) “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意思是五湖准备了美酒期待来吴地的客人,六代以来
歌颂杭州的诗作比楚地的桥还要多,并非写景。
1
6. (6 分)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①
②
③
颔联写杭州自古是文人交游宴饮、吟诗作赋的胜地,对友人游杭充满羡慕。
颈联想象杭州水清草绿、江阔云白的美丽春景,希望友人尽情欣赏游玩。
尾联写自己不能按计划去钱塘,无法与友人共赏“八月潮”,充满遗憾。
1
7. (6 分) 每空 1 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给分。
(1) 重湖叠巘清嘉 尽荠麦青青
(2)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3)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1
8.D(3 分)原文中的“打”是动词,表示人体发出某种动作; A 项“打”是介词,自、从的意思; B 项
“
打”是动词,撞击的意思; C 项“打”是动词,相处、结交的意思。
1
9. (4 分) 每点 2 分, 指出方式 1 分, 分析 1 分。
①
②
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共鸣。
用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调动读者对个人体验的联想。
2
0. (5 分) 因果关系的句子 1 分,两个原因分别 2 分。
野生动物能安全饮水进食,是因为它们会有选择性地进行饮水取食,并且自身对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具
有基本的免疫力。
2
1. (4 分) 宾语残缺、语序不当修改正确,各 2 分。
书中收录了大约 50 种菜肴和面点的做法,其中的一道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
鹅”。
2. (4 分) 每句 2 分,意思对,上下文连贯即可。
他更满意自己的烹饪水平 ②形成了风味不同的菜系
3. (60 分)
立意方向】
青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类似于斯库特所说的境况时,应该从众还是应该像阿迪克斯说的那样去做。
题意三要素】
2
①
2
【
【
A“青年成长” (角度)
B“斯库特所说境况” (背景)
C“阿迪克斯的观点” (做法)
【
立意层次】
1. ABC 三要素均有体现,为切合题意。如,当周围大多数人都不认可自己的行为时,青年人要尊重他
人看法,但也要坚持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2
3
.体现 AC 或 BC 两要素,为符合题意。如,青年人成长过程中要坚守自我。
.只体现 C 一要素,为基本符合题意。如,坚守自我。
【
评分建议】
一类 54 分以上,切合题意,构思巧妙,表达精彩;
二类 49-53 分,符合题意,结构严谨,表达流畅;
三类 44-48 分,符合题意,结构清晰,表达通顺;
四类 39-43 分,基本符合题意,结构完整,表达清楚;
五类,偏离题意 38 分以下,题意与材料若即若离 35 分以下,题意与材料毫无关系 15 分以下。
抄袭多于 400 字, 10 分以下; 字数不足, 少 50 字扣 1 分; 全文不足 400 字, 20 分以下, 不足 300 字
1
5 分以下, 不足 100 字 10 分以下。
【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 伊尹,是圣人中有责任心的人; 柳下惠,是圣人中平和的
人;孔子,是圣人中懂得因时而变的人。孔子可以说是集大成。集大成的意思,就像先敲金钟,最后振动
玉磬一样。敲金钟,是节奏的开始; 振动玉磬,是节奏的终结。节奏的开始,这是‘智’的事; 节奏的
终结,这是‘圣’的事。智,好比是技巧; 圣,好比是力量。就好像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到达,是凭你
的力量; 箭能射中,不单是凭你的力量。 ”
材料二:
孟子评论伯夷、伊尹、柳下惠,都称他们为“圣人”,但又说: “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
和不严肃,是君子不履行的。”圣人的名号,难道是狭隘和不严肃的人能冒用的吗! (我) 听说圣人的言
语行为不能随随便便就算了,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
从前,伊尹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说:“哪管侍奉的是不理想的君王呢? 哪管差遣的是不理想的百姓
呢? 天下太平时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也出来做官。”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伊尹的真正意图,因此大
多出来做官而很少退隐,不正当地获利而损害大义,这真是前代流传的风气在末代时表现出的弊端啊。
圣人担心这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出来纠正这种弊端,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说:“天下太平就
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退隐。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就) 不侍奉,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百姓(就)
不差遣。”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伯夷的真正意图,因此大多退隐而很少出来做官,过于方正,过于苛
刻,这真是前代流传的风气在末代时表现出的弊端啊。
圣人又担心这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柳下惠出来纠正这种弊端,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说: “不把
(侍奉) 无道之君当做耻辱,不拒绝低微的官职。不被任用也不怨恨,困厄窘迫也不忧愁。”但后世之士大
多不能探求柳下惠的真正意图,因此大多行为不检而很少洁身自好,厌恶不同意见而推崇相同看法,这真
是前代流传的风气在末代时表现出的弊端啊。
这三个人,针对时代的偏失去救治它,并不是天下的中正之道,因此时间久了就一定会产生弊端。到
了孔子,综合了他们制定的行为准则,然后给天下制定了最终的行为准则,说:“应该迅速(离任)就迅速
(离任) ,可以长久(任职) 就长久(任职) ;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退隐就退隐。”这之后圣人之道彻底完
备了,没有任何偏颇的弊端了。
圣人之道彻底完备而没有弊端的原因,哪里是孔子一个人的力量呢,是四位圣人前后相继、共同努力
的结果啊。所以伯夷不清高,不能挽救伊尹时代的社会弊端,柳下惠不平和,不能挽救伯夷时代的社会弊
端。圣人能够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原因,大概是能用自己的做法来救治社会弊端吧,如果都想采取孔子的做
法,却忽略了当时的社会弊端,那么他们被称为圣人表现在哪里呢?
因此假使三位圣人处在孔子的时代,那么他们都足以成为孔子,但他们表现出清高、表现出有责任
心、表现出平和的原因,是时代需要罢了。哪里会拘泥于其中的一种做法而已? 如果拘泥于其中的一种做
法而已,那么他们就不能够被称为贤人,哪里是孟子所说的圣人呢? 孟子所说的“狭隘和不严肃,是君子
不履行的”,也是(针对) 他的时代特点说的。所以说:圣人的言语行为,哪能随随便便就算了,要把它
作为天下的法则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