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记叙文阅读,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1,第一部分,记叙文基本知识,2,1,、概念:,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3,2,、记叙文阅读的考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4,3,、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5,4,、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6,5,、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7,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8,7,、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9,8,、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通常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以深化形象。,10,9,、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为主,有时也有第二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但在小说中,“我”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塑造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在文中用“他”或“他们”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用这种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以“你”或“你们”进行叙述的是,第二人称,。是,直接与读者交流,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11,10,、记叙的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12,11,、记叙的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13,12,、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14,13,、记叙文内容和段意归纳,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15,14,、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16,15,、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a.,按,时间、空间的结构,来划分;,b.,按,人物、情景的变化,来划分;,c.,按,空间顺序,来划分;,d.,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概括内容要,抓住,语段的,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17,第二部分,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18,1.,整体感知,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有表述、判断、选择等。,19,2.,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20,3.,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联系上下文,领悟深层含义;,b.,联系文章的立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分析词语的作用:,这个词的意思是,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主语),_,的特点。,分析划线句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_,的特点;揭示了,_,的中心;,语言,上运用,_,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_,特点(感情),21,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22,4.,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3,5.,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个字左右。,24,6,、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25,7.,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抒情,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议论,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6,8.,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27,9.,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a,、把握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b,、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直接描写,即正面描写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中心思想。,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细节描写,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28,10,、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多交代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等综合考虑。,29,11.,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30,12.,限字题的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用简称(尤其是地名)。,(,3,),.,将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31,13,、仿写句子:,、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32,14,、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答题方法及步骤:、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分析原句优点;、分析改句缺点。,33,15,、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34,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35,1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36,17,、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37,17,、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38,第三部分,记叙文阅读技巧,39,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40,2.,捕捉材料信息,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41,3.,排除干扰选项,排除法(筛选法)。比较法(对比法)。还位法(复位法)。,4.,逐层深入,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42,5.,一准二全三简明,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6.,紧扣文本,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43,祝你进步!,4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