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研究性材料1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单元说明.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887347 上传时间:2025-04-12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5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性材料1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单元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研究性材料1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单元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生物组 集体研究材料一 2016年2月2日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单元说明 让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初中生物课程又是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学科课程之一。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已经结合人体生理的内容介绍了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但尚不系统和全面,尤其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传染病和免疫、医药常识、急救常识及及生活方式有关的“现代文明病”等内容,难以在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内容中穿插讲述,同时,也为了强化教材帮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这一重要功能,本书将“健康地生活”单独列为一个单元。 “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按照课程标准中关于健康的这一定义,健康应当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健康。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单元除选取“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内容外,还安排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内容,以期对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更有助益。 本单元的内容除介绍有关人体健康的基础知识外,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分析药物说明书、设计旅行小药箱、练习急救方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分析疾病及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等。这样安排是为了避免单纯说教,以期使本单元的教学生动活泼,更有成效。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理解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了解人体免疫功能及其产生机制,认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意义;理解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掌握安全用药的常识,能够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了解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健康状况,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防病治病和救助他人的能力。发展自我评价健康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珍爱生命和健康,关注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选择不吸烟、不酗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毒品,关爱他人的健康。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本章提示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本章教材对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的处理有别于传统的教科书,而将其列入健康地生活的第一个方面。 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历来是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特别是免疫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材中特别作了如下的处理。 1.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 2.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特别是免疫一节中有许多卡通图片,这些图片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3.活动设计时尽量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及其中。如章引言里的表格;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等。 4.注重情感教育。如练习中及艾滋病病人怎样相处的问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利用教材的这些特点,并尽可能地提供来自于生活中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名词和概念。 本章教材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引起教师的注意。一是传染病。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的提高,传染病曾一度被人类遏制住肆虐的脚步。但是,这些年来,不仅肺结核、疟疾和鼠疫等过去几乎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而且还产生了艾滋病、埃博拉病和克雅氏病等一些新的传染病。可见,人类及传染病的斗争,还远未到高奏凯歌的时候,丝毫懈怠不得。二是艾滋病。虽然艾滋病传入我国不过1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极为迅速,形势相当严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及学生探讨这个问题,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及其预防的知识,这无疑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三是器官移植及免疫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关注这个问题,关注科学的发展及进步。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4.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二、教学策略 因为传染病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建议在上课的前几天,布置学生和家人共同填写教材中的表格,并在填写表格时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1.上述疾病中,哪些病是传染病?哪些病不是传染病?并说明理由。 2.哪些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3.除了表格中已有的传染病之外,你还能写出哪些传染病的名称? 4.你能根据这些传染病发病的原因而将它们分为几种类型吗? 经过课前的调查和思考,学生应该对传染病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这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上课时,教师可将教材中已有的传染病名称和学生说的传染病名称写在黑板上,及学生一起分析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分析一些常见的传染病时,教师应出示一些病原体的挂图或幻灯片,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传染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关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教材在资料分析中用两种常见的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和肝炎来进行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概括出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然后,再通过一种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艾滋病,来进一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处理时,可以将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传染病预防的措施联系在一起学习。在学生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之后,教师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针对这三个基本环节怎样开展对传染病的预防。然后再以艾滋病为例,提供给学生一些艾滋病的资料,如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艾滋病的最新报告或一些报刊的报道(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艾滋病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再及学生一起分析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这时可以将练习中的第2题放到这里供学生讨论,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这样做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本节中的《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的调查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灵活处理,也可以及练习中的第4题相结合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并举办墙报进行宣传。 资料分析 1.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当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及健康人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做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染上传染病。 3.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练习 1. 特点 说明 举例 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它特异的病原体 流感病毒(流感),结核杆菌(肺结核),HIV(艾滋病),肝炎病毒(肝炎),蛔虫卵(蛔虫病),淋球菌(淋病) 有传染性 传染病能在人群中通过不同的途径相互传播 流感和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肝炎和蛔虫病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 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①在一定条件下,有的传染病可呈爆发、流行以至大流行; ②有的传染病只限于在某地区流行; ③有的传染病受气候影响,只在一定的季节发病。 ①流行性感冒 ②血吸虫病 ③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 有免疫性 人们在患过某些传染病并痊愈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在一定时间内不再受该病的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感冒 可以预防 只要做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三方面的工作,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 见教材第71页图Ⅷ-3 2.应该关心他,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不是歧视他,躲避他。同时,在及他接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碰破皮肤,避免感染。 3.天花尽管已经被消灭,但还有可能“死灰复燃”。 这是因为保存在实验室里的天花病毒,可能会由于战争等不可预测的原因而散布在空气、水和土壤中,进而进入人体,导致天花流行,等等。 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出现,有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将保存在实验室中的天花病毒定时或定期进行培养,并进行研究,以备将来一旦天花出现时,可以及时利用保存的天花病毒生产疫苗。 四、背景资料 病原体 病原体也叫“病原生物”,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如痢疾杆菌)、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立克次体(如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普氏立克次体)、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接触传播又叫体表传播,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及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及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过皮肤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通过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有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皮肤和体表黏膜。 生物媒介传播主要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蝇、虱、蚤等)为媒介对传染病的传播。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传染病有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 艾滋病 有关艾滋病的话题常见于各种媒体。人们“谈艾色变”,比之如洪水猛兽和恶魔。到底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患者有何症状?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艾滋病的传染?艾滋病离我们还有多远?等等一系列问题,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下面的资料有助于你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并开展教学活动。 艾滋病概况  1980年6月,人类发现了艾滋病的第一个患者──美国青年盖尔坦。盖尔坦是一名同性恋者,当他因身体不适而去医院看病时,医生发现盖尔坦的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崩溃,所有的医疗手段都无济于事,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盖尔坦死去,随后,他的两个同性恋伙伴也相继死去。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按其英文字音(AIDS)译为“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结构上很相近似的一组病毒,这组病毒被统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此病毒能攻击并严重损伤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损伤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艾滋病初期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体重锐减,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中枢神经系统麻木,最后死亡。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发病一年的死亡率约为50%,三年内的约为75%,五年左右的约为90%。可见,艾滋病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危害极大。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1年6月5日发表的公报表明,20年来,全世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数超过了3 600万。已有1 170万人死于这种可怕的疾病,仅1997年就有230万人死亡,现在每天都有超过1.6万人成为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我国自1985年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其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88):国外病例输入期。这一时期艾滋病感染报告主要是来华外国人和海外华人,散布在沿海城市一带。 第二阶段(1989—1993):播散期。1989年10月在云南西南地区吸毒人群中发现了146例HIV感染者标志此期的开始。在此期间,大多数HIV感染报道来源于云南的注射毒品者。同时,在归国劳工、性病病人和暗娼中亦有少量HIV阳性者报告。 第三阶段(1994—现在):增长期。HIV传播超出云南省的范围,在其他地区的注射毒品和职业献血者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HIV感染者,全国HIV感染报告数量急剧上升。同时,经性传播的HIV感染者报告增多,但所占比例相对不大,还没有达到流行的程度。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可以概括为:形势严峻,虽然目前HIV感染总报告数量较少,感染仍局限在某些地区,但从当前广泛存在的流行途径来看,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存在着HIV大流行的可能。从艾滋病感染的年龄情况看,青壮年占感染者的大多数,约有79%的感染者年龄为20~40岁,男女比例为5∶1。从感染的途径看,目前报告的HIV感染者中约有68%通过注射毒品感染(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1995~2000年,5年间全国注射吸毒者平均艾滋病感染率增长了约500倍。1995年以前,全国仅一个省报告吸毒者中艾滋病流行,2002年全国所有31个省、市和自治区都不能幸免)。9.7%经采血(血浆)途径感染,7.2%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和血制品感染占1.5%,母婴传播占0.2%,尚有13.4%传播途径不详。 到1996年底,全国报告到卫生部的HIV感染者数量只有5 990人,其中包括155例艾滋病病人。而截至2001年底,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实际上已超过了65万,全国艾滋病发病人数累计已超过20万,仍存活着的约有8万~10万人,半数以上的发病者已经死亡。而在2002年11月2日,我国卫生部公布的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约有100万,而且,近几年来,艾滋病病毒感染增长率一直都在30%以上。专家认为,中国面临着艾滋病大面积流行的危险,如果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到2010年艾滋病的感染者数量有可能达到1 000万。 艾滋病的治疗及其预防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未找到一种根治艾滋病的药物或方法,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发明的混合疗法,也称“鸡尾酒法”,它要求患者每天按照严格的时间,不同的剂量,连续服用几种药物。这种疗法已经显著地延长一些本来毫无希望的艾滋病患者的生命,但是,人们还是希望找到一种药物,或研制出一种疫苗能阻止艾滋病病毒对人体的损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愿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些防治艾滋病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阻止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有效方法有三条:(1)固定一个忠实的、未被感染的性伙伴;(2)不接受被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3)不接受不洁针头的注射和皮下穿刺。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并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监测、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科研工作,在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对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应具有的态度  每年的12月1日都是世界艾滋病日,每年的艾滋病日都有一个主题。2002年的主题是“相互关爱,共享生命”。在这一天里,全世界关心艾滋病的人举行各种集会,宣传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呼吁关心和帮助艾滋病病人。善待及宽容,是人类的美德。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是病人,不是罪人,无论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感染了艾滋病,都不可能是他们自己的意愿,特别是那些无辜的孩子和由于献血和输血过程中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如果以某个人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为理由,而对艾滋病患者采取歧视和冷漠的态度,那么,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存在的理由。 关爱艾滋病病人,不仅仅需要善待及宽容,更需要的是实际的帮助,哪怕只是一个善意的微笑。我国有关法规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 对学生而言,能够做到的是:不歧视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他们和谐相处;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淋病 淋病是由淋球菌所引起的尿道及生殖道黏膜炎症。淋病传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及淋病患者性交而传染的,也有少数人是接触了已被污染的衣物、便器、浴盆和手等间接传染的。 男性淋病患者,在临床上以淋菌性尿道炎最为常见,潜伏期2~8日,初起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道分泌物初为黏液样,迅即转为淡黄色脓性,量多。还可并发前列腺炎等,最终可导致男性不育。女性淋病患者,在早期表现为淋菌性尿道炎和子宫颈炎,病菌侵入子宫后,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症状。有的可导致不孕或宫外孕。 淋病的预防,主要是杜绝不洁性交,避免接触已受污染的物品。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断和治疗。 天花 天花是一种古老的疾病,长期以来反复流行于全世界,使很多人为之丧生。该病由天花病毒引起,主要表现有高热、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皮肤成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俗称麻子)。这种病传染性很强,病情重,病死率高。 我国早在宋朝真宗时期(998—1022年)就已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即采用将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于健康人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这种方法预防天花的国家。到17世纪,不但我国广泛使用人痘苗来预防天花,而且随着当时的国际交往,这种方法也传到了俄国、土耳其和英国等国家。到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已传遍欧、亚两大洲。1796年,英国医师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1749—1823),观察到了挤牛奶的工人感染了牛痘(牛痘是牛的一种天然轻型传染病)病毒后,不再得天花的现象,并且用牛痘苗进行实验,发明了牛痘接种法。从此,牛痘接种法逐步取代了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 我国在解放前,天花流行甚是猖獗。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的健康,为了控制和消灭天花,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种痘活动,实施全民义务种痘,仅在1949~1952年间,全国就种痘五亿多人次。到1961年以后,天花即在我国终止传播了。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我国进行天花流行的调查后宣布,近20年来,中国已无天花病例。1980年5月,第33次世界卫生大会庄严宣告:全世界已经消灭天花! 目前,世界上有两个戒备森严的实验室里保存着少量的天花病毒,它们被冷冻在-70 ℃的容器里,等待着人类对它们的终审判决。这两个实验室一个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另一个在美国的亚特兰大。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制定了销毁全球天花病毒样品的具体时间表,后来这项计划又被推迟。因为病毒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们在如何处理仅存的天花病毒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是彻底消灭,还是无限期冷冻? 主张彻底消灭的人认为:彻底消灭现在实验室里的所有天花病毒,是不使天花病毒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最佳良策。但另一些科学家认为,天花病毒不应该从地球上完全清除。因为,在尚不可知的未来研究中可能还要用到它。而一旦它被彻底消灭了,就再也不可能复生。美国政府已向全世界表示,反对销毁现存的天花病毒样品,以便科学家继续研制防止天花感染的疫苗和治疗天花的药物。美国政府的理由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炭疽威胁发生后,美国必须作好对付生物恐怖威胁的准备,为继续研究对付天花的手段,必须保留这一病毒样品。 常见传染病简介 关于传染病预防的一般措施,已经在课文中作了阐述,现将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临床特征列表简介如下。 几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临床特征简介 类别 病名 病原体 临床症状 呼 吸 道 传 染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病毒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有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 白喉 白喉杆菌 白喉杆菌外毒素使咽、喉、鼻等处黏膜坏死形成假膜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和神经瘫痪 百日咳 百日咳杆菌 起病时先有呼吸道卡他症状,以后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了常伴有特殊吸气吼声(如鸡鸣) 猩红热 β-溶血性链球菌 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细小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 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并有延及各种腺组织或脏器的倾向。腮腺肿胀以耳垂下方为中心,局部皮肤紧张,触之有弹性和压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脑膜炎双球菌 发热、头痛、呕吐、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肺结核 结核杆菌 缓慢起病、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咯血等 消 化 道 传 染 病 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或肝区痛)、乏力,肝脏多肿大、肝功能障碍,有或无黄疸 伤寒 伤寒杆菌 有持续性发热、特殊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降低等 蛔虫病 蛔虫 有肠道症状如腹痛,在上腹部和脐周,常反复发作,有时伴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大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蛔虫可呕出,或从肛门爬出,或随粪便排出 绦虫病 绦虫 以大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最为常见。部分患者有腹泻、食欲亢进、恶心、体重减轻等;少数患者有头痛、乏力、便秘、头晕、神经过敏等 蛲虫病 蛲虫 多数患儿无明显症状,仅在雌虫移行至肛门周围产卵时引起肛门和会阴部搔痒,尤以夜间为甚,往往影响睡眠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 急起高热、腹痛、腹泻、排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 血 液 传 染 病 疟疾 疟原虫 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脾肿大及贫血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乙脑病毒 发病急骤,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黑热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症等 丝虫病 丝虫(我国仅有班氏和马来丝虫) 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症状,如象皮肿(病变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皮肤粗糙,逐渐变硬等) 流行性出血热 一般认为是病毒 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 类别 病名 病原体 临床症状 体 表 传 染 病 狂犬病(也叫恐水症) 狂犬病病毒 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炭疽病 炭疽杆菌 皮肤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的广泛水肿,伴有毒血症症状 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毒素 牙关紧闭、强直性痉挛、阵挛性痉挛等 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的为日本血吸虫病) 血吸虫(日本血吸虫) 尾蚴侵入处可能出现痒感的红色点状丘疹。可出现发热、贫血、腹泻、肝脾肿大、腹水多等症状等 沙眼 沙眼衣原体 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很多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发生角膜血管翳;晚期常因睑内翻等后遗症,损害角膜,影响视力 疥疮 疥虫 皮肤有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疱,疥虫道(隧道)蜿蜒弯曲。自觉奇痒,尤以夜间为甚 癣 头癣 黄癣菌或断发癣菌、铁锈小孢子 头发无光泽,脆而易折断,头发有时发红,有脱屑或结痂 手癣 表皮癣菌或毛癣菌 可有水疱、脱屑、皮肤增厚和裂开等 甲癣(俗称“灰指甲”) 多为毛癣菌少为表皮癣菌或念珠菌 甲板常失去光泽、增厚、变形 足癣(俗称“脚湿气”) 表皮癣菌、毛癣菌、足跖毛癣菌 表现为水疱、脱屑、浸渍、增厚 注:癣是皮肤感染霉菌后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依据发病部位而分头癣、手癣、甲癣、体癣、股癣和足癣等。 第二节 免疫及计划免疫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上课时语言生动、风趣、活泼,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先从感性的材料入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结合课文的讲述,安排了形象生动的卡通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 近年来,随着计划免疫的全面普及以及各种媒体对器官移植报道的增多,学生涉及到的免疫的事例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只要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材料及生活中的有关免疫的事例相结合,特别是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及免疫有关的事例,并将这些事例经过整理之后以适当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节内容的教学。以下一些问题,可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你知道器官移植吗?”“当一个人肾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医生是否可将任何一个健康人捐献的肾脏移植给病人呢?”“如果不能这样做,原因是什么呢?”“人体这种能识别自己和非己的功能是好还是坏呢?”等等。每个问题都让学生回答。上面的一系列问题除了最后一个不好回答,会引起学生争议外,其他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而且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为顺利地进入到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关于人体的三道防线,教材提供的资料分析中列举了三个事例,分别从皮肤对细菌的杀灭作用、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和接种水痘疫苗进行了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事例时,应注意补充生活中更多的事例,并及形象生动的卡通插图相结合,边讨论边总结,并在必要时展示吞噬细胞、淋巴结、脾脏、肝脏、胸腺、白细胞的挂图或幻灯片,以帮助学生的理解。 抗原、抗体及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异性免疫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将抗原、抗体及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做成动画,或用简单的示意图进行演示(如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及抗原结合,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以帮助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天花病毒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吗?水痘病毒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吗?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一定的抗原作用于淋巴细胞只能产生特定的抗体,并且因为这些抗体是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形成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关于计划免疫的学习,不要求学生知道多少疫苗的名称,主要是理解计划免疫的意义,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上课时将自己的预防接种证带来,看看自己儿童时期接过哪些疫苗,并从这些接种过的疫苗中能体会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国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心。 三、参考答案 资料分析 1.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这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2.当人体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时,或当人体皮肤受伤时,病菌能够侵入人体;人体的血液、淋巴液等组织中以及人体的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3.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体内产生了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 练习 1.可能的原因有:(1)这个人过去得过麻疹;(2)这个人过去接种过麻疹疫苗。 2.不能确定这种传染病在我国已经被消灭,因为有的病毒或细菌能够在人体内或其他环境中潜伏很多年。不能在计划免疫项目中取消相应的疫苗,因为这种传染病有可能会再次出现,例如从国外传到我国等。 3.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扩大计划免疫项目的方法来预防。因为有的传染病的疫苗人类并没有生产出来,如艾滋病等。 四、背景资料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在生物种系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进化而建立起来的。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淋巴结、骨髓和脾等器官(图11)。胸腺和骨髓构成了人体的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构成了人体的周围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随时监视外物的入侵,抵抗微生物和其他异物对机体的危害,以保证机体的完整性。 根据免疫的来源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将人体的淋巴细胞分为两种:B细胞和T细胞。B细胞由骨髓产生,主要集中在淋巴结和脾脏等淋巴器官中(图12)。B细胞能产生抗体,是体液免疫细胞,它的寿命很短,只能生活几天或1~2个星期。T细胞是由胸腺产生的,主要分布在体液中,血液和淋巴中的淋巴细胞有80%是T细胞。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是细胞免疫细胞,其寿命为几年甚至10年以上。B细胞和T细胞在功能上是相互支援的。例如,B细胞对于某些抗原,只有在T细胞存在下才能产生抗体,因此,这些对体液免疫起促进作用的T细胞称为助细胞。但是,有时T细胞不但不帮助B细胞,反而起相反的作用,即抑制B细胞的免疫反应。所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免疫的类型 人体的免疫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及病原体作斗争,逐渐形成的一种抵抗力。它可以通过遗传而来,人人都有。它的作用是对多数病原体而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所以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清中的一组球蛋白。它能协同抗体杀灭病毒或溶解细菌,促进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溶菌酶(一种大分子的碱性蛋白质)的抗菌作用,以及脑屏障、胎盘屏障等。这些非特异性免疫因素在及病原体作斗争中起着先导作用。即当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人体首先调动非特异性免疫因素来防御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体经常及各种病原体接触,但并不经常生病,其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在出生以后的生活过程中,受到病原体的作用,通过及病原体作斗争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具有特异性,如患过伤寒只获得对伤寒杆菌的免疫力,而对痢疾杆菌无免疫力,所以称为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力不是遗传带来的,也不是人人都有,只是及该病原体斗争过的人才有。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人体就动员全部非特异性免疫因素及之进行斗争。但非特异性免疫力较弱,因此在斗争过程中,人体调整生理防御反应,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如特异性抗体或免疫淋巴细胞的出现,并使细胞的吞噬作用有针对性地增强,这就由非特异性免疫发展成为特异性免疫了。这二者是不可分开,相辅相成的。现在,把免疫的类型列表如下。 抗原和抗体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即免疫淋巴细胞),并能及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对人体来说,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异种动物血清、异型红细胞、异体组织等都是抗原物质。 抗体是指受抗原的刺激以后产生的,并能及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现在叫做免疫球蛋白,简称Ig。Ig又可以分IgG、IgA、IgM、IgE和IgD五类。在正常人体中,IgG的含量最高,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中和细菌毒素,以及及病原微生物结合以利于吞噬。临床上用来防治一些传染病的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抗毒血清等,主要含有IgG。 人体的免疫应答 当抗原侵入人体以后,就刺激人体产生一些免疫物质,这些免疫物质特异性地及抗原相结合。结合的后果有两种:一种是排斥抗原,消除病原体,人体产生抗感染免疫,这种反应对人体有利。另一种是结合以后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应答,这种免疫应答对人体不利,称为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例如,有些人吃过某种食物以后会发生奇痒难忍的荨麻疹;有些人吸入某种花粉以后会突然出现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有些人用过某种药物以后会发生药疹,甚至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有些人接触某些化学药品(油漆、染料、农药等)会发生接触性皮炎等都是变态反应性炎症。 那么,抗原进入人体以后,如何引起免疫应答呢?抗原进入人体以后,引起免疫应答的大致过程如下: 首先,无免疫活性的骨髓干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成熟,并且分化为免疫活性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这时候,它们还没有接触抗原,不具有特异性。 其次,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和消化,但是还保留着部分抗原的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这决定簇可以作为某一抗原所特有的“信息”作用于T或B淋巴细胞,使T或B淋巴细胞大量繁殖和分化。 最后,这种免疫淋巴细胞如果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就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淋巴因子或抗体来排斥抗原,杀灭抗原。 人体内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为细胞免疫,以抗体为主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现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分述如下。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通过T淋巴细胞来实现的。当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以后,经过增殖、分化,最后成为免疫淋巴细胞。免疫淋巴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来杀伤靶细胞(如肿瘤细胞或同种异体移植细胞),或者由免疫淋巴细胞产生的多种淋巴因子来杀伤靶细胞(如细胞内所寄生的病原体)。此外,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协同作用,使杀灭靶细胞的能力得到加强。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淋巴细胞来实现的。当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以后,经过增殖、分化,最后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再通过血液循环,及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 总之,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形成,是一个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参加的连续过程。 免疫用生物制品简介 在实施计划免疫时,要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使个人和人群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方法是接种菌苗、疫苗或血清等免疫用生物制品。 按照生物制品凡是人工免疫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以及诊断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都统称为生物制品。部门通常的分类,用于自动免疫的有菌苗、疫苗和类毒素。菌苗是用活的或灭活的细菌制成的。疫苗是用病毒和立克次氏体制成的。类毒素是将细菌外毒素用甲醛处理,使其失去毒性,而仍然保持着抗原性的制品。用于被动免疫的有免疫血清和免疫球蛋白。现将免疫用生物制品列表如下。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本章提示 本章是从传染病到健康问题的一个过渡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介绍,一是介绍了生活中基本的用药常识,二是介绍了一些急救方法,以便在出现意外时能够应急。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本章都比较活泼新颖,实用性强,强调学生的参及。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学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医、药、卫生常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同学们对医学的兴趣打下基础。本章可以安排为2课时,分别介绍用药和急救。 一、教学目标 1.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4.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 二、教学策略 第一节课先介绍安全用药。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或家人是否有过在生病的时候,没有去医院而直接吃药的经历?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一般来讲,城市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生病以后家长给吃两片药就好了,也不用去医院,既能够节省时间,又能够及时治病,不会耽误学习。这样做是可以的,但前提条件是家长要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一旦用药错误,不仅耽误治病,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这两个名词对大多数同学来讲还比较陌生,一般只有在大城市中规模较大的药房中才可以见到。教师一定要向同学解释清楚,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采用这种方法来管理药房和药品,这也是我国国家药品管理的要求和趋势,虽然现在仅有少数药房是这样做的,但以后所有的正规药房都必须要采用这两个名称。所有的处方药,都需要患者持有医生开的诊断证明和药方,才可以购买,就像在医院的药房一样。而非处方药则可以任意购买,然后按照药品说明使用。这样,就要求大家都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和药品的常识。 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就是用来帮助同学学会读懂药物的使用说明的,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种方式有利于同学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及,而且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教师需要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作业,请同学每人从家中带来一张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