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要点
考点一: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 性状是指生物学的形态结构特征(如人的单双眼皮、番茄的果色、兔子的毛色等)和生理特性(如人的消化能力,血压的高低、人的血型等)。
2. 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小贴士: 判断相对性状要诀: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条件要同时具备。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说的是生物之间的遗传现象。“一娘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的是生物之间的变异现象。
★小贴士: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4.自然界中,生物的亲代和后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遗传,是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5.变异指亲代与子代间、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染色体
基因
DNA
6.染色体的组成主要是蛋白质和DNA.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
★小贴士: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它上面含有DNA(脱氧核糖核酸),DNA上又有许多基因。因此,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的遗传信息的中心。
7、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是基因。生物的每种性状通常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8.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总是成对存在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就包含23对DNA分子
9.在生物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在存在的 ,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如人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就包含23个DNA分子
★小贴士: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要诀
首先要分清哪类细胞,精子、卵细胞为生殖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其他细胞为体细胞(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然后按照细胞类型写出相应的染色体数目,注意要写明单位(条还是对)。如人体中的红细胞、神经元、口腔上皮细胞、乳腺细胞等的染色体数目都为46条(或23对),人的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也为46条(或23对),但人的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为23条(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半)。
10.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胚胎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的。精子来自于父亲,卵细胞来自于母亲。
11.父母亲的性状是通过其生殖细胞遗传给子女的。动植物的性状也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
★小贴士: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问的传递示意图如下
父亲体细胞→ 精子
(23对) (23条) → 受精卵 → 子女
母亲体细胞→ 卵细胞 (23对) (23对)
(23对) (23条)
12.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13. 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两种,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一种。如:若用D表示控制高茎的基因,用d表示控制短茎的基因,那么表现为高茎的基因组成为DD或Dd,表现为矮茎的基因组成为dd。
14.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是23对=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男性性染色体XY,女性性染色体是XX。
15.从理论上讲,一名孕妇不论生多少胎生男孩的机率是50%,生女孩的机率也是50%。新生儿的性别主要取决于精子的类型。
16.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XY,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为XX。
★一个正常男孩 生殖细胞(精子)内染色体组成——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
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22对常染色体+XY
★一个正常女孩生殖细胞(卵细胞)内染色体组成——22条常染色体+X
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22对常染色体+XX
17.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疾病(包括染色体异常或DNA上基因异常)。
★小贴士:
遗传病的预防:禁止近亲结婚----------最有效的措施
婚前检查、遗传咨询等积极的措施
18.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色觉正常基因是显性基因,它们都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
色盲的男孩 如X Y其色盲基因一定是来自母亲,
色盲的女孩 如X X 其色盲基因一半来自父亲(父亲一定是色盲),一半来自母亲(母亲可能是色盲或者色觉正常但带有色盲的基因)。
19.常见的遗传病除色盲病之外,还有白化病、血友病、镰刀型细胞贫血、先天性聋哑、小头畸形、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
20.近亲结婚的后代患有遗传病的几率要比随机婚配的后代大得多。因此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亲属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21.在自然界中,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生物的变异。同生物的遗传一样,生物的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22.变异有两种类型: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遗传的变异指: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能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不遗传的变异指: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产生的变异。不会遗传给后代。( 如皮肤被晒黑)
23.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遗传物质中,培育出的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使得这种转基因生物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这一技术被称为转基因技术。如转基因番茄、转基因烟草。
24.生物的变异不仅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利用生物变异的特性可以培育优良品种,例如太空椒的培养。
考点二:生物的进化
1.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
2、原始生命产生的条件:(1)、原始大气:水蒸气、氢、氨、甲烷等(物质条件)
(3)、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提供能量)
(3)原始海洋(提供场所)
3、米勒模拟实验:(过程:简单的无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原始生命)。
原始裸子植物
原始苔藓类
原始蕨类
原始被子植物
原始生命
原始藻类
原生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古代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能光合
作用
4.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新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5.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不能光合
作用
★小贴士:
1、研究始祖鸟化石可以说明: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形成
2、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种子植物),最低等的植物是藻类植物。
3、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原始单细胞动物)。
4、 最低等的脊椎动物是鱼类。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是:两栖动物
6.生物进化的趋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7.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古代鱼类,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类。
8.人工选择: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爱好,对生物发生的变异进行不断选择,从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人工选择是选育农作物和家禽、家畜良种的重要手段。
9.生物进化的原因:外因:环境因素;内因:遗传变异。
10.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把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都具有:
(1)、过度繁殖(2)、生存竞争(3)、遗传变异 (4)、适者生存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12.类人猿是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人类与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
13、人类的进化: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具有决定意义;工具的使用和制作促进了大脑的发达;在群居的劳动和活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社会。
考点三: 健康地生活
1.病原体:环境中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
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第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
由皮肤和黏膜组成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3.抗体:病原体进人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特殊蛋白质。
(机体产生)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外来异物)
4.免 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能维持人体内部生理活动
的稳定。特定情况下,免疫对人体也可能有害。
5.免疫对人体具有的功能: ①抵抗病原体的侵害,防止疾病的产生 (防御感染)
②及时清除体内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自身稳定)
③发现并杀伤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 (免疫监视)
(如肿瘤细胞或移植的细胞)
6、 免疫功能异常: ①防御功能异常:出现过敏反应(引起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起抗原作用)
②自身稳定异常:对正常细胞发生反应
③免疫功能异常:有可能出现肿瘤
★计划免疫---特异性免疫
7.疫苗:由被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将疫苗接种进人体后.人在不发病的状况下,可产生抵御这种病原体的抗体,从而使人不再患由这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疫苗名称
预防功能
卡介苗(BGG)
预防结核
百白破疫苗(DPT)
预防百日核、白喉、破伤风
麻疹疫苗(MV)
预防麻疹
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OPV
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乙肝疫苗(HBV)
预防乙肝
8.计划免疫:即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特定的人群接种疫苗,提高人体对这些疾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
★小贴士:计划免疫是当今预防传染病的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措施。
9.每年的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10.1796年5月14日英国詹纳创造“牛痘接种法”,成了人类征服天花的标志,詹纳成为预防接种的创始人.
11.法国路易斯·巴斯德研制出狂犬病、霍乱、炭疽病的疫苗,揭开计划免疫的序幕.
12.①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②根据病毒寄主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
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三类。
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核酸组成。
④病毒虽然有害,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可制疫苗或作基因工程的运载体。
13.传染病—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如:细菌—痢疾 、 病毒-流感、AIDS 、 真菌—脚癣 、
寄生虫—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人类的传染病大约有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14.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15.血吸虫的生活史:
成虫(在人或动物体内)
虫卵(排出体外)
尾 蚴
(感染性幼虫)
毛 蚴(在水中)
(非感染性幼虫)
在钉螺体内
发育繁殖
经皮肤
黏膜
感染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血吸虫
传染源————血吸虫病患者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中间宿主————钉螺
终末宿主————人或动物
疫水:
含有感染性幼虫-尾蚴的水叫疫水
血吸虫病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消灭钉螺、及时治疗病人.
切断传播途径:管理好人和家畜的粪便.
保护易感人群: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加强
个人防护。
16.艾滋病(AIDS)全称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病原体为艾滋病病毒(HIV)。
17、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四种:血液传播、性接触、母婴传播、吸毒 。
18、预防措施:不接受被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洁身自爱,严肃行为道德,杜绝吸毒等。
19、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20.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被感染的人群。
21. 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环节,无论哪一个环节被切断,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22.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采取的预防措施
举例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早隔离(“五早”)
隔离传染病患者、发现传染病患者早报告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
保持环境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管理
保护易感人群
积极锻炼身体,避免接触传染源,加强个人防护,实行计划免疫
预防接种、锻炼身体
23.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
24.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拥有健康的身体,青少年强身健体的重要措施是加强体育锻炼。
25.体育锻炼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有——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呼吸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等,.
26.进行体育锻炼时,首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要适宜,其次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另外要参加多种运动。
27.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是————拥有愉快的心情
28.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标志着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29.当我们遇到困难和的挫折时,不妨试着运用改变认识、转移注意、控制意志、合理宣泄等方法,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30.写出三种你在学习生活中常用的保持好心情的方法:听音乐、散步、向朋友倾诉等。
31.有益健康的休闲活动:
(1)有助于训练自己脑力的有:下棋
(2)能够调节内心情绪的有:唱歌、写日记、听音乐
(3)能锻炼体魄,促进身体健康的有:打球、登山
32.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应该抽烟、喝酒。
33.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
34.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是:降低记忆力、分散注意力、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正常学习等。
35.“世界无烟日”是每年的5月31日,“禁烟”标志的含义是——禁止吸烟。
36.酒精中毒(醉酒)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的酒精麻痹并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37.酒是一柄双刃剑,少饮是健康之友(对成年人而言),多饮(酗酒)是罪魁祸首,
酗酒的后果有:诱发心血管疾病、麻痹神经中枢、加重肝脏的负担等。
38.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添加剂、假食品、有毒食品等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
39.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要减少或避免食品添加剂的不良影响,我们自己要从口抓起,多食用绿色食品、天然食品,少食有损健康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腌制食品。
40.食品安全与污染问题:
①食品在生产、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等生产加工过程中,因使用杀虫剂、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等造成的污染。
②由于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造成的污染(引起食物发霉、腐败变质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微生物)。
③新型食品的安全问题,如未经检验的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尚无明确说法)、保健食品等。
41、儿童患白血病的重要原因是家庭装修使用的油漆中的“苯”和大理石中可能的“放射性”物质。
42.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所导致的现象。
★小贴士:
肥胖不仅影响人的形体美,而且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不便,更主要的是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43.体重不正常可能的影响因素有: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疾病等。
44.青少年预防肥胖的重要措施——建立正常的饮食制度,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日的饮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
45.急救电话120是抢救伤者的最佳方法。
★小贴士:
拨打“120”的同时,建议拨打“110”,因为“110”出警快。这样,可以在人民警察的帮助下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46.出血的类型及止血的方法
出血的类型
外出血
内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
静脉出血
动脉出血
特点
最常见,慢慢渗出
速度较慢,连续流出
速度快,喷射出来
体内器官出血
处理方法
一般可自行凝固止血。干净手帕、纱布、棉球等按压片刻即可。
紧靠伤口的
远心端进行紧急止血
紧靠伤口的
近心端进行紧急止血.
及时送医院抢救
47.学会判断出血的类型,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处理,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48.常用的止血法有指压止血、止血带止血等。
★小贴士:
如果伤者伤口血流速度快,血液从伤口喷射出来,此时宜采用止血带止血。
49.当有人因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造成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及早让病人恢复心跳与呼吸是最重要的。
50.家庭煤气体中毒主要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小贴士:
如果家庭发生煤气中毒,应打开门窗,关闭煤气阀,严禁开电灯、开电器、点火等行为,以免引起爆炸或火灾。
51.药物按其作用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标志是“OTC”
52.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除了必须认真阅读说明书外还要认真阅读注意事项,看清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以确保安全用药和科学用药。
★小贴士: 切记:“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53.常见的毒品主要指鸦片、海洛因(俗称“白粉”)、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有些药品如杜冷丁被非法使用(滥用),也会成为毒品,此外迪厅里常用的摇头丸也是一种毒品。
54. 毒品的危害: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55.青少年吸毒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上当受骗、好奇心驱使、寻求刺激
56.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考点四 保护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将计划生育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4、环境污染中最突出的是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
大气污染来源——————三废(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气)
水质污染来源——————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废水
5.温室效应是由于以二氧化碳气体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
6.酸雨一般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污染。
7.现象和原因连线:海平面上升,海边建筑遭到破坏,全球气温上升——温室效应
赤潮的发生———————————水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臭氧层出现空洞—————-———大量氟里昂进入大气
8.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9.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是————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10、造成许多野生动物处于绝灭边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采取迁地保护的措施(如动植物园)、
用人工养殖、栽培和人工繁殖的方法抢救濒危物种、
依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
1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使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协调一致,让人类能够持续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13.自然资源分为三类:一是取之不尽的,如太阳能和风力,二是可以更新的,如生物、水和土壤,三是不可更新的,如各种矿物。
14.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体系。
15.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具有良好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资源高效利用,内部稳定持续发展。
16.评价一个城市是否优美、洁净、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绿化。
17.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还应包括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内容。
18、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
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19、清洁能源: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20、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12
八年级下册知识要点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