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逢年过节时乐山人民喜闻乐见的“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A.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
B.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根据题干表述得知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牛耕的重要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虽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B项是原始社会农业的耕作方式。
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冶铁
C.纺织
D.制瓷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故选B项。
3.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
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
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
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注意题干中要求“汉武帝时期”,A项“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不流入市场,而且刘力是一介平民;B项“夜市”表述错误,直至宋朝商业才突破时间的限制;C项“经营盐铁买卖”表述错误,盐铁当时是官营;故选D项。
4.唐代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获取史料的途径有
①史书记载 ②文学作品 ③考古发掘 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根据诗句得知②正确;陕西扶风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说明③正确;①④从题干中无法体现出来;故选C项。
5.下列商业现象,出现在宋代的是
A.“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B.“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
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A项选自唐朝人王建《汴州即事》,“草市”是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城外就有草市;B项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描写苏州城的繁华,莲藕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则是生活富足的象征。“夜市”最早出现于盛唐;C项选自宋朝诗人陆游《杂赋》,描写了诗人行走于街市喝酒的场景。表明宋代的街市已打破严格的场地划分,开始形成繁华的综合市场,草市也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故选C项;D项出现在明清时期,反映了丝织巨镇盛泽镇工商业繁荣的景象。
6.下组图片所示内容,主要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生产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A项官窑产品主要是官府贵族生活用品,由政府直接经营,不计成本,不在市场流通;B项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只有剩余部分出售;C项是民间机房采用手工作坊式生产,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特点,产品供民间消费,主要在市场流通,故选C项;D项是近代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
7.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期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④中国古代经济曾颇具竞争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从丝绸到瓷器再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即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古代经济在对外交往中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④表述正确,故选B项;古代通过陆海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故③排除。
8.“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下列说法,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优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的最为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维护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中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需要的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起到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该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由此A、B两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为维护自然经济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在自然经济未占主导地位前并未推行该政策,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D项。
9.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根据材料“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分析可知,是与传统自然经济不一样的经济模式,即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C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B.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C.引进了大量近代科学技术
D.增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主要说明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落后的清朝封建统治,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据此题干中“柳”是指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故选A项;B项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项体现的是“栽花”;D项说法错误,洋务运动并未达到富强的目的。
11.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该“经济奇迹”出现的关键机遇是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民国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D.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战争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故选B项;清朝亡于1912年,一战爆发的时间是1914年,故排除A项;C项虽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但与题意不符;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晚于一战结束时间1918年,故排除D项。
12.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B.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D.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中时间得知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行粮食税是核心措施,故选A项。
13.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根据材料“【大跃进】指……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分析可知,当时认为“大跃进”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主要原因是1978年底“左”倾错误思想仍然严重,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大跃进”运动不客观的认识,故A项表述错误;B、D两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14.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唱到:“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源于
①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②产品分配方式发生变化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 ④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注意题干时间“改革开放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中农民土地的所有权并没有发生改变,故①错误,排除A、B两项;题干中民谣体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与“一国两制”方针实施没有直接联系,故③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15.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根据题干时间“1984年”得知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经济管理得过死,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松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后来又逐步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B项。
16.下表所示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一五”到“十一五”时期的部分主题词摘要。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时期
时间(年)
主题词
“一五”
1953—1957
工业增速,超额完成
“二五”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八五”
1991—1995
“十一五”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解决温饱 成效显著
B.指令登场 市场控制
C.小平南巡 改革深化
D.全面小康 走向富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根据题干“八五”时间是“1991—1995”,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使改革进一步深化,故C项符合题意。
17.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①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开辟新航路。注意题干要求“商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商业革命”表现为商贸范围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贸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②④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C项;③是“价格革命”的表现,故排除。
18.《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工厂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开展
D.海外市场的扩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题干表述“种种有利力量”是指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条件。A项是前提条件;C项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D项是市场条件;B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开展的条件,故选B项。
19.某欧美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瓦特给远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说自己在蒸汽机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B.泰晤士河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D.英国有钱人以乘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根据题干时间“19世纪中期”得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B、C、D三项反映的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不符题意,故选A项。
;
20.下表是1929—1932年美、德、英、法等国工业生产下降情况统计。导致表中工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55.5%
52.2%
32.0%
36.1%
A.一战的影响
B.帝国主义分赃不均
C.经济危机的打击
D.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根据题干中时间“1929—1932年”得知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的打击,故C项符合题意;A项时间不符;B、D两项与题意无关。
21.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由此说明
A.新政后美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B.新政后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C.新政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D.新政后美国政府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守夜人”形容国家对本国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罗斯福新政后国家开始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所以成了“二老板”, 故选D项;A、B、C三项表述均错误,故排除。
22.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美国罗斯福新政
C.苏联斯大林模式
D.中国的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计划和市场。根据材料中“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得知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发展方式,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故选C项;A项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B项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项中国改革开放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浪潮”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减少行政干预经济
B.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C.增加政府公共开支
D.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根据题干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政治浪潮开始发挥作用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联系当时西方国家政治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由此A、B、D三项表述正确;C项“增加政府公共开支”说法错误,故选C项。
24.历史探究小组如此描述某国际组织,“成员在国家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风俗习惯及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均有不同,但适应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要求”。这一国际组织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根据材料“适应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要求”分析可知,该国际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故选B项;A项是欧盟;C项是北美自由贸易区;D项是世贸组织。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5.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2)材料三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4)用表格的形式感知历史更清晰直观。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
中国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模式表
时间
学习对象
学习内容
主要实践
自我完善
20世纪50年代
A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
提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1978年后
西方
C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经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D
【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瓦肆”“夜市”);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依据: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实质: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3)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等。
(4)A.苏联;
B.实行计划经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C.先进经营方法、管理技术;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第一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小农经济的特点即可;第二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元商业发展的表现,如:城市经济繁荣、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发展迅速等;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萌芽”即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其主要特征是雇佣关系。
(2)第一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中国农产品出口逐年增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问注意题干要求“全球史观的角度”,即中国经济正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关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本问根据材料五中南方谈话并结合表格中时间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借鉴国外发展经济模式完成填空。
26.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19世纪中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罗斯福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材料四 表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国家类别\年份
1970年
1992年
32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7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的“计划”。这些“计划”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三大国际组织”的中文名称各是什么?简析这些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
(2)“计划”: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作用:缓解了失业压力,缓和了劳资矛盾,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3)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影响:有利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占据优势地位;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规范和协调国际经济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4)问题:20世纪70—90年代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迅速,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应对: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加快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第一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列举即可;第二问,形成途径可从贸易发展、人口资本流动、殖民扩张方面回答。
(2)第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知“计划”是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部分措施即救济、兴办公共工程、保护劳工关系、建立保障体系等;第二问,“计划”的作用主要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进而早日摆脱危机角度回答即可。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三大国际组织是: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一方面指出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占据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主要突出三大组织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发展和规范国际经济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4)第一问,“反映的问题”主要根据表格中数据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两个角度纵向横向回答;第二问,“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实际上是回答如何应对全球化趋势,抓住积极方面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